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合供给与需求分析完整总体经济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合供给与需求分析完整总体经济模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總合供給與需求分析:完整總體經濟模型16.1 總合需求曲線對於市場需求面的分析,其影響主要來自二個不同市場的均衡因素。商品勞務市場,取決於商品勞務的需求意願與供給能力。貨幣市場,由實質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數量所決定。因此,在特定物價水準下,社會總需求數量即可透過二個市場予以決定。 總合需求曲線的構成社會的有效總需求,必需視國民、企業、政府以及外貿部門,對於貨物需求與貨幣數量條件的滿足,亦即是由特定的IS及LM曲線相交條件所決定。總需求曲線是在財政政策與貨幣市場不變條件下,表示物價水準與總需求量對應關係的曲線。社會總需求的決定 IS與LM一個社會的有效總需求量,必需有賴於國民、企業、政府
2、以及貿易等部門,對貨物需求 ( 商品市場均衡 ) 及充分貨幣數量 ( 貨幣市場均衡 ) 等兩項條件的支持。特定的IS曲線決定於該社會特定的支出意願 ( 包括特定的財政政策 )特定的LM/P曲線則決定於特定的貨幣供給額 ( 決定於特定的貨幣政策 )換言之,社會的實質總需求乃可於特定的IS/P 與LM/P 曲線相交點決定之。 總需求曲線的調整第一階段當物價水準與貨幣供給額已知,則可求得實質貨幣存量,而在此實質貨幣供給水準下,實質LM曲線(LM/P)即可產生 ( 圖16.1)。如果物價下降,則實質貨幣供給會因為名目貨幣數量固定而上升,造成LM曲線由往右移。如果假定IS曲線不受物價影響,則物價下跌會造
3、成均衡點沿IS線向右下方移動造成國民所得 ( 社會總需求 )隨之增加。因此物價下跌,可以在商品勞務市場條件不變下,獲得總合需求水準增加的效果。 總需求曲線的調整第二階段由上可知:(1) 當物價下跌時,LM/P線會向右下方移動;(2) 物價的下跌會使總需求增加。觀察出物價與所得的反向變動關係,再將這物價與總所得之逆向關係扣連在一起,便是圖 (b) 圖中之總需求線。總需求曲線 (AD) 是在財政政策(IS曲線 )不變 ,及貨幣市場 ( 名目貨幣供給數量固定及LM曲線 ) ) 不變的假定下,表示各物價水準與其對應之總所得之間關係的曲線,其斜率則主要由IS及LM曲線的斜率大小所影響。 圖 總需求曲線之
4、構成 政策對於總合需求曲線的影響擴張性財政政策 ( 擴大政府支出 ) 的結果,將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寬鬆的貨幣政策 ( 名目貨幣數量增加 ),亦會達到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之同樣效果。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線的效果假定名目貨幣供給額不變當政府財政支出(G )增加時 ,IS曲線乃向右移並造成所得增加(圖16.2)。這時,就物價與總需求關係言,總需求曲線乃由向右移動。 可知,政府如果採取擴張財政政策,擴大公共支出,則將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反之,政府如果決定緊縮支出,其結果則使總需求曲線向左移。 圖 擴大財政支出的影響 財政排擠效果當政府採行擴大支出政策,會使利率上升;而政府之緊縮支出,則使利率下降。因為
5、政府支出擴大所造成的利率上升效果,會使私人投資的利息成本亦隨之提高,進而影響其投資規模。因此政府支出增加,會造成對私人投資規模產生排擠(減少)的後果。 此一效果,如何透過此一效果,如何透過IS-LM模型表示?模型表示?貨幣政策對總需求線的效果當中央銀行 ( 準政府部門 ) 決定增加名目貨幣供給額(寬鬆政策,圖),就特定物價水準而言,貨幣市場曲線產生右移,致使所得增加。顯示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使相同的物價水準下產生更多所得,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反之,央行如果採取緊縮政策,則將造成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可知當名目貨幣供給增加時,會促使利率水準下跌,反之,若名目貨幣供給緊縮,則會促使利率水準產生上
6、升的效果。 圖 名目貨幣供給增加之影響 16.2 總合供給曲線總供給指全社會所願意而且能夠生產的產品總量,而總供給函數則是指全社會所願意而且能夠生產的產品數量與價格兩者之間的函數關係。由於全社會的產品總量係由社會全部廠商所提供,所以總供給乃是全社會個別廠商生產供給之加總而得。換言之,總供給函數係決定於全社會觀點的生產函數,乃是透過勞動的需求與供給而求得。 不同理論的工資反應 古典學派模型假定所有的市場全為完全競爭,從而工資可完全隨勞動之需求及供給情況而變動,即有超額需求時可上漲,而有超額供給時可下跌,可保持價格機能的維持。 凱因斯模型假定所有的市場均是完全競爭,唯有勞動市場內,則只能提高工資卻
7、無法降低工資。換言之,勞工於任何情況下不願或不肯接受工資之下降,故儘管市場上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工資亦不能下降,唯有在供不應求時,工資才能夠上升。 古典學派論點古典總供給函數,係假定市場機能存在,亦即工資可以完全調整的勞動市場。由於市場工資具充分的調整彈性,因此不論價格水準為何,充分就業的總所得水準不會改變。由於價格水準與充分就業下的總所得水準間,兩者並無關係,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為一垂直線,名目工資則會與物價水準形成同比例變動,物價漲跌不會影響實質工資的水準。 圖 古典模型之供給曲線 凱因斯學派論點假定工資水準具有向下調整的僵固性,願意調漲不調低。即造成總供給曲線在凱因斯模型中,形成一條具有正
8、斜率的曲線。兩學派的調整特性,造成一般均將古典學派中,物價、工資可以隨時調整的垂直曲線型態,視為長期狀態長期狀態;而調整僵固的凱因斯學派所出現的總所得曲線,視為短期短期狀態狀態。凱因斯的總供給曲線 (aggregate supply curve) 凱因斯學派假定工資具向下調整的僵固性 (downwardly rigid wages),即實務上觀察到勞工願意接受名目工資的提高,但不接受名目工資的減少。 圖 工資僵固性之總供給曲線 兩種模型的差異古典模型階段當物價由原來的充分就業水準往上漲時,總供給函數維持和工資可完全調整時的古典模型相同,為充分就業水準之一條直線。凱因斯模型階段工資具備向下僵固性
9、時,總供給曲線在原物價水準下面的部分,乃形成一段正斜率的曲線階段(如 圖16.5.(c)中之ABC)。 長期與短期的分析由於調整的概念與個體經濟學中相關的長期短期概念相近,則古典學派的垂直總和供給曲線 長期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果,無法影響產量,僅會引起物價水準變動的效果。 凱因斯模型具正斜率總和供給曲線 短期 貨幣及財政措施均會造成總需求線向外移動,造成產量增加的效果,從而促成物價上昇。因此,短期內採取擴張性政策,仍有調整景氣、增加產量水準的政策效果 16.3 外部衝擊對所得、利率、物價及就業影響 需求面的衝擊 自發性支出的增加(投資或消費意願提高 )、擴張金融政策均會造成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10、,進而引起產出水準提高,物價水準上昇,實質貨幣曲線逐漸向左上方移動的結果。經過了物價的變動,導致貨幣曲線移動,進而使支出曲線、貨幣曲線及充分就業產量線相交於一點時,物價即停止上漲,經濟體系則達到新的均衡狀態。 圖自發支出增加對均衡的影響 總需求與總供給曲線相交 自發支出的增加,使總需求曲線右移,結果導致物價與利率同時上升。由於物價上漲而貨幣供給不變,致實質貨幣供給減少,但對實質產量(Yf)並無影響(圖)。 圖自發支出增加對均衡的影響 金融擴張政策假定貨幣當局採取金融擴張政策,決定增加貨幣供給額。結果導致貨幣曲線向右方移動,而相交於產量線之右方( 圖16.8)。造成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故物價必會上
11、漲。物價的上漲使貨幣曲線向右下方移動,直到貨幣曲線移回原來的位置為止。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限制下,金融擴張政策的結果,貨幣供給增加將直接等比例地提高物價水準。其餘之所得、利率、就業量、及實質貨幣餘額等變數,則均未受擴張信用的影響。 圖 貨幣供給增加的影響 供給面的衝擊成本及技術生產力均會引起總供給曲線的變動。成本上昇的結果,不僅將降低產出水準,亦會引發物價上漲的後果。圖 長期總供給曲線的構成 原料價格的變動之分析 如果是臨時性變動,則廠商多半願意吸收這價格波動,以維持產品價格穩定。如果是永久性的,則廠商會將原料價格上漲,轉嫁到產品價格上 ,則短期總供給曲線會整個向上移動。如果維持原來的有效需求,則產量會減少如果欲維持原來的充分就業,則須增加有效需求,以致使物價上漲 因此原料價格的上漲,會使政府面臨兩難的困境,不是產出 ( 所得 ) 減少,即是物價上昇。 圖原料價格上漲與總供給曲線 生產力提高的影響 在完整的總體經濟模型內,生產力的提高,會使最大產量線向右移。 生產力提高後,會產生物價下跌,產量增加,利率降低之結果。由於實質所得的提高,實質消費會增加,實質投資也會增加。 圖生產力提高的影響(ISLM) 圖生產力提高的影響(A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