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p【异名】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p【出处】 《伤寒论》p【分类】 泻下剂-润下p【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麻子仁丸p〖方源〗《伤寒论》:“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yìng 古同“硬”,坚 古同“鲠”,哽塞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p〖组成〗麻子仁 二升[500g]芍药 半斤[250g]枳实 半斤,炙 [250g]p 大黄 一斤,去皮 [500g] 厚朴 一尺,炙,去皮 [250g]p 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250g]p〖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方解 君 麻子仁 润肠通便 ┌杏仁 降气润肠 臣┤ └芍药 滋阴柔肝,肝木得养,不克脾土,脾得健运 ┌枳实 消痞破结 佐┤厚朴 下气除满 └大黄 通下行便 使 蜂蜜 润燥滑肠脾约p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
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趺阳脉p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p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文献p《金匮·五脏风寒积聚》记载之麻仁丸,条文基本相同,药物组成与用法同,但枳实量用一斤,且未注炙与不炙,主治亦同p《医方考》:“伤寒差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
枳实、大黄、厚朴,承气汤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也文献p《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p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药理作用p主要有致泻,缓解平滑肌痉挛,降压,降血糖等作用 缓解平滑肌痉挛:白芍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亦有镇静镇痛等作用 降压:火麻仁可使麻醉猫,大鼠血压显著下降,而对呼吸、心率无影响 降血糖作用: 麻子仁丸对STZ大鼠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提示本方可以调节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血糖麻子仁丸可以改善STZ大鼠的血脂水平,提示本方可以调节糖尿病的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麻子仁丸可以改善STZ大鼠的肾功,尤其是可以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提示本方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p过量中毒:由于火麻仁中含有毒蕈(muscarine)及胆碱等,如大量食入(60-120g)可致中毒。
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外,重者常见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据临床报道,上述病变是可逆的,预后良好运用p茅氏用麻子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良好临床治疗5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麻子仁、制首乌、决明子、生黄芪、绞股蓝各30克,生白芍、枳实、厚朴、杏仁、泽泻各10克,参三七、大黄各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烟酸肌醇酯片,每次 0.4克,每日 3次结果:治疗组显效 28例,有效 16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 88%;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3.3%两组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茅国荣.麻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5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 ;16(2):19]谢谢观赏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