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县甘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89731194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夏第一县甘谷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华夏第一县甘谷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华夏第一县甘谷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华夏第一县甘谷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华夏第一县甘谷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夏第一县甘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夏第一县甘谷(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夏第一县1甘谷县地理位置历史特色旅游2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 3自然环境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

2、。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45 历史沿革甘谷县古为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

3、,初县之。”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秦建立郡县制是诸侯割据的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开始。今甘谷西汉时仍为冀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郡。 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 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年)州迁置上邽。 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 唐高祖武

4、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渭州的陇西,置伏州治。 唐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 宋太祖建隆三年,置伏羌寨,属秦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升为伏羌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置永宁镇,属巩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伏羌城升为伏羌县。 6明清两代沿用伏羌县,属巩昌府。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元月一日,伏羌县改为甘谷县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一九四九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

5、、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八县。 一九五八年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 一九八五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天水市辖秦 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 7人文景观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

6、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华盖寺石窟、天门山天门山、蔡家寺蔡家寺、姜维墓姜维墓、古风台古风台、巩建丰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8人文始祖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

7、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史载人首蛇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及后来的轩辕皇帝,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9“七十二贤人”石作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现在甘谷县大十字广场孔子庙(原归南街小学)前立有石作蜀相。 10蜀汉大将姜维

8、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11前清教育家巩建丰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12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发现于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的一座汉墓中,共23枚。因这里是陇中黄土高原,不同于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所以将其名之为“甘谷汉简”。甘谷汉简,简长23.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多系松木制作。每枚正面用

9、隶书分三段抄写,背面编有“弟一”、“弟五”、“弟二十三”等字样,根据与同墓出土的陶罐上朱书“刘氏之泉”、“刘氏之冢”的记载,可以确定这批简牍是东汉末刘姓墓随葬品。简文墨书,出自一人之手。先编后写,索绳二编,留有空当,整齐划一,分为三段,隶书抄写,一枚两行,每枚60余字,其中第五枚74字。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四大汉简甘谷汉简13大象山石窟大象山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

10、甘谷塑佛 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14名称由来名称由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5华盖寺华盖寺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 16华盖寺现存可骗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

12、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无量殿、玉皇洞为群塑,孔子洞、伏羲、灵官洞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释迦洞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俱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 17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大像山是以唐代为主的佛教场所,但在明清时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

13、形式,因此明清时期的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都是以道教为主。只不过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坏,唯有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避境而幸存。 18蔡家寺蔡家寺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

14、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与无锡杨芳灿等评定。 1920 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武术之乡武术之乡甘谷甘谷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

15、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 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2122安远宫灯安远宫灯 甘谷安远的宫灯,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广为人们传颂。安远古城建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树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这种灯会,距今已有一百六

16、十年的历史。 23地方特产地方特产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庄前屋色泽红亮,肉厚油多,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 甘谷所产辣椒,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24252627甘谷花椒甘谷花椒

17、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28开心果开心果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

18、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 29谢锡文老人为了中国人吃上中国人自己种的开心果,吃在农场,住在农场,为开心果事业费尽了心血。经过10多个年头的摸索和钻研,为民农场的技术员,在病虫的危害上,基本上掌握了防治的规律。2006年满园的开心果树是墨绿色的叶片,状大的果仁,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现在开心果示范园中,有美国品种(已结果),以色列品种(已结果),伊郞品种,西班牙品种,它们争香斗艳,各展风采。如今,为民农场现有开心果树苗6万多株:两年生的,一年生的,树苗高

19、达50公分,嫩枝绿叶,长势格外喜人。 30月季月季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县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该园先后从上海、浙江、北京以及国外等地引进960多种月季花新优品种,创出了名优品牌,曾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14块奖牌6枚,令园艺界为之侧目。实验月季园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31323334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