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法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91030518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灸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灸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灸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灸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灸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灸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灸法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灸灸 法法中医灸法v1中医灸法“艾火遍身烧”之“药王熨灸”中医灸法讲解内容什么是养生什么是养生11什么是灸法什么是灸法2灸法的分类及操作灸法的分类及操作33灸法的作用与适应症灸法的作用与适应症4常用的保健灸穴位常用的保健灸穴位55灸法的注意事项灸法的注意事项664中医灸法一、何为养生养生:养生:生:生命、生存、生长、生活等;生:生命、生存、生长、生活等;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方法: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体质养生、起居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体质养生、起居养生、药物养生、针刺养生、养生、药物养生、针刺养生、灸法养生灸法养生、推拿养生、拨罐养、推拿养生、拨罐养生、刮痧养生、足疗养生等等。生、刮痧养生、足疗养生等等。5中医灸法二、何为灸法灸:灸:针灸: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针灸: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 (穴位穴位) ),通过经络的传导,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机体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机体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

3、平衡的状态。平衡的状态。针是一种用机械刺激,灸是一种用温度刺激,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针是一种用机械刺激,灸是一种用温度刺激,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是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是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灸,灼也,从火音久。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灵枢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不到,必须灸之。6中医灸法何为灸法?公元公元514514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

4、公元550550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普遍施行养生灸。流行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等谚语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 4次: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

5、增强生殖能力;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 3壮左右,连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个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

6、个“灸房灸房”。7中医灸法何为灸法?灸法:灸法: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烧灼或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烧灼或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的一种外治方法。中医灸法何为灸法?灸用工具灸用工具艾炷和艾条艾炷和艾条艾炷:艾绒搓捏成圆锥形,大小不一。艾炷:艾绒搓捏成圆锥形,大小不一。艾条:清艾条、药艾条。艾条:清艾条、药艾条。其他:生姜、大蒜、盐等。其他:生姜、大蒜、盐等。9中医灸法三、灸用材料三、灸用材料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

7、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名医别录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艾叶能灸百病”。干燥,捣制后除杂质,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用。干燥,捣制后除杂质,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用。中医灸法四、灸法的定义四、灸法的定义v艾是药物,灸,灼烧的意思。艾是药物,灸,灼烧的意思。v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目的的一种方法。v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灸法五、灸法

8、的作用五、灸法的作用v(1 1)温经散寒)温经散寒v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v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痢疾等。中医灸法灸法的作用灸法的作用v(2)扶阳固脱)扶阳固脱v扁鹊心书扁鹊心书记载: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辨厥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脉证并治云: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

9、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以扶助虚脱之阳气。v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等。中医灸法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v(3)消瘀散结)消瘀散结v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v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中医灸法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v(4)防病保健扁鹊心书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保命之法,

10、灼艾第一”;“人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中医灸法扁鹊心书命关穴命关穴关元穴关元穴中医灸法定尺寸法v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短手长,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

11、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以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中医灸法用火法v点灸法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卷上v下火法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卷上中医灸法取火法v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瘥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荣卫经络。有火珠耀日,以艾丞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次有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阴暗,遂难得火,今即不如无木火也,灸人不犯诸忌,

12、兼去久,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后至疮愈已安。且无疼痛;用蜡烛更佳。诸蕃部落,知此八木火之忌,用镔铁击火石得火出,以艾引之,遂乃着灸。中医灸法候天色法v凡点灸时,若值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霓,临时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恚怒呼骂,吁嗟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中医灸法定灸多少法v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炷下,宜歇火气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中医灸法定发际

13、法v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整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有因疾患后脱落尽发际,或性本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以此为准。中医灸法发灸疮法v凡着火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灰火中煨热,拍破热慰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中医灸法淋洗灸疮法v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令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

14、退火痂后,用桃树东南枝梢,青嫩柳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此二味,偏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时不较者,加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v贴灸疮法:春取柳飞花如鹅毛者,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毛,取腹上白细腻者,猫儿腹上者中医灸法六、灸法的种类六、灸法的种类常用灸法常用灸法艾炷灸艾炷灸艾条灸艾条灸其它灸法:其它灸法:温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温灸器灸直接灸直接灸间接灸间接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隔姜灸隔姜灸隔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温和灸雀啄灸雀啄灸悬起灸悬起灸雷火神针灸

15、雷火神针灸实按灸实按灸太乙神针灸太乙神针灸灯草灸、天灸(药物发泡灸法)灯草灸、天灸(药物发泡灸法)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化脓灸)中医灸法(一)艾灸(一)艾灸v1 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v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v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中医灸法直接灸v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

16、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 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56周左右,灸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施灸前必须征求患

17、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中医灸法直接灸v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v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v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中医灸法(二)间接灸v隔姜灸隔姜灸 v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

18、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v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中医灸法间接灸v隔蒜灸隔蒜灸v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v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中医灸法间接灸v隔盐灸隔盐灸v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v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

19、、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中医灸法间接灸v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v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v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中医灸法艾条灸艾条灸v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中医灸法(二)艾条灸艾条灸v温和灸(定灸)温和灸(定灸) v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0、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中医灸法艾条灸艾条灸v雀啄灸雀啄灸 v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中医灸法循经灸(扶阳灸)v激发阳气、打通经络、祛除经络中的风、寒、湿邪,达到扶阳通经的作用。中医灸法(三)实按灸(三)实

21、按灸v施灸时,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v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中医灸法(四)温针灸温针灸v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v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 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中医灸法(五)温灸器灸(五)温灸器灸v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

22、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v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v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中医灸法(六)其他灸法(六)其他灸法v(1 1)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v方法: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 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炸之声可重复一次。v作用: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 脐风和胃痛

23、、腹痛、痧胀等病证。中医灸法(七)天灸(七)天灸v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v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v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中医灸法天灸天灸v(2)白芥子灸 v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v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中医灸法天灸天灸v(3)蒜泥灸 v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v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n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

24、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中医灸法天灸天灸v(4)斑蝥灸 v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治疗癣痒等。 中医灸法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一)施灸的先后顺序(一)施灸的先后顺序v千金要方千金要方针灸上针灸上记载:记载:“凡灸当先阳后凡灸当先阳后阴,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上后下,先少后多”。v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

25、后多,艾炷是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先小而后大。 中医灸法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二)施灸的补泻方法(二)施灸的补泻方法v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内经。灵枢灵枢背腧背腧说: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灭也。” 中医灸法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三)施灸的禁忌(三)施灸的禁忌v1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疗。v2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对颜面、五官和

26、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v3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中医灸法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四)灸后的处理(四)灸后的处理v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

27、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中医灸法眩晕v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v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v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中医灸法痹症v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v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v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

28、,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v腰俞(尾尻骨节上间。)中医灸法咳嗽v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v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v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中医灸法头痛v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29、。中医灸法香港脚v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中医灸法腹鸣v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中医灸法头痛v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中医灸法腰痛v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中医灸法耳聋耳鸣v绳

30、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中医灸法目疾v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中医灸法齿痛v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中医灸法咽喉v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

31、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中医灸法饮食v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中医灸法调经v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中医灸法汗症v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v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中医灸法胁痛v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

32、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v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中医灸法健忘v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中医灸法正面穴道证治v百会穴: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v上星穴: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v神庭穴: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v天突穴: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v上脘穴: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v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

33、v下脘穴:凡腹胀坚硬、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v气海穴: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v关元穴: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中医灸法v中极穴: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v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v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v期门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v天枢穴: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v肩井穴: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v曲池穴:凡偏风不遂、两

34、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v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v风市穴: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v内庭穴: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v行间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v大敦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中医灸法背面穴道证治v大椎穴: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v身柱穴:凡脊膂强痛、咳吐、螈、发热。v命门穴: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v肺俞穴: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v风池穴: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v膏肓穴: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v脾俞穴: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v肾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膝挛、足寒。v环跳穴: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v会阳穴:凡痔疮、肠、两肾尖痛、久泻、久痢、阴汗湿痒、脱肛。v足三里穴:凡翻胃、气膈、肠鸣膨胀、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中医灸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