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3(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初级)苏州科技学院陈建兰手机:13338706191关于考试(1)考试科目: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的考试科目有两门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和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参加考试的人员,应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在答题卡上作答。关于考试(2)考试题型:两门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单选题60题,每题1分,共计60分,要求从4个备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多选题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要求从5个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选项(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但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不得分;少选,所
2、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宁缺勿滥)。关于考试(3)考试时间:两门考试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2小时。在规定时间完成这两门考试没有太大问题。对考生的要求:1、看书时以教材为准。2、通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3、不要只做(或背)题目而不看书。关于考试(4)学习策略:提前预习认真听老师的讲解,重在理解概念的含义培训结束之后一定要认真看书、做题目,巩固所学内容考试时对于不同的题型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单选题至关重要,是能否通过的保证,复习时应多花时间;而多选题可采取折中策略,求稳而不求全。三部分内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
3、的含义(二)人类需要的层次(考点)(三)人类需要的类型(考点)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二)人类行为的类型(三)人类行为的特点(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人类需要人的动机人类行为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类需要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的社会制约人类需要非常重要: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它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人类需要的层次(考点)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基本观点:只有
4、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需要层次需要内容需要内容低级的生理性生理性需要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等安全需要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高级的社会性社会性需要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伙伴或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与忠诚,同时渴望爱情尊重的需要包括内部尊重与外部尊重。前者即自尊,指个人希望自己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后者则指个人希望自己
5、有地位、有威信,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得以实现,个人潜能得以发挥,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是个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阿尔德弗尔(C. P. Alderfer)于1969年提出了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ERG理论三类需要三类需要需要内容需要内容对接马斯洛理论对接马斯洛理论生存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组织为使其获得这些基本条件而提供的手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关系需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
6、他人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一部分尊重需要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开拓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来获得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ERG理论的特点:(1)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2)当较高级需要的满足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3、莫瑞的需要理论莫瑞(H.A.Murray)对需要的性质、作用和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并设计了分析个人需要的主题统觉测验(TAT)莫瑞提出了需
7、要的特点和作用: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可能相互融合,也可能发生冲突,或彼此关联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和意向,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作用)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莫瑞的需要分类需要分类需要分类需要内容需要内容第一需要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第二需要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心因性需要)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使人
8、们结合起来的需要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使人们分裂的需要使人们分裂的需要(三)人类需要的类型(考点)划分标准划分标准需要的类型需要的类型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对象来划分按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物质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按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按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间接需要间接需要+直接需要直接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人类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行为是指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1、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的起源本能行为:出自遗传,不需学习即
9、可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习得行为: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行为。天性与教养对人类行为同样重要。2、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行为对社会的作用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一个特例-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如暴力、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3、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价值判断)正常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常模的行为异常行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即个人不能适当
10、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二是观察者的判断,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统计学标准:如果某人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的、正常的行为,反之则被认为是异常行为。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个人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则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被认为异常。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出现社会化不足的问题,出现异常行为。(三)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从进化论的角度,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有外显的,有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有后天习得的;
11、有生理范畴的,有社会属性的,千姿百态。3、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既有来自身体素质如身高体重变化的影响,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造成的改变。4、指向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指向特定的目标,如听到声音后人的定向反射等。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这是与受本能驱使的动物行为最大的不同,人类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的,具有可塑性。6、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前行为是过去行为的延续,而未来行为又必然是当前行为的延续。(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三方面因素:生物、心理和社会,且交叉影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2、人在情境中”第二节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二)社会环境的特点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考点)(一)家庭(二)朋辈群体(三)学校(四)工作单位(五)社区(六)文化(七)大众传媒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考点)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含义社会环境:是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社会环境的构成,小到家庭、学校、群体和组织,大到社区、文化和社会制度,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次和方方面面。(2)复杂性:各
13、子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相互交织;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3)稳定性:相对稳定。微观来讲如此,宏观来讲亦如此。(4)变化性:社会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考点)(一)家庭家庭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影响个体家庭教养模式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家庭背景与家庭中过去事件(宏观)横向: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微观)家庭教养模式类型: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家庭氛围对子女的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家庭治疗或家庭社会工作因其独到的视角受到重视。(二)朋辈群体(同辈群体)朋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
14、、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儿童期朋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出于偶然性因素,其后朋辈群体的形成则主动选择变得越业越多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如下:(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3)朋辈群体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动用的资源(三)学校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是专门为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而设立的正规化的学习机构。学校对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有二:一是通
15、过长期和系统的正规教育,传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和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二是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教育他们遵守规章制度,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家庭、学生及所在社区间交互影响(四)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对其成员的影响:一是使个人学习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二是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在我国,工作单位对于个体来讲尤其重要(五)社区社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社区对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四个方面(教材P43)(六)文化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
16、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以及其他文化载体,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类个性心理的影响表现出来,如对人的性格、能力、兴趣、认知、态度等的影响。(七)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六个方面(教材P44)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消极影响: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如电视中的暴
17、力画面、网络成瘾问题成为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一个突出问题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考点)1.人类行为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及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儿童和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而成年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小。环境所导致的童年期创伤会影响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的,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其路径取决于遗传力量与
18、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4、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小结: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要从个人、环境和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三个方面展开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婴幼儿阶段(考点)二、学龄前阶段(考点)三、学龄期阶段(考点)四、青少年阶段(考点)五、青年阶段(考点)六、成年阶段(考点)七、老年阶段(考点)一、婴幼儿阶段:0-3岁(考点)婴幼儿阶段总的特征:具有大脑发育迅速、行为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依恋形成等生理、心理
19、及社会特征。这一阶段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家庭是婴幼儿成长最关键的社会单位(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婴幼儿阶段身高、体重和大脑发育迅速大脑发育迅速一切行为发展的前提婴儿刚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就会增长一倍,达到成人的50%,到2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75%。庞大而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婴儿快速而广泛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在不多的时间里,如果缺乏适当的刺激,这无数的神经联结中的大部分将会消失。动作发展迅速:独立行走;手操作物体的能力2、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如手放到嘴里吮吸)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如主动寻找玩具)。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的萌芽。个体思维发展的
20、萌芽,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情绪发展:新生儿出生后就有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四种基本情绪。1周岁左右时孩子可能出现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语言发展: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速增加。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喜欢听故事、儿歌,喜欢与人交流。符合语法的复合句子逐渐增加3、社会性发展婴幼儿社会化的三个阶段: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个月-2周岁);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2-3周岁)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依恋依恋是婴幼儿及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关系。
21、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连接与纽带。依恋的生物功能是维持生存,而其心理功能是获得安慰与安全感。(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阶段存在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婴幼儿的遗传机制和心理发育不健全 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等上述因素会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并导致偏差行为的出现(如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心理自闭等)二、学龄前阶段:36岁(考点)学龄前阶段总的特征:生理方面,智力发展迅速,儿童活动范围扩大;心理方面,动作和语言能力发展迅速;社会性方面,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67岁脑重量接近于成人,为其智能迅速增长和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22、。36岁,儿童的大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某种目的;肌肉与手眼逐渐协调,使儿童获得了胜任感和独立感2、心理发展语言迅速发展:以表达机能为中心以思维机能为中心语言迅速发展的特点/表现: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词汇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认知的发展3、社会性发展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认同同性父母开始了道德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他们社会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父母、同伴和老师等(二)学龄前阶段面临
23、的主要问题包括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三、学龄期阶段:6-12岁(考点)(一)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学龄期阶段,儿童在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在动作方面,学龄期儿童掌握了完整的动作,并且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2、心理发展语言的发展: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其中,内部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已经能够不出声地思考问题认知发展: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皮亚杰)注意: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的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3、社会性发展学龄期儿童通过在校学习
24、,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道德和社会交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道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社会交往:对象仍然是父母、同伴和老师,但儿童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有新的发展(二)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学习困难等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四、青少年阶段:12-18岁(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阶段也常被称为”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等。这一阶段青少年在生理、心理
25、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青少年阶段,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皮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生育的能力2、心理发展青少年思维的三个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情绪发展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性发展特征青少年的性心理有发展,主要表现为性意识的发展3、社会性发展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决定的,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家庭对青少年影响显著:管教不当与越轨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宏观环境对
26、青少年的影响扩大(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危险期与“问题少年”学业上失败导致多重负面影响应对措施:家庭与学校合作五、青年阶段:18-35岁(考点)这一阶段也称青春后期。这一阶段面临着学习、恋爱、婚姻、家庭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这一时期生理发展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人的身体发育一般在22岁左右完全成熟,同时这一状态持续至35岁左右。22-35岁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2、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并且进入人生最佳时期青年人的心理机能处于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阶段青年人的认知发展表现为能力发展。青年人的能力发展包括一般能力
27、的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3、社会性发展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更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三个方面: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和成熟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通过自我调适,借以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角色转换与冲突2、工作中遭到歧视3、婚姻家庭的调适等六、中年阶段:35-60岁这一时期是个体一生中生活结构体系最复杂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大多数中年人处于相当好的健康状态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对家庭和社会负有重要责任同时也从各种经历中获取了大量的智慧(一)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高峰到逐步衰退更年期的来临:女性
28、50岁左右,男性晚一些更年期会出现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等一系列行为问题2、心理发展认知发展错综复杂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由于长期的学习、反思和积累,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3、社会性发展中年阶段的责任:工作养家,教育子女,与朋友、亲戚、同事维持和谐关系中年阶段的三个变化:情感趋于深沉稳定,人的性格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力加强,道德感与理智感上升,比较关注生活的意义。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经超越感情,成为维持夫妻与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事业成败的关键期。才华与潜能得到发挥,在事业、地位和财富上达
29、到巅峰。(二)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很好地度过更年期(2)适应婚姻关系的变化:不婚、晚婚、不育、婚姻危机(3)处理好养育子女与赡养父母之间的关系(4)处理好工作中的问题(5)精神健康问题: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七、老年阶段:60岁以后(考点)老年期的界定标准:时间年龄/日历年龄:60岁以后生理年龄:实际生理指标达到老人的平均水平。有人在50岁就已成为生理意义上的老人,有人可能70岁还未老心理年龄:心理年龄以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标准。就心理指标而言,有人未老先衰,有人则鹤发童心社会年龄:以某些社会指标为参考,如退休在上述四个指标中,时间年龄(日历年龄)是最常用的一种判断标
30、准(一)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各项生理功能发生较大退化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步依赖他人。关节炎与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心理发展老年人的认知既表现出成熟和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衰退的一面思维方面:衰退的同时,仍具有较大的平衡性老年期仍有创造性思维智力有衰退,但并不是所有的智力因素都随增龄而衰退3、社会性发展老年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他们原来较为活跃的社会角色逐渐消退这种角色的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二)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退出工作领域产生无用感(2)经济收入减少产生生活上的困难(3)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
31、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4)各类疾病增加,受疾病的折磨,无助感(5)面对疾病和死亡时产生的无奈和恐惧感练习题(单选题):1、初中生小影平时学习很紧张,但她还是希望能挤出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去唱歌、打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小影的这种想法是出于( )。A 对安全的需要B 对归属与爱的需要C 对尊重的需要D 对自我实现的需要2、安全型依恋关系会促进自我认识更早地形成,这种关系主要产生于( )。A 2-3岁B 6-7岁C 12-17岁D 18周岁以上3、张大爷五年前退休,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在家。最近,他摔伤了腿,医生告诉他需卧床半年,高额的医药费开支让他不堪重负。他深受打击,觉得自己活不
32、长了,半夜常常做噩梦。社会工作者介入后,经评估张大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退休后产生的无用感B 经济支出增加导致生活困境C 对疾病和死亡产生的恐惧感D 人际交往少导致孤独寂寞感4、小波的父母平时鼓励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在报特长班时也会征求他的意见。小波在学校遵守纪律,期末选三好学生时很多同学都投了他的票。小波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A 娇纵型B 专制型C 放纵型D 民主型5、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织新自入职的员工春游,大家通过春游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提升了团体的凝聚力。根据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这一做法主要是了员工的( )。A 尊重需要B 自我实现需要C 成长需
33、要D 关系需要练习题(多选题):6、学龄前期儿童通过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下列属于学龄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组成部分的有( )。A 自我实现B 自我体验C 自我保护D 自我控制E 自我评价7、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小纲是社会工作者小李的社区矫正服务对象。在一次面谈中,小刚说:“你问我为什么抢劫,其实,我以前一直是个好学生。小学四年级时我来到这里,我的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养家,根本不管我,老师对我其实很好。我的朋友都爱去游戏厅,这儿的游戏厅只要给钱,什么都不管。家里不给钱,我才变成这样的。”小刚的话表明,影响小刚实施抢劫的主要社会环境要素有( )。A 学校B 大众传媒C 家庭D 朋辈群体E 社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