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又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成就斐然,对中国历史有很多重要的贡献,下列各项不属于其贡献的是( )A.开通了大运河B.发明筒车C.创立了科举制D.重新统一了中国2、 科举制使一些平民书生通过科场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说明科举制A.使平民与官僚贵族平等B.选拔人才十分看重门第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D.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3、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此诗是唐朝一位被贬为平民的太子为表达对自己母后为了做皇帝不惜残害自己儿子的行为的不满所作;这位母后,后来经过“三摘”“四摘”终于当上了皇帝;“三摘”“四摘”反映出她的统治特点A.大力发展科举制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C.残酷诛杀李唐宗室D.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4、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贞观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5、 下列作者和作品对应关系不恰当的是( )A.吴道子——《天王送子图》B.颜真卿——《颜氏家庙碑》C.李白——《江南逢李龟年》D.孙思邈——《千金方》6、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周世宗改革B.黄巢起义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7、 赵匡胤在位期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材料中赵普建议采取的举措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C.加强边境管辖D.加强对百官的管理8、 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9、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历史过程中,查阅到如此史料:“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一经济现象应出现于( )A.三国时期蜀国B.刘宋四川地区C.北宋四川地区D.南宋四川地区10、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A.开封B.苏州C.泉州D.景德镇1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指的是A.皇太极B.忽必烈C.铁木真D.努尔哈赤12、 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接受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A.鼓励民族融合B.重用汉族官吏C.注重发展农业D.实行四等人制13、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14、 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是后人研究宋朝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众多词人中,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 )A.豪迈而飘逸B.委婉、细腻、清秀C.气势磅礴、震撼人心D.豪放、充满报国情怀15、 下列著作按其成书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曹雪芹的《红楼梦》②关汉卿的《窦娥冤》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A.②③④①B.③②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16、 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 )A.沿海地区倭寇猖獗B.葡萄牙攫取了澳门居住权C.满洲兴起清兵入关D.荷兰殖民者强行占据台湾1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女王所说的长城,是秦朝开始修建的,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修建的朝代是A.明朝B.唐朝C.宋朝D.清朝18、 “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国威B.发展海外贸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征服亚非各国,掠夺财富D.开辟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19、 崇被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总督陕西余应桂上言: “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2请调天下镇将,如左良玉、吴三桂并高杰、唐通....齐赴军前,会师真保之间....赐以尚方,是公侯之赏,以鼓励之,底贼可灭也;”材料中的“贼”( )A.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促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C.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配士地的口号D.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20、 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采取说汉语、用汉姓等汉化政策B.杂居、通婚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D.经济往来频繁21、 有四位同学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22、 相对于昆曲,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此可知,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皇室大力扶持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艺术形式更为成熟D.封建制度渐趋没落23、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的历史事件( )A.清政府设置台湾府B.戚继光抗击倭寇C.郑成功收复台湾D.卫温船队到达夷洲二、综合题24、 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都通过不断调整措施来稳定局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以《说唐》《月唐演义》等描写唐代历史人物的传奇小说中,主角大多是武艺高强、开疆拓土的将领,他们往往出将入相、豪气干云,整体的社会风气也是尚武豪迈,甚至同神仙怪异相结合;而在描写宋代社会的侠义小说中,这些身怀武艺之人大多成为江湖草莽或者官府随从,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改变;材料二:图一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图二明朝行政机构示意图(1)材料一反映了从唐代到宋代的社会风气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明朝行政机构与元朝相比有什么变化?并写出明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材料三:图三 军机处旧址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开始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皇帝的旨意不能稍加改变;(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军机处的特点;(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25、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某校以“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巩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_______率军收复台湾;元朝,设_______统辖全国教务和藏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2〕为安定边疆,清朝前期作出了很多努力;从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个方向中任选一个,指出方位,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佐证;〔3〕中华民族自秦汉开始一统,到元、明、清三朝经历了长达六百年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巩固;请概括说明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4〕通过对该主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筹划“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任务一 【制作卡片——感悟人物精神】(1)一组的同学们收集了下面四幅图片,请你从中任选一幅,和他们一起制作学习卡片;任务二 【欣赏诗歌——见证历史兴衰】(2)二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唐诗中的名句,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下列唐诗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唐朝的“盛”与“衰”?任务三【阅读材料——体会中国智慧】(3)三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下面一段材料,请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的科技发明使“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任务四【展示图片——感受华夏之美】(4)四组的同学们整理了下列建筑资料,请你任选其一简要介绍;(介绍该建筑的的结构特点、功能、地位及象征意义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