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两汉文明概述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48.04KB
约54页
文档ID:589387176
两汉文明概述_第1页
1/54

中华文明通论——两汉文明概述 [美]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 )《世界文明史》:n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n某些因素形成了文明,可能激励文明,也可能阻碍它的发展 威尔·杜兰:“文明的条件”n经济条件n政治条件n伦理条件n心理条件n地质条件n地理条件n种族条件 文明的内涵n物质文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属性n政治文明: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属性n精神文明:人与自身的关系;思维属性 两汉时代历时426年:n西汉214年(前206—8)n王莽新朝16年(8—24)n东汉195年(25—220) 两汉文明概述n政治思想n政治体制n教育制度n土地关系n史学成就n科学技术 一、政治思想:一、政治思想:从从“黄老无为黄老无为”到到“儒法合流儒法合流” (一)汉初(一)汉初“黄老无为黄老无为” 思想的选择思想的选择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2.客观因素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n秦帝国短命速亡的现实教训n汉帝国开创者刘邦的个人偏好 秦帝国短命速亡的现实教训n《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n贾谊《过秦论》: 今秦二世立……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刘邦鄙视儒生(郦食其的故事)n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n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2.客观因素: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n《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学派的思想理论渊源n《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n政治上:镇以无为,休养生息;n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n法制上:务在宽厚,约法省禁 “萧规曹随”n《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高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黄老无为”政策的实效与问题n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n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史记·平准书》)n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贾谊《治安策》) (二)西汉中期(二)西汉中期“儒法合流儒法合流”思想的确思想的确立立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理论n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霸王道杂之”n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绕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 从“天人感应”到“君权神授”n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n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n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二、政治体制:二、政治体制:从君主专制的重建从君主专制的重建到中央集权的强化到中央集权的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n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n以公卿制度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体制n以郡县制为依托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n以乡党里邻组织与家族宗法结构为基础的民间基层社会机制 “汉承秦制”,“颇有所改”n《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一)增设(一)增设“中朝中朝”及尚书台阁制及尚书台阁制度度n高祖:任用功臣为丞相,位高权重高祖:任用功臣为丞相,位高权重n武帝:增置武帝:增置“中朝中朝”,牵制,牵制“外朝外朝”n成帝:分置成帝:分置“四曹四曹”,设官分职,设官分职n光武帝:改置光武帝:改置“六曹六曹”,形成,形成“八座八座”n后果:后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二)削夺诸侯王国分裂割据势力(二)削夺诸侯王国分裂割据势力n“异姓诸王” n“同姓诸王” n“削藩”措施 贾谊;晁错;主父偃 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 事国人过律;酎金律 (三)加强地方监察控制(三)加强地方监察控制n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n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n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n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祥讹言n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n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n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三、教育制度:三、教育制度:从博士制度的经学化从博士制度的经学化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一)秦汉之际(一)秦汉之际 博士制度的存废博士制度的存废 秦初景象:诸生皆诵法孔子秦初景象:诸生皆诵法孔子n李斯痛斥: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焚书坑儒 秦及汉初博士制度的衰亡n《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n《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 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 (二)两汉博士制度(二)两汉博士制度 的经学化的经学化 五经博士制度的设立五经博士制度的设立n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

……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n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前140—135)之间 石渠阁会议石渠阁会议n宣帝甘露三年(前51),在京师未央宫石渠阁召集会议,“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n增置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等三家博士,分置大小戴《礼》及施、孟、梁丘《易》等五家博士n五经博士增至十余家: 《诗》分鲁、韩、齐三家 《尚书》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 《礼》分后氏、大小戴三家 《易》分杨、施、孟、梁丘四家 《春秋》分公羊、谷梁两家 十四博士定制n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形成十四博士定制:n《诗》分三家(鲁、韩、齐)n《尚书》分三家(欧阳、大小夏侯)n《礼》分两家(大小戴)n《易》分四家(施、孟、梁丘、京房氏)n《公羊春秋》分两家(严彭祖、颜安乐) (三)经学发展中的今古文之争(三)经学发展中的今古文之争n今文经学:通经致用,阐释微言大义n古文经学:通经识古,重在训诂考据n今古文之争:白虎观会议,肯定三纲六纪n今古文趋同:原因;表现 (四)太学教育的制度化(四)太学教育的制度化n建元元年,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

n建元五年,设立五经博士n元朔五年,设立博士弟子五十员,在长安规划太学校舍n昭帝以后,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多n宣帝以后,五经博士员额不断增多n顺帝时期,扩建太学校舍,扩大太学生人数,增加太学生俸禄 (五)地方官学制度的建立(五)地方官学制度的建立n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官学,是地方官府开办学校之始n武帝时,下诏“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郡国学校正式成为地方官办教育制度n平帝元始三年,设立地方官学及其学官制度:“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六)民间私学的兴盛(六)民间私学的兴盛n第一阶段:类似小学启蒙教育的“学馆”、“书馆”、“书舍”、“蒙学”,由“书师”教授儿童识字、书写等技能,阅读《孝经》、《论语》等典籍n第二阶段:类似太学的“精舍”、“精庐”,由儒学经师传授高等教育的经学 四、土地关系:四、土地关系:从土地的私有化从土地的私有化到小农社会的形成到小农社会的形成 秦及汉初的土地私有化n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n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

n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 武帝时的土地兼并之害n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n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n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n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限制“名田”之议n董仲舒“限民名田”议:“塞并兼之路”,“各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n师丹“限田”议:“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 n王莽“王田制”:“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东汉田庄制n仲长统《昌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五、史学成就:五、史学成就:纪传体纪传体“正史正史”传统的诞生传统的诞生 《《史记史记》》的史学成就的史学成就n内容丰富,体例详备内容丰富,体例详备 本纪本纪12篇,表篇,表10篇,书篇,书8篇,世家篇,世家30篇,篇,列传列传70篇,共篇,共130篇,约篇,约52. 65万字 n取材广泛,选材审慎取材广泛,选材审慎 传世文献;皇家档案资料;实地考察传世文献;皇家档案资料;实地考察n寓论于史,观点鲜明寓论于史,观点鲜明 历史观;思想认识;修史原则历史观;思想认识;修史原则 《《汉书汉书》》的史学成就的史学成就n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n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n首创十“志”体裁,记载典章制度与历史现象 六、科学技术:六、科学技术:古代科技体系的初步形成古代科技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天文历算(一)天文历算1.天文n天体结构学说: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2.历法n《太初历》;《乾象历》3.算学n《周髀》;《九章算术》 (二)农学技术(二)农学技术n西汉《氾胜之书》n东汉《四民月令》 (三)医学知识(三)医学知识n《内经》(唐代始称《黄帝内经》)n《神农本草经》n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n华佗的“麻沸散”与“五禽之戏” (四)造纸技术(四)造纸技术n西汉麻纸n东汉“蔡侯纸” 思考题n两汉社会文明的基本特点。

n两汉社会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n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n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n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n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