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域规划周国华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

m****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3MB
约87页
文档ID:590070741
区域规划周国华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_第1页
1/87

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四节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第五节 区域开发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一)资源禀赋:(一)资源禀赋:(二)资源配置能力(二)资源配置能力(三)区位条件(三)区位条件(四)外部环境(四)外部环境 (一)资源禀赋(一)资源禀赋(一)资源禀赋(一)资源禀赋 区域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区域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一般可为分两大类: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一般可为分两大类: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矿产、土地、生物、气候、水等资源;矿产、土地、生物、气候、水等资源; 经济社会资源:经济社会资源: 劳动力、人口、资金、技术、社会环境等劳动力、人口、资金、技术、社会环境等 1 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1 1)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大体上规定了区域经济活动)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大体上规定了区域经济活动 基本类型;基本类型; ((2 2)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活)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活 动的规模与效益;动的规模与效益; ((3 3)各种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各种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 产生的现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4 4)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还是区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还是区际分工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素 2 2、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要重视提高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要重视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包袱的质量,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将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包袱 3 3、资金是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设法积累资金,引进资金、资金是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设法积累资金,引进资金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环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环 4 4、技术进步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技术进步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5 5、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保障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保障社会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二)资源配置能力(二)资源配置能力(二)资源配置能力(二)资源配置能力 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它们对区域经济增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它们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源只是为区域经济资源只是为区域经济 增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各种增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各种资源要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则取决于资源的配资源要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则取决于资源的配制能力vv经济体制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经济体制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vv政府是区域经济利益的代表,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政府是区域经济利益的代表,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调控区域经济增长;济政策来调控区域经济增长;vv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区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区域内的各个企业来完成的;域内的各个企业来完成的;vv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经济结构主要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空间结构)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诸组成要素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诸组成要素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在形式和方式 (三)区位条件(三)区位条件(三)区位条件(三)区位条件 区位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区位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区位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相互联系的区位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可能性和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潜力(区域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概率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会与潜力(区域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概率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大而减小的); 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在的大自然环境和在全国经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在的大自然环境和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 (四)外部环境(四)外部环境(四)外部环境(四)外部环境 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增长必然受到外部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增长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其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环境的影响影响其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1、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它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它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符合,则必将从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发展的总体要求相符合,则必将从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相反机会就相对较小多的发展机会,相反机会就相对较小 2 2、区际经济关系: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区际经济关系: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能否通过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与其他区域的分工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3 3、国际经济背景:它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完全、国际经济背景:它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完全一样一般而言,区域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一样一般而言,区域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的影响也就越大,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所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所构建的关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建的关于区域经济增长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变化的数学模式。

其代表性的模型有:变化的数学模式其代表性的模型有:(一)新古典学派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学派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其中 上式中,上式中,YiYi、、KiKi、、LiLi、、TiTi分别是一定时期分别是一定时期i i区域的产出率、资本增长率、区域的产出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aiai为资本对收入的弹性系数,为资本对收入的弹性系数,SiSi为收入储蓄为收入储蓄率,率,ViVi为资本产出率,为资本产出率,KijKij为一定时期为一定时期 资本从资本从j j区域流向区域流向i i区域的数量占区域的数量占i i区域资本存量的比例,区域资本存量的比例,mijmij为为j j区域流区域流向向i i区域的净迁移人口占区域的净迁移人口占i i区域总人口的比例,区域总人口的比例,RiRi、、RjRj分别是分别是i i区域和区域和j j区域的区域的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wiwi、、wjwj分别是分别是i i区域和区域和j j区域的工资率,区域的工资率,nini是是i i区域的人口自然区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增长率 (一)新古典学派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学派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的市场前提下,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则区域经济增长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的市场前提下,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则区域经济增长源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这三个要素的区内供给和区际流动此模型主要从源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这三个要素的区内供给和区际流动此模型主要从要素供给的角度讨论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数学关系式如下:要素供给的角度讨论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数学关系式如下: (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它除考虑要素的供给外,还考虑了需求、规模收益递它除考虑要素的供给外,还考虑了需求、规模收益递减、集聚经济、区域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减、集聚经济、区域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数学表达式:其数学表达式: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一)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三)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一)胡佛(一)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自给自足阶段自给自足阶段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点:产业结构单一(只有第一,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点:产业结构单一(只有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国民收入极低);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国民收入极低);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其特点:农业技术得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其特点:农业技术得到部分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建立了金融制度,到部分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建立了金融制度,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第三,起飞阶段。

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第三,起飞阶段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进入起飞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性投资增长进入起飞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个有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个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一阶段的主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转移;资本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转移;资本大规模地向工业集中;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大规模地向工业集中;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成熟阶段主要经济特征:第四,成熟阶段主要经济特征:““重化学工业重化学工业””的崛起;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且劳动力的崛起;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

集中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特点:消费层次提升,消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特点:消费层次提升,消费结构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明显的垄断倾费结构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明显的垄断倾向,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需向,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因而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求的增长,因而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干预并存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经济特点是,人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经济特点是,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占据主导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地位,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三)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他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第二,成长阶段 第三,成熟(发达)阶段其主要经济特点:经济增长逐趋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信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好,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

第四,衰退阶段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滞缓,逐渐走向衰落导致经济增长衰退的原因有: (1)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2)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3)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代,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4)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而获得集聚经济然而,如果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集聚经济,反而可能产生集聚不经济,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果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初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可能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甚至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包括:狭义: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广义: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二、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分类(一)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分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三)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关联产业 基础性产业(四)按资源密集程度 资源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五)按产业的增长率 成长产业 成熟产业 发展产业 衰退产业 (三)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以下三大类:1.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功能: ①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 ②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组织产生整体的推动作用。

2.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其可进一步分为: 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的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3.基础性产业——是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注意: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经常分出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Ø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可能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不能担负起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或者是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不具主导产业的功能Ø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是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四)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所谓的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大小来进行产业划分它将各产业分为:Ø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Ø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使用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Ø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产业Ø技术密集型产业: 主要依靠技术投入,产品成本中技术支出比重高,如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分类(吴季松) (1)信息科学技术产业(2)生命科学技术产业(3)空间科学技术产业(4)海洋科学技术产业(5)新材料科学技术产业(6)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7)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8)管理科学技术产业 (五)增长率产业分类 按照各产业在前后两个时期增长率的变化来划分产业该方法将各产业划分为: 成长产业——其增长率在前后两个时期都超过区域平均值; 成熟产业——产业增长率前期大大高与平均水平,后期则与平均值大体相当; 发展产业——产业增长率在前期与平均值大体相当,后期大大高与平均水平; 衰退产业——其增长率在前后两个时期都与平均增长率接近或低与平均值 三、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已提出了多种模式,但在我国运用最广的是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该模式强调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主导产业的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 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系数、比较输出系数、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式中,a是某产业的产值,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如果比较集中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就不具备优势1)比较集中系数 式中,x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如果比较生产率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2)比较生产率系数 式中,m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是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是全国某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都大于1,其数值越大,则该产业的产品区际商品率越高3)比较输出率系数 式中,t是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如果比较利税率系数大于1,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比较优势系数是上述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数值越大,说明其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4)比较利税率系数 2、高产业关联度 产业的关联度是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可运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进行计算 式中,a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式中,b为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为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则该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则该产业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不能作为主导产业 3、高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弹性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式中,x是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示产品富于弹性;反之,则是非弹性的。

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该大于1在此前提下,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大的产业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4、高生产率上升率 该指标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在一定时期,各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存在差异主导产业应该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这里所说的生产率是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出新的市场等等 (二)关联产业配套(二)关联产业配套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以选定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经济技术联系确定关联产业;(2)以主导产业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3)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4)与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5)避免关联产业之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6)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可通过区际合作繁荣方式发展反对“大而全”、“小而全”) (三)基础性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让其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发展。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1、市场机制 —通过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产生作用;2、政府干预 —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预的方式和重点:(1)制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2)制订有差别的产业发展政策(3)规范市场序,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注意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模式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 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4、雁行形态说——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他认为后起国家和地区的幼小产业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产业,是以雁行形态发展的 按照赤松的观点,幼小产业要变成具有强竞争能力的出口产业,对于后进地区来说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种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发展过程,在图形上像三只雁在飞翔:第一只雁就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的浪潮。

如下图) 时间数量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雁行形态发展理论,揭示了后期国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 5、产品循环说:1966年由美国学者R·弗农提出与雁行形态说相比,产品循环说是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的该理论认为,产品循环表现为四个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过程,是产品的诞生期,开发出新产品,扩大市场,直到市场饱和; 第二过程,是产品的增长期,在国内市场饱和后,这个产品就将寻求出口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第三过程,是产品的成熟期,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该产品就会由出口产品而转为出口资本和技术,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及其他资源结合,直接在国外生产和销售产品; 第四过程,伴随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回销到本国市场,这样就迫使原生产国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并转向开发新的产品 总结上述四个过程,就会形成“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 →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另一新产品……”的产品循环过程 发达国家开发新产品并在海外投资使本国原有产 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称之为“飞旋标效应”,亦称为“反回头效应”。

产品循环说雁形形态说的比较产品循环说雁形形态说的比较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结论有相似之处 不同的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对进口国而言,一个是对出口国而言这两种分析都说明,落后国家实际可利用“后发优势”,即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回避投资多、风险大、历时长的技术开发过程,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的低工资的优势和市场,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待有一定规模后,在将产品打回发达国家的市场这样可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其中的关键是要利用后发优势,并创造利用这种优势的条件 五、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五、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钱纳里的“发展样式”: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等人,统计了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资料,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动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的变化过程,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同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出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关系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值他们称之为“发展样式” 六、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六、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就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

一般而言,评价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可以从以几个方面进行: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能否有效地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这里关键要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分析,考察其在区域分工中的作用大小;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即区域内各个产业之间是否联系紧密,发展协调特别是要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主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能否利用区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的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否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这里首先要考察主导产业的先进性,其次分析新旧产业的更替情况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越高,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念 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一)节点 1、节点的概念——指某些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表现为乡村聚落、集镇或城市) 2、节点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表示一般说来,节点规模越大,其等级越高在一个区域内,不同节点的规模差异,客观上便构成了节点的规模等级系统 3、节点的职能(包括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一般职能:指每个节点都必须具备的那一部分职能如为居民服务的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食品加工工业等 特殊职能:反映节点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分工的职能 节点的职能分类,对于了解节点的发展过程,明确它在区域中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并用于指导城镇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线路 1.概念——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状态,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途径和通道例如:交通线路、通讯线路、供水排水线路、能源供应线路等 2.特征 (1)线路的空间位置:包括起止点、方向、长度; (2)线路等级:如铁路分为国家干线、区域铁路干线、地方性线路及铁路专用线等; (3)线路功能:综合型主干道、交通型主干道、生活型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4)线路密度:线路密度=线路长度/区域总面积 (㎞/ K㎡ ) 线路对区域经济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常被称之为轴线。

三)网络:由点和线连接而成,能产生单个点和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如交通网络、通信网络、能源供应网络能传递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为其合理配置创造条件 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沟通节点之间、节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的通道四)域面:域面指区域内部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是经济活动所依托的地表空间(包括同质域面、异质域) 三三三三. . .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 1.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使经济活动能够运转;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使经济活动能够运转; 2. 2.能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能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 节约经济节约经济————即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即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相互利用等方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相互利用等方面得以补偿、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面得以补偿、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即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即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经济活动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展机会,由此而引起经济活动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指向机制(一)区位指向机制 1. 1.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2. 2.类型类型 ((1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采矿业等农业、采矿业等 ((2 2)原料地指向)原料地指向————钢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钢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 ((3 3)燃料动力指向)燃料动力指向————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石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油化工等 ((4 4)劳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降低产品的工资成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降低产品的工资成本的产业(纺织、服装、制鞋、烟草等);对高素质劳动力依赖大本的产业(纺织、服装、制鞋、烟草等);对高素质劳动力依赖大的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的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 ((5 5)市场指向)市场指向————服务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服务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等 ((6 6)运输指向)运输指向————铁路枢纽、海港、综合性枢纽城市等铁路枢纽、海港、综合性枢纽城市等注意:注意:区位指向的划分是相对的,有的经济活动可能表现出多种区区位指向的划分是相对的,有的经济活动可能表现出多种区位指向。

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区位指位指向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向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1.集聚机制集聚机制 ((1 1)集聚的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集聚的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 2)集聚的成因)集聚的成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3 3)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集聚将加剧经济现象,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集聚可以促进发达区域、城市、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集聚可以促进发达区域、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区域、产业密集带等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区域、产业密集带等的形成和发展;集聚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城市、与农村、集聚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区域与一般区域等之间发展上的专业化区域与一般区域等之间发展上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1.集聚机制集聚机制2.2.扩散机制扩散机制 ((1 1)扩散)扩散 —— ——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 2)扩散的成因:)扩散的成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政府的政策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 ((3 3)扩散的表现形式)扩散的表现形式 (三)空间近邻效应(三)空间近邻效应1 1、空间近邻效应、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

2 2、形成原因、形成原因 就近组织带来的就近组织带来的““节约经济节约经济””;; 邻近地区的信息完整性优势;邻近地区的信息完整性优势; 邻近地区已有社会经济联系的影响邻近地区已有社会经济联系的影响3 3、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1 1、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指不同地点(或区域)在空指不同地点(或区域)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为人口、物资、资金、间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为人口、物资、资金、信息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流动信息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流动 空间相互作用解决了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的客观空间相互作用解决了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的客观差异,使区域之间互补互助;差异,使区域之间互补互助; 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性的消灭;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性的消灭;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2 2、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点、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点 ((1 1)互补性)互补性————当某一个区域有剩余的某物质恰为另一区域所需当某一个区域有剩余的某物质恰为另一区域所需要时,则两区域是互补的,互补性的前提是区域间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要时,则两区域是互补的,互补性的前提是区域间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性的差异性 ((2 2)移动性)移动性————移动是指物质要素在两地之间的运动,要素必须移动是指物质要素在两地之间的运动,要素必须具有可移动的性质,才能在两地间运动具有可移动的性质,才能在两地间运动 ((3 3)中介干扰机会(由斯托夫提出))中介干扰机会(由斯托夫提出) 若若X X和和Y Y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则它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移动性,则它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然而如果出现了关联然而如果出现了Z Z,,Z Z和和Y Y之间也有互补性和移动性,则之间也有互补性和移动性,则Z Z就介入了就介入了X X、、Y Y之间的关联而且由于之间的关联而且由于Z Z、、Y Y接近,这就大大限制了接近,这就大大限制了X X、、Y Y之间的要素之间的要素流动。

类似流动类似Z Z这样的点的存在称之为中介干扰的机会,简称中介机会这样的点的存在称之为中介干扰的机会,简称中介机会 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机会共同影响空间相互作用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机会共同影响空间相互作用XYXYZ 3、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原理——指地理客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距离越大,相互作用就越小 杜能是社会经济领域这一原理的最早阐述着之一他用农业土地纯收入随其与城市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的理想模式,解释了城市周围不同农业部门呈环状分布的现象 4、空间相互作用模型(1)基本模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司徒瓦特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 Lij—两城市的人口引力;D1、D2:两城市的人口规模;Dij—两城市间的距离;K—经验常数 (2)赖利—康维斯模式(市场区分界点模式) 赖利于1929年对德克萨斯州225个村镇的零售贸易区做了研究,得到所谓“零售引力法则”——商店的营业量与其本身的规模呈正比,而同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T——营业量;S——商店规模;D——二者合理分界点的距离 图中A、B为相邻两商店或代表两个市场中心,具有不同规模,二者销售区分界点必在二者的联线上。

而且在分界点处,两商店或两中心具有相等的营业量,即在O点,Ta=Tb则上式可变为:AOBDaDbDa为分界点到A点的距离;Dab为AB两中心的距离对上述模式,康维斯以两村镇的人口规模代替两市场规模:零售商业引力区的划分也被称之为断裂点理论 (3)潜能公式 空间相互作用除了涉及空间系统中两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包括空间系统的所有点对某一点所产生的影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潜能(或称潜力、位势)概念 潜能表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能,如j对i所产生的能是 Mj/Dij ,一个系统中所有物体对某一点产生的潜能,等于每个物体所产生潜能的总和 设空间系统有几个离散点,对于i点的万有引力潜能为Vi,则:人口潜能:考虑到距离指数(摩擦作用),人口潜能更一般的公式为: 1 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内涵: ① ①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② ②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 从从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展开。

条线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2 2、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意义、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意义支配效应:增长极由于在技术、经济方面具有先进性,能够通过与支配效应:增长极由于在技术、经济方面具有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动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动乘数效应:增长极一经形成就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乘数效应:增长极一经形成就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过程中,组织和带动作用,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在这过程中,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的强化和放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极化和用会不断的强化和放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极化和扩散效应扩散效应二者统称为溢出效应若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二者统称为溢出效应若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3 3、区域规划中应用增长极理论的注意事项、区域规划中应用增长极理论的注意事项 增长极类型与规模选择增长极类型与规模选择 —— ——要根据当地资源、资金、对外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要根据当地资源、资金、对外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规模;经济基础,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规模; —— ——选择适宜的区域和地点培育增长极;选择适宜的区域和地点培育增长极; —— ——要对增长极集中投资,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要对增长极集中投资,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适宜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适宜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机制,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保证增长极的有效应用;境机制,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保证增长极的有效应用; —— ——要注意地区公平,谨防地区差异的过分扩大。

要注意地区公平,谨防地区差异的过分扩大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要点:要点:1 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产生一定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产生一定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 2、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存在革新扩散、决策传播、移民迁、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存在革新扩散、决策传播、移民迁徙、投资转移等四种基本的空间过程;徙、投资转移等四种基本的空间过程;3 3、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层次之分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层次之分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三)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三)核心核心——边缘理论边缘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一一. .区域分工与合作概述区域分工与合作概述 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一般而言,区域分工与合作既有一个区域内部各地区走向成熟的标志一般而言,区域分工与合作既有一个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有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有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一)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一)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分工与合作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分工以合作为存在的条件,合作分工与合作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分工以合作为存在的条件,合作的基础是分工的基础是分工二)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二)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区域分工与合作是人类经济发展日趋专业化和社会的反映其产生区域分工与合作是人类经济发展日趋专业化和社会的反映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选择,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受到了来自的根源在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选择,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受到了来自资源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市场结构、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多资源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市场结构、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和地理空间的约束,并通过市场,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而发生作方面因素和地理空间的约束,并通过市场,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而发生作用,这样来实现相互间的互补性和多种需求用,这样来实现相互间的互补性和多种需求 (三)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类型(三)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类型 1 1、企业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 2 2、部门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它包括:、部门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它包括: 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与合作;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与合作; 生产部门与运输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生产部门与运输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生产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 3 3、区域整体间的分工与合作,包括:、区域整体间的分工与合作,包括: 资源开发区域与加工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资源开发区域与加工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经济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经济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经济发达水平相同或优势与问题类似的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经济发达水平相同或优势与问题类似的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四)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途径(四)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途径 1 1、区域之间通过建立直接的技术联系、原料和产品的供求关系、资金融通、管理、区域之间通过建立直接的技术联系、原料和产品的供求关系、资金融通、管理联系等,形成比较稳定的分工与合作格局,参与各方有着明确的分工、合作内容联系等,形成比较稳定的分工与合作格局,参与各方有着明确的分工、合作内容 2 2、区域之间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工、合作区域之间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工、合作 二二.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一)古典学派(一)古典学派 1. 1.绝对利益学说绝对利益学说————亚当亚当··斯密斯密 该学说认为,国际(区际)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又是该学说认为,国际(区际)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又是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获得性””优势所形成的而区域的成本差异的存在优势所形成的而区域的成本差异的存在导致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导致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 结论:如果不同区域能按照各自的优势生产商品,并在贸易中遵从自由结论:如果不同区域能按照各自的优势生产商品,并在贸易中遵从自由贸易政策,区域的商品生产总量和各自所得都会增加。

贸易政策,区域的商品生产总量和各自所得都会增加 2. 2.比较利益说比较利益说————大卫大卫··李嘉图李嘉图 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于另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或区际)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或区际)分工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分工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 (二)现代学派理论(二)现代学派理论1.1.资源禀赋说:主要内容资源禀赋说:主要内容vv区域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区域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能在某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地生产出来;能在某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地生产出来;vv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等几类;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等几类;vv区际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区际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

此形成最佳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2.2.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林德尔(E.R.Lindahl)E.R.Lindahl)::该理论认为:现代区际贸易该理论认为:现代区际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论的结论并不尽然相等,其表现是经济条件相似的国的定向和资源禀赋论的结论并不尽然相等,其表现是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因此,区际贸易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会,因此,区际贸易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3.3.剩余出路理论:剩余出路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能力,通过区际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开辟大宗产品,其作用不仅能力,通过区际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开辟大宗产品,其作用不仅仅是得到区际比较利益,更重要的通过区际间的技术、文化、创新的交仅是得到区际比较利益,更重要的通过区际间的技术、文化、创新的交流和竞争,起到全方位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流和竞争,起到全方位地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4.4.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贸易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贸易““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理论:该理论从国际(区际)贸该理论从国际(区际)贸易条件出发,认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会产生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易条件出发,认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会产生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 三三. . 区域合作理论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合作是伴随分工而产生的,是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必然结果区域合作是伴随分工而产生的,是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必然结果一)区域合作的原则(一)区域合作的原则 ((1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 2)优势互补、互相协调;)优势互补、互相协调; ((3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二二) )区域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区域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区域合作实质上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优区域合作实质上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优化配置其具体内容包括:化配置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 ①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 ② ②建立共同市场;建立共同市场; ③ ③建立经济联合组织;建立经济联合组织; ④ ④协调资源开发;协调资源开发; ⑤ ⑤合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环境; ⑥ ⑥协调经济发展政策;协调经济发展政策; ⑦ ⑦共同维护经济秩序;共同维护经济秩序; ⑧ ⑧保持经济的稳定性。

保持经济的稳定性 ⑨ ⑨对外采取一致的经济政策和行动以增强竞争力等对外采取一致的经济政策和行动以增强竞争力等 (三)区域合作的形式(三)区域合作的形式 1. 1.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包括: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包括:区域性生产合作、区域性商业合作、区域性运输合作区域性生产合作、区域性商业合作、区域性运输合作、区域性物资合作、区域性物资合作、区域性金融合作、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区域性金融合作、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 2. 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 它代表了区域合作的大趋势,区域全面合作的开展要有有关区域政它代表了区域合作的大趋势,区域全面合作的开展要有有关区域政府的推动和协调,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府的推动和协调,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还要进行必要的重组。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还要进行必要的重组 从区域层次上看,我国的区域全面合作有三种类型:从区域层次上看,我国的区域全面合作有三种类型: ((1 1)若干省(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若干省(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 ((2 2)省(区)比邻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比邻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 ((3 3)省(区)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 四、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1 1、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的实质是指商品和的实质是指商品和要素跨区流动的额外成本接近于零,即不因商品和生产要素要跨越行政边界而要素跨区流动的额外成本接近于零,即不因商品和生产要素要跨越行政边界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它增加额外的成本,它 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高级形式2 2、空间层次、空间层次 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化国际经济一化 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3 3、动力来源:、动力来源: 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促使有关区域迫切需要进行联合,结成由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促使有关区域迫切需要进行联合,结成由共同利益所维系的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增强竞争力,实现对外的经济扩共同利益所维系的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增强竞争力,实现对外的经济扩张。

张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制度的进步等使妨碍区域之间增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制度的进步等使妨碍区域之间增强经济联系的制度障碍和空间距离障碍不断削弱、消失,区域经济联系和趋同强经济联系的制度障碍和空间距离障碍不断削弱、消失,区域经济联系和趋同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深了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深了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强化了区域之间的联合意识,产生了一体化的内部需求和相互影响,强化了区域之间的联合意识,产生了一体化的内部需求4 4、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简要回顾、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简要回顾5 5、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简要回顾、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简要回顾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经济利益同向增长、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正向促进、经济利益同向增长、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1.1.加快改革开放的区域推进,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使各区域之加快改革开放的区域推进,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使各区域之间能够在一致的体制条件下,开展公平的竞争;间能够在一致的体制条件下,开展公平的竞争;2.2.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及开展分工和合作提供合理、平等的外部环境;现要素合理流动,及开展分工和合作提供合理、平等的外部环境;3.3.积极鼓励和推动区域之间的积极合作,建立相互联系、关联互动的经济关系,积极鼓励和推动区域之间的积极合作,建立相互联系、关联互动的经济关系,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进而形成区域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4.4.科学界定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权益,正确发挥各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科学界定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权益,正确发挥各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预,制定和实行规范的区域经济调控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利益的平衡制度;预,制定和实行规范的区域经济调控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利益的平衡制度;5.5.积极发挥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积极发挥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6.6.深化改革,逐步使具有独立经济权益的企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主体。

通过深化改革,逐步使具有独立经济权益的企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主体通过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联合、重组,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微观层次上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联合、重组,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微观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区域开发模式五、区域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模式是对区域开发过程中,产业结区域开发模式是对区域开发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选择、构建、调整的历史经验的分构和空间结构选择、构建、调整的历史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开发方式和方法析和总结,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一)据点开发模式(一)据点开发模式 即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选择符合区域条即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选择符合区域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迅速增长,扩大件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迅速增长,扩大规模和对外的辐射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逐步规模和对外的辐射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 该模式十分重视建立和发挥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开该模式十分重视建立和发挥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作用,故又称之为增长极开发模式。

在经济发发中的作用,故又称之为增长极开发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丰富但技术条件差,展水平低,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丰富但技术条件差,城市不发育,中心城市没有形成辐射或辐射力小的区城市不发育,中心城市没有形成辐射或辐射力小的区域,适宜采用据点开发模式域,适宜采用据点开发模式 (二)点轴开发模式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中就会出现多个增长极,而这些增长极一旦形成,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于是,在他们之间就会逐渐建立起各种交通供给线路、动力供给线路、信息传递线路、水源供给线路,以及各种经济社会联系,产生相对密集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的轴线即由点到线的一个开发过程 在区域开发中,一方面,点轴系统的产生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逐步构成点轴等级体系,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体,从而更有利于有效的组织经济发展 发展轴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线状基础设施 它是轴线的神经和脉络,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束”,且以交通干线为主体2)发展轴的主体部分 直接处于线状设施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郊区农业和其它机械化农业设施是“点—轴”系统的组成部分,轴线的宽度一般是城市区域和 工矿区的直径。

3)发展轴的吸引范围 即发展轴线上所有城镇、港站的直接吸引范围发展轴的类型(1)海岸发展轴 (2)大河河岸发展轴(3)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 (4)复合发展轴 (三)优区位开发模式(三)优区位开发模式 即区域开发应该选择优势区位作为开发重点,即区域开发应该选择优势区位作为开发重点,对其进行倾斜或集中投入,促进其快速发展起来,对其进行倾斜或集中投入,促进其快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 (四)梯度开发模式(四)梯度开发模式 梯度开发模式主张,在区域开发中应该利用客梯度开发模式主张,在区域开发中应该利用客观的经济梯度推移机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区观的经济梯度推移机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区间的经济梯度差,进行重点培植,等到这类地区发间的经济梯度差,进行重点培植,等到这类地区发展起来了,再依次开发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展起来了,再依次开发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最后,取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最后,取得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 (五)跳跃开发模式(五)跳跃开发模式 这个开发模式是针对梯度开发模式的缺陷提出的。

其根这个开发模式是针对梯度开发模式的缺陷提出的其根据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空间转移并不完全是按梯度差进行的,据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空间转移并不完全是按梯度差进行的,除了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外,也会向资源丰富的欠发达除了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外,也会向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后者就是一个跳跃式的转移地区转移,后者就是一个跳跃式的转移 跳跃开发模式主张,在区域开发中,制定开发战略、选跳跃开发模式主张,在区域开发中,制定开发战略、选择开发重点,不能完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应根据择开发重点,不能完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而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可能条件、适度保持地区平衡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可能条件、适度保持地区平衡的要求进行在需要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对一些经济欠进行在需要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重点的开发,促进他们的发展,以保持地区间发达地区进行重点的开发,促进他们的发展,以保持地区间经济的相对平衡)经济的相对平衡)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