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合肥学院教学改革情况介绍合肥学院杜奕智合肥学院2002年升回本科后的思考:* 本科院校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我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否应该重复老大学的发展轨迹?*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办应用型本科是否就是降低身份?应用型本科是否也可以办成一流? * 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 合肥学院的优势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地方性地方性应用型应用型国际化国际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借鉴服务平台服务面向开放性开放性 2003年,学院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合肥学院是一所与德国共建的大学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构建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德国经验要本土化,要把借鉴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以专业为龙头,以学科作支撑。培养方案设计理念: “ “知识输入导向”向“知识输出导向”转变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以能力为核心教学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项目推动改革与实践在改革中规范,在规范中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3、教学改革增加一门课-专业导论课增加一个学期-认知实习学期体育课改革-实行俱乐部考试制度改革-N+2考试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为什么要重构培养方案,因应用型人才培养出问题问题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出现了偏差原因定位不清楚,甚至没有定位培养方案不是量身定做,甚至直接用研究型高校培养方案有因人设课现象解决办法准确定位,重构培养方案重构依据社会需求(定位、专业能力)企业调研大量走访相关企业了解企业要我们这类高校学生去做什么(岗位群、专业能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
4、养方案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谢海涛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杨大松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工业设计教授闫朝华教授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韩春明教授安徽省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教育部工业设计教指委常委霍恩(德)教授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原副校长 工业设计教授马史戴德(德)教授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 工业设计教授具常(韩)教授 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 韩国起亚汽车设计师金润(韩)教授韩国韩瑞大学艺术学部部长 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斗焕(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 韩国三星电子首席设计师李汉成(韩)教授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教授 韩国LG首席设计师郑夏成(韩)教授 韩国韩巴大学工业设计
5、教授 韩国LG家电设计师陈姗高级工程师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部部长陈飞高级设计师合肥美的冰箱国内设计部总监 李庆丰高级设计师南海建泰铝制品公司设计部总监(我系我系2000届届毕业毕业生生)例如:艺术系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主 席: 邵国泉 (合肥学院化工系主任 教授)副主席: 李朝东 (安徽省重化工专家组 组长) 程甲辰 (合肥宁垣化工设计有限公司 总工)委员: 牛宏顺 (中盐集团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孙利明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杨舜琪 (合肥泰格可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高娅华 (安徽华伊
6、美科技企业集团 高工) 谢家颍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吴福胜 (安徽皖维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朱仁发 (合肥学院化工系实验室主任 教授) 刘俊生 (合肥学院化工系膜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授) 杨本宏 (合肥学院化工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教授) 朱德春 (合肥学院化工系副主任 副教授) 高大明 (合肥学院化工系化工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秘书: 孙 虹 广泛调研,广泛调研, 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岗位群分析例如:工业设计所从事的工作生产管理 设
7、备管理和维护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开发机械工艺设计机械产品标准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现场技术服务产品营销岗位群新产品企划师产品设计师标准化师工艺师检查员、质量师设备工程师生产调度员车间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岗位群的调研再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岗位群贯穿了从产品孕育一直到产品售后的整个过程。企业对工艺师、车间技术员、生产调度员等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现场工程师”的需求量较大。软件工程专业岗位群根据领域(如Web领域、嵌入式领域等)进一步细化中低端技术岗位程序员,测试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中高端技术岗位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师,软件设计师管理岗位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质量保障,Java程序员
8、.Net程序员嵌入式程序员Android程序员人才培养方案理工科实践学分30,文科25%增设一个认知实践学期12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第二课堂6学分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率80%各专业制订专业选修模块引入学习负担概念学习量1学分=28学时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基础课要适用, , 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 , 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以课程的模块
9、化建设为目标。(20092009年试行) 课程体系分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主要是学科知识体系* 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以专业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 技术或技能为中心*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 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最显著的特点是课程模最显著的特点是课程模块化块化所谓所谓所谓所谓 模块(模块(模块(模块(Modul)Modul)Modul)Modul) ,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
10、或内容的教,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模块块内内容容单一课程单一课
11、程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围绕特定主题定主题或内容或内容的教学的教学单元单元何为模块?何为模块?模块化模块化 - 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 从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以知识输入为导向(Input- Orientation )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理念 = “哪些内容我要讲授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变成变成 以知识(能力)输出为导
12、向以知识(能力)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理念 = “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转变为以知识(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输入:以要学什么为出发点,构建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为导向)知识(能力)输出: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整合) 模块模块化之后:化之后: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践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践 课的划分。更加体现能力培养和应用导向。课的划分。
13、更加体现能力培养和应用导向。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模块学分一思政模块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A 5学分大学英语I 5学分计算机二级课程4.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 3.5学分素质教育I5学分26第二课堂6学分体育俱乐部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公共选修模块5学分二思政模块I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B 5.5学分大学英语 5学分大学物理A 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 3.5学分工程训练6学分28三思政模块2学分工程应用数学C 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D 3学分大学物理B 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I 5学分机械制造基础4.5学分工程力学I 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 3.5学分30四思政
14、模块子模块13学分工程力学II 4学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学分机械设计I 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I 5学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学分素质教育5学分27五认知实习 12周18六机械设计II 4.5学分机械设计综合训练4.5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3.5学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3学分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 3学分液压与气压传动 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 4学分26.5七思政模块子模块23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I 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训练 4.5学分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 4学分计算机辅助工程 3学分企业经济与法律3.5学分22八机械创新设计3学分(4模块选2)先进制造技术 3学分(4模块选2)机器人技术 3学分(4
15、模块选2)模具设计 3学分(4模块选2)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I 3学分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10学分19九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24 学分2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制定时间时间:2008,8模模块块名称:名称:教学目教学目标标/预计预计达到的要求达到的要求(learning outcomes):内容描述内容描述:责责任教授任教授/讲师讲师:用于用于专业专业:模模块编块编号号:执执行学期行学期:学分数学分数:学学习习本模本模块块需要的条件需要的条件:预备预备知知识识: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执执行方式行方式:面授教学 h上课 h 练习 h自主学习 h合合计计 h参考参考书书籍籍:模块描述模块描述模块描述模
16、块描述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岗位群确定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分解成能力要素 (子能力)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点应用相关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合成模块不同模块可灵活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覆盖该专业能力的所有模块组合成本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图1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专业能力分析确定机制专业岗位群和专业能力调研分析岗位群新产品企划师产品设计师标准化师工艺师检查员、质量师设备工程师生产调度员车间技术员销售工程师对应的6大专业能力产品工艺设计和工艺开发能力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能力 工业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产品制造的生产
17、管理和现场技术服务的能力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能力分析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的桥梁。机制专业指导委员会确立了对应岗位群的6大专业能力。步骤1:专业能力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6大专业能力步骤2:专业能力要素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分解6大专业能力产品工艺设计和工艺开发能力产品检测和质量管理能力 工业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产品制造的生产管理和现场技术服务的能力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专业能力要素力学分析、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能力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加工(CAM)和数控编程能力机械产品构形和计
18、算机二、三维图形建模的能力机械测量、检测和分析判断能力机电控制及机电液设备维修维护能力工程实施运行管理及专门领域工作能力步骤3:专业模块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对应的知的知识点点机械机械产品品的构形、的构形、测绘1)能熟练使用投影法,在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2)初步具有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3)能熟练使用仪器绘制和徒手绘画,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能进行三维造型,能阅读一般的专业图样4)初步培养工程意识,掌握、贯彻、执行国家标准5)能熟练使用各种测绘仪器6)掌握测绘过程和技巧 计算机二、算机二、三三维建模建模AutoCAD/UG1)了解软件的安装和内
19、部结构2)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3)能进行基本的三维造型首先要确定专业能力要素所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表1机械产品构形和计算机二、三维图形建模的的能力与其对应的支撑知识点步骤3:专业模块的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表2力学分析、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能力与其对应的支撑知识点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对应的知的知识点点力学分析力学分析 1)熟练掌握静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2)基本掌握运动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3)初步掌握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力学计算算1)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2)熟练掌握拉(压)、剪、扭、弯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掌握分析杆件强度、
20、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理论与计算4)了解各种应力测试的方法计算机算机辅助分助分析(析(CAE)1)掌握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2)掌握典型有限元软件的使用方法。3)能够使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弹性系统的静力、动力问题步骤3:专业模块的确定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能力要素力学分析、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能力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工装设计、计算机辅助加工(CAM)和数控编程能力机械产品构形和计算机二、三维图形建模的能力机械测量、检测和分析判断能力机电控制及机电液设备维修维护能力工程实施运行管理及专门领域工作能力专业模块机械产品表达I机械产品表达II机械产品
21、表达III工程力学I工程力学II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设计I机械设计II机械设计综合训练机械创新设计模具设计工程训练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I机械制造技术II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工电子技术I电工电子技术II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I企业经济与法律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毕业设计机器人技术认知实习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对应的知识点步骤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应用“合并-删减-增加”等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机制专业部分课程的整合情
22、况: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工程图学 计算机辅助绘图 UG三维软件基础 机械产品表达 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 机械制造基础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II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机械制造技术I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I步骤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确定企业经济与法律企业生产管理经济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学期模块学分一思政模块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A 5学分大学英语I 5学分计算机二级课程4.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 3.5学分素质教育I5学分26第二课堂6学分体育俱乐部6学分形势与政
23、策2学分公共选修模块5学分二思政模块I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B 5.5学分大学英语 5学分大学物理A 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 3.5学分工程训练6学分28三思政模块2学分工程应用数学C 3学分工程应用数学D 3学分大学物理B 5学分机械产品表达III 5学分机械制造基础4.5学分工程力学I 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 3.5学分30四思政模块子模块13学分工程力学II 4学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学分机械设计I 4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II 5学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学分素质教育5学分27五认知实习 12周18六机械设计II 4.5学分机械设计综合训练4.5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3.5学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3学分电
24、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 3学分液压与气压传动 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 4学分26.5七思政模块子模块23学分机械制造技术II 4学分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训练 4.5学分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 4学分计算机辅助工程 3学分企业经济与法律3.5学分22八机械创新设计3学分(4模块选2)先进制造技术 3学分(4模块选2)机器人技术 3学分(4模块选2)模具设计 3学分(4模块选2)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II 3学分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10学分19九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24 学分24共51个模块,240学分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
25、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改革: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往能力2、增加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推行学生TA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选择面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实习教学体系建设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室建设模式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实验技术教研室项目驱动制的第二课堂各专业自己开发,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
26、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师资队伍教师实习基地建设企业高工:专业委员会、小型课程、论文指导*合肥市人事局和我院联合下文,聘请企业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实施教师实训制度:教师任期内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送教师到德国学习进修。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基于过程监控的考试制度改革:即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重视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学生学生自主能力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负担较轻2500h5400h教学改革的思考教学改革的思考1、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 分步实施分步实施 项目推动项目推动2、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适应性问题。、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适应性问题。3、制定配套措施保障教学改革进行、制定配套措施保障教学改革进行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