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电法、电磁法电法、电磁法1 它是以岩、矿石的它是以岩、矿石的电学性质(如导电性)差异电学性质(如导电性)差异为基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电性差异有关的(天然或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电性差异有关的(天然或人工)电场或电磁场分布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及人工)电场或电磁场分布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及有用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称为有用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称为“电法电法”什么是电法勘探:什么是电法勘探:2电法勘探的特点:可用电法勘探的特点:可用“三多三多”、、“两广两广”来慨括来慨括三多:三多:导电性(ρ 或 σ )电化学活动性(η)介电性(ε)导磁性(μ)①①可利用的物可利用的物性参数多性参数多②②利用场源多利用场源多人工场源天然场源直流电(稳定场)交电流(交变场)3传导类电法勘探(直传导类电法勘探(直流电法)研究稳定电流电法)研究稳定电流场流场感应类电法勘探(交感应类电法勘探(交流电法)研究交变电流电法)研究交变电流场流场电阻率法电阻率法*充电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③③方法方法种类多种类多低频电磁法低频电磁法频率测深法频率测深法甚低频法甚低频法电磁波法电磁波法大地电磁法大地电磁法4两广两广应用空间广应用空间广应用范围广应用范围广航空航空地面地面海洋海洋井中井中金属和非金属矿金属和非金属矿油气勘探油气勘探地质填图地质填图水文与工程水文与工程深部构造(地壳、地幔)深部构造(地壳、地幔)5第一节第一节 电阻率法电阻率法什么是电阻率法:什么是电阻率法:电阻率法是电阻率法是传导类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
建立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导电性差异的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查明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6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一)岩、矿石的电阻率(一)岩、矿石的电阻率1、电阻率基本公式、电阻率基本公式Isl2、电阻率单位、电阻率单位SI制中制中电阻电阻R((Ω))长度(长度(m))截面积(截面积(m2))电阻率电阻率ρ((Ω·m))73、导电机制、导电机制((1)溶液:带电离子)溶液:带电离子((2)金属导体:自由电子,)金属导体:自由电子,如自然铜、金、银和石墨,电阻率低如自然铜、金、银和石墨,电阻率低((3)半导体:)半导体:“空穴空穴”导电,导电,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体,电阻率较低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体,电阻率较低((4)固体电解质:离子导电,绝大多数造岩矿物,)固体电解质:离子导电,绝大多数造岩矿物,如石英、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电阻率高如石英、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电阻率高84、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ρ < ρ < ρ沉变火● 沉积岩: 10 ~102Ω · m● 火成岩: 102 ~106Ω · m● 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9105、影响电阻率的主要因素、影响电阻率的主要因素((1)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结构:侵染状 > 细脉状细脉状((2)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孔隙度↑,含水量,含水量↑,电阻率,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电阻率↓((3)水溶液矿化度)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矿化度↑,电阻率,电阻率↓11((4)温度)温度温度温度T ↑,溶解度,溶解度↑,离子活性,离子活性↑,电阻率,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5)压力)压力压力压力↑,孔隙度,孔隙度↓,电阻率,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6)构造层的影响)构造层的影响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非各向同性,,即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即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小于垂直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垂直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ρρ1 2ρ nρ t12(二)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二)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 设大地是水平的,与不导电的空气接触,介质充满整个地下半空间,且电阻率在介质中处处相等,称这样的介质模型为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
即:即:地面ρ空气空气ρ0 在物理学中,恒定电场是用三个相互有联系的物理量V(电位)、E(电场强度)和 j(电流密度)来描述的,其间的关系为: dv=-Edr , E=j ·ρ13地面ρ空气空气ρ0AB 为了建立地下电场,总是用两个电极(例如A、B)向地下供电这两个接地的电极(A、B)称为“供电供电电极电极” 当供电电极供电电极的大小比它们与关测点的距离小得多时,可把两个供电电极供电电极看成两个“点点”,故又将它们称为“点电源点电源”P141、一个点电源的电场、一个点电源的电场地面ρ空气空气ρAB → ∞Mr设在地面A点向地下供电,电流强度为I,地下半空间的电阻率为ρ地下距A为的点M处的电流密度为:电场强度为:电位为:15对上式两边积分得:当r→∞,V=0 ,则 C=0 代入上式得162、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电场、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电场17在任意点M处的,可按场的叠加原理知:-地下电流场在供电电极附近分布极不均匀,其值趋于无限大;而在两极中央地段,场的分布较均匀,变化较平缓在AB的中点,V=0,中点左边V为正,右边为负;AB的中点上,E出现极小值。
18(三)地下电流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三)地下电流沿深度的分布规律A(I)B(-I)MhoLL = +jh的方向平行于地表上式表明,AB中垂线上任意一点M处 j 的大小,除与I 有关外,还与M点的深度(h)及电极距大小有关当 h→∞, 0→当 h→0,19而在即当 (或者 )时, h深度的电流密度最大,该供电电极距称为“最佳电极距最佳电极距”例如:要使100m深处的电流密度最大,则AB应大于或等于140m20(四)电阻率公式及视电阻率(四)电阻率公式及视电阻率1、(均匀大地)电阻率公式、(均匀大地)电阻率公式地面ρ空气空气ρABMN21M、N处的电位为:式中AM、BM、AN、BN分别A、B与M、N间的距离上两式相减可得M、N两点间的电位差:则-----22令则 均匀大地电阻率公式式中的 k—称为装置系数装置系数(或布极常数),单位为“米” 由于地下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故ρ与k、I的值无关。
上面所讨论的情况是在地形水平、地下仅有单一的均匀各向同性介质 然而实际中,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往往是不均匀的、且地形亦不是水平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讨论非均匀非均匀条件下条件下地中电流场分布的情况地中电流场分布的情况232、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地电断面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划分界线的断面界线的断面1)非均匀介质中的地下电流场 由图可见:高阻体高阻体具有向周围排斥电流排斥电流的作用 低阻体低阻体具有向其内部吸引电流吸引电流的作用24((2)视电阻率)视电阻率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前述均匀介质中的供电方式及测量方式,仍由前述的公式计算“电阻率值”,不过,这时计算出的“电阻率值”,既不是ρ1 ,也不是ρ2和ρ3,而是与三者都有关的一个量,称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即※ 视电阻率视电阻率 —— 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的综合影响值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的综合影响值ρ2ρ3ρ125((3)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电极装置电极装置—供电电极供电电极(A、B)及测量电极测量电极(M、N)的排列形式和移动方式① 电极装置类型及电极距的大小② 测点相对于地质体的位置;③ 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真电阻率;④ 各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即形状、大小、埋深及相对位置) 263、视电阻率的定性分析公式、视电阻率的定性分析公式 视电阻率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式,即式中 测量电极 M、N 间任意点的电流密度和介质的真电阻率。
j —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 M、N 间的电流密度0上式表明,ρs 与M、N间的介质的电阻率 ρMN 和电流密度 jMN 成正比271234567ρ剖面曲线的变化曲线的变化能清楚地反映出地下导电性不均匀体导电性不均匀体的位置的位置及电阻率的相对高低电阻率的相对高低ρs28293031第一节第一节 电阻率法电阻率法二、电阻率法的仪器和装备二、电阻率法的仪器和装备 由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可知,其仪器功能就是测量出供电电流I及测量电极M、N间的电位差ΔUMN即可 除仪器外,其它装备还有:供电电极—铁棒或铜棒铁棒或铜棒测量电极—铜棒、导线及供电电源铜棒、导线及供电电源32电阻率法的仪器种类很多,右图是电阻率法的仪器种类很多,右图是DZD—4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它具有如下功能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它具有如下功能:((1)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2)视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同时测量)视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同时测量;((3)实时大屏幕液晶汉字显示实测曲线)实时大屏幕液晶汉字显示实测曲线;((4)信号增强技术,不仅适用于野外勘查,也适用于城市勘查。
信号增强技术,不仅适用于野外勘查,也适用于城市勘查33•电阻率法的常用电极装置类型电阻率法的常用电极装置类型•在电法勘查中,为了解决不同的地质问题,常在电法勘查中,为了解决不同的地质问题,常采用不同的装置采用不同的装置•目前,我国常用的电阻率装置类型有电剖面法、目前,我国常用的电阻率装置类型有电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和电测深法中间梯度法和电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简称为电剖面法它包括许多分电阻率剖面法简称为电剖面法它包括许多分支装置:支装置: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和偶极装置等对称四极装置和偶极装置等3435第一节第一节 电阻率法电阻率法三、电剖面法三、电剖面法装置特点装置特点:各电极间距离保持不变,使整个或部分装置沿着测线移动,逐点测量视电阻率的值所得到的ρs曲线是反映测线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物质沿水平方向的分布情况电阻率法电阻率法联合剖面法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中间梯度法对称剖面法对称剖面法分类:分类:偶极剖面法偶极剖面法36(一)联合剖面法(一)联合剖面法1、装置特点及 ρs 公式ABC→∞MNO(I)(-I)AO=BO MO=NO OC > 5AO在测量时,在测量时,C极固定不动,极固定不动,A、、M、、N、、B间保持距离不变,四间保持距离不变,四个极沿测线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个极沿测线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M、、N的中点的中点O。
每个点测量两次,得两个每个点测量两次,得两个ρs值值∞∞由于由于C极为无穷远极,它在极为无穷远极,它在M、、N处产生的电位很小,故可忽略处产生的电位很小,故可忽略不计,因此,联合剖面法的电场可视为一个不计,因此,联合剖面法的电场可视为一个“点电源点电源”的电场372、联合剖面法 ρs 曲线特征分析 讨论直立低阻薄脉上联合剖面法直立低阻薄脉上联合剖面法ρs 曲线特征曲线特征:38 由图可见: ① 在直立良导薄脉顶部上方, 与 相交,且 < (围岩); ② 交点左侧 > ,交点右侧 < ,此交点称为联合剖面法的“正交点正交点”(或低阻交点低阻交点); ③ 与 曲线对称曲线对称,交点两侧,两条曲线明显张开明显张开39当薄脉为直立高阻脉直立高阻脉时: 联合剖面法 曲线右图两条曲线也有一交点,但交点左侧 > ,交点右侧 < ,此交点称为联合剖面法的“反交点反交点”;且反交点不明显,而且两条曲线近于重合40当薄脉倾斜时: 曲线不对称曲线不对称,交点两侧两条曲线所围的面积不面积不相等相等。
薄脉薄脉向两条曲线所围面积较大的一侧倾斜面积较大的一侧倾斜 41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不同极距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交点交点的位移的位移来判断脉状体的倾向倾向424、应用联合剖面法主要用于探测产状陡倾的良导薄脉(矿脉、产状陡倾的良导薄脉(矿脉、断层、含水破碎带)及良导球状矿体断层、含水破碎带)及良导球状矿体45(二)中间梯度法(二)中间梯度法1、装置特点及、装置特点及ρs公式:公式:(1/2~1/3)AB(1/6)ABAB MN采用采用四极四极AMNB装置装置,A、B供电,M、N两电极测量,供电电极距供电电极距AB很大很大,MN=(1/50~1/30)AB工作时,A、、B固定不动固定不动,M、N在AB中部 (1/2~1/3)AB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测点为MN的中点的中点46k 不是恒定的,而是逐点变化的47由图可见:由图可见:中间梯度法中间梯度法主要用来寻找寻找陡倾的高阻薄脉陡倾的高阻薄脉(如石英脉、伟晶岩脉等)原因:原因:在均匀场中,高阻体的屏蔽屏蔽作用比较明显,排斥电流使其汇聚于地表附近,使 jMN 急剧增加,致使ρs曲线上升,形成突出的高峰。
而低阻薄脉易于让电流垂直通过,只使 jMN 发生很小的变化,故 ρs 异常不明显特点分析:(1)利用均匀场(2)工作效率高(一线供电,多线测量)48(三)对称剖面法(三)对称剖面法1、装置形式及、装置形式及 公式公式OABA'B'MNA、B、M、N四个电极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于MN的中点O对称分布,AO=BO,NO=MO,AMNB又称为“对称四极剖面法对称四极剖面法”49 为了便于分析对称剖面法的ρs 曲线,首先将对称四极剖面法与中间梯度法和联合剖面法作一比较 从“场的特点场的特点”看:AB MNOABA'B'MN 还可以对称于“O”点再增加两个供电电极A′和B′,且AB>A′B′该装置称为“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 利用该装置可以了解同一剖面上同一剖面上两种深度范围内导两种深度范围内导电性有差异的地质体的分布情况电性有差异的地质体的分布情况50 根据场的叠加原理,易证明对称剖面法的 为联合剖面法两个视电阻率( 和 )值的平均值,即: 对称剖面法与中间梯度法都属于两个异性点电源的场两个异性点电源的场,测量电极都为于剖面的中部,属均匀场,,ρs 异常曲线的特点与中间梯度法类似。
但ρs曲线比中间梯度的 曲线复杂、生产效率低些※因此,一般能用中间梯度法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对因此,一般能用中间梯度法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对称四极剖面法称四极剖面法51 由图可见:显然低阻薄脉上的对称剖面法由图可见:显然低阻薄脉上的对称剖面法 异常不如异常不如联合剖面法的异常反映明显联合剖面法的异常反映明显因此,一般不用对称四极因此,一般不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寻找低阻的薄脉状地质体剖面法寻找低阻的薄脉状地质体52在探测基岩起伏探测基岩起伏以及地下只有一个电性界面的背斜或向背斜或向斜构造斜构造时,往往在不同的地质情况下得到类似类似的对称四极剖面法ρs曲线ρ1ρ1ρ2ρ2ρ1< ρ2ρ1> ρ2ρsρsρsABρsABρsA’B’ρsA’B’高阻向斜(基岩凹陷)低阻背斜(基岩隆起)对称剖面法的 ρs 曲线((1)判断基岩相对覆盖层是高阻还是低阻)判断基岩相对覆盖层是高阻还是低阻((2)根据大极距曲线形态勾画基岩起伏)根据大极距曲线形态勾画基岩起伏54利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有助于解决基底的起伏问题′ ′ 若基岩为高阻向斜, 曲线在 曲线的下方; 若基岩为低阻背斜, 曲线在 曲线的上方;′ ′这是因为小极距时 曲线反映较浅处岩层的电性较浅处岩层的电性情况。
′′2、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实际应用、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实际应用※※用用“对称剖面法对称剖面法”研究研究覆盖层下的覆盖层下的基岩起伏基岩起伏(向(向斜或背斜)和对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斜或背斜)和对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疏松层中电疏松层中电性不均匀体的分布性不均匀体的分布以及以及疏松层下的地质构造疏松层下的地质构造、划分、划分接接触带、触带、寻找寻找厚岩层(矿体)厚岩层(矿体)等5556应用实例应用实例例1: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寻找地下古河道 某古河道两侧以及下部岩石由砂粘土组成,电阻率较低而古河床中充填的砂卵石则为高阻57例例2. 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确定基岩的相对起伏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确定基岩的相对起伏 某地为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某地为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为此做了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见下图为此做了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见下图58第一节第一节 电阻率法电阻率法四、电测深法四、电测深法前述的电剖面法电剖面法是在测量过程中保持AB不变,使整个或部分装置沿测线移动,逐点观测,以了解某一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体沿水平方向沿水平方向的分布。
而电测深法电测深法是在同一点上同一点上逐次扩大供电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增大,以此来得到观测点处沿垂直方向沿垂直方向上由浅到深的ρs变化情况一)电测深法概述(一)电测深法概述59最佳电极距最佳电极距地下电流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地下电流沿深度的分布规律L/h601、电测深法的原理什么是电测深法:什么是电测深法:简称电测深,又名电阻率垂向测深电阻率垂向测深是利用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分析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沿垂向分布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方法特点:特点:采用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供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从而得到观测点处视电阻率ρs沿垂直沿垂直方向方向上的变化情况※电测深法主要用于探测水平(或倾角不超过电测深法主要用于探测水平(或倾角不超过20°))产状产状的不同电性层的分布(如断裂带、含水破碎带等)的不同电性层的分布(如断裂带、含水破碎带等)612、装置形式及视电阻率公式OABMNk—随电极距的逐次扩大而改变通常采用对称四级装置AO=BO; MO=NO623、电测深曲线视电阻率ρs随着供电极距(AB/2)变化的曲线,称为电测深曲线电测深曲线的特点:(1)每个电测深点每个电测深点均可以得到一条电测深曲线(2)该曲线通常以AB/2为横坐标,以ρs为纵坐标,绘制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上。
633、电测深曲线64(二)电测深曲线的类型(二)电测深曲线的类型1、二层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65(二)电测深曲线的类型(二)电测深曲线的类型1、二层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ρ2ρ1>ρ1ρ1ρ2ρ2hhh→∞h→∞2211ρ2ρ1<ρ1ρ2hh→∞21→∞45°ρ2ρ2ρ1ρ1ρ1D型型G型型AB / 2AB / 2AB / 2662、三层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ρ1ρ2h1ρ1ρ2h1ρ1ρ2h1ρ1ρ2hh21ρ3ρ3ρ3ρ3h2h2h2h3h3h3h3→→→→∞∞∞∞ρ2ρ1>ρ3<ρ2ρ1<ρ3<ρ2ρ1<ρ3>ρ2ρ1>ρ3>AB/2AB / 2AB / 2AB / 2ρ3ρ3ρ3ρ3ρ1ρ2ρ2ρ2ρ2ρ1ρ1ρ1HKAQ673、多层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多层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每种电测深曲线的类型由两个字母两个字母表示第一第一个字母个字母表示断面中的前三层前三层(即第一、二、三层)所对应的电测深曲线类型,第二个字母第二个字母表示断面中的后三层后三层(即第二、三、四层)所对应的电测深曲线类型由四层四层电性层组成的地电断面,按相邻各层电相邻各层电阻率的组合关系阻率的组合关系,其电测深曲线有8种不同的种不同的类型类型68ρ1ρ2ρ3ρ4h1h2h3h4→∞HKHA例如:HK(ρ1>ρ2<ρ3>ρ4) HA(ρ1>ρ2<ρ3<ρ4)这8种类型分别为:HK、HA、KH、KA、AA、AK、、QH。
69地电断面的电性层很多(例如:大于三层)时,每增加一层,则表示电测深曲线类型的字母就增加一个如“五层”则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例如:HKH、HKQ等更多的层则以此类推当为n层时,则电测深曲线类型数为:N=2n-1(如n=4, N=8; n=5, N=16 )注意,只要地电断面中底层的电阻率相当大(即ρ底→∞),则电测深曲线尾部的渐近线总是与横轴相交成45°70(三)电测深的工作方法及资料整理(三)电测深的工作方法及资料整理1、在实际工作中,AB逐渐增大,会使M、N间的电位差逐渐减小,为了取得可靠的电位差,MN也应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增大2、电测深ρs曲线绘制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横坐标为AB/2,纵坐标为ρs3、井旁电测深曲线:从已知区推广到未知区4、十字测深:了解地层横向上的变化情况71 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以AB/2为横坐标、以ρs为纵坐标,将同一测点上不同AB极距所对应的ρs标上并连成曲线,就构成了一条电测深实测曲线72(四)电测深资料的解释(四)电测深资料的解释解释分为:定性与定量解释1、定性解释、定性解释目的:通过定性解释可以了解工作的区的地电断面的地电断面的类型及变化情况类型及变化情况。
※单独一条电测深曲线的解释:单独一条电测深曲线的解释:①电性层的数目;②各层电阻率的相对大小;③估计第一层和底层的电阻率值※面积性电测深资料的定性解释面积性电测深资料的定性解释需要绘制各种图件,以此来反映测区内不同电性层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从而了解工区的地质构造或电性层的形态73电测深曲线类型图75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AB / 2▼—测深点AB / 2▼▼▼▼▼▼AB / 276以三层地电断面为例,来阐明纵向电导的含义以三层地电断面为例,来阐明纵向电导的含义设第一层的电阻率为ρ1、厚度为h1,第二层为ρ2、h2,当第三层电阻率 ρ3→ ∞时,则电流线分布下图(a)所示在测点附近取长、宽各为1米、厚度H=h1+ h2 的体积单元见图(b)由于电流平行层面流动,故ρ1层和ρ2层呈并联关系按照关系 知: 77令G称为总纵向电导,G1、G2分别为第一、二层的纵向电导,于是有:同理,对于ρn→ ∞的n层地电断面,有-- 现在把第一层至第n-1层视为统一的电性层,其厚度为H,纵向电阻率为ρL,则有G =HρL式中H=-78 总纵向电导的实质上表示的是电流水平地流过顶面为1m²、高度为H(m)的方柱体侧面时,该柱体的电导。
G的单位为 S(西门子),1S=1/Ω(1/欧姆) 由 式可见,若工区内ρL值基本稳定,则G与基底埋深H成正比正比G =HρLAB / 2ρ11ρs521010G G可根据各测深点的电测深曲线(见右图)求得由G值可绘出G剖面图或G等值线平面图G值小,说明基底埋藏深度小;反之,说明基底埋藏深度大从而可清楚地显示出高阻基底的起伏情况79纵向电导平面等值线图纵向电导平面等值线图802、定量解释(1)量板法(2)计算机自动解释法(3)图解法(四)电测深资料的解释(四)电测深资料的解释81应用条件:◆ 地层应基本水平(地层倾角小于20°);◆ 各层间有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地形起伏不大五)电测深法的应用(五)电测深法的应用828384858687**对于对于“电测深法电测深法”应重点掌握如下应重点掌握如下3点点◆ 电测深法的应用条件◆ 根据地电断面能确定电测深曲线的类型,并能定性的绘出电测深曲线;◆ 对单独一条电测深曲线,能判断出其类型,并能根据其类型推断地下电性层的层数、各相邻层间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及第一层和底层的电阻率值。
88第二节第二节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一、充电法一、充电法什么是充电法:什么是充电法:对地面上、坑道内或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对地面上、坑道内或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良导体良导体直接直接充电,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充电,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充电法的提出:充电法的提出:详查及勘探阶段,详查及勘探阶段,良导性良导性地质体地质体有露头但不知道其分有露头但不知道其分布情况布情况,如矿体是否相连;矿体走向、产状;盲矿;,如矿体是否相连;矿体走向、产状;盲矿;地下水流速、流向;滑坡地下水流速、流向;滑坡89(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对钻井、坑道等人工揭露对钻井、坑道等人工揭露或天然露头的良导体上接或天然露头的良导体上接一供电电极(一供电电极(A),另一),另一供电电极(供电电极(B)置于离充)置于离充电体很远的地方(称为无电体很远的地方(称为无穷远极),对充电体进行穷远极),对充电体进行充电进而查明充电体的充电进而查明充电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延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及延伸伸901、理想条件下(即、理想条件下(即ρ0 =0或或ρ0 <<< ρ),,将不产生电位降,将不产生电位降,电位在导体内及表面处处相等,故导体为一个电位在导体内及表面处处相等,故导体为一个“等位等位体体”,其表面为,其表面为“等电位面等电位面”。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位面的形状与充电体的形状一致远离充电体,等位面趋于圆形电位V为对称曲线;电位梯度ΔV /ΔX为反对称曲线,即在充电体顶部中心,电位梯度为零,其正、负极值对应于充电体边缘部分91电位曲线的极大点极大点与电位梯度的零值点零值点均向倾斜方向位移电位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较陡;电位梯度曲线在倾斜一边曲线平缓,梯度绝对值小;在倾斜相反方向曲线陡,梯度绝对值大2、脉状体倾斜、脉状体倾斜时,电位曲线电位曲线及及电位梯度电位梯度曲线曲线均不对称923、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ρ0 ≠ 0),),对其对其充电后,充电体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充电后,充电体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都)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都不对称;不对称;((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的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的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93因此,在解释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因此,在解释中,必须充分考虑到:①① 充电导体自身的电阻率(是否满足理想导体的条件)充电导体自身的电阻率(是否满足理想导体的条件)②② 充电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是否满足充电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是否满足ρ0 << ρ围围 ););③③充电点的位置。
充电点的位置94(二)充电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二)充电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1、装备装备与电阻率法相同2、工作方法工作方法(1) 电位观测法:N极置于距充电体足够远的某一固定基点上M极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各测点相对于固定基点的电位差,即为该点的电位值)VB(∞)N基点基点(2)电位梯度观测法:MN置于同一测线上,保持相对位置和间距不变,沿测线逐点移动,计算电位梯度Δv /Δx = ΔvMN /MN95将充电法的测量结果绘制成如下将充电法的测量结果绘制成如下图件图件::1、电位剖面图、电位剖面图2、电位剖面平面图、电位剖面平面图3、电位平面等值线图、电位平面等值线图4、电位梯度剖面图、电位梯度剖面图5、电位梯度剖面平面图、电位梯度剖面平面图6、电位梯度平面等值线图电位梯度平面等值线图96(三)充电法资料的解释(三)充电法资料的解释※根据等电位线的根据等电位线的形状及密集带形状及密集带,可判定充电体在地,可判定充电体在地面上投影的面上投影的形状和走向,并初步圈定其边界形状和走向,并初步圈定其边界;;※根据剖面电位曲线:剖面电位曲线:利用其极值点推断充电体的利用其极值点推断充电体的顶部位置;顶部位置;利用其拐点利用其拐点推断充电体的推断充电体的边界位置;边界位置;利用其对称性推断充电体利用其对称性推断充电体的的倾向。
倾向※根据电位梯度曲线:电位梯度曲线:利用曲线零值点推断充电体的利用曲线零值点推断充电体的顶部位置;顶部位置;根据根据正、正、负极值点的位置确定负极值点的位置确定充电体的充电体的边界位置;边界位置;若梯度若梯度曲线不对称,则充电体向极值的绝对值小、且曲曲线不对称,则充电体向极值的绝对值小、且曲线缓的一侧倾斜线缓的一侧倾斜97(四)充电法的应用(四)充电法的应用1、应用的条件应用的条件◆ 探测对象应为良导体良导体◆ 探测对象至少有一点出露◆ 探测对象不能埋藏太深,且有一定的规模 ◆ 圈定矿体的范围及倾向; ◆ 解决相邻两露头的矿体在深部是否相连的问题; ◆ 在已知矿体附近找盲矿体; ◆ 在追踪地下金属管线;2、应用应用98充电法应用实例:判断矿体是否相连充电法应用实例:判断矿体是否相连相邻不相连导电矿脉上相邻不相连导电矿脉上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两个相邻且相连导电矿脉两个相邻且相连导电矿脉上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上的电位梯度异常曲线99充电法判断相邻两露头充电法判断相邻两露头矿体是否相连矿体是否相连充电法电位平面等值线充电法电位平面等值线图判断矿体倾向图判断矿体倾向100第二节第二节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一、自然电场法一、自然电场法自然条件下,无需向地下供电自然条件下,无需向地下供电,通过一定的装置,通过一定的装置形式,地面两点间通常也能观测到一定大小的电形式,地面两点间通常也能观测到一定大小的电位差,这表明地下存在位差,这表明地下存在“天然电流场天然电流场”——简称简称“自然电场自然电场”。
自然电场法自然电场法——通过研究通过研究自然电场自然电场在地面的分布在地面的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101常见的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有两类两类:呈区域性分布的不稳定的电场呈区域性分布的不稳定的电场—大地电磁场大地电磁场(与地壳表层构造有关);(与地壳表层构造有关);呈局部性分布的稳定的电场(与地下某些金呈局部性分布的稳定的电场(与地下某些金属矿、非金属矿或地下水运动有关)属矿、非金属矿或地下水运动有关)102((一一))自自然然电电场场的的成成因因1、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间的电化学作用、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间的电化学作用当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时,金属上的负电荷吸引溶液中的正离子,使之分布于界面附近,形成双电层水溶液导体++++++++++++++------------若导体和溶液都是均匀的,则双电层不产生外电场当导体或溶液不均匀不均匀时,双电层呈不均匀分布,产生极化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自然电流103((一一))自自然然电电场场的的成成因因1、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间的电化学作用、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间的电化学作用潜水面附近的良导体:潜水面上方的氧化环境潜水面附近的良导体:潜水面上方的氧化环境和潜水面下方的还原环境,使良导体处于极化和潜水面下方的还原环境,使良导体处于极化状态,表面双电层不均匀分布,形成自然电场状态,表面双电层不均匀分布,形成自然电场104((一一))自自然然电电场场的的成成因因2、岩石中地下水运移的电动效应(过滤电场)、岩石中地下水运移的电动效应(过滤电场)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负离子有由于岩石颗粒对水溶液中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吸附作用,岩石颗粒,岩石颗粒与溶液间形成双电层。
当地下水与溶液间形成双电层当地下水静止静止时,整个系统呈电时,整个系统呈电性平衡,不产生外电场地下水性平衡,不产生外电场地下水流动流动时,带走溶液中的时,带走溶液中的部分部分正离子正离子,水流上游,水流上游有多余的有多余的“负离子负离子”,而在水流,而在水流的下游的下游有多余的有多余的“正离子正离子”,形成极化,从而形成自然,形成极化,从而形成自然电场电场105.... 裂隙渗透电场 上升泉电场 山地电场++++++---++----地下水补给河水 河水补给地下水V00000+++++VVVV-----106((一一))自自然然电电场场的的成成因因3、岩石中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岩石中不同浓度溶液离子的扩散作用低高+ ++++++++--------Cl-Na+当两种当两种浓度不同浓度不同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的溶液相互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带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但正、负电离子由浓度高的溶液向浓度低的溶液里扩散但正、负离子的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分界面,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溶液分界面上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位差。
这种由上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位差这种由扩散作用引起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扩散作用引起的自然电场称为扩散电场107(二)自然电场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二)自然电场法的装备及工作方法 装备特点:装备特点: 工作方法:工作方法: 与充电法相同, “电位观测法电位观测法”和“电位梯度观测电位梯度观测法”①不需要电源和供电电极②测量电极不用铜棒,而是“不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 避免电极的极化作用以及两电极间自身产生的电位差108将观测结果绘制成电位剖面图电位剖面图、电位剖面平面图电位剖面平面图、电位平电位平面等值线图面等值线图电位法观测自然电场的工作布置图电位法观测自然电场的工作布置图109(三)自然电场法资料解释(三)自然电场法资料解释其定性解释方法与中间梯度曲线的解释类似自然电位曲线在矿体的顶部为负极小值负极小值对于倾斜的板状体或脉状体或倾斜极化等轴状体,其自然电位曲线呈不对称,在导体倾斜方向或极化轴倾斜方向上曲线陡,且出现很小的正值 -+ ++ +++++--1101、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铜矿、黄铁矿)、石墨和无烟煤;123456782、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① 确定地下水与河水间的补给关系② 确定地下水的流向(过滤电场的方向与地下水流向有关)③ 确定水库、堤坝的漏水点(位置)④ 寻找含水破碎带或确定断层位置(四)自然电场法的应用(四)自然电场法的应用111我国黄河某段附近自然电场法实测结果我国黄河某段附近自然电场法实测结果“8”字形电位曲字形电位曲线长轴方向指示了线长轴方向指示了该区地下水流的总该区地下水流的总方向为北东向。
地方向为北东向地下潜水补给黄河下潜水补给黄河112第三节第三节 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什么是激发极化法?什么是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地下岩、矿石在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是以地下岩、矿石在人工人工电场作用下电场作用下发生的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差异差异为基础为基础 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激发极化分类:激发极化分类:((1)直流电)直流电——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2)低频交流电)低频交流电——交流(频率域)激发极化法交流(频率域)激发极化法113与其它电法勘探方法相比:与其它电法勘探方法相比: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IP)的优点:)的优点:①① 能寻找能寻找浸染状矿体浸染状矿体②② 能区分能区分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产生的异常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产生的异常③③ 地形起伏不会产生地形起伏不会产生假异常假异常 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IP)的缺点:)的缺点:①① 矿化(黄铁矿化、石墨化的岩层)岩层产生强矿化(黄铁矿化、石墨化的岩层)岩层产生强激电异常激电异常②② 电磁藕合干扰给交流激电法资料的解释带来困电磁藕合干扰给交流激电法资料的解释带来困难。
难114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现象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现象115通常将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充电充电过程过程,,断电后,电场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放电过程这种在充、放电充、放电过程过程中,由于电化学作用产生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激发极化效应”一一、、激激发发极极化化法法的的理理论论基基础础116((一一))岩岩矿矿石石激激发发极极化化效效应应的的成成因因 1、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a)) 导体表面为均匀双电层,在周围不形成电场;导体表面为均匀双电层,在周围不形成电场;((b)当有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当有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导体内溶液系统时,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然双电层发生变化,导体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然双电层发生变化,导体受到极化作用,为受到极化作用,为充电过程充电过程 ;;((c)断去供电电流,为)断去供电电流,为放电过程放电过程117((一一))岩岩矿矿石石激激发发极极化化效效应应的的成成因因 1、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在外电场作用下,“致致密块状密块状”的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时,其激发极化效应产生在导体与溶液的接触面上接触面上—称为“面极化面极化”;I-----+ ++ ++ ++ ++ ++ ++ ++ ++ ++ +-----对于“浸染状”的电子导体或矿化岩石与溶液接触时,其激发极化效应产生在每一个电子导体颗粒与溶液的接触面接触面上上称为“体极化体极化”。
I---- --------+ ++ ++ ++ ++ ++ + + ++ ++ ++ + + ++ +-尽管每个小颗粒与围岩的接触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尽管每个小颗粒与围岩的接触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却相当大所以,尽管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的电积的总和却相当大所以,尽管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很小,仍然可产生明显的阻率差异很小,仍然可产生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激发极化效应118((一一))岩岩矿矿石石激激发发极极化化效效应应的的成成因因 2、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薄膜极化薄膜极化”假说假说((a)未加电场前的孔隙通道;)未加电场前的孔隙通道;((c)加电场后的孔隙通道)加电场后的孔隙通道1—离子堆积带,离子堆积带,2—离子不足带离子不足带119(二)岩、矿石激发极化的时间及极化率(二)岩、矿石激发极化的时间及极化率在直流激发极化法中,用极化率极化率η来表示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即120(三)岩、矿石激发极化的频率特性及频散率(三)岩、矿石激发极化的频率特性及频散率在交流激发极化法中,用频散率频散率P来表示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即121(三)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三)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1、极化率、极化率η和频散率和频散率P频散率频散率P极化率极化率η(1)岩、矿石的η和P除了与观测时的充、放电时间有关外,还与岩矿的成分、含量、结构及含水性有关。
2)金属矿、石墨化和碳化地层的η和P都较高,可达n~n×10%;岩石(不含电子导体)η和P通常很低,一般为2~3%,少数能达4~5%122不不同同岩岩矿矿石石极极化化率率对对比比表表123 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 基本原理•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阵列勘探方法,是基于静电场理论,以探测目标体的电性差异为前提进行的该方法采集数据信息量大,可进行层析成象计算,成图直观,可视性强,采集装置种类多,仪器轻便该方法在不同领域受到广泛的应用137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38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39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40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41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2、工作方法技术 •具体测量方法为:首先以固定点距沿井下巷道测线布置一系列电极,电极通过多芯电缆经转换开关接到仪器上,通过转换开关改变装置类型,一次完成该测点上各种装置形式的观测,一个测点观测完后,通过开关转换到下一相邻测点对应的电极,以相同方法进行该点观测,直到某一电极间距的整条剖面观测完为止改变电极间距,重复以下观测,直到有所不同电极间距的剖面观测完为止。
•点距的选择主要依据探测精度要求,精度要求越高应越小最大电极距大小,决定于预期探测深度,探测深度越深,要求越大,但一般隔离系数 最大值不超过15为好,当然,由于一条剖面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数将依次减少142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 3、资料处理和正演模拟4、高密度电阻率资料的反演 (图见下页) 143第四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