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正常人体学 第二章 细胞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6MB
约40页
文档ID:590099704
正常人体学 第二章 细胞_第1页
1/40

第二章细 胞 人体组成的基本结构组组 织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器官 系统系统 人体人体 细胞细胞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 各种不同形状的细胞1.红细胞 2.脂肪细胞 3.肌细胞 4.骨细胞 5.神经细胞细胞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第一节 细胞的概况一、细胞的形态☆形态多样:不同的形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功能(功能决定形态)变形金刚”-红细胞和部分白细胞☆大小(体积)差别很大:较小的如淋巴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成熟的卵细胞(人体唯一肉眼可见的细胞) 二、细胞的化学组成☆主要元素:C、H、O、N、P等,其中C为最关键元素因为有机物的定义就是含碳化合物(除外C0、CO2、碳酸盐等)☆(一)水☆(二)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存在,主要生理功能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生物电传导、参与新陈代谢等 ☆(三)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约3万种,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组成各器官,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及细胞的一切活动☆(四)核酸:是大分子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糖,分子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RNA是DNA片段的转录,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脂质、多糖等 •细胞膜的分子构型    液态镶嵌模型 二、细胞质(图)•基质:细胞中的胶状物资,呈液态,是细胞质基本成分•细胞器: 线粒体                  核蛋白体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溶酶体                  中心体                  细胞骨架 1、线粒体          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即是细胞内氧化、储能、供能的场所) 2、核蛋白体•核蛋白体,又名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结合(与粗面内质网)核糖体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运出的蛋白质  3、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            (含核糖体)          (不含核糖体)    与细胞核核膜连接             不连接合成向细胞外运出的蛋白       功能较复杂                                                         4、高尔基复合扁平囊扁平囊小泡小泡大泡大泡 形成面形成面成熟面成熟面功功能能::高高尔尔基基复复合合体体对对来来自自粗粗面面内内质质网网的的蛋蛋白白质质进进行行加加工工、、修修饰饰、、糖糖化化与与浓浓缩缩,,使使之之变变为为成成熟熟的的蛋蛋白白质质,,然然后后进进行行包包装装,,运运输输到到细细胞胞外外。

5、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功能:分解各种外源性的有害物质或内源性功能:分解各种外源性的有害物质或内源性衰老受损的细胞器衰老受损的细胞器  6、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分裂功能:参与细胞分裂 三、细胞核•1、核膜:两层膜,分别称为内膜和外膜,核膜上有孔,称为核孔•2、核液•3、核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4、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的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细胞核结构模式图细胞核结构模式图 第三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指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过程而言,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其交换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1、单纯扩散:O2、CO2及其它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测穿过类脂双层而扩散,不消耗细胞能量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于细胞膜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不消耗能量而使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分类: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主动转运•膜上的“泵”(载体蛋白)将离子、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等小分子物质逆电化学梯度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耗能运输所耗能量由具ATP酶活性的膜蛋白分解ATP提供例如正常生理条件下,人红细胞内K+的浓度相当于血浆中的30倍,但K+仍能从血浆进入红细胞内,Na+浓度比血浆中低很多,但Na+仍由红细胞向血浆透出,呈现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上坡”运输  4、入胞与出胞•对象:大分子或物质团块•入胞方式:吞噬、吞饮 4、入胞和出胞•入胞:又名胞吞作用,指质膜内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箍断、融合,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根据所摄物的物理性质不同把胞吞作用分为两类:胞饮作用由质膜包裹液态物质形成吞饮小泡或吞饮体的过程;吞噬作用为各种变形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所特有,吞噬的物质多为颗粒性的,如微生物、组织掉片和异物等  •出胞:又名胞吐作用,指细胞内分泌物、突触小泡等有膜结构内的物质排出细胞当它们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膜相融合,封闭的膜结构开放,内容物排入细胞外 二、细胞生物电现象•细胞或组织无论是安静还是活动时,都具有生物电现象。

•利用生物电的医学应用: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细胞外胞外记录0-+((2))细胞内胞内记录-+00 mV0 mV-90 mV概念: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膜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Na+浓度,细胞外是细胞内的12倍;K+浓度,细胞内是细胞外的39倍;细胞外的主要负离子是氯离子,细胞内的主要负离子是有机负离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对Na+几乎没有通透性,有机负离子因分子体积大,不能通过细胞膜 静息膜电位的形成过程K+ A- A- A- A- A- A- K+ K+ K+ K+ 0-+K+ K+ K+ A- A- A- A- A- A- K+ K+ K+ K+ 0Ek  +A- K+ K+ K+ A- A- A- A- A- A- K+ K+ K+ K+ 0-+A- K+ K+ 细胞膜内内侧外侧K+ A- A- A- A- A- A- K+ K+ K+ K+ 0-+A- K+ ——静息膜电位接近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几个概念:几个概念: 100mv —— – 70mv (Rp) —— – 60mv —— 0mv —— +30mv 复极化复极化极化极化去极化去极化超极化超极化极化极化超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去极化(除极)复极化复极化 超射超射反极化反极化 二、动作电位(AP) 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过程,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50mV0 mV-70 mV给予刺激予刺激 3、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上升支的形成:细胞受到刺激(阈电位)——能够使细胞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细胞外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从而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内流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荷足以阻止Na+的净内流时,导致Na+内流停止,此时电位处于波峰位置 动作电位的产生•下降支的形成: Na+通道开放时间短暂后迅速关闭,而K+通道是一直开放的,当电位处于波峰后,K+顺道电位差快速外流,细胞内正电荷减少,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此时,膜内的Na+和膜外K+的浓度均有所增加,这就激活了膜上的钠-钾泵 心电图图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