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细胞的基本功能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89474121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7.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3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3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3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3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细胞的基本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细胞的基本功能(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特点。2、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阈电位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3、理解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4、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制5、理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功能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即即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有多种其间镶嵌有多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白质分子。脂质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亲水端朝向细胞膜表面,而疏水端朝向细胞膜内部,这种结构使细胞膜具较好稳定性,可自然形成

2、和维持,从而在细胞和环境之间形成一道屏障,支持和保护细胞。细胞膜化学组成及意义细胞膜化学组成及意义脂质双分子层:脂质双分子层:屏障作用屏障作用 保持保持细胞内容物的相对稳定细胞内容物的相对稳定细胞膜蛋白质:细胞膜蛋白质:膜通道蛋白,载体蛋白,膜通道蛋白,载体蛋白,酶酶 细胞细胞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细胞膜糖类:细胞膜糖类:糖蛋白,糖脂糖蛋白,糖脂 参与参与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转运方式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作用出胞和入胞作用( ( ( (一一

3、一一) ) )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游泳)(游泳)(游泳)(游泳) 脂溶性物质由高脂溶性物质由高脂溶性物质由高脂溶性物质由高低浓度侧低浓度侧低浓度侧低浓度侧的跨膜转运。的跨膜转运。的跨膜转运。的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物质:单纯扩散物质:单纯扩散物质:单纯扩散物质: OO2 2、COCO2 2 单纯扩散的条件单纯扩散的条件 浓度梯度浓度梯度 (电(电- -化学梯度)化学梯度) 膜通透性膜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单纯扩散的特点v顺化学梯度顺化学梯度, ,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帮助”v不耗能(分子热运动的扩散不耗能(分子热运动的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是一种单纯

4、的物理现象理现象v扩散速率高扩散速率高v无饱和性无饱和性v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相关( (二二二二) )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水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水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水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水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度差的跨膜转运。度差的跨膜转运。度差的跨膜转运。 特点特点 顺电化学梯度,不耗能顺电化学梯度,不耗能 膜蛋白对转运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膜蛋白分子本膜蛋白对转运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膜蛋白分子本身有

5、结构特异性)身有结构特异性) 膜通透性可变膜通透性可变类型类型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1.1.载体转运(船)载体转运(船) 转运物质转运物质: :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 ,如如GS、AA、核苷酸、核苷酸特点:特点: 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饱和现象饱和现象 特异性特异性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转运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2.2.2.2.通道转运通道转运通道转运通道转运 转运物质:带电离子转运物质:带电离子转运物质:带电离子转运物质:带电离子 v 离子通道离子通道 (ion channel) 一类与离子易化扩散有

6、关的膜一类与离子易化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分子,镶嵌于细胞膜上,像蛋白质分子,镶嵌于细胞膜上,像贯穿细胞膜并带有闸门装置的一条贯穿细胞膜并带有闸门装置的一条管道。管道。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的特性的特性(1 1 1 1)选择性选择性选择性选择性 NaNaNaNa+ + +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K K K K+ + +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ClClClCl- - -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 , , , CaCaCaCa2 +2 +2 +2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2 2 2 2)门控性门控性门控性门控性 (引起(引起(引起(引起闸门开关闸门开关闸门开关闸门开关机制不同机制不同机制不同机制不同由通道蛋

7、白分由通道蛋白分由通道蛋白分由通道蛋白分子变构引起)子变构引起)子变构引起)子变构引起) 化学门控:膜外侧化学信号控制化学门控:膜外侧化学信号控制化学门控:膜外侧化学信号控制化学门控:膜外侧化学信号控制 电压门控:膜两侧电位差控制电压门控:膜两侧电位差控制电压门控:膜两侧电位差控制电压门控:膜两侧电位差控制(3 3 3 3)开放和关闭的快速性开放和关闭的快速性开放和关闭的快速性开放和关闭的快速性(4 4 4 4)离子流的快速性离子流的快速性离子流的快速性离子流的快速性:电:电:电:电- - - -化学梯度越大,驱动力越化学梯度越大,驱动力越化学梯度越大,驱动力越化学梯度越大,驱动力越大大大大通

8、道的分类:通道的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N N型型AchAch阳离子通阳离子通道(化学门控通道)道(化学门控通道)(转运的物质(转运的物质: :各种各种带电离子)带电离子) 小结:小结: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动力均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动力均来源于细胞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或来源于细胞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形成的势能,不需要细胞自电位差形成的势能,不需要细胞自身消耗生物能,故属于身消耗生物能,故属于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 ( (三三三三) ) ) )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

9、下,逆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为主动转运。 例:钠-钾泵 简称钠泵,又称Na+-K+依赖式ATP酶Na+-K+ 依赖式依赖式ATP酶(钠泵)酶(钠泵)3Na+( (由胞由胞内内向胞向胞外外) ): 2K+ ( (由胞由胞外外向胞向胞内内)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 建立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其他建立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利用(耗能过程利用(Na Na + + -H -H + +交换,易化交换,易化扩散,继发性主动转运等)扩散,继发性主动转运等) 产生和维持细胞内高产生和维持细胞内高K K+ + 、细胞外细胞外高

10、高NaNa+ +的状态,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的状态,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础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和被动转运的区别 转运转运的方向的方向 转运的能量转运的能量 转运的后果转运的后果主动转运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被动转运需由细胞提供能量需由细胞提供能量不需外部能量不需外部能量逆电逆电- -化学势差化学势差顺电顺电- -化学势差化学势差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生物泵生物泵本质:本质:是一种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特殊是一种镶嵌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蛋白质;功能:功能:逆浓度差转运物质;逆浓度差转运物质;特点:特点:细胞新陈代谢为生物泵转运提细胞新陈代谢

11、为生物泵转运提供能量供能量常见生物泵常见生物泵: :钠泵;钙泵等。钠泵;钙泵等。通道转运与钠通道转运与钠- -钾泵转运模式图钾泵转运模式图继继发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定义定义:是指某些物质逆浓度梯是指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所需能量度的主动转运过程,所需能量 间接来自间接来自ATPATP的分解,也称联合的分解,也称联合转运。转运。特点:特点:lNaNa+ +从胞外被动扩散至胞内释放的从胞外被动扩散至胞内释放的能量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主动转运能量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主动转运条件:条件:l胞膜上存在转运体蛋白胞膜上存在转运体蛋白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据被转运物与据被转运物与NaNa+ +

12、转运方向不同转运方向不同可分两种可分两种: : 同向转运:同向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 吸收及肾小管上吸收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皮细胞重吸收 逆向转运:逆向转运:心肌细胞上的心肌细胞上的Na Na + + Ca2+Ca2+交换等交换等继继发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四四) )出胞和入胞出胞和入胞出胞: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吞噬泡或或吞饮泡吞饮泡的方式进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

13、吞噬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和吞饮。例如:例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异物等小小 结结二、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受体概念: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概念: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而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而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 分类: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而细胞内受体又可分为胞浆受体和核受体两种。但一般说的受体是指膜受体。 功能: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化学物质,从而保持细胞对特殊化学物质的高度敏感性和不受其它化学物质的干扰,是信息传递精确、可靠。能转发化学信息,激活细胞内许多酶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一、静息

14、电位(RP)(一)概念: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一)概念: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证明证明RPRP的实验的实验:(甲甲)当当A A、B B电电极极都都位位于于细细胞胞膜膜外外,无无电电位位改改变变,证证明明膜膜外外无电位差。无电位差。(乙乙)当当A A电电极极位位于于细细胞胞膜膜外外, B B电电极极插插入入膜膜内内时时,有有电电位位改改变,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丙丙)当当A A、B B电电极极都都位位于于细细胞胞膜膜内内,无无电电位位改改变变,证证明明膜膜内内无电位差。无电位差。结论:结论:1 1、细胞内

15、外之间有电位差,此种电、细胞内外之间有电位差,此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故称跨膜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故称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位,简称膜电位。2 2、电流是从细胞外、电流是从细胞外A A流向插入细胞内流向插入细胞内的的B B电极,故细胞外电位高于细胞内,电极,故细胞外电位高于细胞内,若假设细胞外电位为若假设细胞外电位为0 0,则细胞内为,则细胞内为负负电位电位。3 3、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直流电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直流电位。 注意:此注意:此“负负”的含义的含义低低4 4、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要要在在膜膜两两侧侧形形成成电电位位差差,必必须须具备两个条件具备两个条件:

16、::膜膜两两侧侧的的离离子子分分布布不不均均,存存在浓度差;在浓度差;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及膜对离子通透性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通透性:K K+ + ClCl- - NaNa+ + A A- -RP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 KK i 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A- - i i不能向膜外扩散不能向膜外扩散 K K+ + i i、AA- - i i膜内电位膜内电位( (负电场负电场) )

17、K K+ + o o膜外电位膜外电位( (正电场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结论结论:RP:RP的产生主要是的产生主要是K 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向膜外扩散的结果。RP=KRP=K+ +的平衡电位的平衡电位 膜两侧膜两侧K+K+差差是促使是促使K+K+扩散扩散的的动力动力,但随着,但随着K+K+的不断扩散,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电位差是是K+K+继继续扩散的续扩散的阻力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到动态平衡时,K+K+的净扩散通量的净扩

18、散通量为零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相对稳定膜两侧的电位差相对稳定K+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膜主要对膜主要对膜主要对膜主要对K K K K+ + + +通透通透通透通透细胞内外细胞内外细胞内外细胞内外K K K K+ + + +势能差势能差势能差势能差K K K K+ + + +经通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扩散出的扩散出的扩散出的扩散出的K K K K+ + + +形成阻形成阻形成阻形成阻碍碍碍碍K K K K+ + + +继续扩散的电继续扩散的电继续扩散的电继续扩散的电场力场力场力场力K K K K+ + + +的浓度差动力和的浓度差动力和的浓度差动力和的浓度差动力和电

19、场力阻力平衡电场力阻力平衡电场力阻力平衡电场力阻力平衡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二)相关概念(二)相关概念 极化:细胞把安静状态下所保持的膜外带正电、膜 外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值减小 。 超极化:静息电位值增大 。 复极化:细胞在去极化的基础上,膜内电位向极化方向恢复。二、动作电位二、动作电位( (一一) )动作电位(AP) 1.概念:概念: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上升支(去极化相) -70mV +35mV下降支(复极化相)+35mV -70mV APAP实验现象:实验现象: APAP的波形的波形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阈

20、电位100%100%0 0与与兴兴奋奋性性的的对对应应关关系系2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阈电位:使膜对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上升支: Na+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形成下降支: K+通道激活开放,K+外流形成后电位:与钠泵的活动有关1 1)APAP产生的基本条件产生的基本条件: :膜内外存在膜内外存在NaNa+ + 差差:Na:Na+ +ooNaNa+ +i 101i 101;膜在受到膜在受到阈刺激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刺激当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上少量细胞膜上少量NaNa+ +通道激活而开放通道激

21、活而开放NaNa+ +顺浓度差少量内流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当膜内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Na通道大量开放通道大量开放NaNa+ +顺电化学差顺电化学差内流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AP上升支)上升支)NaNa+ +通道关通道关NaNa+ +内流停内流停+ +同时同时K K+ +通道激活而开放通道激活而开放K K顺浓度差顺浓度差K K迅速外流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RP水平(水平(APAP下降支)下降支) NaNa+ + i i、KK+ + O O激活激活N

22、aNa+ +K K+ +泵泵NaNa+ +泵出、泵出、K K+ +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后电位 APAP的波形的波形APAP的的上上升升支支由由NaNa内内流流形形成成,下下降降支支是是K K外外流流形形成成的的,后后电电位位是是NaNaK K泵活动引起的。泵活动引起的。APAP的的产产生生是是不不消消耗耗能能量量的的,APAP的的恢恢复复是是消消耗耗能能量量的的(NaNaK K泵泵的的活动)。活动)。AP=NaAP=Na的平衡电位。的平衡电位。(二)AP的传导(1)传导特点:1 1、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2 2、双向性、双向性 3 3、相对不疲劳性、相对

23、不疲劳性 4 4、绝缘性、绝缘性5 5、不衰减性或、不衰减性或“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 (2)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有髓鞘有髓鞘N N纤维为远距离纤维为远距离( (跳跃式跳跃式) )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三、三、局部局部反应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于细胞膜的局部的、低于阈电位的轻度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局部兴奋、局部电位)。 局部反应的特征: 不是“全或无” 衰减性扩布 可以总和局部兴奋局部兴奋概念:阈下概念:阈下刺激引起膜刺激引起膜上上Na+Na+通道少通道少量开放,在量开放,在受刺激膜的受刺激膜的局部出现较局部出现较小

24、的去极化小的去极化 第三节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一、神经- -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 1、神神经经- -肌肌接接头接头的结构头接头的结构接接头头前前膜膜:囊囊泡泡内含乙酰胆碱。内含乙酰胆碱。接接头头间间隙隙: 约约50-6050-60nmnm。接接头头后后膜膜:又又称称终终板板膜膜。有有乙乙酰酰胆胆碱碱受受体体(N N2 2受受体体)。2.2.神经神经- -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AP传到轴突末稍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

25、 (尤其是Na)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细胞膜AP二、兴奋二、兴奋-收缩耦联收缩耦联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管系统肌管系统横管系统 纵管系统 :末梢形成终池 三联管:横管和两边的终池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小节肌小节 肌原纤维肌原纤维 粗粗肌肌丝丝 由由肌肌球球或或称称肌肌凝凝蛋蛋白白组组成成,头头部部一一膨膨大大部部横横桥桥 (1 1)能能与与细细肌肌丝丝上上结结合合位位点点可可逆逆性性结结合合; ; (2 2)具具有有ATPATP酶作用。酶作用。 细细肌肌丝丝 肌肌动动蛋蛋白白:有有与与横横桥桥结

26、结合合位位点点,构构后后, ,使使原原肌肌球球蛋蛋白白位位移移,暴暴露露出出结结合合位位点点。原原肌肌球球蛋蛋白白:位位阻阻效效应应。肌肌钙钙蛋蛋白白:与与Ca+可逆性结合可逆性结合( (二二) )兴奋兴奋- -收缩耦联的过程收缩耦联的过程电兴奋信息传至横管区;三联管的信息传递;终池对Ca+的释放和回收。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物质(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学说肌丝滑行学说 肌细胞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使肌小节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缩短或卷曲。肌小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牵拉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横桥摆动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

27、的结合位点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质中肌丝滑行的过程(肌丝滑行的过程(1 1)肌丝滑行过程(肌丝滑行过程(2)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膜Ca2+泵激活肌质Ca2+Ca2+与肌钙蛋白解离原肌球蛋白复盖的横桥结合位点骨骼肌舒张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等张收缩 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正常人体骨骼肌收缩大多是混合式,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肌张力增加到超后负荷时,才出现等张收缩。注:注: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当

28、负荷小于肌张力时, ,出现等出现等张收缩;张收缩; 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 ,出现等长收缩;出现等长收缩; 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是混合式的, ,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 ,当肌张力增加到超过后负荷时当肌张力增加到超过后负荷时, ,才才出现等张收缩。出现等张收缩。 2. 2.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 : 单收缩: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和舒张的过程。 复合收缩: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

29、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不完全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增加时,刺激频率增加时,单收缩就会发生总和,总和过程发单收缩就会发生总和,总和过程发生在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生在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表现为锯齿状的收缩曲线。缩,表现为锯齿状的收缩曲线。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进一步增刺激频率进一步增加时,总和过程发生在收缩期,就加时,总和过程发生在收缩期,就出现完全强直收缩。出现完全强直

30、收缩。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是单收缩的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是单收缩的3434倍。倍。( (二二) )影响收缩因素影响收缩因素 1.1.前负荷(前负荷(preloadpreload) 决定初长度决定初长度(initial lengthinitial length)前负荷前负荷肌节初长度肌节初长度粗细肌丝的重叠程粗细肌丝的重叠程度度肌张力。肌张力。 肌节肌节最适最适初长(初长(2.0-2.22.0-2.2 m m)时,粗细肌丝时,粗细肌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骨骼肌在体内的自然长度)(骨骼肌在体内的自然长度)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前负荷: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

31、荷。遇到的负荷。结论:结论:1 1、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初长、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初长度愈长,收缩力愈强;度愈长,收缩力愈强;2 2、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能使肌肉、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能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产生最大张力;3 3、前负荷过大或过小,初长度过长或、前负荷过大或过小,初长度过长或过短,收缩力降低。过短,收缩力降低。2.2.后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是肌肉收缩的阻力或做功对象,影响是肌肉收缩的阻力或做功对象,影响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故:先等长后等张收缩。(后负荷故:先等长后等张收缩。(后负荷可用肌张力表示。

32、)可用肌张力表示。)后负荷影响后负荷影响1 1、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缩短发生后、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缩短发生后张力不再增加。张力不再增加。2 2、后负荷愈大,张力愈大,缩短出现愈迟,、后负荷愈大,张力愈大,缩短出现愈迟,缩短的初速度和总长度愈小。缩短的初速度和总长度愈小。 3 3、最适后负荷,产生最大张力,最适缩短、最适后负荷,产生最大张力,最适缩短速度,引起最强收缩。(后负荷过大或过速度,引起最强收缩。(后负荷过大或过小均会降低肌肉做功效率)小均会降低肌肉做功效率) 3.3.肌缩能力:肌缩能力: 肌缩能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肌缩能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 .兴奋兴奋- -收缩耦联期间胞浆内收缩耦联期间胞浆内CaCa2+2+的水平;的水平; .肌球蛋白的肌球蛋白的ATPATP酶活性。酶活性。 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 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物。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