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基础中职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90905857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420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0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0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0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0页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基础中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基础中职课件(4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1. 1.概述中医学的发展概况。概述中医学的发展概况。概述中医学的发展概况。概述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说出中医四大经典。说出中医四大经典。说出中医四大经典。3.3.3.3.说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含义说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含义说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含义说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含义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1.正确对

2、待中医学树立科学观,抛弃中医不正确对待中医学树立科学观,抛弃中医不正确对待中医学树立科学观,抛弃中医不正确对待中医学树立科学观,抛弃中医不科学的认识,消除中医难学的恐惧心理,认真科学的认识,消除中医难学的恐惧心理,认真科学的认识,消除中医难学的恐惧心理,认真科学的认识,消除中医难学的恐惧心理,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多提问题,加强实践,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多提问题,加强实践,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多提问题,加强实践,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多提问题,加强实践,努力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为学好中西医结合专业各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为学好中西医结合专业各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为学好中西医结合专业各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为学

3、好中西医结合专业各门功课打好基础门功课打好基础门功课打好基础门功课打好基础 2. 2.区别对待中医、西医,培养不同思维,扎实区别对待中医、西医,培养不同思维,扎实区别对待中医、西医,培养不同思维,扎实区别对待中医、西医,培养不同思维,扎实打好基础才能取长补短。打好基础才能取长补短。打好基础才能取长补短。打好基础才能取长补短。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国医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和中国医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医疗

4、、预防保健应用的科学,是先人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应用的科学,是先人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丰富经验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丰富经验的总结。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其集的总结。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其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有着系统、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有着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及方法。中善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及方法。中医学所体现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理念和医学所体现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理念和特色,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功不可没,特色,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功不可没,就是崇尚自然、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就是崇尚自然、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21

5、21世世纪今天,同样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和青睐,纪今天,同样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在生命与健康、疾病与防治领域,越来越散在生命与健康、疾病与防治领域,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发出迷人的魅力。 概说概说形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发展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早在早在30003000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 在周代出现了食医在周代

6、出现了食医( (营养医营养医) )、疾医、疾医( (内科内科) )、疡医、疡医( (外伤科外伤科) )和兽医等分科和兽医等分科 有了除虫灭鼠和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有了除虫灭鼠和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活动。 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战国时期诞生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标志着中医学

7、理论形成。其中对人体骨骼、血脉、脏器等的描述,堪称为当时世界医学之最。同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擅长妇、内、儿、五官科,常运用针灸、按摩、汤药、熨贴及手术等法治病,尤其对诊脉颇有研究,被誉为“脉学之父”。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我国首部临床医学专著。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晋至隋唐是我国

8、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出现了大量名医、名著。例如: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颅囟经与产宝为小儿科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是综合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的巨著;唐苏敬新修本草,是历史上由朝庭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下一页下一页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9、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宋元时期,朝廷几度组织力量编著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大型医书。其中太平圣惠方有100卷,载方16834首,是理法方药较为系统完整的大型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极具影响。同一时期中医临床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内、外、妇、儿、五官科争奇斗葩。如钱乙编小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陈自明编妇人大全良方,王惟一铸造教具“针灸铜人”并写了铜人愉穴针灸图经,宋慈著洗冤录,为世界最早法医学专著。11世纪就开始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16世纪种痘新书问世,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先驱。 返回上一页返回上一页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

10、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明代李时珍,为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产地、形态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并亲自到各地考证,搜集各种药物标本,参考大量文献,历时27年,写成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相、俄、西班牙、朝等约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家,被誉为“东方药典”。他尊重科学,献身药学事业的

11、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下一页下一页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vv明明吴吴又又可可创创立立了了传传染染病病病病因因学学的的“戾戾气气学学说说”概概念念,著著成成温温疫疫论论,为为温温病病学学说说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奠定了基础。vv清清叶叶天天士士著著温温热热论论首首创创卫卫气气营营血血辨辨证证;吴吴鞠鞠通通温温病病条条辨辨创创三三焦焦辨辨证证;薛薛生生白白著著湿湿

12、热热病病篇篇;王王孟孟英英著著温温热热经经纬纬,他他们们对对温温热热病病的的病病因因、传传变变、诊诊治治进进行行了了系系统统的的总总结结,使使以以卫卫气气营营血血辨辨证证、三三焦焦辨辨证证为为核核心心的的温温病病学学说说和和伤伤寒寒学学说说相相辅辅相相成成,成成为为中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术体系。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术体系。下一页下一页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

13、库vv自自19491949年中医事业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年中医事业得到了复兴和发展。vv全全国国各各地地兴兴办办了了中中医医教教育育院院校校,开开辟辟了了中中医医硕硕士士、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vv成立了各级中医临床和科研机构。成立了各级中医临床和科研机构。vv出出版版了了中中医医大大辞辞典典、中中药药志志、中中医医学学系系列教材,办起了各种中医期刊。列教材,办起了各种中医期刊。vv制订中医诊疗国家标准和规范。制订中医诊疗国家标准和规范。vv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并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vv世世界界各各地地掀掀起起了了“中中医医热热”、“针针灸灸热热”。中中医医事

14、事业业将将得得到到进进一一步步的的发发展展,成成为为2121世世纪纪世世界界医医学学的的璀璀灿灿明明珠珠。 返回返回进入中医特点进入中医特点概说概说发展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成熟时期萌芽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形成时期绪论绪论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的。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以

15、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的整体,并且通过精、气、津液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作用,共同来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2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1)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各种生物在自然气候影响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2)(2)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

16、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泻痢,秋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季多疟疾,冬季多伤寒。自然界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态等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婚姻状态等

17、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爱好和心理因素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等,都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绪论绪论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v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或过程。先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或过程。先辨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即辨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即为论治,而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和措施为论治,而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和措施称为施护。称为施护。v如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如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

18、切)所收集的病案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个人史、收集的病案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个人史、家族史等,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达家族史等,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达到辨清疾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和邪正到辨清疾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证(证机、证候)。关系,概括、判断为某证(证机、证候)。v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脏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v体体现现中中医医辨辨证证论论治治的的形形式式有有两两种种,即即“同同病病异异治治”和和“异异病同治病同治”。11中中国国医医药药学学在在朴朴素素

19、的的唯唯物物论论和和自自然然辩辩证证法法思思想想的的影影响响下下,通通过过我我国国劳劳动动人人民民长长期期的的医医疗疗实实践践,逐逐步步形形成成并并发发展展成成为为独独特特的的医医学学理理论论体体系系,为为中中国国人人民民的的保保健健事事业业和和中中华华民民族族的的繁繁衍衍昌昌盛盛做做出出了了巨巨大大的的贡贡献献。中中国国医医药药学学是是一一个个伟伟大大的的宝宝库库,应应当当努努力力发发掘掘,加加以以提高。提高。22中中医医学学对对人人体体生生理理功功能能、病病理理变变化化的的认认识识,对对疾疾病病的的诊诊断断和和防防治治等等方方面面都都各各有有特特点点,但但究究其其最最基基本本的的特特点点,

20、不不外外乎乎整整体体观观念念和和辨辨证证论论治治。中中医医认认为为人人体体是是一一个个有有机机的的整整体体,人人体体与与社社会会环环境境也也是是一一个个有有机机的的整整体体。这这种种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统统一一性性,贯贯穿穿于于生生理理、病病理理、诊诊法法、辨辨证证、治治疗疗等等整整个个理理论论体体系系之之中中,体体现现了了中中医医整整体体观观念念的的基基本本特特点点。辨辨证证论论治治是是中中医医学学特特点点的的具具体体表表现现,是是中中医医认认识识疾疾病病和和治治疗疗疾疾病病的的基基本本原原则则,是是中中医医理理、法法、方方、药药在在临临床床上上的的具具体体应用。应用。小结小结 一、单项选择

21、题一、单项选择题 1.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A.难经难经 B.B.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C.C.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D.D.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E.E.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2.2.中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是: A.A.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B.B.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C.C.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D.D.伤寒论伤寒论 E.E.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3.3.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A.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B.B.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C.C.审因论治审因论治 D.D

2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E.E.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4.4.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的作者是: A.A.张景岳张景岳 B.B.华佗华佗 C.C.钱乙钱乙 D.D.张仲景张仲景 E.E.李时珍李时珍 5.5.最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的医家是:最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的医家是: A.A.张仲景张仲景 B.B.华佗华佗 C.C.李时珍李时珍 D.D.宋慈宋慈 E.E.张景岳张景岳 6.6.李时珍为哪一朝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哪一朝代的医药学家: A.A.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B.B.东汉时期东汉时期 C.C.唐朝唐朝 D.D.明朝明朝 E.E.清朝清朝 二、临床情景化任务

23、二、临床情景化任务 根据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请同学们结合上网查找资料试做一份中国根据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请同学们结合上网查找资料试做一份中国古代医学家(古代医学家(5-105-10名)人物小传记。名)人物小传记。目标检测目标检测 第第 2 2 章章阴阴 阳阳 五五 行行 学学 说说 第第1 1节节 阴阴 阳阳 学学 说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1.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 :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阴阳,是对自然界

24、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对立双方的概括。对立双方的概括。对立双方的概括。 2.2.阴阳对事物阴阳对事物阴阳对事物阴阳对事物属性划分:属性划分:属性划分:属性划分: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在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在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在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的范畴;相对静止的

25、、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3.3.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 (1 1 1 1)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水用阴阳的各自属性加以概括说明,如动与静、

26、水与火、出与入等;与火、出与入等;与火、出与入等;与火、出与入等; (2 2 2 2)相对性:)相对性:)相对性:)相对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化,如热证转化为寒证,寒证转化为热证等; (3 3 3 3)可分性:

27、)可分性:)可分性:)可分性: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可分性是指阴或阳中可以再分阴阳 。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一一一) 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对对对对立立立立: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对对对对立立立立,是是是是指指指指属属属属性性性性相相相相反反反反的的的的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双双双双方方方方在在在在一一一一个个个个统统统统一一一一体体体体中中中中的的的的相相相相互互互互斗斗斗斗争争争争、相相相相互互互互制制制制约约约约和和和和相相相相互互互互排排排排斥斥斥斥。正正正正如如如如力力力力学学学学中中中中的的的的作作作作用用

28、用用与与与与反反反反作作作作用用用用,上上上上升升升升力力力力量与下降力量量与下降力量量与下降力量量与下降力量 等。等。 (二二二二) 阴阴阴阴阳阳阳阳互互互互根根根根:阴阴阴阴阳阳阳阳互互互互根根根根,是是是是指指指指阴阴阴阴阳阳阳阳两两两两个个个个方方方方面面面面,具具具具有有有有相相相相互互互互依依依依存存存存,互互互互为为为为其其其其根根根根的的的的关关关关系系系系。即即即即阴阴阴阴和和和和阳阳阳阳任任任任何何何何一一一一方方方方都都都都不不不不能能能能脱脱脱脱离离离离另另另另一一一一方方方方而而而而单单单单独独独独存存存存在在在在,每每每每一一一一方方方方都都都都以以以以相对的另一方

29、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 ( ( (三三三三) ) ) ) 阴阴阴阴阳阳阳阳消消消消长长长长:阴阴阴阴阳阳阳阳消消消消长长长长,是是是是指指指指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双双双双方方方方各各各各自自自自的的的的力力力力量量量量并并并并不不不不是是是是一一一一成成成成不不不不变变变变的的的的,而而而而是是是是始始始始终终终终处处处处于于于于“ “阳阳阳阳消消消消阴阴阴阴长长长长” ”或或或或“ “阴消阳长阴消阳长阴消阳长阴消阳长” ”的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的相

30、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的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的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四四四四) 阴阴阴阴阳阳阳阳转转转转化化化化:阴阴阴阴阳阳阳阳的的的的转转转转化化化化,是是是是指指指指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对对对对立立立立的的的的双双双双方方方方,在在在在一一一一定定定定条条条条件件件件下下下下,可可可可以以以以相相相相互互互互转转转转化化化化,即即即即阴阴阴阴可可可可以以以以转转转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综上所述,阴阳双方的对立和互根关系是同综上所述,阴阳双方的对立和互根关系是同综上所述,阴阳双方的对立和互根关系是同综上所述

31、,阴阳双方的对立和互根关系是同时存在的,相伴发生的。如果没有互根关系存在,时存在的,相伴发生的。如果没有互根关系存在,时存在的,相伴发生的。如果没有互根关系存在,时存在的,相伴发生的。如果没有互根关系存在,那么事物双方就不可能发生联系,毫无联系的事那么事物双方就不可能发生联系,毫无联系的事那么事物双方就不可能发生联系,毫无联系的事那么事物双方就不可能发生联系,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直接的排斥斗争,这物之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直接的排斥斗争,这物之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直接的排斥斗争,这物之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直接的排斥斗争,这也是阴阳学说的对立依存法则。也是阴阳学说的对立依存法则。也

32、是阴阳学说的对立依存法则。也是阴阳学说的对立依存法则。阴阳双方的消长阴阳双方的消长阴阳双方的消长阴阳双方的消长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关系。阴阳的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关系。阴阳的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关系。阴阳的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关系。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开始),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开始),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开始),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开始),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阴阳转化是阴阳消

33、长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一一一) 说说说说明明明明人人人人体体体体组组组组织织织织结结结结构构构构:人人人人体体体体是是是是一一一一个个个个有有有有机机机机整整整整体体体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 (二二二二) 说说说说明明明明人人人人体体体体生生生生理理理理功功功功能能能能:人人人人体体体体正正正正常常常常生生生生理理理理活活活活动动动动,是是是是阴阴阴阴阳阳阳阳两两两两个个个个方方

34、方方面面面面保保保保持持持持对对对对立立立立统统统统一一一一、维维维维持持持持相相相相对对对对平平平平衡衡衡衡的的的的结果。结果。结果。结果。 (三三三三) 说说说说明明明明人人人人体体体体的的的的病病病病理理理理变变变变化化化化: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学学学学说说说说用用用用来来来来说说说说明明明明病病病病理理理理变变变变化化化化,是是是是因因因因致致致致病病病病因因因因素素素素作作作作用用用用于于于于机机机机体体体体,破破破破坏坏坏坏了了了了阴阴阴阴阳的动态平衡,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阳的动态平衡,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阳的动态平衡,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阳的动态平衡,出现阴阳偏胜或偏衰的

35、结果 。 (四四四四) 用用用用于于于于疾疾疾疾病病病病的的的的诊诊诊诊断断断断:由由由由于于于于疾疾疾疾病病病病的的的的发发发发生生生生发发发发展展展展变变变变化化化化的的的的内内内内在在在在原原原原因因因因在在在在于于于于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失失失失调调调调,所所所所以以以以,任任任任何何何何病病病病症症症症尽尽尽尽管管管管它它它它的的的的临临临临床床床床表表表表现现现现错错错错综综综综复复复复杂杂杂杂,千千千千变变变变万万万万化化化化,但但但但都都都都可可可可用用用用“ “阴证阴证阴证阴证” ”和和和和“ “阳证阳证阳证阳证” ”加以概括说明。加以概括说明。加以概括说明。加以概括说明。 (五

36、五五五) 用用用用于于于于疾疾疾疾病病病病的的的的治治治治疗疗疗疗:由由由由于于于于阴阴阴阴阳阳阳阳偏偏偏偏胜胜胜胜偏偏偏偏衰衰衰衰是是是是疾疾疾疾病病病病发发发发生生生生、发发发发展展展展的的的的根根根根本本本本原原原原因因因因,因因因因此此此此,调调调调整整整整阴阴阴阴阳阳阳阳,补补补补偏偏偏偏救救救救弊弊弊弊,促促促促使使使使阴阴阴阴平平平平阳阳阳阳秘秘秘秘,恢恢恢恢复复复复阴阴阴阴阳阳阳阳的的的的相相相相对对对对平平平平衡衡衡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第2节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

37、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 1 五行:五行:五行:五行:“ “五五五五”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种基本物质;种基本物质;种基本物质;“ “行行行行” ”,是指运动变化。,是指运动变化。,是指运动变化。,是指运动变化。 2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

38、间的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五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五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五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并且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五行之间的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行之间的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行之间的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行之间的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衡。衡。衡。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人们最初认为,木性可曲

39、可直;火性炎热;人们最初认为,木性可曲可直;火性炎热;土性为湿,能生长庄稼;金性坚硬;水性寒凉润土性为湿,能生长庄稼;金性坚硬;水性寒凉润下。木能生火;火能燃烧草木而化为灰土;土中下。木能生火;火能燃烧草木而化为灰土;土中埋藏着金石;金属可烧炼成液态;水能促使草木埋藏着金石;金属可烧炼成液态;水能促使草木生长。木能吸收土中养分;火能融化金石;土能生长。木能吸收土中养分;火能融化金石;土能堵截水的流动;金属制做刀斧可以砍伐草木;水堵截水的流动;金属制做刀斧可以砍伐草木;水能熄火。由于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内在关系,则成能熄火。由于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内在关系,则成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源。为五行相生相克的

40、理论来源。2五行的归类推演: 五行的归类推演,是用五行的归类推演,是用“ “比类取象比类取象” ”的方法,把事物的方法,把事物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之中。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由于肝主升发喜条达,与木之中。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由于肝主升发喜条达,与木的生发特性相似,故肝归属于木;心阳能温煦全身,与火的生发特性相似,故肝归属于木;心阳能温煦全身,与火的阳热特性相似,故心归属于火;脾运化水谷,为生化之的阳热特性相似,故心归属于火;脾运化水谷,为生化之源,与土的生长万物特性相似,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源,与土的生长万物特性

41、相似,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与金的清肃收敛特性相似,故肺归属于金;肾主水,与水与金的清肃收敛特性相似,故肺归属于金;肾主水,与水的润下特性相似,故肾归属于水等等。的润下特性相似,故肾归属于水等等。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 1相生相生相生相生 :相生,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相生,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相生,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相生,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互促进、相互助长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互促进、相互助长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互促进、相互助长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42、水生木,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依序孳生,循环无尽。行依序孳生,循环无尽。行依序孳生,循环无尽。行依序孳生,循环无尽。 2相克:相克,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序循环、无穷无尽。 3相乘: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于正常的制约程度,使即相克太过,超过于正常的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4相侮: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的相侮,

43、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意思。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的相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的相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的相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上

44、的相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可通过观察五官、五体的形、色等变化,推断病可通过观察五官、五体的形、色等变化,推断病可通过观察五官、五体的形、色等变化,推断病可通过观察五官、五体的形、色等变化,推断病变之所在,然后按五行生克规律进行辩证论治。变之所在,然后按五行生克规律进行辩证论治。变之所在,然后按五行生克规律进行辩证论治。变之所在,然后按五行生克规律进行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小结阴阳五行小结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但两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

45、有特点,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联系的规律为理论指导,以临属性及其各自相互联系的规律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生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所以说,阴阳学说和五行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所以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学说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 阴阳学说主要强调了

46、在阴阳双方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基础上,维持阴阳动态的相对的平衡,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中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及发展。万物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协调发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运用方面,就是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辨证论治的。第第3 3章章 藏象藏象 一一一一. .藏象及藏象学说藏象及藏象学说藏象及藏象学说藏象及藏象学说 的函义的函义 二二.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 的形成的形成 三三.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 ,包括五脏、包括五脏、六

47、腑、奇恒之腑。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四四. .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概念的不同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概念的不同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概念的不同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学脏器概念的不同第第1节节脏脏腑腑一一五脏五脏(一)心(一)心 1 1主血脉主血脉主血脉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 (1 1)心气是血

48、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 (2 2)心气充沛、血液充溢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最)心气充沛、血液充溢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基本的前提条件。 2 2主神志主神志主神志主神志 即心藏神即心藏神即心藏神即心藏神 。 (1 1)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的外在 表现;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指人的精神、表现;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意识、思维、活动。 (2 2)心主神志,而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心主神志,而血液

49、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的功志的功 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 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1 1)其华在面,是指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其华在面,是指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正常与否, ,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2 2)开窍于舌)开窍于舌, ,是指舌为心之外候是指舌为心之外候, ,又称舌为又称舌为“ “心之苗心之苗” ”。 篇段篇段篇段篇段 心包心包心包心包 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作用。

50、心包是心的外围,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心包。 (二)肺(二)肺 1.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 (1)(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呼吸的功能,是体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呼吸的功能,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 首先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首先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其次,肺有规律的呼吸运动,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其次,肺有规律的呼吸运动,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以保证人体新陈代出入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谢的正常进行。 2主宣发、肃降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肺主宣发,

51、 ,是指由肺气的推动是指由肺气的推动, ,将水谷精微、津液将水谷精微、津液和卫气输送全身和卫气输送全身, ,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无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处不到。 肺主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肺主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为顺。 3.主通调水道主通调水道 (1 1)肺气的宣发)肺气的宣发, ,可使津液输布于全身可使津液输布于全身, ,并且主司并且主司汗孔的开阖,调节汗液的排泄。汗孔的开阖,调节汗液的排泄。 (2 2)肺气的肃降)肺气的肃降, ,又能使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又能使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 ,保保持着小便的通利。持着小便的通利。 所以说所以

52、说“ “肺主行水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为水之上源” ”。 4.外合皮毛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开窍于鼻 (1 1)肺主皮毛)肺主皮毛 肺宣发卫气和输布津液于体表的功能,可以温养、肺宣发卫气和输布津液于体表的功能,可以温养、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阖。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阖。 (2 2)开窍于鼻)开窍于鼻 鼻与肺相通鼻与肺相通, ,是呼吸的门户是呼吸的门户, ,故有故有“ “鼻为肺之窍鼻为肺之窍” ”的说法。的说法。 (三)脾(三)脾 1主运化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化水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 (1)(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 是指脾对营养物

53、质的消化、吸收和是指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出现腹胀、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消瘦、食欲不振等症。便溏、倦怠、消瘦、食欲不振等症。 (2)(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散起着促进的作用。 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时,就可引起水肿、痰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时,就可引起水肿、痰饮、泄泻等水湿潴留的病症。饮、泄泻等水湿潴留的病症。 链接:脾为链接:脾为链接:脾为链接:脾为“ “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

54、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 ” (1 1)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以上过程均离不开脾的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以上过程均离不开脾的运化功能化功能。 (2 2)脾胃为)脾胃为“ “后天之本后天之本” ”,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要善于保护脾胃。 2主统血主统血 脾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脾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出于

55、脉外的功能。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 若脾气虚弱,则出现便血、尿血、皮肤瘀斑、妇若脾气虚弱,则出现便血、尿血、皮肤瘀斑、妇女崩漏等症。女崩漏等症。 3主四肢、肌肉主四肢、肌肉 指脾具有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肢的作用。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指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脾气的盛衰。(四)肝(四)肝 1主疏泄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56、)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脏腑、器官等活动也就正常和调。等活动也就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一是肝的疏泄不及,从而形成肝气郁结,出现胸肋、两乳一是肝的疏泄不及,从而形成肝气郁结,出现胸肋、两乳或少腹等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或少腹等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 二是肝的升发太过,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二是肝的升发太过,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57、等病理表现。 (2)(2)调畅情志调畅情志调畅情志调畅情志 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主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就可引起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变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就可引起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变化。化。 所以所以“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及及“ “大怒伤肝大怒伤肝” ”。 (3)(3)促进消化促进消化促进消化促进消化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有助于水谷的消化

58、。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有助于水谷的消化。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 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 患者,刘某,女,患者,刘某,女,3939岁,因精神刺激,心情不舒,情绪低岁,因精神刺激,心情不舒,情绪低落,证见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喜出长气、食少嗳气、协落,证见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喜出长气、食少嗳气、协肋胀满、乳房胀痛、咽中似物梗阻。近几月经期错后、小肋胀满、乳房胀痛、咽中似物梗阻。近几月经期错后、小腹胀满。经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证,用以柴胡疏肝散三腹胀满。经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证,用以柴胡疏肝散三剂痊愈。此病为情志刺激,以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剂痊愈。此病为情志刺激,以致

59、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致。机郁滞所致。 2 2主藏血主藏血主藏血主藏血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若肝主藏血的功能障碍时,一方面可因肝血不足而引起头若肝主藏血的功能障碍时,一方面可因肝血不足而引起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另一方面因肝不藏血,则出现吐血、血、月经量多、崩漏另一方面因肝不藏血,则出现吐血、血、月经量多、崩漏等症。等症。 3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主要是指全身的筋膜依靠肝血的滋养,肝主筋,主要是指全身的筋膜依靠肝血的滋养,才能维持

60、正常的运动。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肢体麻木,屈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手足震颤,四肢抽搐等症。不利,甚则手足震颤,四肢抽搐等症。 中医认为中医认为“ “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 ”,肝血的盛衰,常可影,肝血的盛衰,常可影响爪甲的荣枯变化。响爪甲的荣枯变化。 4开窍于目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得肝血濡养,才能发挥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得肝血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肝血充足,滋养于目,目得所正常的视觉功能。肝血充足,滋养于目,目得所养,故视物清楚、眼球活动灵活自如。养,故视物清楚、眼球活动灵活自如。(五)肾(五)肾 1 1主藏精

61、主藏精主藏精主藏精 (1 1) 肾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人体生育繁殖的基肾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本物质。 (2 2)精能化气,肾精气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的盛衰)精能化气,肾精气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若肾中精气不足,则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势必受到若肾中精气不足,则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势必受到影响。影响。 (3 3)从阴阳属性来说,肾精属肾阴,肾气属肾阳。因此,)从阴阳属性来说,肾精属肾阴,肾气属肾阳。因此,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阴和肾阳,在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

62、肾阴和肾阳,在人体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生理上的人体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 2 2主水主水主水主水 肾主水肾主水肾主水肾主水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人体水液代谢与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但主要是肾的气化作用。肺、脾、肾三脏有关,但主要是肾的气化作用。 若肾的气化失常,若肾的气化失常, 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肿等病症。 3 3主纳气主纳气主纳气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

63、纳肺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能。 人体的呼吸运动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人体的呼吸运动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所以说所以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如肾气虚,摄纳无权,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等症,如肾气虚,摄纳无权,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等症,称为称为“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 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精化髓,具有滋养骨骼、充养于脑的作用。肾精化髓,具有滋养骨骼、充养于脑的作用。 (1 1)“ “肾主骨肾主骨” ”。 (2 2)“ “齿为骨之余齿为骨之余” ” (3 3)“ “脑为髓

64、之海脑为髓之海” ”。 (4 4)“ “发为血之余发为血之余” ”之说。之说。 5.开窍于耳及二阴开窍于耳及二阴 (1)(1)肾气通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肾气通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充养。 (2)(2)尿液和大便的排泄,都依赖肾的气化作用,尿液和大便的排泄,都依赖肾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二便通利,开合有度。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二便通利,开合有度。 二、六腑二、六腑三、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胆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肝主疏泄的情况下接收、贮藏、排泄胆汁(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五)

65、膀胱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排尿。片断片断三焦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有二:一为六腑之一;二是部位功能的概念。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一)脑(一)脑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故名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故名“髓海髓海”。(二)女子胞(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又称胞宫。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二、六腑(一)脏与脏(一)脏与脏1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血与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血与气的关系。气的关系。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生血。心

66、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生成和运行方面。3心与肝心行血,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心行血正常,则心与肝心行血,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心行血正常,则肝有所藏,疏泄有度。肝藏血、疏泄正常,则心血旺盛,血行畅通。肝有所藏,疏泄有度。肝藏血、疏泄正常,则心血旺盛,血行畅通。4心与肾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生理情心与肾心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属水位居于下属阴。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脏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养况下,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脏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生理上的协调平衡称为心阴,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这种生理上的协调平

67、衡称为“心肾相心肾相交交”,“水火既济水火既济”。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的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津液代谢两方面。生成,津液代谢两方面。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调节方面。机调节方面。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8肝与脾肝的疏泄促进脾的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与脾肝的疏泄促进脾的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说: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说:“肝肝肾同源肾同源”,“精血同源精血同源

68、”。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促进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依赖。(二)脏与腑脏与腑各以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递。(三)腑与腑六腑之间,主要表现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紧密配合。饮食物经胃初步消化,食糜下传小肠,泌别清浊,清者归脾,浊者糟粕下输大肠,水分渗入膀胱,胆汁参与消化,三焦是水谷运行和气化的通道、场所。第第3章章藏藏象象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血血: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

69、常水液的总称.一.气的基本概念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3.气是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气是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二.气的生成1. 1.气的来源气的来源 (1)(1)先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 (2)(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 (3)(3)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2.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1)肺为气之主肺为气之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场所。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场所。 (2)(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胃脾纳运生化精气。胃脾纳运生化精气。 (3)(3)肾为生气之

70、源肾为生气之源: :肾中精气乃元气之根。肾中精气乃元气之根。三.气的运动1.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变化称为气机。2.气的运动形式(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2)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肝脾之气主升,肺胃之气主降。升己而降,降己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四四.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激发推动。激发推动。2.温煦作用:气化生热气化生热, ,温煦人体。温煦人体。3.防御作用:卫护肌肤卫护肌肤, ,抗御邪气。抗御邪气。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固护统摄和控制。5.气化作用: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6.营养作用:水谷精气的作用。水谷精气的作用。五.气的分

71、类1.元气2.宗气3.营气4.卫气1元气(1)基本含义基本含义:又名原气又名原气人体中最基本人体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 ,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2)生成生成:根于肾根于肾, ,又赖后天水谷之气培育。又赖后天水谷之气培育。(3)分布分布:发于肾发于肾, ,通过三焦循行全身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内而五脏六腑内而五脏六腑, ,外外而肌肤腠理而肌肤腠理, ,无处不到。无处不到。(4)主要功能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调节激发、调节脏腑脏腑, ,经络生理功能经络生理功能, ,是生命活动原动力。是生命活动原动力。2宗

72、气(1)基本含义: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聚于胸中者。聚于胸中者。(2)生成: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3)分布:积聚于胸中积聚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贯注于心肺。(4)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3营气(1)基本含义:行于脉中行于脉中, ,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具有营养作用之气。(2)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3)分布: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

73、六腑。(4)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1)基本含义:行于脉外之气。行于脉外之气。(2)生成:水谷精微之慓疾滑利者。水谷精微之慓疾滑利者。(3)分布:运行于脉外。运行于脉外。(4)功能:温养作用,调节作用,防御作用。温养作用,调节作用,防御作用。血一一.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运行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运行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二二. .生成生成1. 1.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水谷精微2. 2.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74、2)(2)心主血脉心主血脉(3)(3)肝藏血肝藏血(4)(4)肾肾: :精血同源精血同源三三. .血的循行血的循行1. 1.循行方式循行方式: :脉管中运行不息脉管中运行不息, ,环周不休。环周不休。2. 2.血液循行与脏腑关系血液循行与脏腑关系: :(1)(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 (2)(2)肺朝百脉肺朝百脉(3)(3)脾主统血脾主统血 (4)(4)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四四. .血的生理功能血的生理功能 1. 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2. 2.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津液一.基本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体液和分泌物包

75、括体液和分泌物. .区别区别: :津津: :清稀清稀, ,流动性大流动性大; ;布散于皮肤布散于皮肤. .肌肉肌肉. .孔窍孔窍; ;滋润作用滋润作用液液: :稠厚稠厚, ,流动性小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灌注于骨节. .脏腑脏腑. .脑脑. .髓髓; ;濡养作用濡养作用二.生成: 1. 1.脾胃运化脾胃运化2. 2.小肠主液小肠主液3. 3.大肠主津大肠主津三.津液的输布四.津液的排泄1. 1.脾气散精脾气散精1. 1.汗呼吸汗呼吸2.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2. 2.尿尿3. 3.肾主津液肾主津液3. 3.粪粪4. 4.肝主疏泄肝主疏泄5. 5.三焦决渎三焦决渎五.津液的功能1. 1.滋润和

76、濡养作用滋润和濡养作用2. 2.化生血液化生血液3.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 4.排泄代谢产物排泄代谢产物5. 5.运载全身之气运载全身之气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4章 病因病机 第1节病因 概念: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一、外一、外感感病病因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通过皮毛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六淫与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外(一)六淫一、外感感病病因因 外

77、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通过皮毛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通过皮毛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六淫与疫疠两类。有六淫与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1)外感性外感性 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口鼻侵入,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故称故称“ “外感六淫外感六淫” ”。由外感六淫引起的疾病,称。由外感六淫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疾病。为外感疾病。 (2)(2)季节性季节性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78、,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冬季多寒病等。 (3)(3)地域性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域、居住环境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域、居住环境有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有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或火邪而致病等。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或火邪而致病等。 (4)(4)相兼性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又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79、如风寒感冒、暑湿泄泻、风寒湿痹等。感冒、暑湿泄泻、风寒湿痹等。 1.1.风风风风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2)(2)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3)(3)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4)(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2.2.寒寒寒寒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2)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 (3)(3)寒主收引:寒主收引: 3 3暑暑暑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

80、阳邪,其性炎热: (2)(2)暑性升散:暑性升散: (3)(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4 4湿湿湿湿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湿为阴邪,湿为阴邪, (2)(2)湿邪重浊:湿邪重浊: (3)(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5 5燥燥燥燥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燥易伤津:燥易伤津: (2)(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6 6火(热)火(热)火(热)火(热)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火性炎上:火性炎上: (2)(2)伤津耗气:伤津耗气: (3)(3)生风动血:生风动血: (二)(二)(二)(

81、二) 疫疫疫疫 疠疠疠疠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称戾气、瘟疫。疫疠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称戾气、瘟疫。疫疠是外来的病邪,但不同于六淫,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具是外来的病邪,但不同于六淫,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疫疠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疫疠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反常与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饮食卫生不良、预防隔离气候反常与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饮食卫生不良、预防隔离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等。疫疠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等。疫疠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症状相似等特征。古医籍中记载的疫疠有疫痢、白喉、烂喉症

82、状相似等特征。古医籍中记载的疫疠有疫痢、白喉、烂喉痧、天花、霍乱、大头瘟等现代医学中许多传染病或烈性传痧、天花、霍乱、大头瘟等现代医学中许多传染病或烈性传染病,如中毒性菌痢、非典、禽流感等均属疫疠的范畴。染病,如中毒性菌痢、非典、禽流感等均属疫疠的范畴。 二、二、二、二、 内内内内 伤伤伤伤 七七七七 情情情情 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在生理活动的范围是不人体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在生理活动的范围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

83、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限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限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在这种状态下从而发生疾病。在这种状态下“ “七情七情” ”则为致病因素,通则为致病因素,通常又称常又称“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 ”, ,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二、二、二、 内内内内 伤伤伤伤 七七七七 情情情情 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一)七情的含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84、是人体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在生理活动的范围是不人体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在生理活动的范围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限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限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在这种状态下从而发生疾病。在这种状态下“ “七情七情” ”则为致病因素,通则为致病因素,通常又称常又称“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 ”, ,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其三、其他他因因素素 (一)饮食失宜(一)饮食失宜 (二)劳逸失常(二)劳逸失

85、常 (三)病理性因素(三)病理性因素 第2节病机 概念: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都有自己的病机,但都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 一、邪正盛衰 “正”即“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及对机体损伤的修复力;“邪”即“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邪正相争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实,主要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虚,主要是指正气虚损

86、而邪气也不盛,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则病愈,邪胜正衰则病重。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偏盛偏衰是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的寒热表现出来。 1、阴阳偏盛 (1)阳盛则热:其病机特点是阳盛而阴未衰的实热证。 (2)阴盛则寒:其病机特点是阴盛而阳未衰的实寒证。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是机体阳气不足,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2)阴虚则热:是机体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小结: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

87、根据,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盛衰可以通过疾病虚实表现出来;阴阳失调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病症的寒热表现出来。 目标检测 1、何谓病因、病机? 2、简述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第第5 5章章 诊诊 法法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说出“四诊”的概念2记住望神、望舌的重点内容3记住问诊的基本内容4说出常见病脉脉象及主病第第1节望节望诊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局部等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被列为四诊之首,在中医学诊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望诊包括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舌以及其它各部出现的异常变化。除望神、色外,尤以舌

88、诊为中医诊断特点之一。(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头与五官二、望二、望舌舌望舌即舌诊,即通过观察患者舌质及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舌质颜色形态的改变主要反映人体正气情况、气血盛衰、脏腑虚实;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苔色苔质的变化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性质、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因此,舌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第2节节闻闻诊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一)听声音(二)嗅气味第第3节节问问诊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疾病的很多情况只有

89、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故古代医家谓之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可见问诊在四诊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问诊的内容有: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妇人包括经、带、胎、产史。十问歌比较全面且重点突出,可作参考。(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饮食与口味(五)问二便(六)问睡眠(六)问睡眠(七)问经带(八)问小儿第第4节节切切诊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用医生的手去触按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一、脉一、脉诊诊脉诊,又称切脉、持脉。是医生运用手指的触觉切按病人的脉搏、探测脉象,借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一)诊脉的部位及其方法(二)正常脉象正常脉象

90、,亦称“平脉”、“常脉”。即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均匀。(三)常见病脉与主病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为病脉。一般在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病脉有28种,常见的有16种。二、按二、按诊诊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局部温凉、软硬、压痛、痞块等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法。小结小结1诊法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它是中医获得临床资料、病情信息的手段。2望诊为四诊之首。主要内容包括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和排泄物、

91、分泌物的情况,望诊中除望神、色外,尤以舌诊最为重要;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问诊是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人寒热、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3中医四诊虽然各有其特殊作用和意义,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因此在临证察病时,只有做到“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小结小结第第6 6章章 辨辨 证证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记住辨证的概念。记住辨证的概念。2说出阴、阳、表、里、寒、说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热、虚、实的概念及临床表现。3说出脏腑辨证各证的临床表

92、说出脏腑辨证各证的临床表现。现。第第1节节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疾病的表现尽管极为复杂,实八个辨证纲领。疾病的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按病证的类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按病证的类别,可分为阴证和阳证;按病位的深浅,可别,可分为阴证和阳证;按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按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分为表证和里证;按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和热证;按邪正的盛衰,可分为虚证和实证和热证;按邪正的盛衰,可分为虚证和实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

93、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现,归纳为阴与阳、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故八纲辨证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八纲辨证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一、表里辨证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来说,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的属表证。病变部位来说,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的属表证。病变部位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里证。表证病邪尚浅,病情较轻。在脏腑、气血、骨髓的属里证。表证病邪尚浅,病情较轻。里证病邪深入,

94、病情较重。里证病邪深入,病情较重。(一一)表证表证(二)里证(二)里证二二、寒热辨证、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所谓表现为热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即是此义。即是此义。(一)寒证(一)寒证(二)热证(二)热证三、虚实辨证三、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过盛。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

95、虚证(一)虚证(二)实证(二)实证四、阴阳辨证四、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各种疾病所表现的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概括起来,不外阴证、阳证两大类,即表、实、热证属阳证;里、虚、寒证属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一)阴证阴证(二)阳证(二)阳证第第2节节脏腑辨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正邪盛

96、衰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种辨证的基础,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气虚(一)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二)心血虚(二)心血虚心阴虚心阴虚(三)心火亢盛(三)心火亢盛(四)心脉痹阻(四)心脉痹阻(五)痰迷心窍(五)痰迷心窍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一)肺气虚(一)肺气虚(二)肺阴虚肺阴虚(三)风寒束肺(三)风寒束肺(四)风热犯肺(四)风热犯肺(五)热邪壅肺(五)热邪壅肺(六)大肠湿热(六)大肠湿热三、脾与胃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一)脾气虚(一)脾气虚(二)脾阳虚(二)脾阳虚(三)寒湿

97、困脾(三)寒湿困脾(四)胃火炽盛(四)胃火炽盛(五)食滞胃脘(五)食滞胃脘(六)胃阴虚(六)胃阴虚四、肝与胆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一)肝气郁结(一)肝气郁结(二)肝火上炎(二)肝火上炎(三)肝(阴)血虚(三)肝(阴)血虚(四)肝阳上亢(四)肝阳上亢(五)肝胆湿热(五)肝胆湿热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一)肾阳虚(一)肾阳虚(二)肾阴虚(二)肾阴虚(三)肾气不固(三)肾气不固(四)肾不纳气(四)肾不纳气(五)膀胱湿热(五)膀胱湿热六、脏腑兼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当某一脏或某在病理

98、上相互影响。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证候,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证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或两变,出现相应的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的病证,即为脏腑兼证。常见有个以上脏器的病证,即为脏腑兼证。常见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肺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肝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等。等。小小结结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都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都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综合,以辨别疾病

99、性质,探求病因,审一步分析综合,以辨别疾病性质,探求病因,审查病机,确定病位,了解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查病机,确定病位,了解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断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它是分析病证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它是分析病证共性的辨证方法,对复杂的疾病有执简驭繁,提共性的辨证方法,对复杂的疾病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纲挚领的作用。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临床各科诊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临床各科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确切辨明疾病发生的部位及其病因成部分。它能确切辨明疾病发生的部位及其病因病性,从

100、而使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病性,从而使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第第7章章预防与治则预防与治则第第1节节预预防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中医学对此极为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著名论点,强调了“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邪气的入侵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而正气不足则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了要注意避免邪气的入侵外,更应注意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1.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2.防止病邪的入侵

101、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防范措施,但当疾病已经发生之后,如能在早期轻浅阶段就给予积极的诊治,避免病变的深入发展,争取早期治愈,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1.早期诊治2.控制传变第第2节节治治则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疗原则不同于治疗方法,治则是用以指导治法的总则,而治法则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例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因而扶正祛邪就是治疗原则。在这个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病证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方法,这是扶正的具体治法;若是采

102、取发汗、攻下、消导等方法,则属于祛邪的具体治法。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寻求疾病的根本,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它通过若干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显露于外的现象,并不是疾病的本质。必须从诸多复杂的表象中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疾病的表面现象,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如头痛,它可由外感、血虚、气虚、痰湿、肝阳上亢、瘀血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治疗,而应在辨证基础上,找出病因所在,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等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二、扶正祛邪正

103、气与邪气是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就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三、调整阴阳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的病理过程。因此,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调整阴阳的治则包括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补损兼用三个方面。小结1.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未病之前预防其发生和已病之后控制其传变两个方面。2.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来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

104、求医护人员首先要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证候的标本缓急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护理,即治病求本;其次还要根据邪正斗争的胜负所引起的虚实变化来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其三要依据阴阳失调是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调整阴阳;最后要根据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体质的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小小结结1.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未病之前预防其发生和已病之后控制其传变两个方面。2.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来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护人员首先要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证候的标本缓急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治疗护理,即治病求本;其次还要根据邪正斗争的

105、胜负所引起的虚实变化来扶助正气或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其三要依据阴阳失调是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调整阴阳;最后要根据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体质的差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目标检测目标检测 1.1.1.1.说出中药采收、贮藏的方法与药物质量及疗效的说出中药采收、贮藏的方法与药物质量及疗效的说出中药采收、贮藏的方法与药物质量及疗效的说出中药采收、贮藏的方法与药物质量及疗效的关系关系关系关系 2.2.2.2.描述中药的配伍关系描述中药的配伍关系描述中药的配伍关系描述中药的配伍关系 3.3.3.3.记住中药记住中药记住中药记住中药“十八反十八反

106、十八反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十九畏十九畏”的内容的内容的内容的内容 4.4.4.4.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中药煎法、服法及服药期间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中药煎法、服法及服药期间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中药煎法、服法及服药期间能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中药煎法、服法及服药期间饮食禁忌的指导饮食禁忌的指导饮食禁忌的指导饮食禁忌的指导 5.5.5.5.列出列出列出列出50505050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味常用中药的功效 1.1.你认为中药与西药有何不同?你认为中药与西药有何不同? 2.2.你会煎中药吗?你会煎中药吗? 3.3.你能说出几种中药的剂型?你能说出几种中药的剂型? 4.4.你记住了

107、多少味中药的功效?你记住了多少味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采收与贮藏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 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掌握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及采收时节掌握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及采收时节 ; 为了防止霉变、虫蛀、鼠咬、变质而降低为了防止霉变、虫蛀、鼠咬、变质而降低药效。不同的药物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贮存。药效。不同的药物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贮存。二、中药的炮制二、中药的炮制炮制目的大致可归纳为炮制目的大致可归纳为炮制目的大致可归纳为炮制目的大致可归纳为 : 1 1 1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除去杂质和

108、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确,便于贮存。确,便于贮存。确,便于贮存。 2 2 2 2矫正异味,便于服用。矫正异味,便于服用。矫正异味,便于服用。矫正异味,便于服用。 3 3 3 3消除或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消除或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消除或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消除或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4 4 4 4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常用炮制方法:常用炮制方法: 修制法 水制法 火制法 水火共制法

109、 其他制法(发芽、发酵、制霜等) 三、中药的性能三、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一)四气 (二)五味(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四)归经 (五)毒性(五)毒性 (一)四气(一)四气_四气四气四气四气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主治主治主治主治_ 寒、凉寒、凉寒、凉寒、凉清热、泻火、解毒等清热、泻火、解毒等清热、泻火、解毒等清热、泻火、解毒等阳热证阳热证阳热证阳热证 温、热温、热温、热温、热温中、散寒、助阳等温中、散寒、助阳等温中、散寒、助阳等温中、散寒、助阳等阴寒证阴寒证阴寒证阴寒证_(二)五味(二)五味_ 五味五味五味五味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主治主治主治主治_ 辛辛辛辛发散、行气、活血

110、、化湿、开窍等发散、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发散、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发散、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表证、气滞、血瘀、湿阻、神昏窍闭等表证、气滞、血瘀、湿阻、神昏窍闭等表证、气滞、血瘀、湿阻、神昏窍闭等表证、气滞、血瘀、湿阻、神昏窍闭等 甘甘甘甘补益、缓急、调和等补益、缓急、调和等补益、缓急、调和等补益、缓急、调和等虚证、脾胃不和、拘挛疼痛、调和药性等虚证、脾胃不和、拘挛疼痛、调和药性等虚证、脾胃不和、拘挛疼痛、调和药性等虚证、脾胃不和、拘挛疼痛、调和药性等 淡淡淡淡渗湿利尿渗湿利尿渗湿利尿渗湿利尿水肿、小便不利等水肿、小便不利等水肿、小便不利等水肿、小便不利等 酸酸酸酸收敛固涩收敛固涩收

111、敛固涩收敛固涩虚汗、久泻、久咳、遗尿、遗精、带下等虚汗、久泻、久咳、遗尿、遗精、带下等虚汗、久泻、久咳、遗尿、遗精、带下等虚汗、久泻、久咳、遗尿、遗精、带下等 苦苦苦苦泻火、燥湿、下降、坚阴等泻火、燥湿、下降、坚阴等泻火、燥湿、下降、坚阴等泻火、燥湿、下降、坚阴等热证、湿证、便秘、实证喘咳等热证、湿证、便秘、实证喘咳等热证、湿证、便秘、实证喘咳等热证、湿证、便秘、实证喘咳等 咸咸咸咸软坚、散结、泻下软坚、散结、泻下软坚、散结、泻下软坚、散结、泻下瘰疬、痰核、痞块、燥结便秘等瘰疬、痰核、痞块、燥结便秘等瘰疬、痰核、痞块、燥结便秘等瘰疬、痰核、痞块、燥结便秘等_(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_趋向趋

112、向趋向趋向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主治主治主治主治_ 升浮升浮升浮升浮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腹泻、脱肛、表证、宿食、腹泻、脱肛、表证、宿食、腹泻、脱肛、表证、宿食、腹泻、脱肛、表证、宿食、窍闭神昏等证窍闭神昏等证窍闭神昏等证窍闭神昏等证 沉降沉降沉降沉降 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平喘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平喘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平喘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平喘里热证、实热便秘、喘咳、里热证、实热便秘、喘咳、里热证、实热便秘、喘咳、里热证、实热便秘、喘咳、 止呕、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止呕、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止呕、潜阳熄风、

113、利水渗湿等止呕、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呕吐呃逆、肝阳上亢、呕吐呃逆、肝阳上亢、呕吐呃逆、肝阳上亢、呕吐呃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水肿、小便不肝风内动、水肿、小便不肝风内动、水肿、小便不肝风内动、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利等证利等证利等证_四、中药的用法四、中药的用法 配伍配伍 禁忌禁忌 剂量剂量 煎服法煎服法(一)配伍(一)配伍 根据病情及用药规律,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根据病情及用药规律,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根据病情及用药规律,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根据病情及用药规律,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配伍。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配伍。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配伍。总结为七个方面 :

114、 1 1 1 1、单行、单行、单行、单行 5 5 5 5、相杀、相杀、相杀、相杀 2 2 2 2、相须、相须、相须、相须 6 6 6 6、相恶、相恶、相恶、相恶 3 3 3 3、相使、相使、相使、相使 7 7 7 7、相反、相反、相反、相反 4 4 4 4、相畏、相畏、相畏、相畏 (二)禁忌(二)禁忌1 1 1 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 :古人概括为:古人概括为:古人概括为:古人概括为“十八反十八反十八反十八反”、“十九畏十九畏十九畏十九畏”。 2 2 2 2、妊娠禁忌:某些药物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所、妊娠禁忌:某些药物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所、妊娠禁忌:某些药物能损害胎元

115、或引起流产,所、妊娠禁忌:某些药物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物。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物。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物。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物。3 3 3 3、服药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煎炸等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油腻、腥膻、煎炸等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油腻、腥膻、煎炸等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油腻、腥膻、煎炸等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剂量(三)剂量 用药量。主要指一剂药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内服用药量。主要指一剂药

116、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内服用药量。主要指一剂药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内服用药量。主要指一剂药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内服量。量。量。量。 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以及患者年龄、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以及患者年龄、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以及患者年龄、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以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性别、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性别、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性别、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而定。 除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以外,除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以外,除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以外,除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以外,一

117、般单味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一般单味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一般单味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一般单味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3-103-103-103-10克。克。克。克。(四)煎法与服法(四)煎法与服法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剂型,其煎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口服剂型,其煎法和服法的恰当与否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法和服法的恰当与否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响。 1 1、煎药法、煎药法 2 2、服药法、服药法 1 1、煎药法、煎药法 (1 1 1 1)煎煮器具)煎煮器具)煎煮器具)煎煮器具 :以沙锅为佳,忌用铁器、铜器:以沙锅为佳,忌用铁器、铜器:以沙锅为佳,忌用铁器、铜器:以沙锅为佳,忌用铁器、铜器具。具。具。具。 (

118、2 2 2 2)煎煮用水)煎煮用水)煎煮用水)煎煮用水 :新鲜洁净:新鲜洁净:新鲜洁净:新鲜洁净 ,高出药面,高出药面,高出药面,高出药面2 2 2 2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 (3 3 3 3)煎药方法及火候)煎药方法及火候)煎药方法及火候)煎药方法及火候 :冷水浸泡:冷水浸泡:冷水浸泡:冷水浸泡3060306030603060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先武(大火)后文(小火);每剂药煎煮先武(大火)后文(小火);每剂药煎煮先武(大火)后文(小火);每剂药煎煮先武(大火)后文(小火);每剂药煎煮23232323次,次,次,次,将各次药汁混合后,分次服用。将各次药汁混合后,分次服用。将各次药汁混合后

119、,分次服用。将各次药汁混合后,分次服用。 (4 4)特殊煎法)特殊煎法_煎法煎法煎法煎法药物药物药物药物方法方法方法方法_先煎先煎先煎先煎质坚、介壳、矿物类药物质坚、介壳、矿物类药物质坚、介壳、矿物类药物质坚、介壳、矿物类药物打碎先煎打碎先煎打碎先煎打碎先煎后下后下后下后下气味芳香或久煎会丧失有效成分的药物气味芳香或久煎会丧失有效成分的药物气味芳香或久煎会丧失有效成分的药物气味芳香或久煎会丧失有效成分的药物其他药煎好前其他药煎好前其他药煎好前其他药煎好前4-54-5分钟时入锅分钟时入锅分钟时入锅分钟时入锅 包煎包煎包煎包煎细小种子、粉末状、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粉末状、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粉末状

120、、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粉末状、花粉类药物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同煎 另煎另煎另煎另煎某些贵重药某些贵重药某些贵重药某些贵重药切成小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混合服用切成小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混合服用切成小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混合服用切成小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混合服用 烊化烊化烊化烊化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汁混合均匀口服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汁混合均匀口服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汁混合均匀口服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汁混合均匀

121、口服冲服冲服冲服冲服某些芳香、贵重药及不耐高温且难溶于某些芳香、贵重药及不耐高温且难溶于某些芳香、贵重药及不耐高温且难溶于某些芳香、贵重药及不耐高温且难溶于研细末或取汁,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研细末或取汁,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研细末或取汁,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研细末或取汁,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水的药物水的药物水的药物水的药物泡服泡服泡服泡服某些不耐高温煎煮的药物某些不耐高温煎煮的药物某些不耐高温煎煮的药物某些不耐高温煎煮的药物用开水泡服用开水泡服用开水泡服用开水泡服_2 2、服药法、服药法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决定其服用方法: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决定其服用方法: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

122、物特点决定其服用方法: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决定其服用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温药治寒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温药治寒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温药治寒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温药治寒证宜热服。证宜热服。证宜热服。证宜热服。 补益药宜饭前服;泻下药与驱虫药宜空腹服;安补益药宜饭前服;泻下药与驱虫药宜空腹服;安补益药宜饭前服;泻下药与驱虫药宜空腹服;安补益药宜饭前服;泻下药与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或其他药宜饭后服;呕吐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或其他药宜饭后服;呕吐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或其他药宜饭后服;呕吐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或其他

123、药宜饭后服;呕吐患者宜小量频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患者宜小量频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患者宜小量频服或稍加姜汁同服。患者宜小量频服或稍加姜汁同服。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232323次温服。次温服。次温服。次温服。五、常用中药五、常用中药解解解解 表表表表 药药药药清清清清 热热热热 药药药药温温温温 里里里里 药药药药泻泻泻泻 下下下下 药药药药祛风湿药祛风湿药祛风湿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理理理 气气气气 药药药药止

124、止止止 血血血血 药药药药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补补补补 益益益益 药药药药收收收收 涩涩涩涩 药药药药消消消消 导导导导 药药药药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开开开开 窍窍窍窍 药药药药安安安安 神神神神 药药药药驱驱驱驱 虫虫虫虫 药药药药外外外外 用用用用 药药药药(一)解表药(一)解表药1、解表药分类、解表药分类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发汗力强性味辛温,发汗力强性味辛温,发汗力强性味辛温,发汗力强 ,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症

125、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 有发散风寒功效有发散风寒功效有发散风寒功效有发散风寒功效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发汗力弱,性味辛凉,发汗力弱,性味辛凉,发汗力弱,性味辛凉,发汗力弱,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有疏散风热功效有疏散风热功效有疏散风热功效有疏散风热功效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咽

126、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_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静卧,嘱患者加盖棉被或喝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静卧,嘱患者加盖棉被或喝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静卧,嘱患者加盖棉被或喝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静卧,嘱患者加盖棉被或喝些热开水或热粥以助药力,促使微微出汗,保持些热开水或热粥以助药力,促使微微出汗,保持些热开水或热粥以助药力,促使微微出汗,保持些热开水或热粥以助药力,促使微微出汗,保持衣被干爽,并注意休息,防止汗出当风;衣被干爽,并注意休息,防止汗出当风;衣被干爽,并注意休息,防止汗出当风;衣被干爽,并注意休息,防止汗出当风;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开水,忌食酸性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

127、饮开水,忌食酸性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开水,忌食酸性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开水,忌食酸性食物,以免酸收而影响发汗效果;以免酸收而影响发汗效果;以免酸收而影响发汗效果;以免酸收而影响发汗效果; 注意观察病情,按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注意观察病情,按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注意观察病情,按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注意观察病情,按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防止高热抽搐、虚脱或其他合并症防止高热抽搐、虚脱或其他合并症防止高热抽搐、虚脱或其他合并症防止高热抽搐、虚脱或其他合并症 。3 3、常用解表药、常用解表药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

128、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麻黄麻黄麻黄麻黄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外感喘咳宣肺平喘:外感喘咳宣肺平喘:外感喘咳宣肺平喘:外感喘咳辛温辛温辛温辛温桂枝桂枝桂枝桂枝用于风寒表证用于风寒表证用于风寒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温经通阳:风湿痹痛温经通阳:风湿痹痛温经通阳:风湿痹痛温经通阳:风湿痹痛 解表解表解表解表紫苏紫苏紫苏紫苏行气宽中: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宽中: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宽中: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宽中:气滞胸闷、咳喘 羌活羌活羌活羌活祛湿止痛:风湿痹痛祛湿止痛:风湿痹痛祛湿止痛:风湿痹痛祛湿止痛:风湿痹痛 防风防风防风防风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胜湿止痛:

129、风湿痹痛胜湿止痛:风湿痹痛 细辛细辛细辛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头痛、痹痛;肺寒痰喘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头痛、痹痛;肺寒痰喘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头痛、痹痛;肺寒痰喘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头痛、痹痛;肺寒痰喘 生姜生姜生姜生姜温中止呕,止咳:胃寒呕吐;风寒咳嗽温中止呕,止咳:胃寒呕吐;风寒咳嗽温中止呕,止咳:胃寒呕吐;风寒咳嗽温中止呕,止咳:胃寒呕吐;风寒咳嗽_ _ 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 _桑叶桑叶桑叶桑叶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发散风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目赤清肝明目,清肺润燥:目赤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130、:目赤清肝明目,清肺润燥:目赤 肿痛;肺热燥咳肿痛;肺热燥咳肿痛;肺热燥咳肿痛;肺热燥咳 辛凉辛凉辛凉辛凉菊花菊花菊花菊花 用于风热表证用于风热表证用于风热表证用于风热表证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眩晕,目赤;疮疡肿毒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眩晕,目赤;疮疡肿毒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眩晕,目赤;疮疡肿毒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眩晕,目赤;疮疡肿毒 解表解表解表解表薄荷薄荷薄荷薄荷清头目,利咽透疹:头痛,目赤咽痛;麻疹清头目,利咽透疹:头痛,目赤咽痛;麻疹清头目,利咽透疹:头痛,目赤咽痛;麻疹清头目,利咽透疹:头痛,目赤咽痛;麻疹 柴胡柴胡柴胡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肝气郁结;气虚下陷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肝气郁

131、结;气虚下陷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肝气郁结;气虚下陷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葛根葛根葛根葛根透疹,生津:麻疹;口渴,消渴透疹,生津:麻疹;口渴,消渴透疹,生津:麻疹;口渴,消渴透疹,生津:麻疹;口渴,消渴 牛蒡子牛蒡子牛蒡子牛蒡子透疹利咽,解毒散结:麻疹,咽痛;热毒疮疡透疹利咽,解毒散结:麻疹,咽痛;热毒疮疡透疹利咽,解毒散结:麻疹,咽痛;热毒疮疡透疹利咽,解毒散结:麻疹,咽痛;热毒疮疡 _(二)清热药(二)清热药1 1、清热药分类、清热药分类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甘寒,清热泻火甘寒,清热泻火甘寒,清热泻

132、火甘寒,清热泻火急性热病、温病邪入气分证急性热病、温病邪入气分证急性热病、温病邪入气分证急性热病、温病邪入气分证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苦寒,清热燥湿苦寒,清热燥湿苦寒,清热燥湿苦寒,清热燥湿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苦寒,清热解毒苦寒,清热解毒苦寒,清热解毒苦寒,清热解毒各种热毒病证各种热毒病证各种热毒病证各种热毒病证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甘苦咸寒,清热凉血甘苦咸寒,清热凉血甘苦咸寒,清热凉血甘苦咸寒,清热凉血温热病热入营血证温热病热入营血证温热病热入营血证温热病热入营血证清退虚热药清退虚热药清退虚热药清退虚热药

133、甘寒或苦寒,清退虚热甘寒或苦寒,清退虚热甘寒或苦寒,清退虚热甘寒或苦寒,清退虚热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其他疾;其他疾;其他疾;其他疾 病因阴血不足所致的虚热证病因阴血不足所致的虚热证病因阴血不足所致的虚热证病因阴血不足所致的虚热证 _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保证房间良好的通风,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温,高热保证房间良好的通风,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温,高热保证房间良好的通风,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温,高

134、热保证房间良好的通风,根据病人发热程度调节室温,高热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汗出过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被,保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汗出过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被,保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汗出过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被,保不退者,配合物理降温,汗出过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被,保持衣被干燥;持衣被干燥;持衣被干燥;持衣被干燥; 饮食以清补之品为宜,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中暑及饮食以清补之品为宜,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中暑及饮食以清补之品为宜,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中暑及饮食以清补之品为宜,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中暑及高热汗出较多者,多饮含盐饮料,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高热汗出较多者,多饮含盐饮料,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135、;高热汗出较多者,多饮含盐饮料,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高热汗出较多者,多饮含盐饮料,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热病病人,常见急躁易怒,要做好精神安慰工作;热病病人,常见急躁易怒,要做好精神安慰工作;热病病人,常见急躁易怒,要做好精神安慰工作;热病病人,常见急躁易怒,要做好精神安慰工作; 严密观察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变化以及有无出血等,严密观察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变化以及有无出血等,严密观察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变化以及有无出血等,严密观察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变化以及有无出血等,详细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详细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详细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详

136、细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 3 3、常用清热药、常用清热药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石膏石膏石膏石膏清热泻火,清热泻火,清热泻火,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肺热咳嗽;胃火牙痛除烦止渴:肺热咳嗽;胃火牙痛除烦止渴:肺热咳嗽;胃火牙痛除烦止渴: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知母知母知母知母用于气分用于气分用于气分用于气分滋阴润燥:阴虚发热,燥咳,消渴滋阴润燥:阴虚发热,燥咳,消渴滋阴润燥:阴虚发热,燥咳,消渴滋阴润燥:阴虚发热,燥咳,消渴 清热清热清热清热栀子栀子栀子栀子实热证实热证实热证实热证除烦,利湿:热病心烦;湿热黄

137、疸除烦,利湿:热病心烦;湿热黄疸除烦,利湿:热病心烦;湿热黄疸除烦,利湿: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泻火泻火泻火泻火淡竹叶淡竹叶淡竹叶淡竹叶清心除烦,利尿: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清心除烦,利尿: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清心除烦,利尿: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清心除烦,利尿:热病烦渴;口疮,尿赤芦根芦根芦根芦根生津,止呕: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赤生津,止呕: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赤生津,止呕: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赤生津,止呕: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赤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黄芩黄芩黄芩黄芩清热燥湿清热燥湿清热燥湿清热燥湿 ,清

138、肺,安胎:肺热咳嗽;胎热不安清肺,安胎:肺热咳嗽;胎热不安清肺,安胎:肺热咳嗽;胎热不安清肺,安胎:肺热咳嗽;胎热不安 清热清热清热清热黄连黄连黄连黄连泻火解毒,泻火解毒,泻火解毒,泻火解毒,清心胃大肠之火:高热神昏,胃热清心胃大肠之火:高热神昏,胃热清心胃大肠之火:高热神昏,胃热清心胃大肠之火:高热神昏,胃热燥湿燥湿燥湿燥湿用于湿热证用于湿热证用于湿热证用于湿热证呕吐;痢疾呕吐;痢疾呕吐;痢疾呕吐;痢疾 黄柏黄柏黄柏黄柏及热毒证及热毒证及热毒证及热毒证退热除蒸:阴虚发热,盗汗退热除蒸:阴虚发热,盗汗退热除蒸:阴虚发热,盗汗退热除蒸:阴虚发热,盗汗 龙胆草龙胆草龙胆草龙胆草泻肝胆火:肝胆实火泻

139、肝胆火:肝胆实火泻肝胆火:肝胆实火泻肝胆火:肝胆实火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金银花金银花金银花金银花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风热证疏散风热:风热证疏散风热:风热证疏散风热:风热证清热清热清热清热连翘连翘连翘连翘用于热毒用于热毒用于热毒用于热毒消痈散结:痈疮疖肿消痈散结:痈疮疖肿消痈散结:痈疮疖肿消痈散结:痈疮疖肿解毒解毒解毒解毒板蓝根板蓝根板蓝根板蓝根病证病证病证病证凉血利咽:热病班疹,丹毒,喉凉血利咽:热病班疹,丹毒,喉凉血利咽:热病班疹,丹毒,喉凉血利咽:热病班疹,丹毒,喉 痹,痄

140、腮痹,痄腮痹,痄腮痹,痄腮 蒲公英蒲公英蒲公英蒲公英消痈散结:热毒疮疡,乳痈消痈散结:热毒疮疡,乳痈消痈散结:热毒疮疡,乳痈消痈散结:热毒疮疡,乳痈白头翁白头翁白头翁白头翁凉血止痢:热毒血痢凉血止痢:热毒血痢凉血止痢:热毒血痢凉血止痢:热毒血痢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生地生地生地生地清热凉血清热凉血清热凉血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阴虚内热,肠燥便秘养阴生津:阴虚内热,肠燥便秘养阴生津:阴虚内热,肠燥便秘养阴生津:阴虚内热,肠燥便秘清热清热清热清热玄参玄参玄参玄参用于热入用于热入用于热入用于热入养阴润燥,散结:阴

141、虚燥咳,便秘养阴润燥,散结:阴虚燥咳,便秘养阴润燥,散结:阴虚燥咳,便秘养阴润燥,散结:阴虚燥咳,便秘凉血凉血凉血凉血营血营血营血营血咽痛;瘰疬咽痛;瘰疬咽痛;瘰疬咽痛;瘰疬 丹皮丹皮丹皮丹皮活血散瘀,退虚热:血瘀证;阴虚发热活血散瘀,退虚热:血瘀证;阴虚发热活血散瘀,退虚热:血瘀证;阴虚发热活血散瘀,退虚热:血瘀证;阴虚发热 赤芍赤芍赤芍赤芍祛瘀止痛,清肝火:血瘀证;肝热目赤祛瘀止痛,清肝火:血瘀证;肝热目赤祛瘀止痛,清肝火:血瘀证;肝热目赤祛瘀止痛,清肝火:血瘀证;肝热目赤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地骨皮

142、地骨皮地骨皮地骨皮清虚热清虚热清虚热清虚热 ,凉血清肺:血热出血,肺热咳嗽凉血清肺:血热出血,肺热咳嗽凉血清肺:血热出血,肺热咳嗽凉血清肺:血热出血,肺热咳嗽 清虚清虚清虚清虚胡黄连胡黄连胡黄连胡黄连用于阴虚用于阴虚用于阴虚用于阴虚清疳热,燥湿:小儿疳积发热;湿热泻痢清疳热,燥湿:小儿疳积发热;湿热泻痢清疳热,燥湿:小儿疳积发热;湿热泻痢清疳热,燥湿:小儿疳积发热;湿热泻痢 热热热热发热发热发热发热青蒿青蒿青蒿青蒿解暑,凉血,截疟:暑热;血热;疟疾解暑,凉血,截疟:暑热;血热;疟疾解暑,凉血,截疟:暑热;血热;疟疾解暑,凉血,截疟:暑热;血热;疟疾 _(三)温里药(三)温里药1 1、服药护理、

143、服药护理 要积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提高室温,加要积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提高室温,加厚衣被,以防风寒侵袭;厚衣被,以防风寒侵袭; 饮食宜以温补为主,如姜、葱、蒜、胡椒饮食宜以温补为主,如姜、葱、蒜、胡椒等,以加强药物的温中散寒效果,忌食生等,以加强药物的温中散寒效果,忌食生冷之品。冷之品。2 2、常用温里药、常用温里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附子附子附子附子温里散寒,温里散寒,温里散寒,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亡阳厥逆,肾阳虚证;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亡阳厥逆,肾阳虚证;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亡阳厥逆,肾阳虚证;回阳救逆,散

144、寒止痛:亡阳厥逆,肾阳虚证;用于阳虚里寒用于阳虚里寒用于阳虚里寒用于阳虚里寒 寒痹寒痹寒痹寒痹 肉桂肉桂肉桂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肾阳不足;寒痹补火助阳,温通经脉:肾阳不足;寒痹补火助阳,温通经脉:肾阳不足;寒痹补火助阳,温通经脉:肾阳不足;寒痹干姜干姜干姜干姜温肺化饮:肺寒咳嗽;脾胃虚寒温肺化饮:肺寒咳嗽;脾胃虚寒温肺化饮:肺寒咳嗽;脾胃虚寒温肺化饮:肺寒咳嗽;脾胃虚寒 _(四)泻下药(四)泻下药1 1、泻下药分类、泻下药分类 _ 分类分类分类分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 攻下药攻下药攻下药攻下药性味多苦寒,泻下性味多苦寒,泻下性味多苦寒,泻下性味多苦寒,泻下热结便秘及火

145、热上炎之里实热证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力较强,有攻下通便力较强,有攻下通便力较强,有攻下通便力较强,有攻下通便降泻火热功效降泻火热功效降泻火热功效降泻火热功效润下药润下药润下药润下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年老体弱、病后、产后、津血亏虚、年老体弱、病后、产后、津血亏虚、年老体弱、病后、产后、津血亏虚、年老体弱、病后、产后、津血亏虚、富含油脂,有润燥滑富含油脂,有润燥滑富含油脂,有润燥滑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燥便秘证肠燥便秘证肠燥便秘证肠燥便秘证肠的缓泻作用肠的缓泻作用肠的缓泻作用

146、肠的缓泻作用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均有毒,泻下力峻猛,均有毒,泻下力峻猛,均有毒,泻下力峻猛,均有毒,泻下力峻猛,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能引起剧烈腹泻,部分能引起剧烈腹泻,部分能引起剧烈腹泻,部分能引起剧烈腹泻,部分正气未虚的实证正气未虚的实证正气未虚的实证正气未虚的实证药兼有利尿作用药兼有利尿作用药兼有利尿作用药兼有利尿作用_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服泻下药后,大多会引起腹痛、呕吐、便次增多服泻下药后,大多会引起腹痛、呕吐、便次增多服泻下药后,大多会引起腹痛、呕吐、

147、便次增多服泻下药后,大多会引起腹痛、呕吐、便次增多等胃肠道反应,服药前应向病人交待清楚可能出等胃肠道反应,服药前应向病人交待清楚可能出等胃肠道反应,服药前应向病人交待清楚可能出等胃肠道反应,服药前应向病人交待清楚可能出现的症状,服药后要注意观察泻下物的形状、颜现的症状,服药后要注意观察泻下物的形状、颜现的症状,服药后要注意观察泻下物的形状、颜现的症状,服药后要注意观察泻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并做好记录;色、气味等,并做好记录;色、气味等,并做好记录;色、气味等,并做好记录; 饮食宜熟、烂、软鲜的半流质或软食,多食蔬菜、饮食宜熟、烂、软鲜的半流质或软食,多食蔬菜、饮食宜熟、烂、软鲜的半流质或

148、软食,多食蔬菜、饮食宜熟、烂、软鲜的半流质或软食,多食蔬菜、汤类、香蕉等润肠通便之物,通下后,以糜粥调汤类、香蕉等润肠通便之物,通下后,以糜粥调汤类、香蕉等润肠通便之物,通下后,以糜粥调汤类、香蕉等润肠通便之物,通下后,以糜粥调理一二日,以助胃气理一二日,以助胃气理一二日,以助胃气理一二日,以助胃气 。3 3、常用泻下药、常用泻下药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大黄大黄大黄大黄泻下通便泻下通便泻下通便泻下通便 ,泻火凉血,活血祛瘀:热毒疮疡;瘀血泻火凉血,活血祛瘀:热毒疮疡;瘀血泻火凉血,活血祛瘀:热毒疮疡;瘀血泻

149、火凉血,活血祛瘀:热毒疮疡;瘀血用于热结用于热结用于热结用于热结证,黄疸证,黄疸证,黄疸证,黄疸 攻下攻下攻下攻下芒硝芒硝芒硝芒硝便秘便秘便秘便秘外用解毒:咽痛,口疮,痈疮肿毒外用解毒:咽痛,口疮,痈疮肿毒外用解毒:咽痛,口疮,痈疮肿毒外用解毒:咽痛,口疮,痈疮肿毒 番泻叶番泻叶番泻叶番泻叶行水消胀:腹水鼓胀行水消胀:腹水鼓胀行水消胀:腹水鼓胀行水消胀:腹水鼓胀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火麻仁火麻仁火麻仁火麻仁润肠通便润肠通便润肠通便润肠通便 ,滋养补虚:血亏津枯便秘滋养补虚:血亏津枯便秘滋养补虚:血亏津枯便

150、秘滋养补虚:血亏津枯便秘 用于肠燥用于肠燥用于肠燥用于肠燥润下润下润下润下郁李仁郁李仁郁李仁郁李仁便秘便秘便秘便秘下气,利水:食积气滞;腹水胀满下气,利水:食积气滞;腹水胀满下气,利水:食积气滞;腹水胀满下气,利水:食积气滞;腹水胀满 蜂蜜蜂蜜蜂蜜蜂蜜 补气,润肺止咳:气虚;肺燥咳嗽补气,润肺止咳:气虚;肺燥咳嗽补气,润肺止咳:气虚;肺燥咳嗽补气,润肺止咳:气虚;肺燥咳嗽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甘遂甘遂甘遂甘遂泻下逐水泻下逐水泻下逐水泻下逐水 ,外用消肿散结:疮痈肿毒外用消肿散结:疮痈肿毒外用消肿散结:疮痈

151、肿毒外用消肿散结:疮痈肿毒 用于胸腹用于胸腹用于胸腹用于胸腹峻下峻下峻下峻下积水积水积水积水巴豆巴豆巴豆巴豆 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喉痹;恶疮顽癣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喉痹;恶疮顽癣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喉痹;恶疮顽癣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喉痹;恶疮顽癣 _(五)祛风湿药(五)祛风湿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多对胃肠道有刺激,宜饭后服用;本类药物多对胃肠道有刺激,宜饭后服用; 长期服用祛风湿药酒时,应严密观察病情,长期服用祛风湿药酒时,应严密观察病情,以防药物蓄积中毒,告知病人若有唇舌麻以防药物蓄积中毒,告知病人若有唇舌麻木、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即为中毒反应,木、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即为中

152、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应立即停药。 2 2、常用祛风湿药、常用祛风湿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独活独活独活独活祛风除湿祛风除湿祛风除湿祛风除湿 ,发散风寒:风寒表证发散风寒:风寒表证发散风寒:风寒表证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于风湿用于风湿用于风湿用于风湿痹痛痹痛痹痛痹痛秦艽秦艽秦艽秦艽退虚热:骨蒸潮热退虚热:骨蒸潮热退虚热:骨蒸潮热退虚热:骨蒸潮热 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木瓜木瓜木瓜木瓜舒筋活络舒筋活络舒筋活络舒筋活络 ,化湿和胃:湿阻呕吐腹泻化湿和胃:湿阻

153、呕吐腹泻化湿和胃:湿阻呕吐腹泻化湿和胃:湿阻呕吐腹泻 用于筋脉用于筋脉用于筋脉用于筋脉拘挛拘挛拘挛拘挛威灵仙威灵仙威灵仙威灵仙通络止痛,治骨鲠:跌打损伤;鱼骨鲠喉通络止痛,治骨鲠:跌打损伤;鱼骨鲠喉通络止痛,治骨鲠:跌打损伤;鱼骨鲠喉通络止痛,治骨鲠:跌打损伤;鱼骨鲠喉 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五加皮五加皮五加皮五加皮强筋健骨强筋健骨强筋健骨强筋健骨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用于筋骨用于筋骨用于筋骨用于筋骨续断续断续断续断痿软痿软痿软痿软续筋接骨,补

154、肾安胎:跌打损伤;续筋接骨,补肾安胎:跌打损伤;续筋接骨,补肾安胎:跌打损伤;续筋接骨,补肾安胎:跌打损伤;胎动不安胎动不安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桑寄生桑寄生桑寄生桑寄生养血安胎:胎动不安养血安胎:胎动不安养血安胎:胎动不安养血安胎:胎动不安 _(六)芳香化湿药(六)芳香化湿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饮食忌肥甘厚腻,以免影响脾之运化饮食忌肥甘厚腻,以免影响脾之运化 2 2、常用芳香化湿药、常用芳香化湿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 藿香藿香藿香藿香化湿健脾,化湿健脾,化湿健脾,化湿健脾,止呕,解暑:呕吐;暑湿表证止呕,解暑:呕吐;

155、暑湿表证止呕,解暑:呕吐;暑湿表证止呕,解暑:呕吐;暑湿表证 苍术苍术苍术苍术用于湿困用于湿困用于湿困用于湿困祛风除湿,养肝明目:风寒表证;湿痹;夜盲祛风除湿,养肝明目:风寒表证;湿痹;夜盲祛风除湿,养肝明目:风寒表证;湿痹;夜盲祛风除湿,养肝明目:风寒表证;湿痹;夜盲 厚朴厚朴厚朴厚朴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行气,平喘:湿阻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平喘:湿阻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平喘:湿阻气滞;胸闷咳喘行气,平喘:湿阻气滞;胸闷咳喘 砂仁砂仁砂仁砂仁行气,安胎:脾胃气滞,呕泻;胎动不安行气,安胎:脾胃气滞,呕泻;胎动不安行气,安胎:脾胃气滞,呕泻;胎动不安行气,安胎:脾胃气滞,呕泻;胎动不安 _(七)利水

156、渗湿药(七)利水渗湿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饮食宜清淡,可多食白菜、芹菜、马齿苋饮食宜清淡,可多食白菜、芹菜、马齿苋等有利尿作用的食物;等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注意观察小便排出是否通畅、尿量变化以注意观察小便排出是否通畅、尿量变化以及水肿消退情况等及水肿消退情况等 。2 2、常用利水渗湿药、常用利水渗湿药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 茯苓茯苓茯苓茯苓利尿消肿利尿消肿利尿消肿利尿消肿 ,健脾补中:脾虚泄泻,痰饮健脾补中:脾虚泄泻,痰饮健脾补中:脾虚泄泻,痰饮健脾补中:脾虚泄泻,痰饮 薏苡仁薏苡仁薏苡仁薏苡仁用于水肿、用于水肿、用

157、于水肿、用于水肿、除痹,清热排脓:风湿痹痛;肺痈,肠痈除痹,清热排脓:风湿痹痛;肺痈,肠痈除痹,清热排脓:风湿痹痛;肺痈,肠痈除痹,清热排脓:风湿痹痛;肺痈,肠痈 泽泻泽泻泽泻泽泻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利湿泄热:热淋,泄泻利湿泄热:热淋,泄泻利湿泄热:热淋,泄泻利湿泄热:热淋,泄泻 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车前子车前子车前子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尿通淋利尿通淋利尿通淋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清肝明目:肝热目赤清肝明目:肝热目赤清肝明目:肝热目赤 滑石滑石滑石滑石用于热淋用于热淋用于热淋用于热淋 、清热解暑:暑热,湿疹,湿疮清

158、热解暑:暑热,湿疹,湿疮清热解暑:暑热,湿疹,湿疮清热解暑:暑热,湿疹,湿疮 萹蓄萹蓄萹蓄萹蓄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杀虫止痒:湿疹阴痒杀虫止痒:湿疹阴痒杀虫止痒:湿疹阴痒杀虫止痒:湿疹阴痒 _茵陈茵陈茵陈茵陈利湿退黄,利湿退黄,利湿退黄,利湿退黄,清利湿热:湿疹,湿疮清利湿热:湿疹,湿疮清利湿热:湿疹,湿疮清利湿热:湿疹,湿疮 金钱草金钱草金钱草金钱草用于湿热黄疸用于湿热黄疸用于湿热黄疸用于湿热黄疸排石通淋:热淋,石淋排石通淋:热淋,石淋排石通淋:热淋,石淋排石通淋:热淋,石淋 _(八)化痰止咳平喘药(八)化痰止咳平喘药1 1、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_分类分类分类分

159、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温化寒痰药温化寒痰药温化寒痰药温化寒痰药温燥,温化寒痰或燥湿化痰温燥,温化寒痰或燥湿化痰温燥,温化寒痰或燥湿化痰温燥,温化寒痰或燥湿化痰寒痰或湿痰病证寒痰或湿痰病证寒痰或湿痰病证寒痰或湿痰病证清化热痰药清化热痰药清化热痰药清化热痰药寒凉而润,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寒凉而润,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寒凉而润,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寒凉而润,清化热痰或润燥化痰热痰或燥痰病证热痰或燥痰病证热痰或燥痰病证热痰或燥痰病证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止咳或平喘止咳或平喘止咳或平喘止咳或平喘咳嗽、喘息病证咳嗽、喘息病证咳嗽、喘息病证咳嗽、喘息病证_2 2、服药护理、

160、服药护理 重点是观察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质、量、色、味及咳重点是观察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质、量、色、味及咳重点是观察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质、量、色、味及咳重点是观察咳喘的变化及痰的质、量、色、味及咳痰是否通畅。痰是否通畅。痰是否通畅。痰是否通畅。 病人痰多而咳出无力时,可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病人痰多而咳出无力时,可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病人痰多而咳出无力时,可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病人痰多而咳出无力时,可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吸出;将痰吸出;将痰吸出;将痰吸出; 痰稠者,可让病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入,使痰液痰稠者,可让病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入,使痰液痰稠者,可让病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入,使痰液痰稠者,可让病

161、人吸入水蒸气或雾化吸入,使痰液易于咯出;易于咯出;易于咯出;易于咯出; 病人宜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病人宜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病人宜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病人宜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忌食过冷、过甜、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食过冷、过甜、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食过冷、过甜、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食过冷、过甜、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3 3、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半夏半夏半夏半夏燥湿化痰燥湿化痰燥湿化痰燥湿化

162、痰 ,降逆止呕:寒饮呕吐降逆止呕:寒饮呕吐降逆止呕:寒饮呕吐降逆止呕:寒饮呕吐 白前白前白前白前用于寒痰、湿痰用于寒痰、湿痰用于寒痰、湿痰用于寒痰、湿痰降气化痰:痰多咳嗽降气化痰:痰多咳嗽降气化痰:痰多咳嗽降气化痰:痰多咳嗽 旋复花旋复花旋复花旋复花降气化痰,止呕:寒痰咳嗽;噫气呕吐降气化痰,止呕:寒痰咳嗽;噫气呕吐降气化痰,止呕:寒痰咳嗽;噫气呕吐降气化痰,止呕:寒痰咳嗽;噫气呕吐 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桔梗桔梗桔梗桔梗清化热痰清化热痰清化热痰清化热痰 ,宣肺利咽,排脓消痈:咳嗽痰多,咽痛;肺痈宣肺利咽,排脓消痈:咳嗽痰多

163、,咽痛;肺痈宣肺利咽,排脓消痈:咳嗽痰多,咽痛;肺痈宣肺利咽,排脓消痈:咳嗽痰多,咽痛;肺痈 贝母贝母贝母贝母用于热痰、燥痰用于热痰、燥痰用于热痰、燥痰用于热痰、燥痰清热散结:瘰疬,疮痈清热散结:瘰疬,疮痈清热散结:瘰疬,疮痈清热散结:瘰疬,疮痈 瓜蒌瓜蒌瓜蒌瓜蒌宽胸散结,润肠通便:胸痹,乳痈;肠燥便秘宽胸散结,润肠通便:胸痹,乳痈;肠燥便秘宽胸散结,润肠通便:胸痹,乳痈;肠燥便秘宽胸散结,润肠通便:胸痹,乳痈;肠燥便秘 _杏仁杏仁杏仁杏仁止咳平喘,止咳平喘,止咳平喘,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百部百部百部百部用于咳嗽气喘用于咳嗽气喘用

164、于咳嗽气喘用于咳嗽气喘润肺止咳:新久咳嗽润肺止咳:新久咳嗽润肺止咳:新久咳嗽润肺止咳:新久咳嗽 紫菀紫菀紫菀紫菀润肺化痰:咳嗽痰多润肺化痰:咳嗽痰多润肺化痰:咳嗽痰多润肺化痰:咳嗽痰多 _(九)理气药(九)理气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饮食宜以温通类膳食为主,忌食生冷瓜果,饮食宜以温通类膳食为主,忌食生冷瓜果,以免影响药效发挥,或损伤肠胃以免影响药效发挥,或损伤肠胃 。2 2、常用理气药、常用理气药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枳实枳实枳实枳实行气止痛行气止痛行气止痛行气止痛 ,化痰消痞,消积:痰滞痞满,胸痹;食积化痰消痞,消积

165、:痰滞痞满,胸痹;食积化痰消痞,消积:痰滞痞满,胸痹;食积化痰消痞,消积:痰滞痞满,胸痹;食积 陈皮陈皮陈皮陈皮用于气滞胀痛用于气滞胀痛用于气滞胀痛用于气滞胀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湿痰;呕吐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湿痰;呕吐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湿痰;呕吐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湿痰;呕吐 木香木香木香木香健脾消食:脾虚食减健脾消食:脾虚食减健脾消食:脾虚食减健脾消食:脾虚食减 香附香附香附香附疏肝,调经止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疏肝,调经止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疏肝,调经止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疏肝,调经止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 _(十)止血药(十)止血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

166、数量、颜色、次数,定时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数量、颜色、次数,定时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数量、颜色、次数,定时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数量、颜色、次数,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有变化,及测量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有变化,及测量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有变化,及测量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时报告医生;时报告医生;时报告医生; 大出血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大出血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大出血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大出血时,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饮食宜易消化且富于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饮食宜易消化且富于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饮食宜易消化且富于营养,忌辛

167、辣刺激之品,禁饮食宜易消化且富于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禁烟酒;烟酒;烟酒;烟酒; 病人因出血易见精神紧张或恐惧,应注意做好精病人因出血易见精神紧张或恐惧,应注意做好精病人因出血易见精神紧张或恐惧,应注意做好精病人因出血易见精神紧张或恐惧,应注意做好精神调护神调护神调护神调护 。2 2、常用止血药、常用止血药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仙鹤草仙鹤草仙鹤草仙鹤草收敛止血收敛止血收敛止血收敛止血 ,用于出血,用于出血,用于出血,用于出血止痢:血痢止痢:血痢止痢:血痢止痢:血痢 白及白及白及白及而无明显瘀滞者而无明显瘀滞者而无明显瘀滞者而

168、无明显瘀滞者消肿生肌:肺胃出血;疮痈,疮口不敛消肿生肌:肺胃出血;疮痈,疮口不敛消肿生肌:肺胃出血;疮痈,疮口不敛消肿生肌:肺胃出血;疮痈,疮口不敛 _小蓟小蓟小蓟小蓟凉血止血,用于凉血止血,用于凉血止血,用于凉血止血,用于利尿,消痈:血淋;热毒疮疡利尿,消痈:血淋;热毒疮疡利尿,消痈:血淋;热毒疮疡利尿,消痈:血淋;热毒疮疡 地榆地榆地榆地榆血热出血血热出血血热出血血热出血解毒敛疮:便血,血痢,烧伤,烫伤,疮疡解毒敛疮:便血,血痢,烧伤,烫伤,疮疡解毒敛疮:便血,血痢,烧伤,烫伤,疮疡解毒敛疮:便血,血痢,烧伤,烫伤,疮疡白茅根白茅根白茅根白茅根清热利尿:热淋,水肿清热利尿:热淋,水肿清热利

169、尿:热淋,水肿清热利尿:热淋,水肿 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三七三七三七三七祛瘀止血祛瘀止血祛瘀止血祛瘀止血 ,用于出血,用于出血,用于出血,用于出血消肿定痛:跌打肿痛消肿定痛:跌打肿痛消肿定痛:跌打肿痛消肿定痛:跌打肿痛 蒲黄蒲黄蒲黄蒲黄而兼瘀滞者活血,而兼瘀滞者活血,而兼瘀滞者活血,而兼瘀滞者活血,利尿:血瘀疼痛;血淋利尿:血瘀疼痛;血淋利尿:血瘀疼痛;血淋利尿:血瘀疼痛;血淋 _艾叶艾叶艾叶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虚寒性出血,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虚寒性出血,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虚寒性出血,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虚寒性出血,

170、虚寒痛经,月经不调虚寒痛经,月经不调虚寒痛经,月经不调虚寒痛经,月经不调 _(十一)活血祛瘀药(十一)活血祛瘀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且饭后服用,或适当配伍消食健本类药物且饭后服用,或适当配伍消食健胃药,以助药物吸服;胃药,以助药物吸服; 宜食温通类食物,忌用滋腻之品;宜食温通类食物,忌用滋腻之品; 伴疼痛者应注意观察疼痛程度,做好精神伴疼痛者应注意观察疼痛程度,做好精神安慰工作安慰工作 。2 2、常用活血祛瘀药、常用活血祛瘀药_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丹参丹参丹参丹参活血活血活血活血凉血消痈,安神:热毒痈疮;热病

171、神昏凉血消痈,安神:热毒痈疮;热病神昏凉血消痈,安神:热毒痈疮;热病神昏凉血消痈,安神:热毒痈疮;热病神昏 桃仁桃仁桃仁桃仁祛瘀,祛瘀,祛瘀,祛瘀,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红花红花红花红花用于用于用于用于活血通经:血瘀痛经,月经不调活血通经:血瘀痛经,月经不调活血通经:血瘀痛经,月经不调活血通经:血瘀痛经,月经不调 川芎川芎川芎川芎瘀血瘀血瘀血瘀血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疼痛;风湿痹痛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疼痛;风湿痹痛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疼痛;风湿痹痛行气,祛风止痛:血瘀气滞疼痛;风湿痹痛 延胡索延胡索延胡索延胡索阻滞阻滞阻滞阻滞行气止

172、痛:血瘀气滞诸痛行气止痛:血瘀气滞诸痛行气止痛:血瘀气滞诸痛行气止痛:血瘀气滞诸痛 牛膝牛膝牛膝牛膝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热淋;头痛,牙痛,吐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热淋;头痛,牙痛,吐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热淋;头痛,牙痛,吐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热淋;头痛,牙痛,吐血 益母草益母草益母草益母草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郁金郁金郁金郁金行气解郁,清心:肝郁血滞;癫狂行气解郁,清心:肝郁血滞;癫狂行气解郁,清心:肝郁血滞;癫狂行气解郁,清心:肝郁血滞;癫狂 莪术莪术莪术莪术破血行气:血瘀气滞,食积,肿瘤破血行气:血瘀气滞,食积

173、,肿瘤破血行气:血瘀气滞,食积,肿瘤破血行气:血瘀气滞,食积,肿瘤 _(十二)补益药(十二)补益药1 1、补益药分类、补益药分类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补气药补气药补气药补气药甘温甘温甘温甘温 ,补肺气、益脾气,补肺气、益脾气,补肺气、益脾气,补肺气、益脾气 脾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 补血药补血药补血药补血药滋补生血滋补生血滋补生血滋补生血血虚证。血虚证。血虚证。血虚证。 补阴药补阴药补阴药补阴药甘寒滋润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甘寒滋润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甘寒滋润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甘寒滋润滋养阴液、生津润燥阴虚证。阴虚证。阴虚证。阴虚证。 补

174、阳药补阳药补阳药补阳药温热,温补肾阳温热,温补肾阳温热,温补肾阳温热,温补肾阳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肾阳虚证。 _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指导病本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指导病人坚持用药;人坚持用药; 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以利吸收;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以利吸收;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及纤维素多不易消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及纤维素多不易消化的食物化的食物 。3 3、常用补益药、常用补益药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人参人参人参人参补气,补气,补气,补气,大补元气,生津,安

175、神:虚脱;消渴;心悸失眠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虚脱;消渴;心悸失眠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虚脱;消渴;心悸失眠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虚脱;消渴;心悸失眠 党参党参党参党参用于用于用于用于养血生津:血虚头晕,短气口渴养血生津:血虚头晕,短气口渴养血生津:血虚头晕,短气口渴养血生津:血虚头晕,短气口渴 补气补气补气补气黄芪黄芪黄芪黄芪气虚证气虚证气虚证气虚证固表,托毒生肌,利水:自汗;疮溃不敛;水肿固表,托毒生肌,利水:自汗;疮溃不敛;水肿固表,托毒生肌,利水:自汗;疮溃不敛;水肿固表,托毒生肌,利水:自汗;疮溃不敛;水肿 白术白术白术白术利水,固表,安胎:水肿泄泻;自汗;胎动不安利水,固表,安胎:

176、水肿泄泻;自汗;胎动不安利水,固表,安胎:水肿泄泻;自汗;胎动不安利水,固表,安胎:水肿泄泻;自汗;胎动不安 山药山药山药山药益肺肾,固精止带:虚喘,久咳;遗精,带下益肺肾,固精止带:虚喘,久咳;遗精,带下益肺肾,固精止带:虚喘,久咳;遗精,带下益肺肾,固精止带:虚喘,久咳;遗精,带下 甘草甘草甘草甘草止咳,解毒,缓急,调和药性:咳嗽;疮毒;拘止咳,解毒,缓急,调和药性:咳嗽;疮毒;拘止咳,解毒,缓急,调和药性:咳嗽;疮毒;拘止咳,解毒,缓急,调和药性:咳嗽;疮毒;拘挛疼痛挛疼痛挛疼痛挛疼痛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

177、不同点_熟地熟地熟地熟地 补血,补血,补血,补血,滋阴补精:肝肾阴虚滋阴补精:肝肾阴虚滋阴补精:肝肾阴虚滋阴补精:肝肾阴虚 当归当归当归当归 用于用于用于用于活血调经,润肠:心肝血虚;肠燥便秘活血调经,润肠:心肝血虚;肠燥便秘活血调经,润肠:心肝血虚;肠燥便秘活血调经,润肠:心肝血虚;肠燥便秘补血补血补血补血白芍白芍白芍白芍 血虚证血虚证血虚证血虚证柔肝止痛:拘挛疼痛柔肝止痛:拘挛疼痛柔肝止痛:拘挛疼痛柔肝止痛:拘挛疼痛 阿胶阿胶阿胶阿胶止血,滋阴润肺:血虚出血;燥咳咯血止血,滋阴润肺:血虚出血;燥咳咯血止血,滋阴润肺:血虚出血;燥咳咯血止血,滋阴润肺:血虚出血;燥咳咯血 何首乌何首乌何首乌何

178、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肝肾精血不足补肝肾,益精血:肝肾精血不足补肝肾,益精血:肝肾精血不足补肝肾,益精血:肝肾精血不足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北沙参北沙参北沙参北沙参 补阴,补阴,补阴,补阴,润肺养阴,益胃生津:肺胃阴虚润肺养阴,益胃生津:肺胃阴虚润肺养阴,益胃生津:肺胃阴虚润肺养阴,益胃生津:肺胃阴虚麦门冬麦门冬麦门冬麦门冬 用于用于用于用于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燥咳,心烦为眠;口渴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燥咳,心烦为眠;口渴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燥咳,心烦为眠;口渴润肺清心,益胃生津:燥咳,心烦为眠;口渴 补阴补

179、阴补阴补阴枸杞子枸杞子枸杞子枸杞子 阴虚证阴虚证阴虚证阴虚证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不足,头昏目暗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不足,头昏目暗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不足,头昏目暗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不足,头昏目暗 _龟板龟板龟板龟板滋阴潜滋阴潜滋阴潜滋阴潜 阳,阳,阳,阳,益肾健骨:骨萎行迟益肾健骨:骨萎行迟益肾健骨:骨萎行迟益肾健骨:骨萎行迟 鳖甲鳖甲鳖甲鳖甲用于阴虚用于阴虚用于阴虚用于阴虚 阳亢阳亢阳亢阳亢软坚散结:癥瘕积聚软坚散结:癥瘕积聚软坚散结:癥瘕积聚软坚散结:癥瘕积聚 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肉苁蓉肉苁

180、蓉肉苁蓉肉苁蓉温补肾阳,温补肾阳,温补肾阳,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体虚便秘润肠通便:体虚便秘润肠通便:体虚便秘润肠通便:体虚便秘 杜仲杜仲杜仲杜仲用于肾用于肾用于肾用于肾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肾虚腰痛;胎动不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肾虚腰痛;胎动不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肾虚腰痛;胎动不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肾虚腰痛;胎动不安 补阳补阳补阳补阳菟丝子菟丝子菟丝子菟丝子阳虚证阳虚证阳虚证阳虚证养肝明目,安胎:目暗;胎动不安养肝明目,安胎:目暗;胎动不安养肝明目,安胎:目暗;胎动不安养肝明目,安胎:目暗;胎动不安 补骨脂补骨脂补骨脂补骨脂温脾止泻:阳虚泄泻温脾止泻:阳虚泄泻温脾止泻:阳虚泄泻温脾止

181、泻:阳虚泄泻 淫羊藿淫羊藿淫羊藿淫羊藿祛风除湿:风湿痹痛祛风除湿:风湿痹痛祛风除湿:风湿痹痛祛风除湿:风湿痹痛 _(十三)收涩药(十三)收涩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膳食宜平补,忌食生冷寒凉之品膳食宜平补,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 2、常用收涩药、常用收涩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五味子五味子五味子五味子收敛收敛收敛收敛敛汗、敛肺、固精、生津:虚汗;久咳;久泻;遗精敛汗、敛肺、固精、生津:虚汗;久咳;久泻;遗精敛汗、敛肺、固精、生津:虚汗;久咳;久泻;遗精敛汗、敛肺、固精、生津:虚汗;久咳;久泻;遗精 山茱萸山茱萸山茱萸山

182、茱萸固涩,固涩,固涩,固涩,补益肝肾:肝肾亏损补益肝肾:肝肾亏损补益肝肾:肝肾亏损补益肝肾:肝肾亏损 乌梅乌梅乌梅乌梅用于用于用于用于敛肺生津,涩肠安蛔:久咳;久泻,蛔虫腹痛敛肺生津,涩肠安蛔:久咳;久泻,蛔虫腹痛敛肺生津,涩肠安蛔:久咳;久泻,蛔虫腹痛敛肺生津,涩肠安蛔:久咳;久泻,蛔虫腹痛 肉豆蔻肉豆蔻肉豆蔻肉豆蔻正虚正虚正虚正虚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虚寒久泻;脾胃虚寒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虚寒久泻;脾胃虚寒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虚寒久泻;脾胃虚寒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虚寒久泻;脾胃虚寒 益智仁益智仁益智仁益智仁滑脱滑脱滑脱滑脱补肾固精缩尿,止泻:肾虚遗精,遗尿;泄泻补肾固精缩尿,止泻:肾虚遗精,

183、遗尿;泄泻补肾固精缩尿,止泻:肾虚遗精,遗尿;泄泻补肾固精缩尿,止泻:肾虚遗精,遗尿;泄泻 莲子莲子莲子莲子补脾益肾,止泻,止带:遗精;泄泻;带下补脾益肾,止泻,止带:遗精;泄泻;带下补脾益肾,止泻,止带:遗精;泄泻;带下补脾益肾,止泻,止带:遗精;泄泻;带下 _(十四)消导药(十四)消导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一般宜饭后服用;本类药物一般宜饭后服用; 少食多餐,膳食以平补而易于消化的半流少食多餐,膳食以平补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为宜,忌食生冷、硬物、肥甘厚质或软食为宜,忌食生冷、硬物、肥甘厚味之品;味之品; 注意观察病人腹痛及大便形状等变化注意观察病人腹痛及大便形状等变化 。

184、2 2、常用消导药、常用消导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鸡内金鸡内金鸡内金鸡内金消食消食消食消食止遗尿,化结石:遗尿;结石止遗尿,化结石:遗尿;结石止遗尿,化结石:遗尿;结石止遗尿,化结石:遗尿;结石 神曲神曲神曲神曲健胃,健胃,健胃,健胃,健脾和胃:食积泄泻健脾和胃:食积泄泻健脾和胃:食积泄泻健脾和胃:食积泄泻 麦芽麦芽麦芽麦芽 用于用于用于用于回乳:妇女断乳用回乳:妇女断乳用回乳:妇女断乳用回乳:妇女断乳用 山楂山楂山楂山楂饮食饮食饮食饮食活血祛瘀:乳肉食积;产后瘀阻腹痛活血祛瘀:乳肉食积;产后瘀阻腹痛活血祛瘀:乳肉食积;

185、产后瘀阻腹痛活血祛瘀:乳肉食积;产后瘀阻腹痛 莱菔子莱菔子莱菔子莱菔子积滞积滞积滞积滞降气化痰:食积气滞,痰多咳嗽降气化痰:食积气滞,痰多咳嗽降气化痰:食积气滞,痰多咳嗽降气化痰:食积气滞,痰多咳嗽 _(十五)平肝息风药(十五)平肝息风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宜饭后服用;本类药物宜饭后服用; 注意生活护理,眩晕病人服药后,要静卧注意生活护理,眩晕病人服药后,要静卧调养,避免情绪波动;调养,避免情绪波动; 惊痫、痉厥病人,要注意观察其血压、脉惊痫、痉厥病人,要注意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搏、神志、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妥善处理告医生,妥善处理

186、。2 2、常用平肝息风药、常用平肝息风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天麻天麻天麻天麻息风止息风止息风止息风止祛风通络:肝阳眩晕;痹痛肢麻祛风通络:肝阳眩晕;痹痛肢麻祛风通络:肝阳眩晕;痹痛肢麻祛风通络:肝阳眩晕;痹痛肢麻 钩藤钩藤钩藤钩藤痉,用痉,用痉,用痉,用清热平肝:肝热头痛,肝阳眩晕清热平肝:肝热头痛,肝阳眩晕清热平肝:肝热头痛,肝阳眩晕清热平肝:肝热头痛,肝阳眩晕 僵蚕僵蚕僵蚕僵蚕于肝风于肝风于肝风于肝风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风热头痛,咽痛;喉痹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风热头痛,咽痛;喉痹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风热头痛,咽痛;喉

187、痹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风热头痛,咽痛;喉痹 地龙地龙地龙地龙内动内动内动内动平喘,利尿,通络:肺热痰喘;热淋;热痹平喘,利尿,通络:肺热痰喘;热淋;热痹平喘,利尿,通络:肺热痰喘;热淋;热痹平喘,利尿,通络:肺热痰喘;热淋;热痹 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龙骨龙骨龙骨龙骨平肝潜平肝潜平肝潜平肝潜安神,固涩:惊悸,失眠;虚汗,遗精,带下安神,固涩:惊悸,失眠;虚汗,遗精,带下安神,固涩:惊悸,失眠;虚汗,遗精,带下安神,固涩:惊悸,失眠;虚汗,遗精,带下 牡蛎牡蛎牡蛎牡蛎阳,用阳,用阳,用阳,用软坚散结,固涩:瘰疬,痰核;虚汗,

188、遗精软坚散结,固涩:瘰疬,痰核;虚汗,遗精软坚散结,固涩:瘰疬,痰核;虚汗,遗精软坚散结,固涩:瘰疬,痰核;虚汗,遗精 石决明石决明石决明石决明于肝阳于肝阳于肝阳于肝阳清肝明目:肝火目赤清肝明目:肝火目赤清肝明目:肝火目赤清肝明目:肝火目赤 代赭石代赭石代赭石代赭石上亢上亢上亢上亢降逆止血:呃逆,呕吐,吐血,鼻衄降逆止血:呃逆,呕吐,吐血,鼻衄降逆止血:呃逆,呕吐,吐血,鼻衄降逆止血:呃逆,呕吐,吐血,鼻衄 _(十六)开窍药(十六)开窍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本类药物宜少量频服;本类药物宜少量频服; 要密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要密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化; 昏迷病

189、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给药后,昏迷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给药后,要注意口腔护理要注意口腔护理 。2 2、常用开窍药、常用开窍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麝香麝香麝香麝香开窍醒神,开窍醒神,开窍醒神,开窍醒神,活血消肿,催生下胎:疮肿;死胎不下活血消肿,催生下胎:疮肿;死胎不下活血消肿,催生下胎:疮肿;死胎不下活血消肿,催生下胎:疮肿;死胎不下 冰片冰片冰片冰片用于神昏用于神昏用于神昏用于神昏清热止痛:疮疡,口疮,目赤,喉痛清热止痛:疮疡,口疮,目赤,喉痛清热止痛:疮疡,口疮,目赤,喉痛清热止痛:疮疡,口疮,目赤,喉痛 石

190、菖蒲石菖蒲石菖蒲石菖蒲窍闭窍闭窍闭窍闭化湿和胃,安神聪耳:湿阻腹胀;健忘,耳聋化湿和胃,安神聪耳:湿阻腹胀;健忘,耳聋化湿和胃,安神聪耳:湿阻腹胀;健忘,耳聋化湿和胃,安神聪耳:湿阻腹胀;健忘,耳聋 _(十七)安神药(十七)安神药1 1、安神药分类、安神药分类_分类分类分类分类功效功效功效功效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适用证_ 养心安神药养心安神药养心安神药养心安神药种子类植物药,质润,种子类植物药,质润,种子类植物药,质润,种子类植物药,质润,心肝血虚,血不养心所致的心悸、心肝血虚,血不养心所致的心悸、心肝血虚,血不养心所致的心悸、心肝血虚,血不养心所致的心悸、 有养心安神功效有养心安神功效有养心安

191、神功效有养心安神功效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等 重镇安神药重镇安神药重镇安神药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物类介类药物,多为矿物类介类药物,多为矿物类介类药物,多为矿物类介类药物,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实证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实证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实证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实证 有重镇安神功效有重镇安神功效有重镇安神功效有重镇安神功效_2 2、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宜睡前半小时服药,以提高疗效;宜睡前半小时服药,以提高疗效;宜睡前半小时服药,以提高疗效;宜睡前半小时服药,以提高疗效; 饮食以清淡可口少刺激为原则,勿过饮,忌辛辣、饮食

192、以清淡可口少刺激为原则,勿过饮,忌辛辣、饮食以清淡可口少刺激为原则,勿过饮,忌辛辣、饮食以清淡可口少刺激为原则,勿过饮,忌辛辣、肥甘、烈酒、浓茶、咖啡等;肥甘、烈酒、浓茶、咖啡等;肥甘、烈酒、浓茶、咖啡等;肥甘、烈酒、浓茶、咖啡等; 加强对病人的精神护理,解除心理负担,消除紧加强对病人的精神护理,解除心理负担,消除紧加强对病人的精神护理,解除心理负担,消除紧加强对病人的精神护理,解除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利睡眠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利睡眠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利睡眠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利睡眠 。3 3、常用安神药、常用安神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

193、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朱砂朱砂朱砂朱砂重镇安神重镇安神重镇安神重镇安神清心定惊:惊悸,癫痫清心定惊:惊悸,癫痫清心定惊:惊悸,癫痫清心定惊:惊悸,癫痫 _酸枣仁酸枣仁酸枣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养心安神,养心安神,养心安神,敛汗:自汗,盗汗敛汗:自汗,盗汗敛汗:自汗,盗汗敛汗:自汗,盗汗 柏子仁柏子仁柏子仁柏子仁用于虚证用于虚证用于虚证用于虚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远志远志远志远志失眠失眠失眠失眠祛痰开窍:痰阻心窍祛痰开窍:痰阻心窍祛痰开窍:痰阻心窍祛痰开窍:痰阻心窍 夜交藤夜交藤夜交藤夜交藤养血通络:血虚身痛,痹痛养血

194、通络:血虚身痛,痹痛养血通络:血虚身痛,痹痛养血通络:血虚身痛,痹痛 _(十八)驱虫药(十八)驱虫药1 1、服药护理、服药护理 服药后注意观察虫体排出情况,特别是驱服药后注意观察虫体排出情况,特别是驱绦虫时,要确保虫体全部排出;绦虫时,要确保虫体全部排出; 忌食油腻之品,驱虫后要注意调理脾胃功忌食油腻之品,驱虫后要注意调理脾胃功能能 。2 2、常用驱虫药、常用驱虫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 使君子使君子使君子使君子驱除肠道,驱除肠道,驱除肠道,驱除肠道,消积:小儿疳积消积:小儿疳积消积:小儿疳积消积:小儿疳积 苦楝皮苦楝皮苦

195、楝皮苦楝皮用于治疗肠用于治疗肠用于治疗肠用于治疗肠疗癣:疥癣湿疮疗癣:疥癣湿疮疗癣:疥癣湿疮疗癣:疥癣湿疮 槟榔槟榔槟榔槟榔道寄生虫道寄生虫道寄生虫道寄生虫消积,行气利水: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消积,行气利水: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消积,行气利水: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消积,行气利水: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水肿水肿水肿水肿 _(十九)外用药(十九)外用药常用外用药常用外用药_ 药名药名药名药名 功功功功 用用用用 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不同点_ 硫磺硫磺硫磺硫磺解毒杀虫,解毒杀虫,解毒杀虫,解毒杀虫,内服助阳通便:肾虚喘咳,便秘内服助阳通便:肾虚喘咳,便秘内服助阳通便:肾虚喘咳,

196、便秘内服助阳通便:肾虚喘咳,便秘 雄黄雄黄雄黄雄黄用于疥癣用于疥癣用于疥癣用于疥癣内服杀虫:肠道寄生虫内服杀虫:肠道寄生虫内服杀虫:肠道寄生虫内服杀虫:肠道寄生虫 炉甘石炉甘石炉甘石炉甘石恶疮恶疮恶疮恶疮收湿敛疮:湿疮不敛收湿敛疮:湿疮不敛收湿敛疮:湿疮不敛收湿敛疮:湿疮不敛 明矾明矾明矾明矾内服化痰开窍,止血止泻:风痰昏厥;内服化痰开窍,止血止泻:风痰昏厥;内服化痰开窍,止血止泻:风痰昏厥;内服化痰开窍,止血止泻:风痰昏厥;吐血,久泻吐血,久泻吐血,久泻吐血,久泻 _1 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A A四气四气 B B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C C归经归经 D D炮制炮制 E E毒性毒性

197、 2 2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的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是:配伍关系是: A A相畏相畏 B B相杀相杀 C C相须相须 D D相使相使 E E相恶相恶 3 3介壳与矿石类药物入汤剂应介壳与矿石类药物入汤剂应 A A包煎包煎 B B另煎另煎 C C后下后下 D D先煎先煎 E E烊化烊化 4 4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功效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功效 A A清热清热 B B燥湿燥湿 C C泻火泻火 D D解毒解毒 E E安胎安胎 5 5下列哪味中药不属于活血祛瘀药下列哪味中药不属于活血祛瘀药 A A丹参丹参 B B红花红花 C C川芎川芎 D D白茅根白茅根 E

198、 E桃仁桃仁 6 6下列哪项不是甘草的功效下列哪项不是甘草的功效 A A调和药性调和药性 B B缓急止痛缓急止痛 C C芳香化湿芳香化湿 D D益气补中益气补中 E E祛痰止咳祛痰止咳 第八章第八章中药与方剂中药与方剂第二节第二节方剂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说出方剂的组成原则 2.说出汤剂、丸剂、散剂等常用剂型的特点 3.列出30首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病证课前预习题课前预习题 你能说出几种中药的剂型?方剂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方剂,是根据辨证和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酌定用量,配伍而成的用药方法。 意义:药物通过配伍,可提高原有疗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并

199、能兼顾全面等。方剂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方剂的组成,不是将药物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地将几味药的药效相加,而是根据辨证和治法,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而成的。组方原则概括为:“君、臣、佐、使”。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一)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一)含含义义特特 点点举例举例(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 )君君 药药针对主病或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主证,起主要作用要作用 必不可少必不可少药力居首药力居首用量最大用量最大人参人参( (补气健脾补气健脾) )臣臣 药药辅助君药辅助君药针对兼病针对兼病或兼证或兼证药力小于君药力小于君药药 白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补气健脾燥湿) 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

200、方剂组成原则一览表(二)含含 义义特特 点点举例举例(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 )佐佐 药药 佐助佐助佐制佐制反佐反佐药力小于臣药,药力小于臣药,用量较轻用量较轻 茯苓茯苓(佐助药,健(佐助药,健脾渗湿)脾渗湿) 使使 药药 引经药引经药调和药调和药药力较小药力较小用量亦轻用量亦轻 炙甘草炙甘草( (调和诸药调和诸药) )君臣佐使不一定俱全 君药:宜少不宜多。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至二味 臣药:可多于君药 佐药:常多于臣药 使药:一、二味方剂变化规律 (1)药味加减变化:即随证加减 (2)主要药物配伍变化 (3)药量加减变化 (4)剂型更换常用剂型(一) (1)汤剂:起效迅速,随证加减,

201、应用广泛 (2)散剂: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3)丸剂: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 (4)膏剂:内服外用,外用分软膏、硬膏 (5)酒剂: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增强药效常用剂型(二) (6)丹剂:内服者无固定剂型 (7)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服用方便 (8)注射剂(针剂):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 (9)其它剂型:露剂、锭剂、冲剂、糖浆剂、胶囊剂、气雾剂等(1)解表剂:用于表证分类主治代表方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桂枝汤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表证、温病初起桑菊饮银翘散扶正解表 正虚而感受外邪之证败毒散(2)泻下剂:用于里实证分类主治代表方寒下里热积滞实证大承气汤温下寒积里实

202、证大黄附子汤润下肠燥便秘证麻子仁丸逐水水湿壅盛证十枣汤(3)和解剂:用于少阳病等分类主治代表方和解少阳 少阳证小柴胡汤调和肝脾 肝脾不和的各类病证逍遥散表里双解 表里同病之证葛根黄芩黄连汤(4)清热剂:用于里热证分类主治代表方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清营凉血 热入营血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 热毒壅盛证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清脏腑热 脏腑热盛证龙胆泻肝汤清胃散(5)温里剂:用于里寒证分类主治代表方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证理中丸回阳救逆 寒厥证、亡阳脱证四逆汤温经散寒 寒凝经脉、肌肉、骨节等当归四逆汤阳和汤(6)补益剂:用于虚证分类主治代表方补气气虚证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血血虚证四物汤归脾汤补阴阴虚证六

203、味地黄丸补阳肾阳虚证肾气丸(7)固涩剂:用于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分类主治代表方固表止汗自汗、盗汗玉屏风散敛肺止咳肺虚久咳九仙散涩肠止泻虚寒久泻久痢四神丸固精止遗肾虚遗精遗尿金锁固精丸固崩止带崩漏、带下完带汤(8)安神剂:用于神志不安证分类主治代表方重镇安神 实证神志不安朱砂安神丸补养安神 虚证神志不安天王补心丹(9)开窍剂:用于闭证神昏分类主治代表方凉开热闭神昏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温开寒闭神昏苏合香丸(10)理气剂:用于气滞或气逆证分类主治代表方行气肝气郁滞或脾胃气滞证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降气肺胃气逆证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11)理血剂:用于瘀血或出血证分类主治代表方活血瘀血证血府逐瘀汤补阳

204、还五汤生化汤止血各种出血证小蓟饮子(12)治风剂:用于风病分类主治代表方疏散外风 外风病证川芎茶调散平熄内风 内风病证镇肝熄风汤(13)治燥剂:用于燥证分类主治代表方轻宣外燥 外燥证杏苏散桑杏汤滋润内燥 内燥证麦门冬汤增液汤(14)祛湿剂:用于水湿病证分类主治代表方芳香化湿 湿困脾胃证藿香正气散清热祛湿 湿热病证茵陈蒿汤八正散温化水湿 阳虚水肿等证真武汤祛风胜湿 风湿痹痛等证独活寄生汤(15)祛痰剂:用于痰证分类主治代表方燥湿化痰 湿痰二陈汤清热化痰 热痰清气化痰丸润燥化痰 燥痰贝母瓜蒌散温化寒痰 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治风化痰 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16)消食剂:用于食积证代表方:保和丸(17)驱

205、虫剂:用于虫病代表方:乌梅丸(蛔厥证)小结 药物按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成方剂,能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并可根据病情,作各种变化。 剂型不同,特点各异,应用有别。 根据作用不同,将方剂分为十几类,每类又分几小类,分别用于不同的病证,均有其代表方。谢谢各位再见!第第9章章针灸推拿针灸推拿第第1节节经络经络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含义,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的主干, ,如十二经脉;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如十二经脉;络,有网络的含

206、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布全身。内经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二、经络的组成二、经络的组成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份组成的。其中份组成的。其中“经经”包括十二包括十

207、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络络”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等。三、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分三、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1.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表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第二节第二节腧腧穴穴学习目标1 1、简述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作用及定位方法、

208、简述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作用及定位方法2 2、描述十四经脉腧穴和经外奇穴中的、描述十四经脉腧穴和经外奇穴中的3030个常用穴个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位的定位和主治 腧穴腧穴,又称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又称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施术之处。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施术之处。腧穴可分为三类腧穴可分为三类:一是十四经穴(经穴),即分布和归属于十二一是十四经穴(经穴),即分布和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二是经外奇穴(奇穴),即尚未列入十四经系二是经外奇穴(奇穴),即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而对某些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统而对某些病证

209、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三是阿是穴,是指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三是阿是穴,是指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的腧穴。又称针灸的腧穴。又称“ “天应穴天应穴” ”、“ “不定穴不定穴” ”等。等。一、腧穴的主治作用一、腧穴的主治作用1近治作用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睛明位于眼区,主治眼病;中脘位于胃部,主治胃病。2远治作用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证,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并且具有强壮保健作用

210、。3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可通便。针刺内关穴既能使过快的心率减慢,又能使过慢的心率增快。此外,某些腧穴对某种病证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曲池退热;至阴矫正胎位。二、腧穴的定位方法二、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位置大多在人体肌肉和骨节的空隙所形成的凹陷处,按压到腧穴处时,患者往往有特殊感应或舒适感。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因此,腧穴的定位方法极为重要。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一)体表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如两乳之间取膻中,两眉之间取印堂。2活动标

211、志指关节、肌肉、皮肤随着适当的屈伸运动而出现的标志。如张口耳屏前取听宫,握拳掌后纹头取后溪等。(二)骨度折量法(二)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标志,把骨节的长短按比例折算为若干等份,作为定穴的标准。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形的患者,见表84、图84。部位起 止 点折量寸度量法说 明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直寸眉心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前后发际不明者 大椎穴后发际正中3直寸胸 腹部部两乳之间8横寸胸剑联合脐中8直寸脐中耻骨联合上缘5直寸背腰部 大椎以下尾骶21椎直寸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四腰椎两肩胛骨内缘之间6横寸部位 起 止 点折量寸度量法说 明上 肢部腋前纹头肘横纹9直寸肘横

212、纹腕横纹12直寸下 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胫骨内侧髁下缘内踝尖13直寸膝中的水平线,前平犊鼻穴,后平腘横纹 股骨大转子膝中19直寸膝中外踝尖16直寸(三)手指同身寸法(三)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位的方法。如患者的身材与施术者相近,施术者可用自己的手指代替,见图85。1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2中指同身寸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简便取穴法(四)简便取穴法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

213、缺;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端取风市;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取章门等。三、常用腧穴三、常用腧穴手三阴经的常用腧穴手三阴经的常用腧穴(见图见图86)尺尺泽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咽喉肿痛;肘臂挛痛。肘臂挛痛。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发热,咽喉肿痛昏迷、急救穴之一【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心痛,胸痛;胃痛,呕吐【操作】直刺0.51.0寸中冲【定位】中指尖端中央【主治】热病,心痛,心烦;中暑,昏迷,

214、急救穴之一【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神门【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癫、狂、痫证【操作】避开尺动脉,直刺0.30.5寸手三阳经的常用腧穴手三阳经的常用腧穴(见图(见图87)合 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中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中 点的桡侧。点的桡侧。【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口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口 眼歪斜眼歪斜热病无汗或多汗;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经闭,滞产;手臂痿软手臂痿软 【操作】直刺直刺0.5-1.00.5-1.0寸;孕妇慎用寸;孕妇慎用曲池【定位】屈肘,肘横纹头与肱

215、骨外上髁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腹痛吐泻,上肢不遂;高血压【操作】直刺1.0-1.5寸肩髃【定位】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痛,肩背痛;上肢痹痛不遂【操作】直刺0.5-1.0寸后溪【定位】微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陷中。【主治】发热,头项强痛,目赤,咽喉肿痛;急性腰扭伤【操作】直刺0.5-0.8寸听宫【定位】耳屏前,下合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瘫【操作】直刺0.5-1.0寸

216、足三阳经的常用腧穴足三阳经的常用腧穴(见图(见图8 88 8、8 89 9、8 81010)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主治】下颌关节痛,齿痛,面肿,口眼歪斜【操作】直刺0.3-0.5寸;或横刺透地仓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操作】直刺0.5-1.0寸归来【定位】脐下4寸旁开2寸【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腹痛,疝气【操作】直刺0.5-1.0寸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直刺0.5-1.5寸丰隆【定位】外踝上8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主治】咳嗽,痰多头痛,

217、眩晕【操作】直刺0.5-1.5寸风池【定位定位】在项后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在项后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肌上端之间凹陷处 【主治主治】感冒,发热恶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眩晕,中头痛,眩晕,中 风;风;失眠;失眠;高血压;高血压;目赤肿痛,近视,鼻渊,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近视,鼻渊,耳鸣耳聋 【操作操作】向鼻尖或对侧眼球方向斜刺向鼻尖或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1.00.5-1.0寸寸肩井【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痛,上肢不遂;滞产,乳汁不下,乳痈【操作】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睛明【定位】目内眦旁0.1寸【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目眩,近视;急性

218、腰扭伤【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将其眼球推向外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慢刺入0.3-0.5寸;不作大幅度捻转提插;禁灸。委中【定位】腘窝横纹中央【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下肢痿痹高热,抽搐,吐泻【操作】直刺0.5-1.0寸;或点刺出血至阴【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胎位不正,难产;头痛,目痛,鼻塞【操作】直刺或斜刺0.1-0.2寸;孕妇禁针足三阴的常用腧穴足三阴的常用腧穴(见图(见图811)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主治】脾胃虚弱,腹胀,泄泻;月经不调,难产,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血海【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侧端上2寸处【

219、主治】月经不调;荨麻疹,下肢湿疹;膝关节内侧疾病【操作】直刺0.8-1.2寸太冲【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高血压;月经不调,痛经【操作】直刺0.5-0.8寸涌泉【定位】足底中,卷足时足前部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咽痛,失音;昏厥,小儿惊风,系常用急救穴之一【操作】直刺0.5-1.0寸任脉、督脉的常用腧穴任脉、督脉的常用腧穴(见图(见图812、813)关元【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通,遗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遗精,阳痿;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直刺0.5-1.0寸;针前排尿,孕妇禁针气海【定位】腹正中

220、线上,脐下1.5寸【主治】绕脐腹痛,泄泻,内脏下垂;月经不调,不孕,产后恶露不止;虚脱,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直刺0.8-1.2寸;孕妇慎用神阙【定位】脐窝正中【主治】腹痛,腹泻,久痢脱肛;虚脱【操作】禁刺;宜灸中脘【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操作】直刺0.8-1.2寸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头痛项强,咳喘【操作】直刺0.5-1.0寸百会【定位】头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直上连线之中点【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眠;脱肛,子宫脱垂【操作】平刺0.5-1.0寸水沟【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急性腰扭伤;中风,

221、口眼歪斜;惊风,中暑,各种卒倒昏迷,为常用急救穴之一【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常用奇穴常用奇穴(见图(见图814、815、816、817)四缝【定位定位】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百日咳百日咳 【操作操作】点刺点刺0.1-0.2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液体或出血样液体或出血 十宣【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角0.1寸【主治】高热昏迷,惊风抽搐,中暑,中风昏仆,系常用急救穴之一。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太阳【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

222、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面瘫【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禁灸印堂【定位】两眉头中间【主治】头痛头晕,鼻塞,鼻衄;小儿惊厥【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牙痛穴【定位】在手掌面第3、4掌骨之间,当指根横纹后约1寸【主治】牙痛【操作】直刺0.5-0.8寸四神聪【定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大脑发育不良【操作】平刺0.5-0.8寸定喘【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主治】咳嗽,哮喘;颈项强痛【操作】直刺0.5-1.0寸小小结结腧穴不仅是针灸施术的部位,更重要的是它与体内的经络、内脏息息相关,是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只要进

223、行适当的刺激,就能通达经络、调畅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目标检测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佳答案。1、针刺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能治疗心动过缓,这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D、相对的特异性E、以上均不正确2、肘横纹至腕横纹为()A、8寸B、9寸C、12寸D、13寸E、16寸3、下列穴位中能矫正胎位的是()A至阴B足三里C昆仑D风池E肩井4.下列那条经脉的命名是错的?()A.A.手太阴肺经B.手厥阴心经B.B.C.足少阴

224、肾经D.手太阳小肠经C.C.E.足阳明胃经5.下列主治中,除哪项外,均为内关的主治()A.心悸B.胃痛C.呕吐D.泄泻E.心痛6.脐下3寸的穴位是()A内关B关元C气海D神阙E天枢7.内踝上3寸,胫骨的后缘的穴位是()A足三里B血海C三阴交D丰隆E太冲8、内关穴的定位是()A腕横纹上2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B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C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D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E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五个备选答案。

225、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密切的答案,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密切的答案,A、隐白B、足三里C、三阴交D、人中E四缝1、治疗胃肠疾患首选2、女性月经过多、崩漏宜用3、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选穴是A屈肘,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凹陷中B脐中旁开2寸C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D在项后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E足底中,卷足时足前部凹陷中风池的定位为神门的定位为曲池的定位为三、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三、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备选答案中所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备选答案中所有正确答案,有正确答案,1、腧穴可分为A、八会穴B、阿是穴C、

226、五输穴D、奇穴E、十四经穴2、腧穴的治疗作用包括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扶正作用D、驱邪作用E、特殊作用3、能够治疗胸部病的经脉有A、手太阴经B、手厥阴经C、手少阴经D、手阳明经E、手少阳经4、孕妇禁针的穴位是A合谷B三阴交C曲池D足三里E迎香5、下列何穴有防病保健功效A关元B三阴交C气海D迎香E足三里四、案例四、案例女,65岁。心悸胸闷6年,近2年发作频繁,心电图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2天前加剧来就诊。提出问题提出问题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请提出你的诊断。2、面对该患者,应该针刺哪些穴位?回答提示回答提示1、有心悸胸闷病史。2、内关、神门二穴位主治心悸、胸痛。 第9章 针灸推拿 第三

227、节 针法与灸法一、针刺法 (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 1 1针具针具 毫针是临床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一般以毫针是临床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一般以 28302830号、号、1313寸的毫针最常用。其结构分为针尖、寸的毫针最常用。其结构分为针尖、 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图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图831831)。)。图图831831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2 2针刺练习针刺练习 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刺者的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刺者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练针时,可在纸垫或棉团上进基本技能训练。开始练针时,可在纸垫或棉团上进行,先练短针,再练长针,然后,进

228、行自身试针或行,先练短针,再练长针,然后,进行自身试针或同学之间互相试针。待技术熟练后,才能在病人身同学之间互相试针。待技术熟练后,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图上操作(图832832)。)。3 3针刺前的准备针刺前的准备(1 1)选择针具:根据针刺腧穴、病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长)选择针具:根据针刺腧穴、病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 2)选择体位:要选择好体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持久,)选择体位:要选择好体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持久,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切不可取站位。临床常用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切不可取站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的有

229、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3 3)消毒: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消毒灭菌的范围应包括)消毒: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消毒灭菌的范围应包括针具、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术部位。针具最好采用针具、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术部位。针具最好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或煮沸消毒,亦可用高压蒸气灭菌法或煮沸消毒,亦可用75%75%的酒精消毒,的酒精消毒,有条件也可采用一次性针具。施术者的手指要干净,并有条件也可采用一次性针具。施术者的手指要干净,并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部位要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部位要用碘酒和酒精消毒。4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用左手指端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身,

230、称“押手”。常用的进针方法见表831、图833。表表831831常用进针方法常用进针方法图图833833常用进针方法常用进针方法5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的。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方法(表832、图834)。表表832832、图、图834834针刺角度针刺角度(2)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损伤内脏及重要组织为宜。具体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形、穴位、病情而灵活确定。6行针与得气(1)行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并发挥疗效而施行一定的手法。(2)得气:是指针刺时患

231、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应的传导,施术者感觉针下沉紧。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缓慢,疗效差。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1)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大,一般以3 35 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

232、分钟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图就小(图83518351) 图835行针的基本手法(1)提插法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

233、,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图8352)。图图835835行针的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2 2)捻转法捻转法 (2)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下列几种.指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刮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弹针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

234、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8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常用的刺激强度分强、中、弱三种。一般来说,强刺激有泻的作用,弱刺激有补的效果,中刺激相当于平补平泻。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如胃肠痉挛时,针刺可以解痉止痛,当胃肠弛缓时,针刺又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又如针刺足三里、关元可以补虚,而针刺十宣、少商多用于泻实。 针刺主要补泻手法 针刺主要补泻手法 针刺主要补泻手法 针刺主要补泻手法 9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应依据病情而定。一般的

235、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补泻操作完毕即可出针,亦可留针1020分钟,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疗效。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住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10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1 1)晕针)晕针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多汗,心慌,四肢发冷,甚则神志昏迷,唇甲心,多汗,心慌,四肢发冷,甚则神志昏迷,唇甲 青紫,脉微欲绝。青紫,脉微欲绝。处理:立即停止进针,将针全部取出。平卧,头处

236、理:立即停止进针,将针全部取出。平卧,头 稍放稍放低,保暧,给饮热开水或糖开水,静低,保暧,给饮热开水或糖开水,静 卧片刻即可卧片刻即可恢复正常。昏迷者,掐人中、中冲;灸关元、气恢复正常。昏迷者,掐人中、中冲;灸关元、气海、百会。若不凑效,可采用其他急救措施。海、百会。若不凑效,可采用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体弱者慎刺;预防: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体弱者慎刺; 过饥、过饱、大汗、大泻、大失血者勿刺;患者体过饥、过饱、大汗、大泻、大失血者勿刺;患者体位要舒适耐久,医生的手法不宜过重。位要舒适耐久,医生的手法不宜过重。(2 2)滞针)滞针现象:针呆滞在体内,提

237、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病现象:针呆滞在体内,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觉局部疼痛。人感觉局部疼痛。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可延长留针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可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以缓解肌肉的时间,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以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所致者,可向相反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所致者,可向相反的方向将针捻回,必须要小幅度捻转,慢慢退出。方向将针捻回,必须要小幅度捻转,慢慢退出。预防:对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畏针心理;预防:对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畏针心理;捻转时角度不宜过大,更不能单向捻转

238、。捻转时角度不宜过大,更不能单向捻转。(3 3)弯针)弯针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角度和方向,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角度和方向,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到疼痛。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且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根据针身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缓根据针身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缓缓退出;若因体位改变,则应先让病人恢复原缓退出;若因体位改变,则应先让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来的体位,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预防:医生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病人体位要舒预防

239、:医生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病人体位要舒适,勿随意移动,并防止外物碰撞。适,勿随意移动,并防止外物碰撞。(4 4)断针)断针现象: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现象: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内。处理:嘱患者切勿更改原有体位,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处理:嘱患者切勿更改原有体位,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 入。若断端外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入。若断端外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再取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再取出;若断针完全陷入皮下出;若断针完全陷入皮下 或肌肉深层,则应在或肌肉深层,则应在X X线线下定

240、位,手术取出。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选择质量好的针具;不要将针全部刺入;行针勿过预防:选择质量好的针具;不要将针全部刺入;行针勿过猛;妥善处理弯针与滞针。猛;妥善处理弯针与滞针。(5 5)血肿)血肿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 一般不必处一般不必处理。若出血量较多,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理。若出血量较多,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或出血在重要器官的深部者,宜先作面积较大或出血在重要器官的深部者,宜先作冷敷加压止血冷敷加压止血, ,再做热敷并在局部轻轻揉按,以再做热敷并在局部轻轻揉按,以消散

241、瘀血。消散瘀血。预防:要熟悉解剖位置,避免刺中血管,出针后应按预防:要熟悉解剖位置,避免刺中血管,出针后应按压针孔。压针孔。(二)三棱针刺法1针具三棱针是一种针柄粗而圆,针身呈三棱形,针尖锋利的针具(图837)。图837三棱针 2 2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1 1)点刺法:左手固定治疗部位,右手用)点刺法:左手固定治疗部位,右手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尖,露出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尖,露出针尖针尖1 1分左右,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应刺的脉络分左右,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应刺的脉络(浅静脉),快速刺入,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浅静脉),快速刺入,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

242、许即可。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即可。(2 2)散刺法:在病灶周围,用三棱针散在点)散刺法:在病灶周围,用三棱针散在点刺数针,并轻挤使之出血。刺数针,并轻挤使之出血。3适应证用于实热证。如高热惊厥、中风昏迷、中暑、咽喉肿痛、急性腰扭伤、丹毒、外伤性瘀血疼痛。4注意事项(1)必须对针具、穴位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染。(2)针刺时不可用力过猛、过深,防止大出血,损害其他组织,不可伤及动脉,对虚弱病人慎用。(三)皮肤针刺法1针具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组合而成的针具(图838)。主要用于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叩击,通过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图838 皮肤针2操作方法

243、针具和施术部位常规消毒。持针时,用右手握住针柄后段,拇指、食指夹持针柄,食指压在针柄中段,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在小鱼际部。运用腕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击在皮肤上,并立即弹起,反复进行。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年龄以及叩刺部位的不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年龄以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刺激手法一般分为轻刺激、重刺激两种。同,刺激手法一般分为轻刺激、重刺激两种。(1 1)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使局部皮肤)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即可。适用于老弱妇儿、虚实患者及肌充血潮红即可。适用于老弱妇儿、虚实患者及肌肉丰厚处。肉丰厚处。(2 2)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使局部皮肤)重刺

244、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使局部皮肤微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年轻体壮、实证患者及肌微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年轻体壮、实证患者及肌肉丰厚处。肉丰厚处。3适用范围一般疾病均可应用。多用于头痛、胁痛、腰背痛、失眠、高血压、痛经、斑秃、顽癣、近视等。4 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治疗前要检查针具,针尖应平齐、无钩。)治疗前要检查针具,针尖应平齐、无钩。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垂直提起,避免斜、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垂直提起,避免斜、钩、挑、拉、以减少疼痛。钩、挑、拉、以减少疼痛。(2 2)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疡、肿瘤者,不宜使)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疡、肿瘤者,不宜使用。用。(3 3)局部皮肤因叩刺出血者,要先用

245、于棉球擦净)局部皮肤因叩刺出血者,要先用于棉球擦净渗血,然后进行消毒,以防感染。渗血,然后进行消毒,以防感染。灸法是借艾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疗法。灸法主要以艾绒作为灸料,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二、灸法(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1 1艾炷灸艾炷灸 (1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腧穴上,点燃施)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腧穴上,点燃施灸(图灸(图839839) 。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灸(非化脓灸)。点燃灸炷后,当燃烧剩下痕灸(

246、非化脓灸)。点燃灸炷后,当燃烧剩下2/52/5左右,病人左右,病人微感灼痛时,即易炷再灸,一般灸微感灼痛时,即易炷再灸,一般灸35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灸后不化脓,也不留瘢痕,叫无瘢痕灸。施灸红晕为度,灸后不化脓,也不留瘢痕,叫无瘢痕灸。施灸时,每壮灸炷必须燃尽,然后除去灰烬,复加艾炷再灸,一时,每壮灸炷必须燃尽,然后除去灰烬,复加艾炷再灸,一般灸般灸7979壮,灸后局部起疱化脓,愈后留有瘢痕,叫瘢痕壮,灸后局部起疱化脓,愈后留有瘢痕,叫瘢痕灸。灸。(2 2)间接灸:艾炷和皮肤之间垫上生姜、蒜片、食盐或附)间接灸:艾炷和皮肤之间垫上生姜、蒜片、食盐或附子饼进行施灸,

247、叫间接灸。子饼进行施灸,叫间接灸。2艾条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腧穴0.51寸处进行熏灸,每次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3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患者。在针刺得气后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其作用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借助艾火的热力痹痛、痿痹等证(图8310)。(二)适应范围灸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适应于虚证、寒证。(一)配穴处方的原则(一)配穴处方的原则1 1近部取穴法近部取穴法 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如前额痛取印堂、耳病取听宫、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如前额痛取印堂、耳病取听宫、胃病取中脘。胃病取中脘

248、。2 2远部取穴法远部取穴法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具有治疗远距离部位疾病的作用。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具有治疗远距离部位疾病的作用。故脏腑经络有病,可选取本经、表里经或临近经脉的四肢部腧穴来治疗脏腑经络有病,可选取本经、表里经或临近经脉的四肢部腧穴来治疗如胃痛取足三里,头痛取列缺、合谷等。如胃痛取足三里,头痛取列缺、合谷等。3 3对症取穴法对症取穴法 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腧穴的特性来选择穴位。如体虚取足三里、关元、百会;昏迷取人腧穴的特性来选择穴位。如体虚取足三里、关元、百会;昏迷取人中、十宣等。中、十宣等。三、针

249、灸治疗(二)常见病证的治疗三、注意事项三、注意事项1. 1.患者过饥、过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患者过饥、过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2.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应当禁刺。三阴交、至阴等应当禁刺。3.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4.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

250、痕的部位,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6.6.有重要脏器的胸、胁、腰、背等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有重要脏器的胸、胁、腰、背等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深刺。7.7.大血管部位、乳中、脐中禁刺。大血管部位、乳中、脐中禁刺。8.8.热证者禁用灸法;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热证者禁用灸法;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直接灸。宜采用直接灸。9.9.灸时要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灸时要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10.10.有毛发、骨骼凹凸、溃疡、大血管的部位及孕妇的腹有毛发、骨骼凹凸、溃疡、大血管的部位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部、腰骶部,不宜拔

251、罐。 第第9 9章章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第第4 4节节 推推 拿拿概述:概述: 推拿是运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或推拿是运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治者的体表作规范的操作,用于强健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治者的体表作规范的操作,用于强健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它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穴位、经络、与内脏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对体表穴位、过穴位、经络、与内脏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对体表穴位、经络、进行推拿刺激,将治疗疾病的经络、进行推拿刺激,将治疗疾病的

252、“ “信息信息” ”传达给有病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整复,的脏腑,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整复,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推拿手法一、推拿手法(一)推拿操作的基本要求(一)推拿操作的基本要求 1. 1.持久持久 2. 2.有力有力 3. 3.均匀均匀 4. 4.柔和柔和 5. 5.深透深透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这这“ “四要点四要点” ”是有机联系的,在是有机联系的,在实际操作中应始终贯穿于手法实际操作中应始终贯穿于手法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这样才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这样才能达到达到“ “深透深透” ”的目的

253、。的目的。(二)推拿常用的基本手法(二)推拿常用的基本手法 1. 1.推法推法 手法:用手指、手掌或手法:用手指、手掌或肘部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肘部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压力平稳适中,位或穴位,压力平稳适中,作单方向缓慢的直线推动。作单方向缓慢的直线推动。功用:疏风散寒、活血功用: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化瘀、理气止痛、 舒筋通舒筋通络。络。适用部位:头面、颈部、适用部位:头面、颈部、腰背、四肢、胸腹部。也腰背、四肢、胸腹部。也可适用于其他部位。可适用于其他部位。 2. 2.拿法拿法手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手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或几指相对用力,提拿指或几指相对用力,提拿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

254、穴位,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动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动作要缓和而有节奏性、连作要缓和而有节奏性、连贯性。贯性。功用:开窍醒神、行气功用:开窍醒神、行气活血、祛风散寒、舒筋通活血、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络等。适用部位:颈项、肩背适用部位:颈项、肩背和四肢。和四肢。 3. 3.按法按法手法:用指、掌(单掌或双手法:用指、掌(单掌或双掌)或肘尖按压身体的某一部掌)或肘尖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有节奏性的用力按位或穴位,有节奏性的用力按压,由轻到重,并在该处保持压,由轻到重,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加揉动。本法常与

255、揉法配合使用。用。功用:通经活络、缓解痉挛、功用: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调理关节。适用部位:指按法适用于全适用部位: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或肘按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或肘按法适用于腰背和四肢。法适用于腰背和四肢。 4. 4.摩法摩法手法:用手指指面或手掌掌面附着于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手法:用手指指面或手掌掌面附着于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有规律的环形摩动。摩动时不带动皮下组织。作有规律的环形摩动。摩动时不带动皮下组织。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和中理气、消积导滞。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和中理气、消积导滞。适用部位:多用于胸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适用部位

256、:多用于胸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剧者。 5. 5.揉法揉法手法:用手指指端罗纹面、手法:用手指指端罗纹面、手掌的大小鱼际或掌根着力于手掌的大小鱼际或掌根着力于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柔和缓的回旋揉动。揉动时带柔和缓的回旋揉动。揉动时带动皮下组织。不能在体表形成动皮下组织。不能在体表形成摩擦。摩擦。功用: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功用: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化瘀止痛、调中和胃。适用部位:多用于头面、胸适用部位:多用于头面、胸腹、四肢。也可用于身体各部。腹、四肢。也可用于身体各部。 6. 6.擦法擦法手法:用手掌面或大、小鱼手法:用手掌面

257、或大、小鱼际着力,在患者较长的一段体际着力,在患者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以局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着力部分紧部深层发热为度。着力部分紧贴体表,力量要均匀连续,不贴体表,力量要均匀连续,不可重压,以免擦破皮肤。并可可重压,以免擦破皮肤。并可结合使用介质。结合使用介质。功用:温经散寒、活血散结、功用:温经散寒、活血散结、祛风止疼、健脾和胃。祛风止疼、健脾和胃。适用部位:常用于胸腹、两适用部位:常用于胸腹、两胁、腰背及四肢。也可用于身胁、腰背及四肢。也可用于身体其他各部。体其他各部。 7. 7.搓法搓法手法:用两手掌面或指掌面手法:用两手掌面或指掌面对称地夹住病人肢体

258、的一定部对称地夹住病人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位,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缓慢的上在搓动的过程中,作缓慢的上下往返移动。常作为推拿的结下往返移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束手法。功用:调和气血、舒筋通络,功用: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消除疲劳。消除疲劳。适用部位:常用于四肢。适用部位:常用于四肢。 8. 8.摇法摇法 手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肢体手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握住被摇的关的远端,另一手握住被摇的关节(如肩、腕关节等),以该节(如肩、腕关节等),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的环旋往关节为支点,作肢体的环旋往复摇动。复摇动。功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功用:舒筋

259、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松解粘连 。适用部位:颈部、腰部、四适用部位:颈部、腰部、四肢关节等。肢关节等。 9. 9.掐法掐法手法:用拇指和食指上下相手法:用拇指和食指上下相对地掐住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对地掐住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并用力内收,或以拇指指位,并用力内收,或以拇指指甲着力在一定穴位上逐渐用力甲着力在一定穴位上逐渐用力掐压。掐压。功用:开窍醒神,常用于急功用:开窍醒神,常用于急救。救。适用部位:四肢、头面部适用部位:四肢、头面部 10.10.点法点法手法:用指端、屈曲的指间手法:用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由轻而重,逐部位或穴位上

260、,由轻而重,逐渐用力持续的进行点压。渐用力持续的进行点压。功用:温通经络、活血止痛、功用:温通经络、活血止痛、调理脏腑。调理脏腑。适用部位:脘腹部、腰背部适用部位:脘腹部、腰背部和四肢。和四肢。 11.11.拍法拍法手法:五指并拢且微屈,形手法:五指并拢且微屈,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施术部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施术部位平稳而节奏地做反复拍打动位平稳而节奏地做反复拍打动作。形成较清脆的振空声。作。形成较清脆的振空声。功用:疏理气机、活血通络,功用:疏理气机、活血通络,解痉止痛,消除疲劳。解痉止痛,消除疲劳。适用部位:颈肩、腰背、四适用部位:颈肩、腰背、四肢。肢。 12.12.滚法滚法 手法:手指微

261、曲,用手背面手法:手指微曲,用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患部,前臂作指掌关节处接触患部,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从而带连续内旋、外旋动作,从而带动指掌关节的滚动。滚动时紧动指掌关节的滚动。滚动时紧贴体表,动作连续协调。贴体表,动作连续协调。功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功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痉挛,消除肌肉疲劳。缓解痉挛,消除肌肉疲劳。适用部位:颈、腰、背、臂、适用部位:颈、腰、背、臂、四肢。四肢。 二、推拿治疗二、推拿治疗骨伤科病证的推拿治疗骨伤科病证的推拿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推拿部位及穴位:颈项、枕后、肩胛背部及上肢推拿部位及穴位:颈项、枕后、肩胛背部及上肢大椎、肩井、天宗、手三里、大椎、肩井、

262、天宗、手三里、大杼、风池、百会等大杼、风池、百会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按、揉、滚、摇、拿、拔伸等按、揉、滚、摇、拿、拔伸等腰扭挫伤腰扭挫伤 (急性)(急性)推拿部位及穴位:腰骶部及双下肢推拿部位及穴位:腰骶部及双下肢命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命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等阿是穴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推、按、揉、擦等滚、推、按、揉、擦等梨状肌损伤梨状肌损伤 推拿部位及穴位:臀部及下肢后侧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推拿部位及穴位:臀部及下肢后侧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阿是穴等阿是穴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点、按、揉、抖等滚、点、按、揉、抖等

263、落枕落枕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 颈项、肩背部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天宗、外关、颈项、肩背部风池、风府、大椎、肩井天宗、外关、阿是穴等阿是穴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揉、推、按、拿、揉、推、按、拿、 摇、滚等摇、滚等 肩周炎肩周炎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 肩背、颈项及肩背、颈项及 上肢肩贞上肢肩贞手三里、肩井、秉风、曲池手三里、肩井、秉风、曲池 、中府、中府、天宗、合谷、阿是穴等天宗、合谷、阿是穴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 推、按、拿、滚、搓、点、拔伸、摇推、按、拿、滚、搓、点、拔伸、摇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推拿部位及穴位:额、面颊、颏部鱼腰、四白、承浆、百会等推拿部位及穴位:

264、额、面颊、颏部鱼腰、四白、承浆、百会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点、推、揉、按等点、推、揉、按等腰肌劳损腰肌劳损( (慢性慢性) )推拿部位及穴位:腰背、骶部及双下肢肾俞、腰阳关、环跳、承山、委中、推拿部位及穴位:腰背、骶部及双下肢肾俞、腰阳关、环跳、承山、委中、阳陵泉、绝骨、阿是穴等阳陵泉、绝骨、阿是穴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推、按、拿、滚、推、按、拿、 揉、拍打等揉、拍打等 内科病证的推拿治疗感冒感冒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部为主印堂、大椎、太阳、鱼腰、百会、印堂、大椎、太阳、鱼腰、百会、 风池、风府、天柱、肺俞、风门、合谷等风池、风府、天柱、肺俞、风门、

265、合谷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拿、按、等推、拿、按、等 胃脘痛胃脘痛 推拿部位及穴位:脘腹、背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脘腹、背部为主中脘、天枢、气海、肝俞、脾俞、中脘、天枢、气海、肝俞、脾俞、 胃俞、胃俞、 内关、足三里等内关、足三里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按、摩、拿、揉等推、按、摩、拿、揉等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脘腹部为主印堂、睛明、太阳、风池、百会、安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脘腹部为主印堂、睛明、太阳、风池、百会、安 眠穴、气海、关元等眠穴、气海、关元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按、揉、滚、拿等推、按、揉、滚、拿等半身不遂半身不遂 (中风)(中风) 推拿部位及穴

266、位:头面、腰背部及四肢(患侧为主)颊车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腰背部及四肢(患侧为主)颊车 下关、风池、肩井、下关、风池、肩井、 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推、按、摩、拿、摇、擦等滚、推、按、摩、拿、摇、擦等高血压高血压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 头面、颈项、背、头面、颈项、背、 腹部为主腹部为主风池、印堂、太阳、阳陵泉、风池、印堂、太阳、阳陵泉、耳背降压沟、耳背降压沟、 曲池、足三里、涌泉、太溪、肝俞、肾俞等曲池、足三里、涌泉、太溪、肝俞、肾俞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按、揉、摩、捏、

267、擦推、按、揉、摩、捏、擦 拿等拿等 头痛头痛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项背部为主头维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项背部为主头维 风池、印堂、太阳、率谷、百会、外风池、印堂、太阳、率谷、百会、外关合谷、风府等关合谷、风府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拿、揉、推、抹、按、摩、滚等拿、揉、推、抹、按、摩、滚等胃下垂胃下垂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部、背部为主中脘、鸠尾、膻中、气海、天枢、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部、背部为主中脘、鸠尾、膻中、气海、天枢、关元、胃俞、足三里、肝俞、脾俞、内关等关元、胃俞、足三里、肝俞、脾俞、内关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揉、滚、推、按、拿等揉、滚、推、按、拿等便秘便秘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脘腹、

268、腰背部为主脘腹、腰背部为主中脘、关元、天枢、大横、肝俞、中脘、关元、天枢、大横、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足三里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推、按、揉、点等滚、推、按、揉、点等泄泻泄泻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脘腹、腰背部为主脘腹、腰背部为主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脾俞、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脾俞、足三里、胃俞、合谷、肾俞、大肠俞、长强、曲池胃俞、合谷、肾俞、大肠俞、长强、曲池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滚、推、按、揉、拿等滚、推、按、揉、拿等 失眠失眠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胸腹、背部风池、印堂、睛明、心俞、中脘

269、、气海、头面、颈项胸腹、背部风池、印堂、睛明、心俞、中脘、气海、 人中、承浆、角孙人中、承浆、角孙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拿、擦、推、按、揉、搓等拿、擦、推、按、揉、搓等 昏厥昏厥 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 头面、四肢部为主头面、四肢部为主人中、印堂、太阳、百会、膻中、心俞、人中、印堂、太阳、百会、膻中、心俞、 曲池、合谷、委中、十宣曲池、合谷、委中、十宣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掐、按、推、拿、点等掐、按、推、拿、点等 妇科、儿科、五官科病证的推拿治疗痛经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腹及腰骶部为主腹及腰骶部为主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肝俞、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肝俞、血海、肾俞等

270、血海、肾俞等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揉、摩、按、推、揉、摩、按、 擦等擦等闭经闭经推拿部位及穴位:推拿部位及穴位:小腹及腰骶部为主小腹及腰骶部为主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肝俞、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命门等脾俞、肾俞、命门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摩、按、拿、推、摩、按、拿、 揉等揉等小儿发热小儿发热 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推拿部位及穴位:头面、颈项、天门、太阳、风池、肺俞、合谷、曲池天门、太阳、风池、肺俞、合谷、曲池及小儿及小儿推拿特定穴推拿特定穴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摩、揉、拿上肢为主等推、摩、揉、拿上肢为主等小儿腹泻小儿腹泻 (伤食)(伤食)推拿部位及穴

271、位:腹背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腹背部为主中脘、天枢、脾经、大肠经中脘、天枢、脾经、大肠经及小儿推拿特定穴及小儿推拿特定穴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拿、摩等推、拿、摩等小儿便秘小儿便秘 (实秘)(实秘)推拿部位及穴位:腹背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腹背为主天枢、足三里、阳池、大肠经及小儿推拿特定穴天枢、足三里、阳池、大肠经及小儿推拿特定穴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按、揉、摩、搓等推、按、揉、摩、搓等 小儿遗尿小儿遗尿 (肾虚)(肾虚)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骶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骶部为主劳宫、丹田、肾俞、命门、关元及小儿推拿劳宫、丹田、肾俞、命门、关元及小儿推拿特定穴特定穴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拿、

272、揉、擦等推、拿、揉、擦等小儿疳积小儿疳积 (脾虚)(脾虚)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腹部为主中脘、足三里、劳宫、脾经、大肠经及小儿推中脘、足三里、劳宫、脾经、大肠经及小儿推 拿特定穴拿特定穴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拿、揉、掐、摩、小儿捏脊等推、拿、揉、掐、摩、小儿捏脊等夜啼夜啼 (心热)(心热)推拿部位及穴位:四肢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四肢为主劳宫、心经、肝经、小肠经及小儿推拿特定穴劳宫、心经、肝经、小肠经及小儿推拿特定穴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揉、掐、推、等揉、掐、推、等近视近视推拿部位及穴位:前额、眼眶、推拿部位及穴位:前额、眼眶、睛明、鱼腰、承泣、丝竹空睛明、鱼腰、承泣、丝竹空

273、四白、风府、四白、风府、 风池、太阳、肝俞、肾俞等风池、太阳、肝俞、肾俞等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按、捏、揉、拿、推、掐等按、捏、揉、拿、推、掐等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推拿部位及穴位:颈项部为主推拿部位及穴位:颈项部为主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推、拿、揉、按等推、拿、揉、按等三、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项三、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项 1. 1.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位,选择施术的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和手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位,选择施术的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和手法。 2. 2.推拿前要剪修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指环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

274、先摘掉。推拿前要剪修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指环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3. 3.态度要和蔼,诊断要正确,精力要集中,要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取得患者合作。态度要和蔼,诊断要正确,精力要集中,要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取得患者合作。 4. 4.为减少阻力,提高疗效,以免损伤皮肤,术者手上可蘸水、滑石粉、石蜡油、姜汁、为减少阻力,提高疗效,以免损伤皮肤,术者手上可蘸水、滑石粉、石蜡油、姜汁、酒等推拿介质。酒等推拿介质。 5. 5.推拿的力度要轻重适宜,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以患者有舒服感为度。推拿的力度要轻重适宜,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以患者有舒服感为度。 6. 6.推拿时间一般每次以推拿时间一般每次

275、以15-3015-30分钟为宜,推拿次数以分钟为宜,推拿次数以7-107-10次为一疗程。次为一疗程。 7. 7.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 8. 8.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 9. 9.推拿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随时取毛巾遮盖好不需暴露的部位,以防着凉。按摩推拿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随时取毛巾遮盖好不需暴露的部位,以防着凉。按摩巾要经常换洗,以防交叉感染巾要经常换洗,以防交叉感染 。 10.10.推拿治疗一般从头

276、面推拿治疗一般从头面胸腹胸腹肩背肩背腰骶腰骶上肢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从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依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依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11.11.在腰部、腹部施术前,应先嘱患者排尿。在腰部、腹部施术前,应先嘱患者排尿。 12.12.以下情况不宜采用推拿疗法:严重心脏病、结核病、出血性疾病、癌症、急性炎症、以下情况不宜采用推拿疗法:严重心脏病、结核病、出血性疾病、癌症、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及皮肤破损部位,妇女妊娠期、月经期的腹部、腰骶急性传染病、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及皮肤破损部位,妇女妊娠期、月经期

277、的腹部、腰骶部,剧烈运动后、极度劳累、饥饿状态、极度虚弱者,醉酒后神志不清者。部,剧烈运动后、极度劳累、饥饿状态、极度虚弱者,醉酒后神志不清者。小小 结结 推拿是通过对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推拿推拿是通过对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推拿刺激,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行气活血、刺激,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保健的目理筋整复,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保健的目的。的。 推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推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无副作用等特点。无副作用等特点。目标检测目标检测 1 1、拿法操作时,手部着力部位主要为:、拿法操作时,手部着力部位主要为:A A、指罗纹

278、面、指罗纹面B B、指端、指端C C、指面、指面D D、掌心、掌心E E、掌根、掌根 2 2、按法最突出的要领是:、按法最突出的要领是:A A、按而留之、按而留之 B B、只按不留、只按不留 C C、较长时间的按压、较长时间的按压 D D、着力要轻、着力要轻 E E、动作要稍快、动作要稍快 3 3、摩法与揉法操作主要的区别在于:、摩法与揉法操作主要的区别在于:A A、摩法用手指操作,揉法用手掌操作、摩法用手指操作,揉法用手掌操作B B、摩法着力较重,揉法着力较轻、摩法着力较重,揉法着力较轻C C、摩法以顺时针为主,揉法以逆时针为主、摩法以顺时针为主,揉法以逆时针为主D D、摩法手部与皮肤发生摩

279、擦,而揉法带动皮下组织,与皮肤不发生、摩法手部与皮肤发生摩擦,而揉法带动皮下组织,与皮肤不发生 摩擦摩擦E E、摩法用力由小逐渐增大,揉法用力由大逐渐减小、摩法用力由小逐渐增大,揉法用力由大逐渐减小 4 4、具有消积导滞,理气和中等作用,治疗脘腹胀满应首、具有消积导滞,理气和中等作用,治疗脘腹胀满应首选:选:A A、推法、推法 B B、拿法、拿法 C C、按法、按法 D D、摩法、摩法 E E、搓法、搓法 5 5、具有以手代针,常用于昏迷不醒,癔病发作等病的急、具有以手代针,常用于昏迷不醒,癔病发作等病的急救手法是:救手法是:A A、推法、推法B B、按法、按法C C、揉法、揉法D D、掐法、掐法E E、抖法、抖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