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信息技术的冲击•学习目标•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掌握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演化历史,了解信息技术对管理变革的影响;•——了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进入企业变革阶段而非单纯的企业改造阶段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1947 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州诞生开始,到今天Internet 盛行,信息技术在近半个世纪内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发展着•信息技术革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个人电脑(PC)时代,“摩尔定律” (Moore's law)–后PC时代——网络时代,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摩尔定律:微处理的运算能力每隔18个月可翻一番(而价格不变)•1965年,其在《电子学》杂志上的文章:指出1959年以来的规律2002年,修订为每两年•梅特卡夫法则:网络规模的扩大,带来其效用的指数级增加以太网的发明者,1970年提出)一、计算机技术的革命电子元件•1906年电子管被德德.福雷斯特福雷斯特Le De Forest发明•1946年最有影响的当数曼彻利和艾克特主持研制,冯.诺依曼和阿兰.图灵加盟的大名鼎鼎的ENIAC, 它体现了当今计算机发展的基本构架:冯.诺依曼结构•二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为它们设计一种二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为它们设计一种以真空管来取代以真空管来取代继电器继电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机器。
来计算炮弹弹道的机器1946年年2月月14日,这种机器正式投入使用了,它用日,这种机器正式投入使用了,它用了了18800只真空管,占地只真空管,占地1500英尺,重约英尺,重约30吨,每吨,每小时耗电小时耗电20万千瓦运算速度只有每秒万千瓦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和他的同事们研制成功了与电子管具有同样功能的晶体三极管•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和他的同事巴丁及布拉顿一同发明的.这项影响深远的发明,让他们共同获得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杰克杰克.基尔比基尔比Jack Kilby(德州仪器工程师)和罗伯特罗伯特.诺伊斯诺伊斯Robert Noyce(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几乎同时在1958年推出了各自的集成电路技术2000年基尔比得诺贝尔奖•纳什:94年经济学奖, 《美丽心灵》•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特德特德.霍夫霍夫在日本人一项计划的启发下,研制成功了4004微处理器,含2300个晶体管,每秒钟能执行6万条指令•1985年7月,英特尔公司在286芯片的海报上打了一个红色的叉, 以“3比2好”的广告词,宣告了在电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386微处理器正式登场。
386微处理器集成了晶体管27.5万个,是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的120倍;运算速度也达到了每秒500万条指令•英特尔公司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1989年2月推出486产品该芯片集成了120万只晶体管,功能相当于当时的一台大型主机1989年4月,英特尔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首度发表486电脑,标志着PC电脑从此进入486时代•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0.13微米的奔4有5700万个•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以下为集成电路50年来的简要发展和应用情况:• 1、第一块集成电路板• 几根零乱的电线将五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虽然它看起来并不美观,但事实证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离散的部件要高得多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出自杰克-基尔比之手当时,晶体管的发明弥补了电子管的不足,但工程师们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为了制作和使用电子电路,工程师不得不亲自手工组装和连接各种分立元件,如晶体管、二极管、电容器等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基尔比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案• 2、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工程师都想到了这种集成电路的概念美国仙童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就是其中之一在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可使用的集成电路后,诺伊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1960年,仙童公司制造出第一块可以实际使用的单片集成电路诺伊斯的方案最终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基尔比和诺伊斯都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们被公认为集成电路共同发明者• •3、分子电子计算机• 虽然集成电路优点明显,但仍然有很长时间没有在工业部门得到实际应用相反,它却首先引起了军事及政府部门的兴趣1961年,德州仪器为美国空军研发出第一个基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即所谓的“分子电子计算机”美国宇航局也开始对该技术表示了极大兴趣当时,“阿波罗导航计算机”和“星际监视探测器”都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 4、集成电路应用于导弹制导系统 • 1962年,德州仪器为“民兵-I”型和“民兵-II”型导弹制导系统研制22套集成电路。
这不仅是集成电路第一次在导弹制导系统中使用,而且是电晶体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首次运用到1965年,美国空军已超越美国宇航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者• 5、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 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也在集成电路的早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1965年,摩尔就曾对集成电路的未来作出预测他推算,到1975年每块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元件数量将达到65000个而实际上,每过12个月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元件数量都会翻一番这就是现在我们所了解的计算机“摩尔定律”• 6、“Busicom 141-PF”计算机• 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通常都是笨重的庞然大物集成电路的出现改变了计算机这一形象1969年,英特尔公司为日本计算机公司最新研发的“Busicom 141-PF”计算机设计12块芯片但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泰德-霍夫等人却根据日本公司的需求提出了另一套设计方案于是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 7、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 • 随着历史的前进,集成电路早已让路于微处理器英特尔公司的4004微处理器虽然并不是首个商业化的微处理器,但却是第一个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的计算机元件。
据霍夫介绍,4004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其实并不输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但却比ENIAC小得多ENIAC使用了18000个真空管,占据了整个房间• 8、“普尔萨”数字手表• 继便携式计算器和数字手表之后,集成电路的下一个主要商业应用也许就是“手腕计算机”Microma”液晶数字表是应用“系统芯片”技术的首款产品汉米尔顿公司推出的“普尔萨”是世界上第一只数字手表1970年,普尔萨刚刚上市时售价为2100美元• 9、集成电路工艺突飞猛进• 如今,芯片制造商(如英特尔、AMD等公司)生产的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而且每个晶体管的体积变得非常微小比如,一个针尖上可以容纳3000万个45毫微米大小的晶体管此外,现在的处理器上单个晶体管的价格仅仅是1968年晶体管价格的百万分之一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一般功能–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可接收和发送数据–可暂存少量数据–提供控制信号–对指令解码•CPU的发展–辅助处理器–对偶处理器–并行处理器–RISC处理器–MMX处理器–Pentium系列•计算机的产生(现代史)–1945年, 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博士发表《电子计算工具逻辑设计》论文,提出二进制表达方式和存储程序控制计算机构想。
–1946年,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重28吨,耗电150kW,占地170平米,用电子管18800个,每秒5000次加法ENIAC (1946)掌上电脑掌上电脑(2000)•1976年,美国硅谷“家酿电脑俱乐部”的两位青年,在汽车库里“酿造”出一家闻名全球的电脑公司,从而发动了一场轰动电脑业界的“车库革命”1977年4月,苹果微电脑在旧金山计算机交易会第一次公开露面,售价仅1298美元,造成意想不到的轰动从此,苹果机大量走进了学校、机关、企业、商店和家庭,为领导时代潮流的个人电脑铺平了道路 这家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1976年,公司营业额超过20万美元;5年之后,营业额竟跃升至10亿美元,跨进美国最大500家公司的行列留着小胡子的乔布斯,成为美国最年青的百万富翁•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电脑短暂的历史从此跨进个人电脑新纪元IBM PC主机板上配置着64KB存储器,另有5个插槽供增加内存或连接其他外部设备它还装备着显示器、键盘和两个软磁盘驱动器它把过去一个大型电脑机房的全套装置统统搬到个人的书桌上•IBM PC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
仿造出来的产品就是IBM PC兼容机个人计算机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计算机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PC兼容机为大面积的普及电脑应用奠定了基础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能带动世界的脚步兼容机战争•1987年4月,IBM公司出人意料地推出“微通道结构”(MCA)总线技术,新研制的IBM PS/2个人电脑不与原来的ISA总线兼容,原本想防止兼容机仿造,却关上了开放的大门,使自己的PS/2无法被用户广泛接受,从而丧失了单枪匹马指挥这个产业的资格•以康柏(Compaq)电脑公司为首的九大兼容机厂商,共同宣布采用与原ISA总线兼容的32位EISA总线标准,与IBM正式决裂1986年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推出386个人电脑Deskpro PC,全世界都为之震动第二个推出386个人电脑的是中国台湾的宏基(Acer)公司,仅比康柏386电脑迟到了一个月时间•“兼容机战争”中最著名的企业当属戴尔(DELL)电脑公司,公司董事长迈克尔· 戴尔(M. Dell),1991年10月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成为《财富》杂志所列全美500家大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时,年仅25岁他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邮购方式直销,这种新模式被誉为电脑业界的“配销革命”。
这家公司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各种DELL品牌的个人电脑,1989年,戴尔公司依托制造和直销486电脑,打进个人电脑企业全球五强行列进入90年代后,迈克尔·戴尔又迅速把直销业务扩展到因特网,使公司股票上升了29600%,启动了势头强劲的世纪末“戴尔冲击波”•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在与国际像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较量时以3.5:2.5的比分取得胜利,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胜利不是计算机对人类的挑战,是人类对自我的挑战•“深蓝深蓝”电脑,以及电脑,以及1997年战胜卡斯帕罗夫年战胜卡斯帕罗夫的的“更深的蓝更深的蓝”,事实上就是,事实上就是IBM的的RS6000型服务器,均安装了型服务器,均安装了32个处理器,每秒钟计个处理器,每秒钟计算算2亿次 •弓箭对“手”的超越,汽车对“脚”的超越,宇宙飞船对地球引力的超越•诺依曼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概述为:–“存储程序” + “程序控制”–要点:•1.以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程序)•2. 先将程序存入存储器中,再由控制器自动读取并执行输输入入设设备备控制器控制器输输出出设设备备 CPU 存储器存储器运算器运算器ALUALU•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第一代 电子管时代(1946-1958)–耗电高,体积大,定点计算,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第二代 晶体管时代(1958-1965)– 变集中处理为分级处理,浮点运算、高级语言•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几十至几百万次/秒•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至今)–向大型机和微型机两个方向发展•现代计算机发展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大体上每18个月翻一番,今后可再用10年。
二、信息技术的演进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年代至70年年代的大型机时代代的大型机时代•机器的智能集中于主机用户通过由主机控制的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同主机进行交互作用•数据处理的管理人员是惟一能提供信息处理服务及专业技术的人,IT扮演了一个垄断者的角色•IT的使用基本集中在组织内部,如支付、会计、计划生产、下定单等•首先建立信息技术构架的企业大多数是对信息特别重视的行业,如:保险,银行,航空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70年代末到年代末到80年年代的微机时代代的微机时代•在80年代初,个人电脑为使用者获得专业技术及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广泛的新渠道为IT服务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使用者不一定要从使用者不一定要从IT经理经理处获得有关计算及交流的技术处获得有关计算及交流的技术•在第二阶段的自由竞争市场中,个人成为最基本的决策单位,他有充分的资源来维护他在使用中的独立性•专业化得到继续发展、保持的同时,局部地发展和IT应用的局部地管理,瞄准提高决策质量和个体/工作单元在组织中的生产、效率及激励,“自动化的孤岛”涌现•POS(点数销售)和电子信息卡的出现,加速了自动售货的进程;•数控机器和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自动生产系统;•个人电脑和光盘自动地记录计划、预算及信息;•个人化、便携式的技术(如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化助手、机、手提)和合作的软件支持系统之间的联合,打破了地理上和时间上对工作的限制。
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80年代末以来的年代末以来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分布式信息系统•90年代,用户通过各种高能工作站和轻便技术以及高效的局部或全球网络连接起来分享信息和通讯服务•例如,一个公司可以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进行顾客信息的整合、保持和控制;建立另一个数据库,整合、管理和控制产品生产和绩效;还可建立其他数据库,管理、控制企业内外的信息共享如信息报告、电子邮件、光盘等,这些工具帮助企业内外的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和通讯•分布式时代的IT构架的管理像处于信息时代的公司一样,面临组织设计的挑战–严格的等级控制和标准操作进程必须让位于精简的、整合的、同步的操作及控制–集中的权力系统和等级的传递必须让位于更加合作的组织设计–自助式系统,集中平台的发展常常变得更加结构化和标准化,而终端用户应用的发展常常变得更加交互、反复和不连续–用户和IT专家、顾客、发布者和供应者,承担着界定、贯彻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责任–由出售者、系统整合者、外包商和咨询者组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常常需要对复杂多变的技术进行管理–最终,对组织内战略方向的界定和IT角色的领导成为一种IT和商务管理的共同责任 4.第四阶段:未来无所不在的时代.第四阶段:未来无所不在的时代•一个新的时代,也是未来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广泛分布的灵活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沟通网络使信息及知识能真实地、即时地传送到分布在全球的个人桌面上•当数据、声音、录像及图像完全整合起来的时候,经理们可以在“任任何何时时间间、、任任何何地地方方、、以以任任何何形形式式”沟通并分享知识•因为先进的信息交换平台,有能力将公司每个人与组织知识和全部分散的关系网的资源相联接,组织阶层的严格的界限和功能逐步消失•个人移动技术造就出一个移动工作者的阶段,和新的工作岗位“远程工作”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实验型的网络架构Arpanet,这是现代Internet的雏形,资金来源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局(ARPA)•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架构NSFnet1990年,Arpanet中止了与非军事有关的营运活动,随即NSFnet便成为国际互联网初期的主干网•到了1992年,NSF为了推进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宣布几年后将停止营运NSFnet直到1993年,Internet才对商业领域开放,从此, Internet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NSFnet也于1995年正式退出。
信息技术上几大根本性的进步•1、1961年,MIT的克兰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包交换思想,并在理论上证明了包交换技术(packet switching)相对于电路交换技术在网络信息交换方面更具可行性•2、第二个里程碑是信息传输协议(TCP/IP)的制定DARPA研究人员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架构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沿用至今的TCP/IP传输协议标准DARPA研究人员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架构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沿用至今的TCP/IP传输协议标准•3、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1991年互联网页(World Wide Web,又叫万维网)技术的出现,WWW技术使Internet真正步入辉煌WWW技术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CERN)的程序设计员Tim Berners-Lee 最先开发的,后经多次修改后付诸实施它的主要功能是采用一种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无序的文件中调用自己所需的文件Tim因而被称为3W之父一些资料•在1993年,网上的注册域名仅有26000个,其中大多数域名属于教育和研究机构部门。
全世界国际互联网用户只有3百万人而到了1999年,网上的网页数量已经超过5百万个,特别是顶级域名为.com的网页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域名为.edu的数量(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Netcraft)美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8千万人,全球则大约有2亿人(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美国商业部的研究还显示,信息技术行业(IT)的产值占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从1993年的6.4%上升到1999年的8.2%,而且,高科技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超过1/4的经济增长(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变革的五种形式:–局部开发–内部集成–企业流程再设计–企业网络再设计–企业范围再设计•局部开发:各职能部门的应用在某一功能上发挥作用,但对业务流程影响不大•内部集成:有两种含义:技术上互联、业务过程的相互关联•上两种方式都属于渐进改良型二、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实践表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员工素质、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过程控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在企业进行大规模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不能得以有效的解决,那么企业仅通过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也是不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进行持续的管理变革,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不可逾越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长期处于管理粗放,以及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而言就显得更为必要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1、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大网络环境的形成–行业竞争结构的改变–顾客需求行为的变化–交易模式的改变与企业价值链的再造•2、企业内部管理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营销策略的变革–生产流程的变革–顾客服务方式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变革参考资料:四大力量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四大力量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化趋势推动着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都需要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有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从国有企业来讲,由于产权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就只能从调整分配机制和人事机制着手来进行相应调整而民营企业尽管可以利用产权机制协调市场化竞争,但企业发展初期的 •组织管理模式因为种种弊端也需要做出完善和优化,从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来讲,主要有下面一些原因:• 1、股权变动、股权变动• 2、制度变动、制度变动• 3、市场环境变动、市场环境变动• 4、企业发展阶段改变、企业发展阶段改变•1、股权变动、股权变动• 随着 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
同时近几年国有企业实施抓大放小政策,许多国有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也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部分性的促进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股权多样化• 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例如我们在为一中外合资设计院做咨询时,外资股东方明确提出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企业组织模式,而过去这家设计院一直沿袭计划职能管理模式•2、制度变动、制度变动•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在体制上大都也从计划控制模式走向了市场化运营模式,制度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少而计划控制模式强调的是企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满足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需要如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上将人员分为干部与职员两种身份,企业就相应的把员工分为干部与员工两类不同的人事管理方式而市场化运作模式更多的是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统一管理模式,不会人为把干部与员工分成两套不同的管理体系这种制度的变动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客户的需要,而不是适应上级单位或政府行政职能部门配套的需要。
•3、市场环境变动、市场环境变动• 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组织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市场,只有适应市场化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组织变革来看,更多的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变革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 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上市公司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上市公司,他们在国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企业组织方式如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如中国石油、 中国联通就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采用了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4、企业发展阶段改变、企业发展阶段改变• 企业发展阶段的改变也是促进企业变革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企业创业者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组织结构,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这个方式在创业初期起到了精简人员的作用,也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按原来一套组织结构就可能造成创业者忙于处理细致性的事务,而对企业发展方向与发展定位没有时间进行深刻思索的现象。
这就造成企业领导者疲于奔命,照搬国外大公司的发展战略,结果可想而知天强曾经咨询过一家民营企业,其早在7年以前就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全国市场份额也占有相当比重,但近几年却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组织没有随企业的规模与技术的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从上面介绍的企业组织变革原因来看,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变革原因但在组织变革的操作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应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以最早提出事业部制的松下电器公司来看,目前不但撤销了原来的事业部管理方式,反而加强了计划职能部门的控制• 在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设计时,注重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分析,一方面根据其发展方向设计对应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其战略单位完善其组织变革策略例如,对综合型设计院组织设计就强调其信息沟通部门的强化,而对专业型设计单位就强调专业职能部门的加强;• 其次,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不应一味强调变革,而不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往往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而对于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动性破坏• 最后,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
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企业利润组织变革最终目的不应是为了调和内部权利,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因此对组织结构的评价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资料:•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1)–组织决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过程中包括了许多非经济的因素在内,这些因素可构建成一个如图所示的模型系统开发(开发、运用、管理)环境因素(机会、不稳定因素)制度因素(价值、组织结构、利益)外部外部内部内部影响组织设计和使用MIS影响信息系统设计和使用MIS制约机会•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2)–组织决定信息系统的任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与维护需要有相关人员,需要有一个拥有一定权力的组织机构,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统称这些工作为信息系统的一揽子工作通常包括三部分–信息系统部门,–信息系统专家–技术本身,包括硬件和软件•信息主管(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 简称CIO)–任务是帮助组织达到它的预定目标–信息主管与组织中其他高级管理者合作,包括财务总监(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 简称CFO)、首席执行官(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 简称CEO)一起管理和控制组织的全部资源。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1)–微观经济理论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微观经济理论•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2)–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3)–代理理论•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4)–决策与控制理论•组织主要依赖于提供给决策者们的日常的信息流使用信息技术之前,组织形态是决策集中在顶部的三角形引入计算机后,组织结构图将会变为倒过来的“T”形其他研究指出,计算机化给中层经理们更多的信息,增强了他们的能量使其能做出比以往更重要的决策,因而减少了对更低层员工的大量需求经过一段时期,产生菱形的组织结构•来自组织对变革的阻力 –技术变革将受到组织的任务安排组织结构和人事等因素的制约–组织不会轻易接受变革–抵制变革的主要势力来源于组织结构价值观念和某些利益群体任务组织结构技术人事组织的几种变革模式组织的几种变革模式李维特(Leavitt,1965)用菱形来描绘技术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调整的特点 营销组合传统营销组合传统营销组合现代营销组合现代营销组合产品(产品(PRODUCT)) 价格(价格(PRICE)) 销售渠道(销售渠道(PLACE))促销(促销(PROMOTION)) 顾客(顾客(CUSTOMER))成本(成本(COST))方便(方便(CONVENIENCE))I沟通(沟通(COMMUNICATION))习题•课堂讨论题课堂讨论题•1.信息技术与企业变革的关系是什么?•2.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产生了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四个时代的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2.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哪些影响?•3.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管理有哪些影响?•4.电子商务可划分哪些不同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