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心外围理论ppt课件

M****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80.50KB
约21页
文档ID:590696136
中心外围理论ppt课件_第1页
1/21

中心中心中心中心------外围理论的相关理解和案例外围理论的相关理解和案例外围理论的相关理解和案例外围理论的相关理解和案例1;;. 目录•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相关案例2;;.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普雷维什1949￿年用以描述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情形弗里德曼1966￿年将这一理论模式引入到了区域经济学领域￿•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催生了新贸易理论与厂商的区位选择论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3;;.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克鲁格曼1991￿通过改进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构造了一个两区域的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品:一类是农业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品,由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生形成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

￿4;;.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里德曼的中心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1 1)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5;;.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里德曼的中心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内容•上过渡区域环绕核心区,显示出经济上升的趋势•下过渡区域多位于边远的农村,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域•资源前沿区域富含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发展有极大潜在价值,一般位于两种过渡区域之间￿ ￿6;;.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里德曼的中心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2 2)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社会和文化体制等)•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中心和外围之间还存在着决策的传播、移民的迁徙和投资转移三种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

￿7;;.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里德曼的中心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3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上下过渡区、中心区和资源前沿区可实现完全的空间经济一体化8;;.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克鲁格曼在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centrepetal￿force)以及离心力(centrefugal￿force)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上就是产业集聚9;;.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二是生活成本效应,三是市场挤出效应。

•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10;;.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理论•￿下图总结了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过程机制11;;. 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城市城市—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中心—外围二元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展开,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下,中心与外围的中间地带又分化出城乡边缘区,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化为中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结构￿•“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可界定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12;;. 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的特征:的特征:•①￿空间的不连续性,成长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②￿人口向非农大规模快速过渡,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快速•③￿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以经济影响为主,抗干扰能力弱•④￿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13;;. 中心--外围理论的外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中的后工业时代的后工业时代的“中心中心----外围外围”: ￿•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限的逐渐消失中心与外围地区界限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14;;. 中国城市体系的“ 中心--外围模式 ”•研究表明,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经济发展更快,这为“中心-外围”的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中心-外围模型”将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形式化在城市体系的动态演绎过程之中,￿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城市层级的出现,也就是城市按其市场潜力大小呈现系统的层级关系引自《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15;;. 中国城市体系的“ 中心--外围模式 ”•相关结论:相关结论:•本文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验证了地理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型非线性关系,￿其理论基础是空间集聚效应和新经济地理学里的“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在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的表现是:￿(￿1)到大港口距离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型非线性关系,￿随着城市到大港口距离的由远及近,对城市经济增长有一个先促进再抑制再促进的作用(￿2)到大城市距离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城市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城市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在￿300￿300公里以内表现出向心力的趋势公里以内表现出向心力的趋势,￿300,￿300公里公里以外表现出显著的离心力作用以外表现出显著的离心力作用￿3)中国省与省之间的市场分割造成省际的中国省与省之间的市场分割造成省际的“边界效应边界效应”,￿,￿相当于增加相邻大小城市大约相当于增加相邻大小城市大约￿260km￿260km的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虽然这种市场分割限制了区域性大城市跨省集聚效应的发挥,但对不同省的中小城市的增长却起到了保护作用引自《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16;;. 相关案例•郑州与武汉郑州与武汉•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郑州市和武汉市由于先天优厚的区位优势,较好的经济基础,￿成为中部城市竞争最厉害的对手17;;. 相关案例•郑州与武汉郑州与武汉•郑州与武汉的距离大约为511公里,又分别为河南和湖北的省会城市在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城市间的空间聚集效应表现出显著地离心作用•在城市按其市场潜力大小呈现系统的层级关系中,郑州和武汉属于同层次中的竞争关系在“中部崛起的龙头之争”的问题上,以郑州为首的中原城市群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群都在谋求“大哥大”的地位,而不会谋求两大城市间的联合发展18;;. 相关案例•郑州与洛阳郑州与洛阳•2010年洛阳经济总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42位,在河南省内仅次于郑州仅以GDP计算,位列中部六省第五,中西部第十•郑州与洛阳的距离约为124公里,在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城市间的空间聚集效应表现出显著地向心作用•《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中有这样一段话:“郑洛城市工业走廊是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产业轴线……推进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建设将是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所在 19;;. 相关案例•郑州与洛阳郑州与洛阳•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柳身说:“郑州是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都有着极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两个城市,一个是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东支点,一个是西支点,这种‘强强组合强强组合’阵容,在国内业已出现的工业走廊中,是很少见的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曾说,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说,不仅是引进项目、大型企业,更重要的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这才能使本地区、本城市经济比较快速和健康地发展•洛阳主要以重要装备制造为主,而郑州却以汽车制造为主郑州的汽车制造完全可以与洛阳的汽车配件实现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互补,共同发展20;;.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关注!2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