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情性与中医性命情性与中医第一节第一节 传统性命论与中医生命观传统性命论与中医生命观一、道家性命论选介一、道家性命论选介•《性命双修万神《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於尹真人高弟之手•本书系道、儒、释三本书系道、儒、释三家杂陈的丹道著作,家杂陈的丹道著作,然大旨属于道家然大旨属于道家•1.什么是性命?什么是性命?•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2.性命当双修性命当双修•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身中之精,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盖喜、怒、哀、惧、爱、心中之神,感而遂通盖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 •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二、儒家性命论选介二、儒家性命论选介•朱熹朱熹•朱熹(生于公元朱熹(生于公元11301130~卒~卒于公元于公元12001200),汉族,婺),汉族,婺((wù))源(今属江西)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1.性命之由来性命之由来•“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答黄道夫》朱熹《答黄道夫》2.2.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本然之性,它指人所禀受的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本然之性,它指人所禀受的天地之理天地之理–““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朱熹朱熹 《孟子集注《孟子集注• •告告子上》子上》–““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熹朱熹 《语类》《语类》•相对于纯粹至善的天理之性,气质之性是包含着理和相对于纯粹至善的天理之性,气质之性是包含着理和气共同作用下的人性,其内涵应包含专指理言的气共同作用下的人性,其内涵应包含专指理言的““天天命之性命之性””以及以及““气气””禀而成的人的形体感官欲求禀而成的人的形体感官欲求 –““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 –““人具此形体,便是气质之性人具此形体,便是气质之性 ” –““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 ” –““若才说性时,便是夹气禀而言。
所以说性时便已不是性若才说性时,便是夹气禀而言所以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也”——”——朱熹《朱文公文集》朱熹《朱文公文集》3.3.如何对待性命?如何对待性命?————居敬穷理居敬穷理•自己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对事物要探究它自己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对事物要探究它的道理•““居敬居敬””原出于《论语原出于《论语- -雍也》:雍也》:““居敬而行居敬而行简简””其意““言自处以敬言自处以敬””(朱熹注)朱熹注)•““穷理穷理””见《易见《易- -说卦》: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命””意谓意谓““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极万物深妙之理””(孔颖达疏)孔颖达疏)•““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明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相发明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朱子语类《朱子语类》》三、中医生命观三、中医生命观1.1.人生于天地人生于天地•《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合气,命之曰人•《灵枢《灵枢·本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2.2.人体自身的演化人体自身的演化•《灵枢《灵枢··经脉》:经脉》:““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 •《灵枢《灵枢··天年》:天年》:““血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魄毕具,乃成为人3.3.人体的构成人体的构成•人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人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也可分为形、神两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形、也可分为形、神两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形、气、神或者精、气、神三部分)气、神或者精、气、神三部分)•从空间角度,人体可分为内、外两部分从空间角度,人体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即表、里),也可细分为表、里、半表(即表、里),也可细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从时间角度,人体可分为生理态和病理态从时间角度,人体可分为生理态和病理态(所谓(所谓“亚健康亚健康”,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态)。
的病理态)•中医学关于神形关系的基本观点:中医学关于神形关系的基本观点:•神为形之主神为形之主–《灵枢《灵枢·邪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形为神之基形为神之基–《灵枢《灵枢·平人绝谷》:平人绝谷》:“故气得上下,五脏安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与五脏神与五脏•““心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肺藏魄””、、““脾藏意脾藏意””、、““肝藏魂肝藏魂””、、““肾藏志肾藏志” ” ————《素问《素问··宣明五气篇》宣明五气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 ——《灵枢《灵枢··本神》本神》第二节第二节 情志病的中医相关理论情志病的中医相关理论一、七情理论一、七情理论•1.概念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2.七情成为病因的条件七情成为病因的条件变化超出人体的适应范围变化超出人体的适应范围•3.内伤七情内伤七情不从口鼻、肌表而入,而是直接伤及内脏不从口鼻、肌表而入,而是直接伤及内脏4.心神、七情、五志、脏腑、气血心神、七情、五志、脏腑、气血的关系的关系气气血血心心肝肝脾脾肺肺肾肾喜喜怒怒忧忧思思悲悲恐恐惊惊喜喜怒怒思思悲悲恐恐心心神神5.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与精神刺激有关与精神刺激有关•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可单独发病,首先影响心神;可单独发病,亦可相兼为害亦可相兼为害七情伤及内脏七情伤及内脏惊惊恐恐怒怒喜喜思思悲忧悲忧肺肺肝肝脾脾心心肾肾伤伤伤伤伤伤伤伤伤伤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怒怒则则气气上上•喜喜则则气气缓缓•悲悲则则气气消消•恐恐则则气气下下•惊惊则则气气乱乱•思思则则气气结结情志变化,影响病情情志变化,影响病情二、情志疾病的中医治疗二、情志疾病的中医治疗•1.1.情志相胜疗法情志相胜疗法•喜伤心喜伤心, ,恐胜喜恐胜喜; ;•怒伤肝怒伤肝, ,悲胜怒悲胜怒; ;•思伤脾思伤脾, ,怒胜思怒胜思; ;•忧伤肺忧伤肺, ,喜胜忧喜胜忧; ;•恐伤肾恐伤肾, ,思胜恐思胜恐。
————《素问《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理论来源理论来源——五行相克五行相克2.2.调理脏腑气血调理脏腑气血•例如:例如:•郁怒者郁怒者——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暴怒者暴怒者——平肝降气平肝降气3.3.暗示心理疗法暗示心理疗法•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分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暗示分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举例:举例:•清代名医张亦仙遇到一个病人,因在清代名医张亦仙遇到一个病人,因在外饮井水,发现水中有线虫,怀疑自外饮井水,发现水中有线虫,怀疑自己吞入此虫,不久真的腹痛难忍,一己吞入此虫,不久真的腹痛难忍,一病不起张亦仙认为这是心病作祟,病不起。
张亦仙认为这是心病作祟,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令其饮酒,并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令其饮酒,并暗示酒能杀死线虫病人饮酒后,用暗示酒能杀死线虫病人饮酒后,用鹅毛探喉催吐,趁其不备,在吐物种鹅毛探喉催吐,趁其不备,在吐物种放入和线虫十分相似的玉米须,暗示放入和线虫十分相似的玉米须,暗示病人说:病人说:““你看,你已将线虫全部吐你看,你已将线虫全部吐出来了!出来了!””病人处于半醉状态,一看,病人处于半醉状态,一看,信以为真,十分高兴,很快就痊愈了信以为真,十分高兴,很快就痊愈了 ————《清代名医张亦仙治验轶闻《清代名医张亦仙治验轶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