文档详情

第八章 第三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二--张载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3.50KB
约12页
文档ID:591099326
第八章 第三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二--张载_第1页
1/12

第八章第三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二—张载 一、太虚即气l l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l l太虚: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空,它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而是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无形无状的太虚实质上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这本然状态即为“本体”,而气不过是这种清稀微细的太虚之气凝聚而成并可以看到象状的暂时形态 太虚即气l l(1)主要用来说明“空”与“形”的相互关联,它体现的是有无混一的关系l l(2)也涉及了“象”与“气”的关系凡有转台可以形容,凡有动静可以分别,浩然广大 与湛然清澈的一切现象都是气,这些“象”都是气的现象,即气的表现l l根据这个思想,不仅虚空是气,各种有形体的万物是气,一切具有运动和静止、有深度和广度的现象都是气象”这个概念具有感觉的对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这样,“气”的意义就更广泛了在这个意义上,“气”这个概念已接近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的含义 n n《正蒙《正蒙··太和篇太和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n n““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n n““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之凝释于水,知太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之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虚即气,则无无n n《正蒙《正蒙··乾称篇乾称篇》》::““凡可状,皆有也凡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n n““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非若非气,指何为象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非若非气,指何为象??” ” 二.两一与神化(一)气与神化 n n这涉及的是宇宙变化的问题,即他所说的“气化”的问题他曾说“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篇》)他用“道”来指气化的过程,这个理解在后来理学发展中有相当的影响n n气化的主要形式:1,变 2,化n n 神:宇宙的运动是由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这种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在本性和根源,称之谓“神” n n神与化、气的关系:神指气的内在本性,因而是体;化是指气化的运行过程,因而是用。

神与化都是宇宙实体“气”的额不同方面n n张载建立了许多概念规定来力图把握宇宙变化的总体过程,在他建立的自然科学的范畴体系中,变化的实体是“气”,变化的过程是“道”,变化的常则是“理”,变化的本性是“神”,变化的动因是“机”,变化的总体是“易”,变化的渐变是“化”,变化的著变是“变”等等这些范畴主要继承了《易·大传》他还注意到了理的范畴 n n《横渠易说·系辞上》“变言其著,化言其渐”n n《正蒙·神化篇》:“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n n“神,天德;化,太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n n《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胜负屈伸之始 n n“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n n《正蒙·参两篇》:“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n n《正蒙·乾称篇》:“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n n(二)两一 这里涉及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运动的根源问题 n n两一与感合的关系:二即二端对立的双方必定发生相互作用;“有两则有感”,“感即合也,咸也”n n二端的相感主要表现为氤氲、相荡、屈伸、升降、动静、相求相揉、相兼相制。

n n正是这些广泛的相感形式使对立面在相互作用中相互联结,从而造成屈伸无方、运行不息的变化过程n n《正蒙·参两篇》:“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n n《正蒙·太和篇》:“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n n“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三、性与心n n性、心定义:太虚是天,气化的过程是道虚与气构成性,性加上知觉就是心n n人与物并非由太虚之气直接构成,太虚之气先聚而为气,由气聚为万物太虚聚而为气,太虚之性也就为气所具有,同时气也有了自己的属性气的属性在构成人物之后也成为人的属性n n气质之性:指气积聚为形质而后具有的属性主要指人的禀性如刚柔缓急等n n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之性n n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n n“心统性情” 四、穷理与尽心n n 《易传》:“穷理尽心以至于命”n n “变化气质”“胜其气习”n n “尽心”n n “大心” 五、民胞物与n n由“大心”得到的知识为“德性所知”或“诚明所知”n n大心之知:其基本方面是指出了以宇宙整体为对象的哲学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又是一种意境高远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就体验到天人合一,它不是经验知识的“见闻”所能提供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