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讲现代文读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讲现代文读㈡(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例四 全国甲卷 1417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1盛赞张家界之美的至高地位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2、*2概写张家界峰树壑涧的独特之美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 歇 宿 于 山 脚 的 苗 寨 。 客 栈 贴 近 寨 口 ,推 窗 即 为 左 道 , 道 边 婆 娑 着 白 杨 , 杨 树 的 背后 喧 哗 着 一 条 小 溪 , 溪 的 对 岸 为 骈 立 的 峰 峦 。3回顾廿六年
3、前领略张家界的魅力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 “魅 力 ”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3回顾廿六年前领略张家界的魅力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
4、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 就 遥 感 过 张 家 界 , 窃 得 她 漏 泄 的 吉 光 片 羽 。4抒写多年来对张家界的欣羡怀想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
5、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 为 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5极写张家界奇山幻水独具的魅力14文章开头说: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6、15张家界是大自然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 众 不 同 ? * 有三个方面: 山峰的形态; 峰顶的松柏; 山壑山涧的气象。 16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 “表现力 ” “ 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 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
7、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2) “ 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 ”, 或 “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 ”, 或 “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 ”等 。 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阅读的篇幅 确认、整合的语言单位较大;题目数量较多。在综合练习的同时,尤其在练习的初期,有必要作分解练习。分解练习
8、的重点是词语、句子、句群的确认和整合。分解练习的阅读材料较短,主要是语段。可选自课内、课外的阅读材料,也可以分解改造高考试题的阅 读 文 本 。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分解练习 例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段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线很难确切划分。下列陈述,符合本段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小说,发展历程是一样的B.神话传说是中国小说的实源,寓言等是虚源C.神话写神,传说写人,所以二者有源流关系D.神话和传说无确切分界,小说就
9、从它们开始 1. 利用课内阅读材料例2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第一段 这篇短文,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 对上面一段文字中提到的“选择典型的情节”和“运用语言的精练”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各自独立的两个方面B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C.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D.主次不同的统一整体例3 琐忆第十九段(节录)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一个阔
10、老,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它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老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引述鲁迅的这个故事?作者讲述这段“琐事”究竟要说明什么? 例1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4年9月1日恐怖分子持枪闯入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一位名叫艾尔扎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一名绑 匪 地听完了她的要求,然后问道: “你 讲完了吗? ”艾尔扎点了点头,那位绑匪立即举枪射击,她立刻倒在血泊中。体育馆内的气氛极其恐怖,有位家长让人们 ,结果也被恐怖分子枪
11、杀。他的尸体在那里摆了很长时间,然后匪徒让人把尸体拖走,命 令 一 些 清 洗 血 迹 。 * A.耐心 镇静 男孩 B.专心 安静 女孩 C.凶狠 逃跑 家长 D.嘲弄 卧倒 教师2. 利用课外阅读材料例2 一次重温历史的旅行第三段(节选) 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春帆楼谈判的对话,可算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谈。伊藤提出苛刻的媾和条件,开门见山不许讨价还价,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心虚胆怯,用被告的口吻问道:“难道不许分辩?”伊藤的回答是“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活脱是上海的白相人攀谈:“闲话一句。”关于台湾割让的时间,伊藤急不及待,限定一个月办完手续,李鸿章感到
12、为难,说:“头绪纷繁,两个月才较宽裕。台湾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竟覥着脸说:“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利害!”真是语妙天下,但一方何其蛮横,一方何其卑怯! 首句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春帆楼谈判的对话,可算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谈”,为什么称为“奇谈”?例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每天清晨,她出门锻炼,练习一套很难的操。 每天清晨,他临窗阅读,阅读一本很难的书。 有一天,他们互相发现。从此,他常向窗外看,她常往窗里瞟。 她想,他多么好学!他想,她多么优美! 于是有一天清晨,她出门不是做操,却朗读一本书。他呢?也不再守窗读书,却出门锻炼。 他们对视。 她突然发现,他那么孱弱,动作拙笨。
13、他突然发现,她文化浅薄,满口白字。 次日清晨,她依旧出门做操,换了一套更难的动作。他呢,临窗用功,开始读一本更深的书。 只是,她不再向窗里瞟;他也不再往窗外看。 下 面 对 文 意 的 理 解 , 不 恰 当 的 一 项 是A . “很 难 的 操 ”“ 很 难 的 书 ”并 不 是 说 真难,这里说的是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 *B . “他 常 向 窗 外 看 , 她 常 往 窗 里 瞟 ”, 一“看”一“瞟”之差,既准确又传神。 *C . “他多么好学 ” “ 她多么优美 ”,“多 么 ”也 不 是 写 实 , 写 的 还 是 人 物 的 感 受 。 *D . 他“孱 弱 ”, 她 “浅 薄
14、 ”,对比中揭示了身体锻炼和智力开发不可偏废的道理。 *从“她不再向窗里瞟;他也不再往窗外看 ”的 这 一 结 果 , 你 能 想 到 什 么 道 理 ? *从“她不再向窗里瞟;他也不再往窗外看”的这一结果,你能想到什么道理? 答 : 能想到的道理,例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我们不必盲目羡慕别人,效法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只是羡慕,要学习别人所长,就要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 ,更 不能半途而废。 * 高考阅读采用的文本,难度(新鲜信息比重)适当;文本往往经过加工,较之自然文本,思路更清晰、结构更规范,段与段、句与句、句与词、词与词之间的关
15、系清楚。非常适合做确认、整合、发散的基础性练习。 * 可撷取高考阅读文本中的某些语段,进行加工,进一步规范句间关系。一个语段设一个问题,可以采用高考原题,也可以自拟题目。3. 改造高考阅读材料例1据2004年高考试题改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出对“报复效应”的准确理解。 人类对技术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由来已久,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泰讷的说法可能会使你大吃一惊: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缔造福祉,反而极大地报复了人类。泰讷写道:就在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同:副作用是坏的影响,例如,
16、服用抗抑郁药会导致腹泻。而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核能发电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但它会产生污染,这是一种副作用;然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报复效应的影响也很坏,但坏得让人啼笑皆非:抗抑郁药让人变得更加抑郁。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的发生,却是由于该电站在试验一种新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报复效应”。 “ 报复效应 ”是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使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并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的技术。 例2据2005年高考试题改编 阅读下面的语段,指出文中“这种理论”所指的具体内容。
17、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 的作者之一欧文 霍 兰解释说: “如 果 这种理论 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 ” 这种理论指: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例3据2005年高考试题改编 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
18、”的原因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 而 为 人 , 我 们 不可能拒绝人群 ,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 或 :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所以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