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9072196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三、社会群体 人的社会化“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关于狼孩: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一、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含义:v狭义: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少年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 v广义: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青少

2、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二)理解社会化的几个角度1.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2.人格发展的角度: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库例、米德)3.3.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化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n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

3、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发生在生命早期.任 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 价值标准时 期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 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儿童期)(二)预期社会化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人们在此过程 中学习的不是现在

4、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在青年期)。(三)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也叫继续社 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 应新形势提出的觉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主要指成年人)(四)逆向社会化 (reversal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v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v再社会

5、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v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针对的不一定是负面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新兵入伍、移民)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v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思维、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v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3.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

6、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幼年少年青年)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v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v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1.家庭(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2.学校:v学校是专

7、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性。v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私塾?在家上学?3.同龄群体v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v特点:v(1)大多数活动不由权威事先安排,而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灵活性,提高能力。v(2)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4.工作单位v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v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

8、果的场所。5.5.大众传播媒介v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v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四、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角色扮演”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2.生命历程理论米德理论社会化过程的几个阶段:v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

9、非常弱的。v嬉戏阶段(play stag)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 这些角色往往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v博弈阶段(game stdge) ,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己经覆盖了整个社会。v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 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3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v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1856-1939年)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

10、弗洛伊德认为,人 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上“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分为:本我(id),(id),自我(ego)(ego)和超我(superego).superego).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n本我(马动力)n自我(骑手驾驭)n超我(指导自我, 限制本我)(4 4)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v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_1944E.H.Erikson,1902_1944):美国心理学家 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v将社会化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01岁) (2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23岁) (3) (3) 主动与内疚(

11、学前时期,4545岁) (4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611岁) (5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 (6) 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 (7) 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 (8) 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2.生命历程理论v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v(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v(2)生命的相关性。v(3)生命的时间安排。v(

12、4)人的能动性。(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1.1.儿童期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从时间上说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却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初始社会化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2.青年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尤其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13、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3.成年期v个体在青年期结束后即进人成年期,直到60岁左右退休。v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人格已经基本定型;(2)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不但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扮演某种角色,还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某种角色。(3)个人在成年期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时期都要复杂,并且,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4.老年期v老年社会化所要面对的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v典型的老年社会化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59岁现象”(一些老年人难以接受退休

14、后社会声望下降的后果而丧失自我认同的结果);因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忧虑等消极的生活态度。等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退休死亡出生大学毕业7岁18岁家庭社会学校(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v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再社会化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矛盾,冲突。v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v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v3.代差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v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v需要社会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v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

15、价值体系发生剧烈变化,加剧了社会化的困境。2.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v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显著后果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例如青少年犯罪。v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例如“户籍制度”是不利于农村青年社会化的机制。“应试教育”使不适合这种机制的青年处于不利地位。3.代差v代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v正确的认识:(1)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2)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不论年龄,凡是进步的,就鼓励;反之就限制。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

16、会化(三)性别社会化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2.2.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归属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3.3.社会角色的扮演(1)社会角色的确定(2)社会角色的表现 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台前、台后的

17、表现与社会角色上的配合(3)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对角 色的实践(4)角色的距离(role distance)4.4.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v先赋角色: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例如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等。v自致角色:成就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例如教师、世界冠军、小偷等。v自致与先赋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

18、:v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一般说,自觉角色的出现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 1)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 (2 2)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 出现自觉的角色 (3 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 (4 4)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v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目己正在充当这于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

19、度:v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如警察、法官等。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要受到较大的限制。v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父母、夫妻等。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v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赢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v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

20、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 。角色确定与不确定v角色确定:(1)要回答:“我是谁?”(2)角色确定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被别人承认。(需经过长期的努力)v角色不确定的几种情况:(1)不能胜任角色(能力不够)(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大材小用”、“此才彼用”(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老乡、朋友、同学、官与民。角色距离(role distancerole distance)v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普遍存在。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

21、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外的人,如被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等等。 v戈夫曼认为,“进人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1 1)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2 2)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3 3)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人这一角色。v角色距离是影响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戈夫曼1v“角色距离”(role distance)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他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v这种木马适合4岁一5岁的儿童玩耍,当父母们将适龄的儿童放在木马上后,飞快旋转起来的木马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并非没有一

22、点“挑战”的意味,但是,他们完全有能力控制住木马,父母也不必跟在身边保护。这时,儿童们会玩得全神贯注,因为在这个角色上,他们可以充分显示其才能,也可以博得父母的喝彩。在这里,儿童们的能力、素质与其所表演的角色是吻合的,因此,他们很容易“进人角色”roleembracement)。v当父母将两岁的孩子放在木马上时,孩子大哭大闹、父母也不敢撒手,最后只得让机器停下来,这说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了。戈夫曼2n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骑木马时,情景则迥然不同,他们常故意地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嘴里哼着调子、不系安全带、不扶把手,更有甚者站在或躺在马背上。n一对恋人骑在术马上寻开心,他们有时也系上安全带,但

23、目的是引人发笑。也有些成年人带着孩子骑木马,他们的表现证明,他们的兴趣并不在木马本身,而是在孩子身上。n戈夫曼总结到:“不管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也不管这类行为是否为他人所正确理解,它们都表明,在个人与其角色之间、在一个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一道裂痕。这种实际上的表现说明,个人与其假定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对此,我称之为角色距离。角色距离理论的启示: (1 1)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倘若没有挑战意味,人们不需做出较大努力就能完成角色要求,这种位置就很难吸

24、引人进人角色。 (2 2)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动。 (3)(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 ( (视频:放对地方)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表现: (1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

25、与顾客、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 (2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v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v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如未考上大学的学生,离退休干部。角色失败v角色失败

26、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投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如工人被解雇、干部被罢免等。v角色失败表现: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角色失败v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投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如工人被解雇、干部被罢免等。v角色失败表现:一种

27、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社会群体“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乱,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王制篇( (一) )社会群体的内涵:v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它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v广义:凡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v狭义: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图例一个足球队群体特征分析n成员:11个人n活动:在一起经常性的训练n群体目标和规范: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和目标(包含了目标)n11个人的不同

28、分工、协作:守门员、前锋、中场、后卫(2、5、3或其他)(二)社会群体的特征v(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v(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v(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主要是目标) 和群体规范。v(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v(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二、群体存在的基础1.从个体方面看,个体有群居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1)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个体完成单独不能完成的工作。 (2)表意性需要:群体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2.从社会自身看,群体是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三、群体的类型v(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v(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29、v(三)内群体与外群体v(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v(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v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v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感情联系少,面对面的接触有限,主要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v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成员间的互

30、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v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的交往,形成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心理归属)v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多数人以此为中心。v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和成员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蔑视、厌恶、仇恨、挑衅等态度,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v内、外群体常相互隔离,甚至处于对立的地位。彼此有严重的厉害冲突时,易导致抵制、争

31、斗、侵略等行为。(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v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v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v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v血缘群体:基于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v地缘群体: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v业缘群体:基于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v

32、趣缘群体:基于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网友等。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内部关系四、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及发展v含义: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v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1)人际吸引,尚未形成规范压力。(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将自己的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3)成员把群体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二)群体凝聚力的因素v心理因素: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v利益因素: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v关系结构:结构能否遵循一致性

33、原则和互补性原则v权威因素:具有权威的领导(领导资格的合法性、个人魅力)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v环境因素: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而外部又面临巨大压力与威胁时(三)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的作用v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v控制群体成员v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归属感 群体凝聚力对社会的作用:根据群体意识及价值规范的内容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之分。二、群体规范:(一)什么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图例实验1 1图例实验2 2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影响。2. 群体

34、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使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三)群体规范的作用:1. 1. 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2.2.指示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3.3.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三、群体内部关系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群体规模,它直接影响群体成员间关系的 数量和形式。(二)“社网图”可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 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三)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

35、式,来分析群体 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群体规模v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v2 2人:努力学习,但难以扩大社会生活v3 3人:戏剧性的变化v5 5人:最合适五人群体的特征(稳定的、令人满意的)(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2)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3)规模的大小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 它似乎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限制也最少社网图(美:莫雷诺 )n“你喜欢与谁接近?”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关系,即一方喜欢与另一方接近,但另一方比较冷淡,双箭头表示双向选择关系n它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n被广

36、泛应用于群体领导资格、信息传递途径、宗派集团分析等课题信息沟通方式星型圈型分散式轮型Y型集中式四、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一)群体领导: 1.1.含义:在群体内部关系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2.2.群体中的领导形式:(1 1)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2 2)表意性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3.3.群体领导作风:3.群体领导作风:n权威型(独裁型):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n民主型: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政策和任务。n放任型:领导人散漫怠惰,对群体成员不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行动。n具体情境实施采取

37、不同的方式(二)群体决策1.含义: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2.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弥补个人不足,改善决策效果,提高决策水平。3.群体决策会出现风险转移和失误。例:南丹7.17”(2001,中国广西南丹县委)初级社会群体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奈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本书即是对这一研究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多年来,科纳维尔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问题区,那里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在

38、萧条时期这里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济金或公共事业振兴署维持生活。美国人觉得科纳维尔与社会其他地区格格不入,认为它是干非法勾当的人和贪污腐败的政客、平穷和犯罪,以及起颠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动的大本营。然而事实上,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却可以在科纳维尔发现一个高度有组织的,完整的社会组织。作者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做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构。保龄球与社会地位在谈到科纳维尔的一个小群

39、体“诺顿帮”的时候,怀特注意到当诺顿帮一起去打保龄球的时候,每个成员的表现不仅与他们的技术有关,而且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保龄球手要打好球,就要有信心。之所以有信心,首先是因为他过去曾经打过一样好的球,并且已经对取得好成绩习以为常。其次,他的信心来自伙伴对他的评价。如果他们认为他能打好,则他更可能发挥优异。如果他们认为他不行,保龄球就“既要与他们的讽刺挖苦,又要与自己的犹疑作斗争。”所以,一个人在打保龄球时的表现,与他与伙伴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换句话说,可以从一个人与伙伴的关系中理解他在打保龄球时的表现。帮与个人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间的长时间的经常交往。多数帮的核心的形

40、成可以追溯到成员的少年时代。有的街角青年尽管后来搬出了科纳维尔,但家庭的地理位移却并不影响他们情感的归属,他们依然终于最初的帮。街角青年的群体活动很少在家中进行,主要集中在街角。无论他们是否已经结婚,几乎每晚都能看到他们在街角的踪迹。多数群体在街角之外还有晚上聚会的固定场所,他们喜欢聚在自助餐厅用些咖啡点心,或者在街角附近的小酒馆喝啤酒。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了成员的相互义务,这是群体内聚力的基础。这种义务意味着每个成员都必须帮助其他人。也就是说,帮助是朋友的义务。平常,这种义务不易察觉。只有当友谊破裂时,才能更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每当这时,争执的双方会抱怨曾为彼此所做的事情,这等于从反

41、面证明,当他们朋友相待时,这些帮助都是份内之事。义务的轻重体现着等级差异。在群体中,一些地位相对低的人,当不履行义务时,位置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也成为他们对义务未必尽心的原因。而地位相对高的人,则被更多的人所期许履行义务,否则会危及到他的地位。用钱的方式也体现着等级。在群体中,处于领袖地位的人总是倾向于向地位较低者提供金钱,而他们自己则极少从对方那里获得接济。领袖未必比别人有钱,但他必须出手大方。领袖创造着群体的共性。“如果他不在,这个帮的成员们就会分裂成若干个小群体,没有共同的活动,也不会共同谈论一件事。当领袖在场时,形式就发生显著的变化。那些小单位组成一个大群体。大家会共同谈论同一个问题。随

42、之而来的常常是统一的行动。领袖往往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群体内的情况,他是群体中信息的集散地。小伙子们愿意从领袖那里得到忠告和鼓励,结果,领袖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信任。每当成员之间发生争吵,他都会立刻知道。即使当他不想调节他们的争执时,双方都愿意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告诉他。领袖不必是最佳棒球手、保龄球手,但他必须在群体特别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有点本事。“他自然会提倡他所擅长的活动,不鼓励那些他不擅长的活动。”本书的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科纳维尔的问题并非在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无组织。事实上,尽管科纳维尔大学生群体和街角帮之间存在冲突、代际之间存在对立,但这仍然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它的核心问题在于,科纳维尔本身的

43、社会组织未能跟它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在科纳维尔要凭借智慧和能力成功地爬上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是非常困难的。对科纳维尔青年来说,要想成功,必须进入商业和共和党政治的世界,或者进入民主党政治和非法活动团体的世界。如果他在第一个世界得到发展,他能够被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成功的人,但在科纳维尔他只会被这个地区视为一个异己分子。如果他在第二个世界发展,他就会为科纳维尔所承认,但在其他有身份者眼中则是个被社会抛弃的人。(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间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5.除此之外,群体成员的稳定性以及某些人突出的个性特征,都有助于稳定的初级群体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