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热门考点卷(附答案)

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7MB
约13页
文档ID:589696942
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热门考点卷(附答案)_第1页
1/13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在“强国追梦”主题演讲中,有同学说道“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言“西方列强一巴掌”的主要影响是(       )A.使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全崩溃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D.使中国国门完全打开2、 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园明圆进行抢劫和放火烧毁的是(     )A.八国联军B.英法联军C.英美联军D.日俄联军3、 “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规定粮食、钱财等一切物资都要上交圣库,民众不得自行支配;”该文献的颁布(     )A.体现了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张B.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C.鼓舞了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D.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了抵制作用4、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受到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C.战争爆发于1895年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 “天津紫竹林租界内,张德成大摆火牛阵,在几十头牛的尾巴上捆上油絮,点燃后把牛往租界猛赶;”这样的情节应该出现在(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6、 学习历史,要分清史实与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D.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首先起义7、 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乾隆帝D.宣统帝8、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意味着(     )A.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B.袁世凯赞成共和C.约法得到完善D.民主共和得到实现9、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     )A.科学与民主B.民主与专制C.立宪与共和D.民主与变法10、 “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参与其中,也不是由于活动爆发的地点有多么的要害,而是有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C.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1、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开展的活动有()①建立黄埔军校       ②北伐战争       ③八七会议       ④南昌起义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2、 习总书记将“南昌城头的枪声”喻为“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下列喻义最贴切的是(     )A.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3、 下列词语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天辟地②生死攸关③星火燎原④战略决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14、 “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一历史事件促成了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5、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B.重庆大轰炸惨案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D.南京大屠杀惨案16、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构成抗日战争的整体,以下属于正面战场的战役是①平型关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     ③武汉会战       ④百团大战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17、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山西全省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的青壮年达70多万人,参加之前的打游击的民兵自卫队有数百万人之多;在山西发生的各种惨案中,群众与国共两军抗日将士伤亡之和达300万人;许多优秀中华儿女把鲜血洒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等一大批抗日英雄,血染黄土高原,魂归三晋大地;这段材料的叙述,充分说明了抗日战争期间(       )A.山西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B.山西军民前赴后继为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牺牲C.山西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D.山西的抗战为全国性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8、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历史上国共两党共谋福祉的事件有(     )A.北伐胜利进军、抗战胜利B.五四运动、抗战胜利C.北伐胜利进军、辛亥革命D.黄埔军校、五四运动19、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他曾参与发动了南昌起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参与重庆谈判,他是(     )A.周恩来B.朱德C.彭德怀D.陈毅20、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关于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是1945年7月B.地点在江苏南京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D.大陆基本解放21、 下面的文字是某位历史人物的简介;他是A.林则徐B.曾国藩C.张謇D.康有为22、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湖南、四川、江苏、广东二、综合题23、 歌曲的创作常常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松花江上》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材料一歌曲中决定“除军阀”而采取了什么行动?该行动过程被称为铁军的是谁?(2)材料二歌曲《松花江上》中“脱离了我的家乡”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该事件有何影响?(3)材料三歌曲中的“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远征的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24、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市场,洋务派希望办民用工业来同外商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材料二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材料三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目的;并概括这些企业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梁启超认为洋务派(洋务运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哪场运动中实践的?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材料二: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材料三: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网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为了“强迫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签订了哪一条约?〔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个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空前屈辱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4〕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