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90667027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组织教学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1 1章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1一、行政组织的涵义与特征一、行政组织的涵义与特征1 1、组织的涵义:、组织的涵义:组织是人类社会最为广泛的现象之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群体,这种群体就叫做组织。如原始社会中的氏族、部落,以及后来的政党、军队、各种社团等,都是人类社会的组织之一。21 1、组织的涵义、组织的涵义作为组织,首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谓结构,是指组织内部职能的分工、层次结构的划分等形成的组织形式;其次其次,组织为了实现其功能和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行为,并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实现其功能和实施其目标;再次再次,组织

2、为了团结其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观念和团体意识,并通过这些组织观念和团体意识,规范和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32 2、行政组织的涵义、行政组织的涵义行政组织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目标,根据宪法和法律,将专职的人员和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部门按照特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并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系统。典型的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此外,获得国家法律授权,执行一定的行政职能的机构,也属于行政组织的范畴。43 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特征第一,阶级性,也称政治性。第一,阶级性,也称政治性。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体现

3、了国家的意志,而国家的意志在实质上又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行政组织是履行国家政治职能的重要主体。这些特点决定了行政组织的政治性,也体现了行政组织的阶级性。53 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特征第二,社会性。第二,社会性。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机构之一部分,除了履行政治职能外,还承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即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两种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如政府通过自身权威来制定政策、组织公共事业实施,行政组织这种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体现了行政组织社会性的特征。63 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特征第三,法制性,也称合法性。第三,法制性,也称合法性。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程序建立的,

4、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以及行为都需要有法律依据。正因为行政组织具有法律依据,其所履行政治职能的行为以及为社会提供的管理和服务,就必然具有合法性,也就得到广大公民的认同和支持。这就是行政组织的合法性特征、73 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特征第四,行政组织具有权威性的特征。第四,行政组织具有权威性的特征。行政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各种法律法规,有权处理各种公共事务,并对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普遍约束,被约束者必须服从,如果这种约束遭受抵抗,行政组织将运用强制性暴力进行处罚,强迫其遵从。这就是行政组织的权威性。83 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的特征第五,系统性。第五,系统性。任何国家

5、和地区的行政组织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一般而言,行政组织的结构都是层次分明、纵横相连和浑然一体的,呈现出系统结构的特征。94 4、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构成要素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要素,第一、目标要素,即行政组织必须具有职能目标。一个清晰和稳定明确的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也是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行政组织的目标要素可以根据其结构分为总目标、子目标直至个人目标等不同层次。104 4、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第二,制度要素。第二,制度要素。制度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制度和组织行为程序制度两个部分。组织结构制度的内容包括机构设置、职位配置和职权划分等

6、。组织行为程序制度是指组织在活动过程中所有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程序和准则。第三,人员要素。第三,人员要素。行政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没有完整和合理的人员结构,行政组织不可能得以有效运转。114 4、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第四,物质设备要素。第四,物质设备要素。行政组织的存在和运转,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设备,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如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第五,观念要素,也称价值要素。第五,观念要素,也称价值要素。主要是指行政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的组织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现了国家行政人员对组织的认同程度,关系到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状态和运转效率。1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行政组织行政组织部门体

7、系部门体系部门体系部门体系领导机关领导机关领导机关领导机关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派出机关辅助机关辅助机关辅助机关辅助机关职能机关职能机关职能机关职能机关5、行政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的类型根据行政组织所履行的功能,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行政组织所履行的功能,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35 5、行政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的类型第一,领导机关,也叫首脑机关第一,领导机关,也叫首脑机关,是各级政府的指挥和决策和督导中心。主要任务是对所辖区域内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领导,是行政组织的中枢,其职能是负责制定行政组织的目标、规划和政策,对重大行政问题进行领导和协调等。145 5、行政组织的

8、类型、行政组织的类型第二,职能机关,亦称执行机构。第二,职能机关,亦称执行机构。是在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分管专门行政事务的执行机构。职能机构对上受领导机构的指挥和监督,对下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 职能,指导下级相应的行政部门。155 5、行政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的类型第三,辅助机构,第三,辅助机构,指为协助行政首长的领导工作或专业职能机关进行管理活动而设置的办事机构,包括办公厅和办公机构 。辅助机关对专业职能部门没有指挥和监督权,主要职能是协助领导决策、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管理机关日常事务等。 辅助机关可以分为三种:综合性辅助机关、专门性辅助机关、咨询性辅助机关。165 5、行政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

9、的类型第五,直属机关。第五,直属机关。是指政府序列中主管某些专门业务的行政机构,如我国的国务院中把一些不便划归各部委管辖的业务划给直属业务部门管理,一般比部委略低,叫做局,如统计局、环保局、海关总署等。第六,派出机关。第六,派出机关。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行政机关。第七,临时机关。第七,临时机关。临时机关是领导机关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委托处理某一特殊事件,任务完成后就随之解散。176 6、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作为一种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的构成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不同的国家和政府类型,其构

10、成原则会有所差别,但就整体而言,一个行政组织的构成,大体依据如下原则:第一,目标原则第一,目标原则。即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设置,都是因一定的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组织内部的各个组成机构的目标必须与整体的目标一致。局部目标服从整体目标。186 6、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第二,精简和效能统一原则。第二,精简和效能统一原则。精简是指机构、人员以及办事程序等方面的精简;效能是指行政组织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和能力。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符合精简和高效能的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第三,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

11、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管理层次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196 6、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每一个行政首长管理的幅度必须适当,幅度过大,行政首长就很难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管理幅度过小,则直接影响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加大管理幅度,层次就相应减少,缩小管理幅度,则层次相应增多。 第四,完整统一的原则。第四,完整统一的原则。即要求设置不同层级和部门的行政组织的时候,必须考虑机构之间的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步调一致的去实行总体目标。206

12、 6、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第五,指挥一致的原则。第五,指挥一致的原则。指挥一致原则是指由统一的上级机关对下属机关进行领导和协调。一般而言,指挥一致要求下级机关只能听一个上级机关指挥;上级机关不能越级指挥。第六,权责统一原则。第六,权责统一原则。即行政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应当既承担完成本职任务的职责,又享有开展工作需要的权力。216 6、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第七,协调一致的原则。第七,协调一致的原则。即在行政组织开展工作过程中正确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第八,依法行政的原则。即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各级政府机构的数量、性质、地位、编制以

13、及行为规范等,都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以保障行政组织的权威性。22二、行政组织的结构:纵向与横向二、行政组织的结构:纵向与横向1 1、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行政组织的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或互动关系模式。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行政组织内的各个构成要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有一个最佳使用效率。行政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上下级关系,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行政组织的同一层级之中不同部门,是互相协调的平等关系,称为行政组织的横向关系。231 1、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第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第一,行政组织

14、的纵向结构。即行政组织的层次结构,又称为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或直线制。是指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和每一级政府组成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主从关系和管理层次。我国从宏观上看,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次。纵向结构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加大管理幅度,层次就相应减少,缩小管理幅度,则层次相应增多。 241 1、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行政组织结构的涵义第二,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第二,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部门制或职能制,是指一个层次里的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的一个层次,有时也称为一级政府,它的横向结构,一般是以工作行政和管理权限分为若干平行部门。

15、随着公共行政范围越来越广,内容愈来愈专业,一个部门很难适应管理,必须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部门。从功能的角度看,横向结构的部门可以分为四类: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反馈部门。252 2、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所谓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就是行政组织中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合在一起构成的行政组织的整体,形成层级职能制的基本结构模式。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称为影响组织结构形态的两个关键因素。第一,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宽的行政组织,其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形态。第二,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其组织结构呈现尖塔形态。263 3、我国行政组织的体制:、我国行政组织的体制: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16、行政组织中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相结合,是当代行政组织的特征之一。我国目前也是实行层级(直线)和部门(职能)相结合的组织体制。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以层级制为基础,在每一层级中设置若干职能部门。职能的划分主要根据工作的性质。第二,对每一项行政职能,都设置多层管理部门。如国务院下设办公厅,办公厅下设局,局下设处等。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委机构部委机构直属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办事机构国国务务院院办办公公厅厅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外交部国防部教育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铁道部农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农业部交通部财政部商务部人事部财政部商务部

17、人事部审计署审计署文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公安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安全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安全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机构办公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

18、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走进公共行政组织28我国行政组织直线职能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组织直线职能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纵向的行政层级过多;第一,纵向

19、的行政层级过多;第二,政府部门设置过多。第二,政府部门设置过多。例如郑州市在1998年为了加强对馒头市场的管理,市、区两级成立了“馒头生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并对馒头企业颁发生产许可证。郑州市馒头办和区馒头办从成立的那天起,就都抓着馒头厂的命脉,拥有决定馒头厂生死的权力,那就是办理生产许可证。一位馒头生产者对记者说:“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有,工商有工商局,卫生有卫生局,防疫有防疫站,又成立个馒头办,他们管的是啥呀?” 29对我国行政组织直线部门制存在问题的对策第一,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第一,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第二,横向上精简机构。第二,横向上精简机构。30三、行政组织体系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三、

20、行政组织体系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1、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制演变第一,中央集权主导型的阶段:19491978。第二,权力下放主导型的阶段:1979至今312 2、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第一,国家结构因素,我国是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决定了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第二,政权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决定了行政管理过程中倾向于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第三,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决定了职能采取多级调控,分级管理;322 2、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第四,异质性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决定了必须加强中央权威;第五,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

21、政治参与水平较低,第六,政党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获得政权;第七,受苏联影响较大。333、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第一,关于事权的划分第二,关于财权的划分341 1 1 1、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内涵内涵内涵内涵: 是指国家为使行政活动更有效地是指国家为使行政活动更有效地是指国家为使行政活动更有效地是指国家为使行政活动更有效地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结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结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结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结构、功能、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构、功能、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构、功能、行为方式

22、进行调整和变革,以构、功能、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达到预期行政效率的行为或过程。达到预期行政效率的行为或过程。达到预期行政效率的行为或过程。达到预期行政效率的行为或过程。四、行政组织变革四、行政组织变革352 2 2 2、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意义意义意义意义: uu 行政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行政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行政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行政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uu 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求求求363

23、3、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历程历程:u 我国行政组织体制初期基本格局的形我国行政组织体制初期基本格局的形成成 (1949194919571957年)年)u 三次由精简到膨胀的循环三次由精简到膨胀的循环 (1958195819871987年)年)u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的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的机构改革 (19881988年至今)年至今)37我国行政组织我国行政组织我国行政组织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变革的目标变革的目标变革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提高行政组织的法提高行政组织的法提高

24、行政组织的法提高行政组织的法制化水平制化水平制化水平制化水平提高行政组织的管提高行政组织的管提高行政组织的管提高行政组织的管理水平理水平理水平理水平4、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我国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385 5 5 5、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行政组织变革的基本取向基本取向基本取向基本取向:uu 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uu 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变革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变革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变革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变革uu 以人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39政府再造政府再造

25、战略战略核心战略核心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战略顾客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战略后果战略后果战略406 6 6 6、我国应用政府再造理念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应用政府再造理念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应用政府再造理念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应用政府再造理念所面临的挑战uu政府职能市场化与政政府职能市场化与政政府职能市场化与政政府职能市场化与政府公共职能缩减的矛府公共职能缩减的矛府公共职能缩减的矛府公共职能缩减的矛盾盾盾盾uu企业型政府效率观念企业型政府效率观念企业型政府效率观念企业型政府效率观念与民主、公民参与的与民主、公民参与的与民主、公民参与的与民主、公民参与的矛盾矛盾矛盾矛盾uu 分权和向下授权与地分权和向下授权

26、与地分权和向下授权与地分权和向下授权与地方和部门争权的矛盾方和部门争权的矛盾方和部门争权的矛盾方和部门争权的矛盾uu “顾客顾客顾客顾客”理念与回理念与回理念与回理念与回应民众需求渠道不足应民众需求渠道不足应民众需求渠道不足应民众需求渠道不足的矛盾的矛盾的矛盾的矛盾uu 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公共服务社会化与非营利组织不健全的非营利组织不健全的非营利组织不健全的非营利组织不健全的矛盾矛盾矛盾矛盾uu 放松管制与依法行放松管制与依法行放松管制与依法行放松管制与依法行政的矛盾政的矛盾政的矛盾政的矛盾41五、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I

27、nformal organization)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是“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美国管理学家管理学家梅奥通过梅奥通过“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提出,是指自发提出,是指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爱、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爱、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若干人群,这些

28、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准则和规范。42非正式组织的特性非正式组织的特性顺乎自然顺乎自然(Naturalness)(Naturalness) 非正式组织完全是人们自愿结合而成,故其为顺乎自然无人强迫,亦无人故意安排、设计,完全是由人们在组织之中的相互行为彼此了解、认同之下,产生感情后所自然结合而成的团体 相互行为相互行为(Inte

29、raction) (Interac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彼此往来、沟通、互相了解,因而形成非正式组织。这种互动过程即相互行为。 43非正式组织的特性非正式组织的特性民主取向民主取向(Democratic Orientation) (Democratic Orientation) 非正式组织成员是自由结合,无法律限制、地位高低,成员于一种平等的原则之下彼此来往;任何的行为皆众人同意而产生,充分表现民主气氛。 用用影响力来领导影响力来领导(Leadership through (Leadership through Influence) Influence) 非正式组织若有领导这件事,那就是靠

30、影响力,全看其所发生的时机、性质而定。 44非正式组织的特性非正式组织的特性团体压力团体压力(Group Pressure) (Group Pressure) 非正式组织有团体公认的“行为规范”存在每个成员心中,即为团体压力。 附着力、统合力附着力、统合力(Cohesiveness and Unity)(Cohesiveness and Unity)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住要是由人员间有种共同的认知,此种“认同”的力量把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正如人在外国在自己的国内团结,因为人在外国产生认同的作用。 成员的重叠性成员的重叠性(Overlapping Membership) (Overlapping

31、 Membership) 正式组织之中的非正式组织数量不只一个,成员亦表现出重叠性。 45非正式组织的成因非正式组织的成因满足友谊满足友谊(Friendship) (Friendship) 人类会有友情的需求而去寻找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人们既属于一个组织,其生活圈、社交活动范围自然让他们相互来往,最后就形成非正式组织。 追求认同追求认同(Ide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经由非正式组织人们可取得社会地位、得到认同、扮演角色,让人们产生同属感。 46非正式组织的成因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取得保护取得保护(Protection) (Protection) 各人

32、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必须藉著团体的力量以维持自身的利益,这种寻求集体力量防护自我的心理,亦促成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因素,但是此动机是消极的、防卫的。 47非正式组织的成因非正式组织的成因谋求发展谋求发展(Exploitation) (Exploita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还是要谋求发展、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张,但是如果孤立无援就会难有发展,于是人们就要结合成团体,互相援引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此动机为积极的。 彼此协助彼此协助(Assistance) (Assistance) 人类是群居动物,也只有靠组织的力量方可达成人们的愿望,故人在组织需要互助,为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 48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33、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维护团体的维护团体的价值观价值观 非正式组织成员彼此抱持相同观念、价值,他们为此团结,人员的关系密切而增强团体的内聚力。 提供社会满足感提供社会满足感(Social Satisfactions)(Social Satisfactions) 非正规组织能够给其成员地位的认同,和与其他人联系的机会,尤其在现代大规模的组织之中。个人地位相形渺小,因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给予成员归属感和地位的满足。 49非正式组织的功能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有效沟通有效沟通 非正式组织可以建立迅速传播消息的网状体系,让参予者可以了解管理当局所做的各项措施的意图。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 (团体拘束力团体拘束力)

34、) 此为一种约束成员的力量,包含: 一、内在的控制:引导成员顺从文化价值的力量 二、外在的控制:非正式组织之外的团体所加诸其成员的力量,这种外在压力可促使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团结。 50非正式组织的功能非正式组织的功能高度伸缩性高度伸缩性 非正是组织则几乎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备高度的弹性。对临时发生的危机,常可以循着非正式途径解决,故可保持组织的完整,不致因为人员忙目服从组织的政策、法规、程序,而让组织缺乏应变能力而瓦解。 分担主管领导责任分担主管领导责任 主管成员如果和非正式组织保持良好关系,那人员必和主管采取合作,可以自动自发的工作,积极提供意见,这样可让主管不必事必躬亲,节省时间、精力成本

35、,使主管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 51非正式组织的缺点非正式组织的缺点反对改变反对改变(Resistance to Change) (Resistance to Change) 组织因技术改良或法律修改,不得不改变工作程序,这种改变常会影响到人员工作的调整,近而改变人员之间的来往关系。故非正是组织成会为了保持现状而不愿改变。另外非正式的存在少受到组织中传统、习惯或文化影响,形成坚强的组织堡垒。因此凡是和传统、习惯、文化有所变异的事物,往往受到维持现状或惯性作用的抵制。 52非正式组织的缺点非正式组织的缺点角色冲突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Role Conflic

36、t) 一个人在组织之中往往扮演多重角色,在正式组织之中其地位、角色是一种,而在正式组织又是另一种,在这种双重角色的关系之下常会让人员产生一种僵局。 传播谣言传播谣言(Rumor) (Rumor) 在非正式组织之中人员既有频繁的沟通,一旦消息经过辗转相传往往失真成谣言,尤其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有冲突之处流传更快。 53非正式组织的缺点非正式组织的缺点顺适顺适(Conformity) (Conformity) 由于非正式组织具备社会控制的作用,因此造成下列的不良现象: 1、抹煞成员创始姓。 2、抹煞成员个性。 3、让人员的行为脱离组织所需的行为型态。 徇私不公徇私不公(Patronage)

37、(Patronage) 非正式组织成员因凝聚力特强,容易造成上司偏袒部属。 54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可以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的划分。这里所谓“安全性”是与破坏性相对立的,凡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活动都是“安全”的,比如满足成员归属感、安全感的需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等;55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凡是消极的、反面的、有害的都是“危险”的,比如抵制变革,滋生谣言,操纵群众,阻碍努力使高素质、高绩效员工流失等。所谓“紧密度”是与松散性相对立的,凡是有固定成员、有活动计划、有固定领导而小道消息又特别多的,都

38、是“紧密度”高的;相反则是“紧密度”低的。在具体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安全性”和“紧密度”这两项指标为横向和纵向坐标,做出如下的有四个区间的分类图: 56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57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消极型:消极型:既不安全,也不紧密。这种非正式组织是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部成员认可的领袖,分为好几个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领袖,同时某些领袖并不认同组织,存在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的思想。 兴趣型:兴趣型:很安全,但不紧密。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自娱自乐。 58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破坏型:破坏型:很紧密,但不安全。这种非正式组织形成一

39、股足以和组织抗衡的力量,而且抗衡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利益,为谋求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组织利益。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不接受正式组织的领导,而听从团体内领袖的命令。 积极型:积极型:既积极,又很紧密。一般出现在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QC小组,完全是自发成立,员工下班后聚到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针对今天生产车间出现的生产问题和产品瑕疵畅所欲言,最后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9非正式组织的划分非正式组织的划分对于企业来讲,虽然一般的非正式组织中很少存在破坏型的,但是如果出现一定的内外部诱因,那么消极型、兴趣型和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都有可能迅速地转化为破坏型非

40、正式组织。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它是属于那一种类型?它们的领袖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成员有没有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的,他们是否可以准确地强化自身正式组织的角色?考虑到这些问题就可以比较好地为监控和处理好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和“危险化”奠定基础。 60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及危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及危害非正式对许多管理者而言,常是一个头痛的名词,但它与正式的组织,有如一把剪刀的两部分,无论喜欢与否,只要有人必然有它的存在。 61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虽有不良的作用,但管理者若能注意其存在而加适当的运用,亦可

41、产生以下的优良效果: (1)弥补不足任意一个正式组织无论其政策与规章寂得如何严密,总难巨细无遗,非正式组织可与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协助管理正式组织若能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则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促进任务的完成。 62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加强沟通非正式组织可使员工在受到挫折或遭遇困难时,有一个发泄的通道,而获得社会的安慰民满足。 (4)纠正管理非正式组织可促使管理者,对某些问题做合理的处置,发生制衡的作用。 63非正式组织的危害非正式组织的危害 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四个: (1)抵制变革非正式组织往往变成一种力量,刺激人们产生抵制革新的心理。

42、 (2)滋生谣言谣言在非正式组织中,极易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信以为真。 64非正式组织的危害非正式组织的危害(3)阻碍努力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上特别尽力,必受到非正式组织中其它成员的认识,地是使人不敢过分努力。 (4)操纵群众有些人员居然成了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常利用其地位,对群众施以压力从中操纵,容易在企业不景气的时候造成员工的流失率升高。 65六、学习型组织六、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美国学者学者彼得彼得圣吉圣吉(Peter M. Senge)在)在第五项修炼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提出此管理观念

43、,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以维持竞争力。66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1、建立共同愿景(、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

44、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67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3、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68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学习型组织包括五项要素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

45、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69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进。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70学习型组织的

46、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3善于不断学习。善于不断学习。 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 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 71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

47、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72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4“地方为主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的扁平式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一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一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例如,美国通用电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层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

48、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73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 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 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 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 74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

49、八个特征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例如,把销售商的反馈信息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固定组成部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参考。 75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

50、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满意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子女教育和健全的天伦之乐),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76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8领导者的新角色领导者的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啼在于:学

51、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77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尽管学习型组织的前景十分迷人,但如果把他视为一贴万灵药则是危险的。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应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

52、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才是学习型组织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78学习型政府的特征学习型政府的特征(1)注重政府责任和共同愿景)注重政府责任和共同愿景(2)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3)改革政府人事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改革政府人事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弹性模式,重视能力、绩效,克服资历理机制(弹性模式,重视能力、绩效,克服资历至上的保守性)至上的保守性)(4)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政府及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政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并据此制定合理解决方案)了解社会需求并据此制定合理解决方案)(5)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与(注重决策与执行环节)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与(注重决策与执行环节中的公众特别是专家的参与性)中的公众特别是专家的参与性)(6)以绩效为管理坐标)以绩效为管理坐标(7)以创新为行为标准)以创新为行为标准79广西:行动学习广西:行动学习广西行动学习网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