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消化、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消化:食物经消化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消化:食物经消化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吸收:吸收: 消化后的物质进入血液、淋巴液的过程消化后的物质进入血液、淋巴液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化学消化通过肌肉运动完成,如磨碎、混合、推送等通过肌肉运动完成,如磨碎、混合、推送等通过消化液完成,如酶解通过消化液完成,如酶解消化系统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消化系统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第一节概述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 1.1.兴
2、奋性低、收缩缓慢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2.自律性自律性 3.3.紧张性紧张性 4 4. .富有伸展性富有伸展性 5 5. .对化学、温度、机械牵张刺激对化学、温度、机械牵张刺激敏感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 . .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55 - -60mv55 - -60mv55 - -60mv55 - -60mv,主要主要主要主要K K K K+ + + +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 慢波电位慢波电位慢波电位慢波电位( ( ( (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 )胃肠纵行肌在胃肠纵行肌在胃肠纵行肌在胃肠纵行肌在RPRPRP
3、RP基础上记录基础上记录基础上记录基础上记录 一种缓慢一种缓慢一种缓慢一种缓慢, , , ,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波。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波。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波。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波。 特点:波幅低特点:波幅低特点:波幅低特点:波幅低(5(5(5(515mv)15mv)15mv)15mv),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1(1(1(14s)4s)4s)4s) 各部节律不同各部节律不同各部节律不同各部节律不同( ( ( (胃胃胃胃3 3 3 3次分次分次分次分, , ,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1111111112121212次分次分次分次分, , , , 回肠末端次分)回肠末
4、端次分)回肠末端次分)回肠末端次分) 产生机制:细胞膜上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引起的产生机制:细胞膜上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引起的产生机制:细胞膜上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引起的产生机制:细胞膜上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引起的. . . . . . .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AP(AP(AP) 慢波基础上产生,去极化由慢波基础上产生,去极化由慢波基础上产生,去极化由慢波基础上产生,去极化由a a a a2+2+2+2+内流引起内流引起内流引起内流引起, , , ,并引并引并引并引 起肌肉收缩起肌肉收缩起肌肉收缩起肌肉收缩. . . . 慢波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多,肌肉收缩幅度大。 APAPAPAP肌
5、肉收缩肌肉收缩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慢波慢波慢波慢波AP肌肉收缩慢波慢波慢波慢波R P二、消化的神经调节(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 整个消化道都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 重支配。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为主)盆神经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 二)壁内神经丛 当食物对消化道的机械或化学刺激仍可通过壁内神 经丛的局部反射局部反射,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 泌。 三、胃肠道激素调节胃肠道活动的体液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胃肠道粘膜中存在着多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多种肽类激素胃肠激素主要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促进消化道组织
6、的代谢和生长(营养作用)。 1. 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2组织胺 促进胃粘膜壁细胞,分泌胃酸3盐酸4胆盐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肽也出现在胃肠道中,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被称为脑脑肠肽肠肽。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分泌量: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分泌量:1.0 1.5L;1.0 1.5L; 成分: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成分: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1 1. .湿润和溶解食物;湿润和溶解食物; 2 2. .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楚残渣、溶菌酶杀菌清楚残渣、溶菌酶杀菌 3 3. .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二二) )唾液
7、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反射性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口腔内的消化 一、唾液一、唾液( (一一) ) 唾液唾液性质性质, ,成分成分, ,作用作用 来源来源: : 三对唾液腺和口腔内小唾液腺分泌的三对唾液腺和口腔内小唾液腺分泌的 二、咀嚼和吞咽二、咀嚼和吞咽(一一) )咀嚼咀嚼 磨碎、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磨碎、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 ,便便 于吞咽。于吞咽。 食物对口腔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下段的运动和消食物对口腔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下段的运动和消 化腺
8、的分泌,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准备条件。化腺的分泌,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准备条件。 ( (二二) )吞咽吞咽 反射性动作反射性动作, ,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道蠕动送入胃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道蠕动送入胃 的过程。的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胃内的消化( (一一) )胃液的性状胃液的性状, ,成分和作用:成分和作用: 性状性状: :无色透明,酸性(无色透明,酸性(pH 0.9 -1.5pH 0.9 -1.5), ,分泌量:分泌量:1.5-2.5 L;1.5-2.5 L; 成分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无机盐等盐酸、胃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无机盐等. .主要作用主要作用:1.1.盐酸
9、盐酸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分泌 胃液是胃腺和胃粘膜上皮胃液是胃腺和胃粘膜上皮C C分泌的分泌的. .盐酸的作用:盐酸的作用:1 1)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所需)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所需 的酸性环境;的酸性环境;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盐酸盐酸2)2)使使PrPr变性易于分解变性易于分解; ;3 3)抑制、杀死胃内的细菌;)抑制、杀死胃内的细菌;4 4)引起小肠内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引起小肠内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 和小肠液的分泌;和小肠液的分泌;5 5)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在小肠的吸
10、收)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铁和钙在小肠的吸收. . 盐酸的存在形式盐酸的存在形式 游离酸游离酸 总酸总酸 结合酸结合酸胃酸分泌量:通常以每小时分泌盐酸毫摩数胃酸分泌量:通常以每小时分泌盐酸毫摩数 来表示来表示盐酸排出量盐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 0 05mmol/h5mmol/h进食或药物作用下,最大盐酸排出量可达进食或药物作用下,最大盐酸排出量可达 202025mmol/h25mmol/h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盐酸盐酸、胨、少量氨基酸、胨、少量氨基酸、胨、少量氨基酸、胨、少量氨基酸蛋白质蛋白质3. 3.粘液粘液
11、粘液粘液 胃壁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粘液胃壁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粘液胃壁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粘液胃壁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粘液C C分泌分泌分泌分泌. .形成形成形成形成 粘膜屏障和粘液粘膜屏障和粘液粘膜屏障和粘液粘膜屏障和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 .2.2.2.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4. 4. 内因子内因子内因子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保
12、护维生素作用:保护维生素作用:保护维生素作用:保护维生素B B1212并促进维生素并促进维生素并促进维生素并促进维生素B B1212在回肠处的吸收在回肠处的吸收在回肠处的吸收在回肠处的吸收Vit B12Vit B12水解酶水解酶被被破坏破坏Vit B12Vit B12Vit B12(二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分为三期分为三期) 1. 1. 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食物食物食物食物特点:量多、酶多、酸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多、酸
13、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多、酸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多、酸度高、消化力强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胃液分泌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G-细胞细胞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释放2. 胃期:食物进入胃胃期:食物进入胃胃期:食物进入胃胃期:食物进入胃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机械性机械性机械性机械性刺激作刺激作刺激作刺激作用于胃用于胃用
14、于胃用于胃壁、幽壁、幽壁、幽壁、幽门等部门等部门等部门等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G-细胞细胞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释放壁内壁内壁内壁内神经丛神经丛神经丛神经丛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特点:量多、酶稍少于头期,酸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稍少于头期,酸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稍少于头期,酸度高,消化力强特点:量多、酶稍少于头期,酸度高,消化力强3. 3. 肠期:食物进入小肠,肠粘膜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肠期:食物进入小肠,肠粘膜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肠期:
15、食物进入小肠,肠粘膜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肠期:食物进入小肠,肠粘膜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体液因素明显作用。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体液因素明显作用。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体液因素明显作用。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体液因素明显作用。(三)胃粘膜的自身保护机制 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第一道防线 概念:覆盖在胃粘膜表面的粘液,能与胃粘膜 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共同形成抗损伤屏障。 作用: 1)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2)保护胃粘膜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损伤作用; 3)胃液酸度. 2.胃粘膜屏障:第二道防线 概念:由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相互间紧
16、 密连接,形成一层脂蛋白层。 作用:防止H+侵入胃粘膜,并阻止胃粘膜内Na+扩 散入胃腔。 胃胃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500mm粘液层粘液层HClHCO3-H+H+pH 2pH 7H2CO3 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 1. 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 1)维持胃内有一定的压力和胃的形状、位置维持胃内有一定的压力和胃的形状、位置; 2)胃内压力胃内压力,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有利于胃液渗入食物; 3)促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促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2. 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 和胃体部肌肉舒张。
17、和胃体部肌肉舒张。 容纳和储存食物容纳和储存食物.胃容量可达成胃容量可达成12L,胃内压上升不胃内压上升不 多。多。(一)运动形式(一)运动形式意义意义:定义定义:意义意义:3. 蠕动蠕动 食物入胃食物入胃5分钟开始分钟开始.蠕动波从胃蠕动波从胃 体中部开始,逐渐推向幽门。体中部开始,逐渐推向幽门。意义意义: 1)食物被搅拌食物被搅拌,磨碎磨碎; 2)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 3)推送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推送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挤挤研磨研磨蠕动波推动食物蠕动波推动食物(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定义定义: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
18、空的胃排空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胃内容物胃内容物胃内容物胃内容物食糜食糜食糜食糜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酸酸酸酸, ,脂肪脂肪脂肪脂肪, ,高渗溶高渗溶高渗溶高渗溶液液液液) )排空排空排空排空1-5ml/1-5ml/次次次次延缓排空延缓排空延缓排空延缓排空胃壁胃运动胃泌素释放肠壁感受器胃运动小肠粘膜分泌抑胃肽、促胰液素 (肠抑胃素肠抑胃素肠抑胃素肠抑胃素) )肠胃反射胃排空的速度胃排空的速度: 稀稀稠稠固体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糖蛋白质脂肪 , , 混合性食物混合性食物混合性食物混合性食物 完全排空完全排空完全排空完全排空46h 46h 胃排空的原动力胃排空的原动力: 胃运动胃运
19、动 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一、胰液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酶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酶(一一) 胰液的性质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成分和作用 性质性质: 无色,碱性(无色,碱性(pH 7.8 8.4),),分泌量分泌量:1 2 L; 成分:碳酸氢盐成分:碳酸氢盐,多种消化酶等。多种消化酶等。 主要作用:主要作用:1. 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最适中和胃酸;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最适 宜的宜的PH环境环境2.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
20、原彻底分彻底分 解糖、脂肪和蛋白质解糖、脂肪和蛋白质二、胆汁二、胆汁由肝细胞生成,胆汁中无消化酶由肝细胞生成,胆汁中无消化酶(一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胆色素、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成分:胆色素、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无机盐等。无机盐等。主要作用主要作用胆盐胆盐 1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分解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分解: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其乳化为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其乳化为 微滴,有利于胰脂肪酶的作用,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微滴,有利于胰脂肪酶的作用,有利于脂肪的消化。2. 胆盐与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结合而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胆盐与不溶
21、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结合而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混合微胶粒),有利于脂类物质的吸收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混合微胶粒),有利于脂类物质的吸收和脂溶性维生素的 吸收。吸收。 3. 胆盐可直接胆盐可直接S.肝细胞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胆汁。 4.中和部分胃酸。中和部分胃酸。三、小肠液三、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所分泌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所分泌(一一) 小肠液的性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成分和作用: 性质性质: 弱碱性(弱碱性(pH 7.6),),分泌量:分泌量:1 3 L; 成分:肠致活酶(肠激酶)、粘液蛋白、多肽酶、二糖酶等。成分:肠致活酶(肠激酶)、粘液蛋白、多肽酶、二糖酶等。小肠液的作用:小肠液的
22、作用:1. 消化作用消化作用2. 保护作用保护作用 弱碱性的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性损伤和弱碱性的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性损伤和 胃酸的侵蚀胃酸的侵蚀.肠致活酶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 四、小肠的运动四、小肠的运动1.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紧张性紧张性紧张性紧张性食糜与食糜与食糜与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消化液的混合消化液的混合消化液的混合食糜的推送食糜的推送食糜的推送食糜的推送加速加速加速加速2.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以环行肌为以环行肌为以环行肌
23、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作用作用作用作用:1):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混合混合混合; ; 2) 2)食糜与肠壁的接触食糜与肠壁的接触食糜与肠壁的接触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面积面积面积面积; ; 3) 3)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 淋巴液回流淋巴液回流淋巴液回流淋巴液回流. .3 3、蠕动、蠕动、蠕动、蠕动 产生肠鸣音产生肠鸣音产生肠鸣音产生肠鸣音abcdefgbccdde ef fg ghabc bcd cde def
24、 efgfgh静态的小肠ab(三)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化学性消化过程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过程综述如下: 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大肠的功能 一、大肠液的分泌一、大肠液的分泌(一一)大肠液的性质大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成分和作用杯状细胞分泌杯状细胞分泌 性质性质: 碱性液体碱性液体 成分:粘液、碳酸氢盐等。成分:粘液、碳酸氢盐等。 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二二)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内细菌的作用细菌占粪便固体总量细菌占粪便固体总量20%30% 1) 细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杂的酶。细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杂的酶。 2) 细菌能利用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杂食
25、物残杂合成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三、大肠的运动和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排便排便排便( (一一) ) 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 ,集团运动集团运动 特点特点: 1) : 1) 始于横结肠始于横结肠; ; 2) 2)是十二指肠是十二指肠 结肠反射引起的结肠反射引起的; ; 3) 3)常见于进食后常见于进食后. .排便反射:排便反射:排便反射:排便反射: 脊髓脊髓脊髓脊髓 肠壁肠壁感受器感受器收缩收缩舒张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舒张舒张降结肠降结肠降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乙状结肠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直肠直肠直肠 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盆
26、神经阴部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排便排便直肠内压直肠内压第六节第六节 吸收吸收 一、吸收部位口腔、食道:食物不吸收,但某些药物可吸收(如 亚硝酸盐)胃 :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胆盐、维生素(胆盐、维生素B12B12在回肠在回肠 吸收吸收)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1小肠长,面积大 小肠长约4m,粘膜上有环状皱襞、绒毛 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吸收面积达200m2;2.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 h),具有充 分的吸收时间; 3. 小肠内有绒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小肠内食物已被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 质. 1.糖:以单糖糖:以单糖(主要葡萄糖主要葡
27、萄糖)的形式,与的形式,与Na+耦联,通耦联,通 过过 继发性主继发性主 动转运的方式吸收入血。动转运的方式吸收入血。 二二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上皮细胞 2.蛋白质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与糖相似与糖相似。3. 3.脂肪脂肪脂肪脂肪 : :被动被动被动被动, ,入血和淋巴入血和淋巴入血和淋巴入血和淋巴( (为主为主为主为主) )淋巴管小肠上皮细胞甘油三酯胰脂肪酶脂肪酸、甘油一酯胆盐混合微胶粒胆盐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三酯载脂蛋白乳糜微粒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4.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 单价碱性盐吸收快。如钠、钾、铵盐等。单价碱性盐
28、吸收快。如钠、钾、铵盐等。单价碱性盐吸收快。如钠、钾、铵盐等。单价碱性盐吸收快。如钠、钾、铵盐等。 多价碱性盐吸收慢。多价碱性盐吸收慢。多价碱性盐吸收慢。多价碱性盐吸收慢。 凡与凡与凡与凡与CaCa2+2+结合生成沉淀物的不被吸收。如磷酸盐、草酸盐等结合生成沉淀物的不被吸收。如磷酸盐、草酸盐等结合生成沉淀物的不被吸收。如磷酸盐、草酸盐等结合生成沉淀物的不被吸收。如磷酸盐、草酸盐等1) 钠的吸收钠的吸收小肠主动转运小肠主动转运 Na泵泵顺顺浓度梯度的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易化扩散肠腔肠腔耗能的主动转运耗能的主动转运2) 铁的吸收铁的吸收 进食量的进食量的10%被吸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被吸收。吸收量与
29、机体对铁 的需要量有关。的需要量有关。Fe3+Vit. C胃酸胃酸Fe2+被被吸收吸收3) 钙的吸收钙的吸收 进食量的极少部分被吸收。进食量的极少部分被吸收。结合钙结合钙Vit. D脂肪、酸度脂肪、酸度Ca2+被被吸收吸收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4) 负离子的吸收:负离子的吸收:Cl- 和和 HCO3- 被动被动5.水的吸收:被动水的吸收:被动吸收吸收(渗透渗透,滤过滤过)6.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与脂肪相似;与脂肪相似;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在回肠被吸收。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在回肠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