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定量分析及其方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的定量分析及其方法概述(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九九 章章 决策的定量分析及其方法决策的定量分析及其方法 主要内容1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 3敏感度与情报价值分析 2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5非数量化决策中的量化分析方法 4模拟技术与网络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 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1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2决策的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是通过研究决策问题的客观关系和其内部量的规定性,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数学模型的解以确定决策的期望值,以其期望值作为选择决策方案参考系数的一种科学决
2、策方法。 在决策的定量分析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抽象的方法,确定目标函数,找出参与决策过程的诸变量间的约束关系,建立决策的数学模型。 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含含 义义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2 2、决策模型、决策模型(Decision-making model)构成因素构成因素 下表为某市整修长江防护堤决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数据(单位:千万元): 一般洪水较大洪水特大洪水0.700.250.05整 修 堤 岸 304050增高并加固堤岸353842修建混凝土防
3、水墙404045表表91方案方案费用费用状态状态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1)状态集状态集:一个决策问题总涉及一个系统,系统处于不同的状况称为状态。全体状态所构成的集合,称之为状态集,记以S=(x)。 在上例子中,可用x1表示一般洪水,x2表示较大洪水,x3表示特大洪水,则状态集记作S=(x1,x2,x3)。 (2)状态的生存概率状态的生存概率:系统的每种状态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简称为状态的生存概率,常记以P(x)(其中x为状态变量)。 上例是一个风险型决策问题,其状态的生存概率,即P(x1)=0.7;P(x2)=0.25;P(
4、x3)=0.05; (3)决策集决策集:在定量分析技术中,对于一个决策问题,为达到预想的目标提出的每一个方案,称为决策或决策方案,常记以a;决策变量的全体所构成的集合,称为决策集或决策方案集,记以A=(a)。 在上例中,用a 1表示整修堤岸,a 2表示增加并加固堤岸,a3表示修建混凝土防水墙,则决策集A=(a 1,a 2,a3)。 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4)报酬函数报酬函数:在系统中,对应选取的决策a与可能出现的状态两者的结果或效益称为报酬值,常记为r(a,x)。 在上例中,报酬函数的实际意义为费用,即每种状态下每个方案所需
5、的费用,这里 r(a1,x1)=30 r(a1,x 2)=40 r(a1,x3)=50 r(a 2,x1)=35 r(a 2,x 2)=38 r(a 2,x3)=42 r(a3,x1)=40 r(a3,x 2)=40 r(a3,x3)=45 (5)最优值最优值:决策者依据不同的愿望选择不同的决策准则,根据决策准则确定最优值。因此,最优值是决策者预想目标的数量标志,常记以V,又称期望报酬函数,用Er(a,x)或E(A)表示。 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一)表格法(一)表格法(form methodform meth
6、od) 所谓表格法,就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决策的定量分析模型的一种方法。 表表92 X1X2 XiP(x1)P(x2)P(xi)a1r(a1,x1)r(a1,x2)r(a1,xi)a1r(a2,x1)r(a2,x2)r(a2,xi) air(ai,x1)r(ai,x2)r(ai,xi) aar(a,x) X,P(x)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二)矩阵法(二)矩阵法(matrix method) 矩阵法就是用数学上的矩阵形式来表示决策模型的一种方法。 将状态集S=(x1,x2,xn)、决策集A=(a 1,a 2,
7、am)对应于不同决策、不同状态下的报酬函数值rij=r(ai,xj)(i=1,2,m,j=1,2,n),排成一m行n列的矩阵 r11 r12 r1j r1n r21 r22 r2j r2nr= rm1 rm2 rmj rmn 上述矩阵被称为报酬矩阵报酬矩阵 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同理,我们可以把状态矩阵表述为X=(x1,x2, xn)把决策矩阵表述为A=(a1,a2,am)把状态的生存概率矩阵表述为P=(p1,p2, ,pn),pi=p(xi)这样,决策期望值的矩阵为 r11 r12 r1j r1n p(x1)
8、 E(A1) r21 r22 r2j r2n p(x2) E(A2)E(A) = = rm1 rm2 rmj rmn p(xn) E(Am) 1含义含义: 指采用决策树状图对风险型决策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基本要点基本要点:把每一决策各种状态的相互关系用树形图表示出来,并且注明对应的生存概率及其报酬值,从而进行选择最优决策方案。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三三)决决策策树树法法( (D De ec ci is si io on n t tr re ee e m me et th ho od d) ) 二、定量分析模
9、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2 2决策树的画法:决策树的画法: 先画一个方框作为出发点,它叫做决策点;从决策点画出若干条直线,这样的直线叫做方案枝;在各个方案枝的末端画上一个圆圈,叫做自然状态点;从自然状态点引出若干条直线,这样的直线叫做概率枝;把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报酬值记在概率枝的末端。这样构成的图形叫做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图中:图中:决策点;决策点;方案枝;方案枝;自然状态点自然状态点 概率枝;概率枝;概率枝末端。概率枝末端。 图91 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二、
10、定量分析模型的表示方法 3 3决策树图形的内容:决策树图形的内容: (1)决策点决策点。它是以方框表示的,是几种可能选择的决策方案。 (2)方案枝方案枝。它是由决策点起自左向右画出的若干条直线,每条直线代表一种备选方案。 (3)自然状态点自然状态点。它是画在方案枝末端的一个圆圈,代表备选方案的期望值,通过对各自然状态点的比较,可找出最优方案,即确定决策点。 (4)概率枝概率枝。它是由自然状态点向右画出的若干条直线,代表各备选方案不同状态的概率,它的作用是根据不同自然状态的报酬值和概率,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期望值。 (5)概率枝末端概率枝末端。这是概率枝右端的一个小圆圈,所代表的是各方案在每一自然
11、状态下的报酬值。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1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 2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3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一)直接比较法(一)直接比较法 通过直接比较各个方案的损益值来确定决策方案的优劣顺序,一般只适用于较简单的确定型决策问题。 在上例中如果我们已知该市100%地只有一般洪水发生,就成了一个确定型决策问题,可运用这种方法。 表表93 一般洪水较大洪水特大洪水100%或10
12、0%或100%整 修 堤 岸304050增高并加固堤岸353842修建混凝土防水墙404045最优损益值303842状态状态费用费用方案方案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二)盈亏平衡决策方法及其在确定型决策分析中的应用(二)盈亏平衡决策方法及其在确定型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1.1.盈亏平衡决策方法的基本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决策方法的基本分析方法: (1)方程式法 根据决策问题中的有关产销数量、成本、盈利等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即方程式,通过求数学模型的解以确定盈亏平衡点,并依此来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 决策模型的基本变量: Q:代表产
13、销数量; P:代表单位产品售价; F:代表固定成本总额; V:代表单位产品的变动费用; m:代表目标利润 其约束条件是:m=0 目标函数式:QP=F+QV+ m 根据以上参数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2)图解法 通过绘制盈亏平衡图直观反映产销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盈亏平衡点,依此来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 盈亏平衡图盈亏平衡图: 在盈亏平衡点上,收入与成本相等,此时产销量为Q若产销量大于Q,则盈利若产销量小于Q,则亏损图图9-29-2 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
14、策分析方法一、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2. 2. 盈亏平衡决策方法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盈亏平衡决策方法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一个民办大学招生决策的实例(单位:万元) F=3000,P=1,V=0.4 盈亏平衡图:盈亏平衡图: = BFFNMQ4000人50006000人TRTC(万元)300046005000040002000020年内学生招生总人数: (5000420)= 25000人 图图9393 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 (一)画出决策问题的决策树图形(本章第一节案例):(一)画出决策问题的决策树图形(本章第一节案例): 图
15、图9494304050353842404045 a1 a2 a3 整修堤岸 增高并加固堤岸 修建混凝土防水墙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 (二)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并分别标在各方案枝末端的自然状态点上(二)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并分别标在各方案枝末端的自然状态点上 图图9595304050353842404045 a1 33.5 a2 36.1
16、a3 40.2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a:300.7+400.25+500.05=33.5a2:350.7+380.25+420.05=36.1a3:400.7+400.25+450.05=40.25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二、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 (三)将各方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选择最优决策方案,并画出整个决策树图:(三)将各方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选择最优决策方案,并画出整个决策树图
17、: 图图9696304050353842404045 a1 a2 a3 33.5 36.1 40.26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一般洪水(0.7) 较大洪水(0.25) 特大洪水(0.05) 33.5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1乐观准则乐观准则 2悲观准则悲观准则 3等概等概率准则率准则 4决策系数准则决策系数准则 5遗憾准则遗憾准则 分析五个准则:分析五个准则: 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
18、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下面是一个实例的有关数据(单位:亿元):下面是一个实例的有关数据(单位:亿元): 表表94 差一般好小面积试点 -135适度推广 -249大面积推广 -5812销售销售情况情况报酬值报酬值方案方案(三)(三)等概率准则等概率准则: a:1/3(-1)+3+52.33a:1/3(-2)+4+93.66a:1/3(-5)+8+125 建议方案?(四)(四)决策系数准则决策系数准则: 设乐观系数a为0.7,则1a=0.3各方案的期望值为:a:0.75+0.3(-1)3.2a:0.79+0.3(-2)5.7a:0.712+0.3(-5)6.9 建议方案?三、不确
19、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一)(一)乐观准则乐观准则:a:-1,3,55a:-2,4,99 a:-5,8,1212建议方案?(二)(二)悲观准则悲观准则: a:-1,3,5-1a:-2,4,9-2 a:-5,8,12-5建议方案?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五)遗憾准则:(五)遗憾准则: 一个方案在某种状态下的后悔值等于最大报酬值与该方案下的报酬值之差。 各方案的后悔值列表如下: 表表95 差一般好最大后悔值小面积试点 0577适度推广 1434大面积推广 4
20、004状态状态 后悔值后悔值方案方案建议方案? 对于一个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由于分析时所采用的准则不同,会得到不同方案的最优决策。这说明科学决策也不仅仅是一个定量分析技术问题,还有一个决策者的决策才能与水平的问题,根据定量分析所得到的最优方案,只具有参考价值,实际的决策比单纯的定量分析更加复杂。 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启 示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敏感度与情报价值分析敏感度与情报价值分析敏感度与情报价值分析敏感度与情报价值分析 敏感度分析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1情报价值分析(情报价值分析
21、(Information value) 2在风险型决策分析中,方案期望值的计算依赖每一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而这个概率是通过预测和估算而得到的,实际上并不一定准确。因此往往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些数据的变动对选择最优方案的影响,这种分析就叫做敏感度分析。 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ensitivity analysis) (一一) 含含 义义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ensitivity analysis) (二)敏感度分析的步骤:(二)敏感度分析
22、的步骤: 一个实例的有关数据: 表表96 以中低收入者为主 以高收入者为主 0.70.3以中低标准病房为主 5000-2000以高标准病房为主 -150010000状态状态概率概率方案方案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ensitivity analysis) 1 1用树状图法对方案选优:用树状图法对方案选优: 图972900a1a229001950(0.7) (0.3) (0.7)(0.3)5000-2000-150010000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
23、is)(Sensitivity analysis)2 2分析决策问题中概率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分析决策问题中概率的变化是否会引起最优方案的改变最优方案的改变 (1)假定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概率从0.7变到0.8。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期望值分别变为: 0.85000+0.2(-2000)=3600 0.8(-1500)+0.210000=800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ensitivity analysis) (2)假定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概率从0.7变到0.6: 表表98 以中低收入者为主 以高收入者为主 0.60.4以中低标
24、准病房为主 5000-2000以高标准病房为主 -150010000状态状态概率概率方案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期望值分别变为:0.65000+0.4(-2000)=22000.6(-1500)+0.410000=3100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最优方案发生了变化。 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一、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Sensitivity analysis) 3.3.求转折概率求转折概率 所谓转折概率,是指最优方案的概率界限,即只有当某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大于或小于这个概率值时,某方案才是最优决策,否则就会发生变化。 (1)设P代表就诊病人以中低收入者为主出
25、现的概率;以高收入者为主出现的概率为1P (2)列出两个方案期望值的恒等式并计算: P5000+(1-P)(-2000) =P(-1500)+(1-P)10000 化简得:18500 P=12000 P=0.65 0.65即转折概率。 完全情报的价值=有完全情报后的决策期望值没有完全情报后的决策期望值 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Information valueInformation value) (一)含义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Information valueInformation value) (二)分析
26、方法:(二)分析方法: 1.分析没有完全情报下决策的最优期望值: 在上例中,设就诊病人以中低收入者为主出现的概率为0.7,以高收入者为主出现的概率为0.3。决策的最优期望值为2900(参见上面的分析) 2.分析有完全情报后决策的最优期望值: 图982900x1x2(0.7) (0.3)a1 a2 a1a25000-1500-200010000 通过计算该决策期望值为:0.75000+0.310000=6500 3.计算完全情报的价值:6500-2900=3600(万元) 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二、情报价值分析(Information valueInformation
27、value)(三)意义:(三)意义: 1.完全情报价值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项决策问题的潜力相当大,还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2.进一步收集、处理情报时,所花费的成本不能超过完全情报的价值。这个值是衡量为取得情报而付出的代价的最高界限。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模拟技术与网络分析模拟技术与网络分析模拟技术与网络分析模拟技术与网络分析 模拟技术模拟技术(Simulation method) 1网络分析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 2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Simulation method)(Simulation method) (一)含义及其特征:(一)含义
28、及其特征: 模拟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决策的试验方法。一般说来,它们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模拟,一类是实践模拟。 1数学模拟法数学模拟法,是指一种在决策的数学模型上进行试验的方法,即把不同数据代入数学模型,然后观察其运算结果,这样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和比较,就有可能看出哪个结果较好,从而求得近似最优的方案。 2实践模型法实践模型法,是指通过模拟一个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寻找这一工作过程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并据此做出决策。实践模拟法的核心是把握这一过程中各种事件出现的概率。这些事件被称之为随机事件。在概率论中,设定一些数与这些随机事件相对应,这些数被称之为随机数。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由随机试验的结果而定,实践
29、模拟法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 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一、模拟技术(Simulation method)(Simulation method)1.在决策模型中包括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时间变化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用数学方法解题的困难。 2.决策问题中的变量存在着递推关系,即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变量之间构成一定序列,但无法用一个公式把序列中任意项的数值直接求出来,而仅知道它同前几项的关系。 3.变量之间存在着条件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某个变量的取值附有一定的附加条件,导致数学上的函数曲线往往呈现出跳跃点,增大了用数学方法处理的难度。对
30、于十分复杂的决策问题,甚至会导致数学方法处理的困难。 4.数学模拟是在已有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的模拟。然而,有些决策问题甚至列出数学模型也比较困难,或者没有必要去设想一个数学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实践模拟法。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二)采用模拟方法的必要性(二)采用模拟方法的必要性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通用的图解技术,用以识别一个系统内所有互相连接的环节。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工作项目的计划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的,即将组成整个系统的各项具体任务的先后顺序,通过网络的形式全面规划,并分轻重缓急进行协调,使该系统对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达到以最少
31、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预定计划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一一) 含含 义义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 (Network analysis) (二)基本概念(二)基本概念 1事件 所谓事件,就是指一项活动的起点或终点,在图解模型中,通常用圆圈表示。 2活动 活动是指完成一项特定工作的过程,它通常用箭头表示,它总是有一个从起点和一个终点,起点代表着这项活动的开始,终点则代表着这项活动的完成。如图所示: 事件 事
32、件图99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3时间 活动是一个过程,任何活动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事件是时间上固定的点,即一项活动的开始时间点或完成时间点。 (1)乐观时间 指当一切事情顺利时完成该项活动的估计时间,在三种估计时间中,这种时间最短。 (2)悲观时间 指足够弥补一切不顺利情况下完成该项活动的估计时间。最大可能时间是指对于既不乐观也不悲观的活动给出的一种估计时间。 (3)期望时间 如果用a表示乐观时间,用b表示悲观时间,用m表示最大可能时间,用te表示期望时间,则期望时间为: a+b+4mTe
33、 = 6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4活动链 A B C D E F 在这个图中,有 七个事件;有A、B、C、D、E、F六项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如下图,单位:周) 30 15 9 6 12 9 A B C D E F 5零时活动 指活动时间为零的活动,意即它所花费的时间为零,零时活动一般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因而也可称之为虚工作时间。 图910 图911 图912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34、6并联活动 在这一项工作的各项活动中,有时并不是一项活动接一项活动进行的,某几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我们把这些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称之为并联活动。 图913 A C D E30 9 6 12BF 7关键线路和松弛线路 关键线路指必须在既定时间完成的线路,其间没有任何松弛;松弛线路指存在松弛时间的线路,在松弛时间内完成此项活动不会影响整项工作的进程。松弛时间等于并联的关键线路所需时间减去松弛线路所需时间。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 (三)分析方法和步骤(三)分析方法和步骤 1时间估计 在进行估计时间时,首
35、先分别对各项活动的乐观时间、最大可能时间、悲观时间做出估计,然后求出其期望时间。 例如,如果经过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估计活动E的乐观时间为24周,悲观时间为48周,最大可能时间为27周,则期望时间为: a+b+4m 24+48+427 te= = =30(周) 6 6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nalysis)2 2列出时间分析表列出时间分析表 假定下图是某项工作的活动模型图: I=6A=6C=15F=12E=30G=15D=21H=21B=9图914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根据上
36、图中的代号和数据(时间单位:周),列表如下(表107): 表99 活动 前事件 后事件 te A 6 B 9 C 15 D 21 E 30 F 12 G 15 H 21 I 6根据图中的代号和数据(时间单位:周),列表如下(表107): 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表910 3计算各项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 活动 前事件 后事件 te ES EF A 6 0 6 B 9 6 15 C 15 15 30 D 21 30 51 E 30 6 36 F 12 6 18 G 15 18 33 H 21 33 54 I 6 51 57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
37、etwork analysis)表911 4计算各项活动的最迟开始时间和最迟完成时间 活动 前事件 后事件 te ES EF LS LF A 6 0 6 0 6 B 9 6 15 6 15 C 15 15 30 15 30 D 21 30 51 30 51 E 30 6 36 7 51 F 12 6 18 9 21 G 15 18 33 7 36 H 21 33 54 36 57 I 6 51 57 51 57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表912 5计算各项活动的松弛时间 活动 LF EF S A 6 6 0 B 15 15 0 C 30 30 0 D 51 5
38、1 0 E 51 36 15 F 21 18 3 G 36 33 3 H 57 54 3 I 57 57 0二、网络分析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图915 6画出关键线路,确定最佳决策方案 I=6C=15F=12E=30G=15D=21H=21B=9A=6 调整后决策方案比原来的方案更加节约时间,在不增加资源和成本的情况下能更快完成此项目,因而是一个更好的决策方案,也可以称为最佳决策方案最佳决策方案。 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非数量化决策中的量化分析方法非数量化决策中的量化分析方法非数量化决策中的量化分析方法非数量化决策中的量化分析方法 评分加权平均法评分加权平均法 1列
39、名次法列名次法 2两两对比估计法两两对比估计法 3对于非数量化的、不可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的决策问题,可以将决策问题的各个要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各要素在决策中的重要性给予其加权因子,从而将此决策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 (一一) 基基本本特特点点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 (二)分析步骤:(二)分析步骤: 以有关人事管理决策为例。分析相关要素:年龄、学历、智力、能力、健康状况,等等。 1、评分:分别对每个候选人的每个方面评出分数。 一是标准分标准分。有些方面
40、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分别给候选人评出适当的分数,如学历方面,可规定博士为100分,硕士为90分,学士为80分,中专或高中为70分,初中为60分,小学或小学以下为50分。 二是非标准分非标准分。对于不能通过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给以评分的要素,可组成一个专门评价小组,由专门评价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就某一方面给各个候选人评分,然后将每个成员就某方面给某人所评的分数相加,除以成员数所得的这个平均分数就是某人在某方面的分数。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 这个平均数可用下列分式求得: 此式中 为平均分数,Xi为评价小组每个成员就某因素给某人评出
41、的分数,n为评价小组成员的人数。 例如,由一个五人组成的评价小组就智力方面对候选人甲进行评价,评价小组中各个成员给予的评价分数分别是70,60,80,70,90。根据上述公式,候选人甲在智力方面的平均分数为: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评价小组的成员在进行评分时不得相互交谈,并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评分,以确保评分的客观性。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 2、加权。加权的方法是:给每人各因素的分数乘一个加权因子,这个加权因子由决策者加以确定,加权因子的大小,取决于该要素在决策的重要性。 3、加权平均分。即把每方面的分数乘以加权因子后,再把各方面的加权分数相加,然
42、后除以各加权因子的总和,就得到加权平均分。计算公式如下: 此式中Y为加权平均分,Xi为某人各方面的分数,Wi为加权因子。根据此式求出加权平均分,加权平均分最高者为最佳候选人。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候选人 年龄 工龄 学历 智力 能力 品德 健康 甲 70 80 60 70 85 85 80 乙 80 70 70 80 80 80 85 丙 60 80 70 75 75 85 75 例如,通过评分,各候选人在各方面分别得分如下: 根据被选择人所要负责工作的性质与各方面关系的密切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上述七个方面的加权依次为4,2,3,4,5,4,3
43、 表913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依上述数据,求得各个人所得的加权平均分数为: 计算结果表明,Y甲 Y丙。可见,候选人乙为最佳人选。此方法的优点优点在于:评分比较客观,这就使选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客观标准,避免了专凭任命者主观愿望选人的弱点,并且也考虑到了人与事的统一,从而使选出的人基本上能胜任本职工作。 =76.2 =78 =74 由评价小组的成员对所有候选人或方案直接列出名次,通过名次的先后反映出候选人或方案的优劣。 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 (一一) 基基本本特特点点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
44、(二)基本步骤:(二)基本步骤: 1评价小组成员对候选人或方案排列出名次 (1)科学地选择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小组必须由既了解情况又公正无私的领导或专家组成; (2)由评价小组成员对每个候选人或方案排列名次。为使评价更为客观,评价时同样不能交谈。评价成员的代号所代表的真实姓名也不得向外公开,实际上整个评价仍然是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的。 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 名 次评价成员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010203040506甲 乙 丙 丁 戊乙 丙 甲 戊 丁甲 乙 丁 戊 丙丙 甲 乙 丁 戊乙 甲 丙 丁 戊甲 丙 丁 戊 乙2编制名次表 名次表的编制方法是:
45、在表的顶格从左到右写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有多少候选人或方案就写多少名;在表的左边从上向下写上评价成员的代号01,02,03等,有多少评价成员就写多少代号。然后将评价成员对各方案(或候选人)所列名次填入表中所对应的栏内。 表914 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3编制名次计算表,并计算名次总和 编制名次计算表的方法是:与名次表不同,原来的横行换成评价成员代号01,02,03等,并在最后列出“名次总和”一栏。而原来的纵行则换成方案甲,乙,丙等,然后在表内相应再填上每个成员对每个方案评出的名次,为便于计算,名次由阿拉伯数字表示,上表换成名次计算表如下: 表915 方方 案案
46、010203040506名次总和甲13122110乙21231312丙32513216丁45344525戊54455427名次名次评价成员评价成员名次总和名次总和是每个方案分别由不同评价成员评出的不同名次相加的总数。一般说来,名次总和为最高者,亦即其数值为最小者,为最佳方案。 对于比较复杂的、多目标决策来说,由于有时会出现循环情况,直接采用列名次法比较困难,因而不对所有方案进行总的排列名次,采用两两对比进行分析选优的一种决策方法。 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 (一一) 基基本本特特点点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
47、比估计法 被比较者比较者甲乙丙丁总 分甲乙丙丁0001101001113120(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列出两两对比估计表,把所有的方案进行互相比较,如果作为比较的方案优于被比较方案则在相应的栏内记1分,反之则记0分,至于同一个方案,自身与自身不存在对比问题,因此在其相应栏内划一横线“”,表示不记分。 在表中,方案甲的总分最高,因而应认为是最佳方案。按照分数的高低,我们还可以把上述四个方案按从优至劣排成如下顺序:甲乙丙丁 表916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1、风险型决策分析模型与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模型的构成因素一样吗?如果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这种区别对决策分析是否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
48、为什么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决策者只具有参考作用?这是否意味着决策的定量分析不重要?为什么? 3、怎样理解决策的敏感度分析的重要性?决策者应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判断与决策问题相关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4、什么是松弛线路?什么是关键线路?关键线路对于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举例说明定量分析方法在非数量化决策中的应用。 第第 十十 章章 决策的定性分析及其方法决策的定性分析及其方法 主要内容1定性分析在决策分析中的重要性 2价值观与决策的定性分析 3定性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定性分析在决策分析中的重要性定性分析在决策分析中的重要性定性分析在决策分析中的重要性定性分析在决策分析中的重要
49、性 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 1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2一、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一、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一、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一、决策方案中的质与量 所谓决策方案的质质,是指决策方案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或者说是一个方案得以区别于另一方案的内在因素。 决策方案的质与量之间的区别区别:质具有稳定性,但量是可变的。 公共部门决策方案的质与量的关系之特点关系之特点:由于公共部门决策的多因素性和目标的模糊性,致使有些方案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是质的方面,而其量的方面则很难加以把握。 决策的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是指对决策的质的方面及
50、其性质进行分析。 决策方案的质与其性质的关系: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是就其特性、功能或作用等方面而言的。一个决策方案的质只有与其他方案相比较时才能表现出来,同样一个方案的性质也只有通过与其它方案相比较才能表现出来。并且,一个方案的性质又是受其质所决定的,即具有一定质的方案才具有某种性质。 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一一)含含义义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二)(二)决策定性分
51、析的步骤:决策定性分析的步骤: 1.将各个方案在质上进行比较,对于同质方案可归于一类或合并为一个方案 2.对每一方案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住每一方案的功能或作用 3.将各个方案在性质上进行比较,以找到其中性质上更好的方案 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二、公共部门决策中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三)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三)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重要性重要性 1.公共部门决策具有的公共性,其方案的质与性质比其数量方面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对方案进行定性分析,我们才能把握方案的质及其性质。 2.在公共部门决策中相当部分方案的量的方面难以把握
52、,对于这类决策方案,只有通过定性分析才能进行比较。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价值观与决策的定性分析价值观与决策的定性分析价值观与决策的定性分析价值观与决策的定性分析 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 1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 2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 3经济学经济学: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 哲学哲学: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物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某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时,我们就说该物对人是有价值的;反之我们就说是无价值的。一项决策或一个方案,只有当它被实施的结果对决
53、策者及其组织有用时,或者说,能满足决策者及其组织的某种需要时,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 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 (一一)价价值值(Value)的的含含义义: 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 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指一项决策实施的结果能在经济上给决策者带来的某种利益 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指一项决策实施的结果能在政治上给决策者及其组织带来某种利益 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指一项决策的实施能给决策者及其
54、组织所带来的某种社会利益 一一 二二 三三 (二)公共部门决策的价值类型:(二)公共部门决策的价值类型: 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价值及其类型一一一一1.当政治价值与经济价值发生矛盾时,决策者应尽量寻找一个在不损于政治价值的前提下也不损于经济价值的新方案,在实在找不到新方案时,就应该使经济价值服从于政治价值 二二二二2.当决策者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价值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 (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与矛盾性(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处理政治价值、经
55、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矛盾的原则:处理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矛盾的原则: 二、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二、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二、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二、价值标准与政治利益 (一)价值标准含义: 从方案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该方案值不值得实施的标准,即判断该决策方案对决策者是否有意义标准。 (二)政治利益在公共部门决策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 公共部门决策的价值标准必然地与公共部门决策者及其所代表的集团的利益是不可分的。而在这些利益中,政治利益又必然地居于首位。 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 (一)影
56、响公共部门决策价值观:(一)影响公共部门决策价值观: 公共部门决策价值观指公共部门和公共部门决策者的价值观念体系。 公共部门决策一般价值观念体系,是指所有公共部门所共有价值观念体系; 公共部门决策特殊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指存在某一个或某些公共部门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由该部门特殊的性质、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历史等等因素造成的。 公共部门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念是指公共部门决策者作为决策者角色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它受决策者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与作为决策者角色所处公共部门价值观念体系的双重影响。 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
57、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三、价值观与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 (二)价值观对决策者的影响(二)价值观对决策者的影响 价值观来源影响决策者:因袭型、内省型和从众型。 因袭型的决策者遵守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认为凡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认为有价值的才有价值,而打破传统则是错误的。 内省型的决策者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价值观常轨,并且使自己的价值评价行为总是保持在这个常轨上。 从众型的决策者从不同时代的人们那里接受其价值观,并借助于一种社会共同具有的敏感性,来改变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对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的影响(三)价值观对公共部门决策的定性分析的影响 价值观影响决策者对方案价值的认
58、定,影响他对决策方案性质的判断。从而最终影响方案的选择。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1辩证的方法辩证的方法 2直觉的方法直觉的方法 3逻辑的方法是在决策中运用理性对决策及其方案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它实际上是一套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 (一一) 含含 义义 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二)逻辑方法的构成要素:概念、判断与推理(二)逻辑方法的构成要素:概念、判断与推理 概念概
59、念是反映现象的特有的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判断是指对事物或事件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据以为推的判断叫做前提,从前提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 推理(演绎)的基本形式: 所有S是P, S1是S, 所以S1是P。 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一、逻辑的方法 (三)运用逻辑方法的规则:(三)运用逻辑方法的规则: 1.1.概念要明确概念要明确 决策方案中以及我们的判断和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明确,决不能含糊其词 2.2.判断要恰当判断要恰当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所使用的判断必须恰当,这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 3.3.推
60、理要合乎逻推理要合乎逻辑性辑性 逻辑推理必须遵循特有的逻辑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 二、辩证的方法二、辩证的方法二、辩证的方法二、辩证的方法 (一)含义:(一)含义: 辩证的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我们认识问题的世界观,也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二)辩证方法的内容(二)辩证方法的内容 中心内容是矛盾分析法,这一方法的根本要求是对公共部门决策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矛盾分析法;具体条件分析法;历史联系分析法。 直觉(Intuition)的方法,是一种非逻辑的方法,即不用分析和推理,就能凭理性直接把握其性质的方法。 德国数学家施特
61、克诺夫:直觉“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形式逻辑一点也不参与,真理不是通过有目的的推理,而是凭着我们称做直觉的感觉得到的直觉用现成的判断,不带任何论证的形式进入意识。” 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 (一一)含含义义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一一一一凭直觉方法所把握到的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有时候可能比凭逻辑思维把握到的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更可靠二二二二直觉方法较之逻辑方法要简单得多,不需要繁琐的推理和论证,因而能大大节约定性分析的时间 三三三三公共部门决策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凭逻辑的推理很难把握,而直觉在这样的时候却十分有用,它能直
62、接地把握到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因而有利于正确地做出抉择 (二)直觉方法对于把握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的作用(二)直觉方法对于把握决策及其方案的性质的作用 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三、直觉的方法 (三)直觉方法的局限性(三)直觉方法的局限性 直觉容易使人局限于某一狭隘的范围,有可能会使人产生偏见,得出错误的结论。决策者如果不注意认真调查和分析探讨决策问题及其方案,单凭直觉去做出决策,就难免造成决策的失误。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1、怎样认识对决策方案进行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决策者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决策者对决策方案的定性分析的? 3、在对决策方案进行定性分析时,应如何正确地
63、运用逻辑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 4、在决策的定性分析过程中为什么不能滥用直觉的方法? 第第 十一十一 章章 决策行为分析及其方法决策行为分析及其方法 主要内容1行为科学与行为方法 2决策行为的激励 3决策行为的控制 4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与思想工作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行为科学与行为方法行为科学与行为方法行为科学与行为方法行为科学与行为方法行为科学及其产生行为科学及其产生 1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 2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 3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 (一)什么是行为科学(Behaviora
64、l science) 含义含义 广义广义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指包括研究人的指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及动物的行为以及动物的行为的多种学科,行为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而是一个学科群而不只是一门学科,不只是一门学科,所以在英文中用所以在英文中用的是复数形式。的是复数形式。 狭义狭义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指研究人的组指研究人的组织行为的一种织行为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 (二)行为科学的产生(二)行为科学的产生 1霍桑试验(Hawthorne Experiment):1924年的霍桑试验开,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实
65、验材料基础。 2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yao)和茨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原理: (1)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提高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3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会议:为行为科学命名。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及其组织行为来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工作中的
66、人际关系(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等等。 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一、行为科学及其产生(三三)行行为为科科学学的的内内容容 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 (一)关于(一)关于“人性人性”的新认识的新认识 1麦格雷戈(Mcgregor)的“人性论”: (1)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使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去取得成就。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同游戏或休息一样顺乎自然。 (2)人的想象力、发明才能和创造性广泛地散布在人群之中,任何理智正常
67、的人都具有想象力、发明才能和创造性。 (3)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利用。 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 2 2新的人性学说对研究决策行为的启示:新的人性学说对研究决策行为的启示: (1)在决策时,决策集团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愿意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愿意承担决策中的责任。 (2)让更多的人参与决策,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发明才能和创造性,因而决策正确的可能性越大,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也越大。 (3)领导者应该设法最大限度地让其下属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并且设法清除阻
68、碍其下属发挥聪明才智的种种障碍物,在决策的组织工作中,既要注意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消除他们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行为科学有关决策的基础理论(二)需要与激励(二)需要与激励 1马斯诺(Maslow)的需要层次论: 第一层: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房、医药等; 第二层:安全上的需要,如生活有保障,不会失业,生病或老年有所依靠等; 第三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第四层: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业心。 2行为科学的激励观
69、:激励可以分为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激励,前者如给予奖金,后者则是自己目标的实现等等。古典理论只注意外在的激励,而行为科学则更重视内在的激励。 激励决策参与者的积极行为 控制决策参与者的消极行为 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 (一一)决决策策行行为为方方法法要要解解决决的的关关键键问问题题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三、决策行为方法的特点 提倡专家集体决策,充分发挥各个专家的聪明才智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对专家实行有效的激励,使他们既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能减少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
70、种软方法,不要专门的技术和复杂的计算,简便易行 能够对决策中的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评估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二)决策行为方法的基本特点:(二)决策行为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决策行为的激励决策行为的激励决策行为的激励决策行为的激励 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 1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 2所谓决策的积极行为是指决策参与者所表现出的有利于制定出正确决策的行为。 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 (一一) 含含 义义 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
71、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一、积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作用 (二)决策积极行为的类型:(二)决策积极行为的类型: 1 1创新行为创新行为 指决策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敢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的行为 2 2揭短行为揭短行为 指决策的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敢于指出决策方案的缺点和错误的行为 3 3协调行为协调行为 也称合作行为,指决策参与者善于与他人协调、合作共事的行为,甚至包括与自己的对手寻求一致的行为 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一)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1会议组织会议
72、组织:一般以610人为宜。参加者应是对该决策问题感兴趣,并且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决策问题必须尽可能分细,使参加者对问题一目了然。 2会议规则会议规则 (1)不允许对意见进行反驳,也不允许作结论; (2)鼓励自由思考,思路越广越受欢迎; (3)追求数量,意见(或建议)提得越多越受欢迎; (4)寻求意见的改进与联合,即参加者应当希望和他的意见差不多的人与他一起提出联合意见,使建议更加有说服力。 3效果效果:据国外有关统计,这种会议一般每小时可产生60150个设想方案,比一般会议产生方案可提高70%左右。 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
73、为的激励方法 (二)(二)对演法对演法(Didactic interaction) 1内涵:对演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即不同方案由对立的不同小组去制定,然后双方开展辩论,互攻其短,以求充分暴露各自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或者预先演习一个方案,故意设置对立面去挑剔,通过这种方法得以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使方案越来越完善。 2采用对演法的两种情况: (1)决策问题需要做出一种非此即彼的决定。 (2)在决策问题上被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彼此对立的集团,这些对立的集团之间,在会议上最初的反应是相互对立,彼此攻击,难于交流。 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二、决策
74、积极行为的激励方法(三)共同协商法(三)共同协商法(Collective Bargaining) 1寻找双方观点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2双方都应该有原则地作出适当的让步。 3共同协商的决策必须要照顾双方的需要。 4当双方最后还是无法达到一致时,只好请一个公平的裁判者加以裁决。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决策行为的控制决策行为的控制决策行为的控制决策行为的控制 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1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 2决策的消极行为:指决策参与者所表现出的有碍于制定出正确决策的行为。 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
75、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一一) 含含 义义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消极行为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一一一一利己行为利己行为: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问题对决策者有着某种利害关系,这些参与者在发表意见和分析评估时表现出的一种感情用事,从自己的利害关系出发考虑决策问题的行为。 二二二二护短行为护短行为:指决策的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为错误方案辩护或掩盖方案缺点的行为。 三三三三冲突行为冲突行为:指在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决策集团与决策集团之间相互矛盾和抗衡的行为。 (二)决策消极行为的类型:(二)决策消极行为的
76、类型: 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提喻法(一)提喻法(Synectics),又译作,又译作“综摄法综摄法”或或“类比法类比法” 1将决策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 2采用类比方法,不讨论决策问题本身,而讨论与之相似的问题。 (二)方案前提分析法(二)方案前提分析法(Strategic assumption analysis) 1由决策组织者或者决策咨询机构首先对各种方案加以研究,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 2在研究讨论的前提假设后,将前提假设提交决策讨论会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决策中心再将各种意见加以综合,做出选
77、择。 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二、决策消极行为的控制方法 (三)特尔斐法(三)特尔斐法(Delphi technique) 1将所要讨论或咨询的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十分明确的问题,并编写成意见征询表,邮寄给经过选择的有关专家们,请他们各自独立地用书面形式回答问题。 2各位专家在接到征询表后,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经过独立思考后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意见征询表上,并且将回答了的意见征询表又邮寄给原单位意见征询单位。 3各位专家的意见收回后,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出一个统计结果。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是意见的倾向性和一致性。 下四分位数 中位数 上四分位数 79
78、0 790 810 830 830 850 860 860 870 890 900 4反馈:在将专家的第一次回答进行统计整理之后,再将同样的意见征询表,连同统计整理结果,寄给同一批专家,再征求意见。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与思想工作方法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与思想工作方法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与思想工作方法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与思想工作方法 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 1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2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 (一)听证(一)听
79、证(HearingHearing)制度及其程序)制度及其程序 1听证制度的含义含义: (1)司法听证制度司法听证制度:为诉讼上应听取他方当事人意见的制度,也就是说,法院在审查事实或法律问题时,要以公开举行的方式听取证人和当事人的意见,以保证审判的公平,从而实现正义,是司法审判活动的必经程序。 (2)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制度:立法机关为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一方面要听取利害关系人或有关团体的意见,使法律充分反映民意,为公众提供一个公共论坛,体现民主;另一方面,听取专家学者或有关人士的意见,以弥补立法者学识、经验之不足,防止立法的偏颇与缺失。 (3)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
80、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4)决策听证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听证又称辩明性听证,指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的意见,特别是听取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是把科学引入决策过程中,运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 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 事先通知事先通知 .听证主听证主体体:包括听证组织机构、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与人三个部分
81、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在听证会上,政府代表、决策提案人被提问的机会最多,其次听证参与人中的利益关系人、有关机构、团体和专家学者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质疑、辩论 听证笔录与听证笔录与报告报告:听证笔录,是记载整个听证活动的书面凭证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2 2听证程序与内容:听证程序与内容: 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 (二)听证制度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二)听证制度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 1听证制度是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对于决策参与者的积极行为进行激励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激励方式 2听证制度能够对决策参与者的消极行为起到控制作用 一、
82、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公共部门决策中的听证制度一一一一听证制度是公共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二二二听证制度有助于公共部门决策的评估择优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可行性 三三三三听证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的民主化,即有利于公共部门做出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 (三)听证制度与公共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听证制度与公共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四四四听证制度有利于实现决策方式的民主化 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
83、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疏通与行为激励 政治教育与行为激励 表扬与行为激励 一一 二二 三三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为激励(一)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为激励 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二、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工作与行为控制(二)思想工作与行为控制 1思想转变与行为控制 2引导与行为控制 3批评与行为控制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1、为什么说行为科学对“人性”的新认识为集体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怎样理解头脑风暴法、对演法、共同协调法对决策参与者积极行为的激励作用? 3、怎样理解提喻法
84、、方案前提分析法、特尔斐法对决策参与者消极行为的控制作用? 4、怎样理解听证制度对于实现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5、在我国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思想工作方法来激励决策参与者的积极行为和控制他们的消极行为? 第第 十二十二 章章 决策方案的选择决策方案的选择 主要内容1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 2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 3票决制的规则与抉择策略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选择决策方案的准则 现实性最优准则现实性最优准则 1系统性最优准则系统性最优准则 2效用性最优准则效用性最优准则 3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
85、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 (一)决策的一般准则:指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一般依据。 古典经济学家的绝对准则; 西蒙的相对性准则:西蒙相对准则的片面性:它把决策准则归结为令人满意,这只是从主观方面去寻找决策时选择方案的依据,而忽视其客观基础;这个准则是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 (二)(二)决策准则应具有的特性:决策准则应具有的特性: 1、准则的客观性 2、准则的绝对性 3、准则的相对性 所谓“现实性”,意思是说,一方面是客观的,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它是被决策者已经认识到的或发现了的,并非仅仅是潜在的。
86、所谓“最优”,就是说,在决策者已经制定出的或知道的诸方案中,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它是最好的或最佳的。 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一、现实性最优准则(三三)现现实实性性最最优优准准则则的的含含义义 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集合性:集合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成的 相关性:相关性: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性质并不等于各要素的简单总和,即具有非相加性 目的性:目的性:在系统看来,构成系统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功能 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任何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87、因此,它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量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一)系统的基本特征:(一)系统的基本特征: 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一一一一公共部门决策系统是由诸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因而也具有集合性 二二二二公共部门决策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三三三三不但任何一项决策都具有自己的目的性,即具有自己的目标子系统,而且它的子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目的性,并且这些子系统的目标必须服从于大系统的总目标 (二)(二)公共部门决策系统的特征:公共部门决策系统的特征: 四四四四公共部门决策系统,也
88、具有环境适应性 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 (三)实现系统性最优的原则:(三)实现系统性最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系统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统一。 (1)决策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它的各个要素是不具备的; (2)决策系统内各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3)决策系统内每个要素或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依赖于其他要素或部分的性质和行为。 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二、系统性最优准则 2、综合性原则 (1)决策系统的目标具有综合性,任何一项决策的目标,几乎很难用一个单一指标来衡
89、量; (2)对每一决策方案或措施,应综合考虑其产生的效益和引起的各种后果,要求对任何一个决策系统的分析研究,必须从其要素、结构、功能、历史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和系统考察。 3、最优化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系统实现最理想的目标;在制定和选择决策方案时,要求就是找出最优方案,即系统内的最优化。 1、效用: 所谓效用,是指决策者对实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损失或利益的反应。效用决定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其量的表现为效用值。 2、效用曲线 效用曲线是指以损益值(或期望值)为横坐标,以效用值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 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 (一
90、一)效效用用曲曲线线及及其其含含义义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 3 3、效用曲线的画法:、效用曲线的画法: (1)规定效用值在0和1之间,并进一步确定效用值0和1所对应的损益值,并根据相关数据建立坐标如下: 1.0 10 0 10 20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 (2)通过调查或思考确定方案A的效用值所对应的方案B的损益值,并根据相关数据找出坐标上的各点。 (3)把上述各点连接起来,就可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用曲线。如下图所示: 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
91、效用性最优准则( (二二) )效用曲线对选择方案的影响效用曲线对选择方案的影响 1、效用曲线有的基本类型: 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决策人,如果我们分别用a、b、c表示这三条曲线,则可画图如下:(1)曲线a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型的决策人;(2)曲线c所代表的是一种进取型的决策人;(3)曲线b所代表的是一种中间型的决策人。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三、效用性最优准则 2、决策效用值与决策优化的相对性不同类型的决策者对同一决策方案效用的评估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总是根据自己对决策方案效用的判断进行选择,即坚持效用最优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92、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方式 首长决定方式首长决定方式 1集体决定方式集体决定方式 2首长决定方式是个人决定方式的一种形式。所谓个人决定方式,是指由某个个人选择并最终确定执行某一决策方案的一种决定方式。 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 (一一)首首长长决决定定方方式式与与个个人人决决定定方方式式 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二)个人决策方式的特点:(二)个人决策方式的特点: 1、采用个人决定方式的决策主体只能是单个有生命的个体; 2、个人决定过程是决策者个人根据自
93、己的知识、经验对决策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并做出决断的的过程,它是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3、采用个人决定方式的决策问题往往是决策者个人能够全权处理的问题。采用个人决定方式的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4、采用个人决策方式做出决策时,作为决策者的个人虽然可以广泛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接受咨询,但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必须由他个人决定; 5、作出决定的个人必须对决策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 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 (三)首长决定方式的特点:(三)首长决定方式的特点: 公共部门决策过程中选择并最终决策方案的是首长个人; 首长决定过程是
94、首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决策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并做出决断的过程,它是首长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长的决定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只有那些通过法定程序授予首长全权管理的公共事务问题,首长才具有决策权; 首长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广泛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接受咨询,但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必须由首长个人决定; 作出决定的首长必须对决策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一旦决策失误,必须对行使决策权力的首长予以责任追究。 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 决策权力明确,能够避免决策过程中因职权不清而造成的对决策问题相互推诿现象 决策权力集中,有利于快速果断决策
95、,提高决策效率 决策责任明确,能够提高决策者的责任心,能够有效避免对决策后果无人负责的现象 一一 二二 三三 (四)首长决定方式的优点:(四)首长决定方式的优点: 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一、首长决定方式 (五)首长决定方式的缺点:(五)首长决定方式的缺点: 1、首长主要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决策,易于造成决策失误 2、首长决策方式容易形成决策中的“一言堂”,不利于决策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的形成 3、采用首长决策方式进行决策,如果缺少对首长的有效制约机制,难免造成决策权的腐败 所谓集体决定方式,指在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的选择或最终决定权由一个多人组成的集体来行使的一种决定
96、方式。 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一一)集集体体决决定定方方式式的的含含 义义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一一一一集体决定的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个体。 二二二二在集体决定的主体构成中,各个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集体决定的主体在行使决定权方面应该有着同等的地位,否则就称不上集体决定。 三三三三集体决定通常都是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二)集体决定方式特点:(二)集体决定方式特点: 四四四四集体决定方式是民主决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二、集体决定方式 (三
97、)集体决定方式的优点:(三)集体决定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集思广益; 2、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 3、有利于防止以权谋私。 (四)集体决定方式的缺点:(四)集体决定方式的缺点: 1、决策责任不明确; 2、决策效率低; 3、个人智慧在决策中的作用可能会受到 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票决制的规则与抉择策略票决制的规则与抉择策略票决制的规则与抉择策略票决制的规则与抉择策略 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 1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 2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 (一)票决制的形式(一)票决
98、制的形式 1、票决制的含义:所谓票决制,指由所有拥有投票权的决策者对备选方案以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按投票的结果来选定最终方形式案的一种决策。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一般采用票决制。 2、票决制的形式 按投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 所谓公开投票,是指决策参与者在投票表决时以公开自己决定意愿的一种投票方式,具体形式主要有欢呼投票、唱名投票、举手投票、记名投票等; 所谓秘密投票,是指决策参与者在投票表决时以不公开自己决定意愿的一种投票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无记名投票形式。 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各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
99、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 (二)票决制的规则:(二)票决制的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的含义含义: 所谓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对某一备选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至少没有一票反对的规则。它通常也被称为“一票否决制”。 (2)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A、按照这一规则进行方案选择能够确保每一个决策者的权益能够绝对地平等;B、按照全体一致规则,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C、按照全体一致规则,每一个决策者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充分关注其他决策者的利益
100、;D、全体一致规则的运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加。 (3)全体一致规则的缺点缺点: A、决策成本过高; B、鼓励“策略行为”。 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一、票决制的形式与规则 2 2、多数裁定规则、多数裁定规则 (1)多数裁定规则的含义含义: 所谓多数裁定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多的决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决策方案的规则。 (2)多数裁定规则的形式形式: 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A、简单多数规则。 所谓“简单多数”,就是在多
101、种决策方案的择优中,哪一个方案得到的赞成票最多,则该方案就成为正式的公共决策方案,而不必超过半数。因此,简单多数规则也称“相对多数规则”。B、绝对多数规则。 决策时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则需要对投赞成票的具体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如要求达到1/2或2/3或3/4等多数票,这就是绝对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3)多数规则的缺点缺点:A、“多数剥夺少数”;B、存在“周期多数”或“投票悖论”(the paradox of voting)现象,即决策结果将随着投票者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的现象。 二、二、二、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
102、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 (一)决策方案抉择困境及其原因(一)决策方案抉择困境及其原因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投票悖论 (1)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内容: A、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是: 公理:连贯性(connectedness)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必有XY 或YX。 公理:传递性(transitivity)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Z,必有如果XY且 YZ,则XZ。 二、二、二、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
103、策略 B B、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的五个条件:、民主决策方式必须满足的五个条件: 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即在进行集体选择时,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的组合都应被考虑进去。 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即集体选择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 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即选择应限制在独立于其他方案的某一套方案中。 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即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决策。 条件5:非独裁性。即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 们的偏好强加于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二、二、二、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 C C、把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
104、好的不可能性:、把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的不可能性: 任何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才能把个人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或集体偏好次序;但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不存在一种可能把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体制。 D D、投票悖论、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多数投票原则下,由于以投票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并且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由于任何公平的投票制度都会出现循环投票,那么控制决策议程的
105、人就有机会操纵社会选择和公共决策。因此,认为绝对多数规则能够体现大多数人意志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二、二、二、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 (二)决策方案抉择的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策略 、建立利益联盟势均力敌的两个候选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结果应该是合作,最终使此时彼此的收益最大化,两方收益之和也最大化。 2、交换选票公共选择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当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值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时,“循环”就会消失。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
106、权平均法 所谓“单峰值”,指的是偏好只有一个峰值,在峰顶(最优偏好)的两边,其他备选方案的偏好持续下降。所谓“双峰值”,指的是偏好具有两个峰值,如图所示: 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图1 双峰值偏好方案丙乙甲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二、列名次法 在投票人偏好皆为“单峰值”的条件下,过半数规则会产生一个均衡的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有当多峰偏好的投票人改变自己的偏好即变为单峰偏好时,才能使多数投票得出一致的结果。因此,为了在集体决策中达到集体一致的结果,使投票人通过交换选票由双峰偏好变
107、为单峰偏好是至关重要的。 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图2 单峰值偏好x方案丙乙甲丙甲y z偏好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三、两两对比估计法 、争取中间投票人、争取中间投票人 (1)中间投票人 中间投票人,指是指投票支持中间立场方案的投票人,或者称为以中间方案为最优决策的投票人。 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集团人数(百分比)yx多峰偏好的投票人对自己偏好的改变或确定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以下两个规则:
108、其一,个人对某备选方案评价最高,即为其理想或最优方案;其二,对于越是远离其最优方案的方案,其对它评价越低。根据以上规则,一般说来,中间投票人所支持的方案往往是被选中的或通过的方案。 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二、决策方案抉择的困境与策略( 2 2 )争争取取中中间间投投票票人人的的理理论论基基础础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1、为什么决策者不可能选择绝对的最优方案,而只能选择现实的最优方案?如何理解现实的最优方案? 2、为什么说公共部门决策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应如何遵循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试举例说明。 3、怎样理解不同的决策者对
109、风险的不同态度?这种不同态度是如何影响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的? 4、首长决定方式和集体决定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如何克服这两种决定方式的弊端? 5、用实例说明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遇到的困境以及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或经验。 第第 十三十三 章章 决策实施与追踪决策决策实施与追踪决策 主要内容1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决策方案实施的特实施的特点及其作点及其作用用 2试点与决策试点与决策实施实施 3信息反馈与信息反馈与追踪决策追踪决策 4决策的可靠决策的可靠性与连续性性与连续性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及其作用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及其作用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110、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 1决策方案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决策方案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2所谓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也可以简称公共部门决策实施,是指公共部门的机构或人员按照决策方案的具体要求采取一系列客观的实际行动以实现决策目标的过程。 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 (一一)决决策策方方案案实实施施的的含含 义义 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一、决策方案实施及其特点 (二)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二)公共部门决策方案
111、实施的特点: 1、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是相关机构和人员所采取的一种客观行动; 2、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的行动必须按照决策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 3、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是一个从计划、解释、组织到执行具体指令的过程; 4、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是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实施者与作为公共部门决策目标群体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5、公共部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也是公民民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 二、决策方案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二、决策方案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只有通过决策方案的实施才能最终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 (二)只有通过决策方案的实施才能最终检验决策方案的正确性; (三)只
112、有通过决策方案的实施才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决策问题,从而使公共部门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得到不断的解决。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试点与决策实施试点与决策实施试点与决策实施试点与决策实施 试点试点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 1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 2一、试点一、试点一、试点一、试点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 (一)试点及其优点:(一)试点及其优点: 1、试点的含义含义:决策实施过程中的试点是指在决策方案形成后和大规模实施前先在一定范围内的实验,目的在于检验决策方案的正确性。 2、试点的优点优点: (1)试点是对方案的一种实施,只是在较小范围
113、内的实施。因此,这时的决策方案已超出纯认识的领域,进入了实施阶段,具有了实践的特点,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方案的正确性。 (2)试点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方案,因此,一旦决策失误,所造成损失较小,对整个局势影响不大,且易于修正。 一、试点一、试点一、试点一、试点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 选点的典型选点的典型性性 试点必须先试点必须先走一步走一步 试点时不能试点时不能人为地制造人为地制造特殊条件特殊条件 试点要特别试点要特别注意总结经注意总结经验,及时做验,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好信息反馈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3 3、试点的要求:、试点的要求: 一、试点一、试点一、试点
114、一、试点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对决策方案的检验一一一一通过试点,可以使决策方案得到证实; 二二二二通过试验,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修正原有的方案或进行新的决策; 三三三三通过试点,使实施方案者初步得到了实施方案的经验,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该方案所需要的环境与条件,这就为下一步全面实施决策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试点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二)试点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 (一)实施计划(一)实施计划 1 1、实施计划的类别:、实施计划的类别: (1)战略计划:指决策人员对于组织的长期目标
115、、政策和发展方向所作的一种事前安排。 (2)策略计划:指导高级管理层所作的一种事前安排。 (3)工作计划:指业务部门对具体工作的布置和落实的时间、措施等的一种事前安排。 2 2、制订实施计划的要求:、制订实施计划的要求: (1)必须规定出如何分配该决策方案的全部工作量; (2)必须注意计划中各具体的子目标与决策总目标的一致; (3)编制执行计划时必须把时间因素当作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 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 (二)决策解释:(二)决策解释: 1、决策解释的含义含义:所谓决策解释,指在全面实施方案的准备时期,决策者向被领导者宣
116、传、解释决策及其方案的行为。 2、决策解释的作用作用:(1)能提高执行工作者的效率;(2)能防止执行者在执行时偏离决策目标。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 (三)组织工作:(三)组织工作: 1 1、组织工作的、组织工作的含义含义: 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指挑选决策方案的实施者并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2 2、组织工作的、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1组织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要符合对组织提出的目标; 2在组织各个环节之间明确地划分功能,减少重复多余的环节; 3组织的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数量要适当,各环节和工作人员需具有
117、合理的工作任务,权利、责任到人; 4对整个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信息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 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二、决策实施的全面展开(四)执行:方案实施工作的全面展开(四)执行:方案实施工作的全面展开 1、执行的含义:所谓执行,指实施决策的各项指令,使管理机关各工作人员积极地高效率地实施预定方案的过程。 2、指挥是执行工作的关键。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信息反馈与追踪决策信息反馈与追踪决策信息反馈与追踪决策信息反馈与追踪决策 信息反馈信息反馈 1决策修正决策修正 2追踪决策追踪决策 3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是指决策执行者将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迅速
118、传递给决策中心,使决策中心能够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修正、补充或重新决策的一个信息回授过程。 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 (一一)信信息息反反馈馈的的含含 义义 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 (二)信息反馈的类型:(二)信息反馈的类型: 信息反馈信息反馈1、正反馈的、正反馈的特点是反馈信特点是反馈信息与原输出信息与原输出信息基本保持一息基本保持一致,反馈信息致,反馈信息对原输出信息对原输出信息起增强的作用起增强的作用2、负反馈的、负反馈的特点是反馈信特点是反馈信息与原输出信息与原输出信息发生偏离,息发生偏离,反馈信息对原反馈信息对原输出信息起减输出信息起减
119、弱的作用弱的作用 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一、信息反馈 信息的有效传输 在反馈过程中传递时间的长短 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一一 二二 三三 (三)影响信息反馈效果的因素:(三)影响信息反馈效果的因素: 二、决策修正二、决策修正二、决策修正二、决策修正 (一)决策修正的含义:(一)决策修正的含义:所谓决策修正,是指在已做出的决策基本正确并能继续执行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决策目标,从而对决策方案所进行的部分调整和补充。 (二)决策修正的特点:(二)决策修正的特点: 1、其前提必须是原有决策基本正确,且有条件继续执行下去; 2、决策修正以不改变原有决策目标为原则; 3、决策修正主要是对决策
120、方案的修正,不是对原有方案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方案稍加改变,即作适当调整和补充; 4、决策修正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的; 5、决策修正在决策过程中是经常性的。 所谓追踪决策,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无法继续下去而对决策目标和方案所作的一种根本性修改,它本质上是就原有决策问题在新的情况下所作的一次重新决策。 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 (一一)追追踪踪决决策策的的含含义义 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一一一一追踪决策必须以原有决策失误或原有决策无法执行下去为前提 二二二二追踪决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决策目标 三三三三在追踪决策过程中,
121、为了实现新的目标往往需要重新制定方案,至少也要对原决策方案作重大调整 (二)追踪决策与决策修正的区别:(二)追踪决策与决策修正的区别: 四四四四追踪决策往往造成原有决策执行过程的暂时中断 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三)追踪决策中所涉及的关系:(三)追踪决策中所涉及的关系: 1、是与非的关系; 2、功与过的关系; 3、旧与新的关系; 4、优与劣的关系; 5、事与人的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决策的可靠性与连续性决策的可靠性与连续性决策的可靠性与连续性决策的可靠性与连续性 决策的可靠性分析决策的可靠性分析 1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2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
122、、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 (一)可靠性的含义:(一)可靠性的含义: 所谓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的可能性,一般用“失效率”作为衡量可靠性的指标。失效率是指完不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二)决策方案失效的三个阶段:(二)决策方案失效的三个阶段: 1、早期失效; 2、偶然失效; 3、耗损失效。 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 (三)浴盆规律:(三)浴盆规律: 指决策方案失效的变化趋势是一条普遍规律。 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四)引起决策方案失效
123、的原因分析:(四)引起决策方案失效的原因分析: 1、致命问题致命问题:这类问题有可能导致决策完全失败;2、严重问题严重问题:这类问题有可能使决策的实施发生 严重困难;3、一般问题一般问题:仅对决策的实施发生困扰而已。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决策的可靠性分析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的含义:(一)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的含义: 所谓决策过程的连续性,指决策过程也是一个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运动过程。 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发现问题
124、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决策的起点发现新问题执行机构实施方案决策中心追踪决策决策修正信息反馈新决策过程开始调整或制定新目标修改或补充方案下达指令在实施方案中,有可能发现新问题,需要重新决策,导致整个决策程序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复。 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决策过程的连续性(二二)决决策策过过程程连连续续性性原原 因因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怎样认识决策方案实施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怎样认识决策全面实施前进行试点的重要性?如何理解试点与决策全面实施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决策修正与追踪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用一个案例说明决策可靠性的变化一般会遵循浴盆
125、规律。 、怎样认识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第第 十四十四 章章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分析 主要内容1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的特点 2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 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 2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意义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意义 3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一、突发公共事件及
126、其特点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 (一)突发公共事件定义定义: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类型: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公共事件特点特点:1、突发紧急性;2、高度不确定性;3、高频发性;4、严重危害性。所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是指面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以政府为主导,媒体、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明确应急管理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研究和选择的过程。
127、 其内容包含:预警分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布局、分类分级、预案评估、预案选择、预案的动态调整、资源的优化调度等。 二、二、二、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 (一一)突突发发公公共共事事件件应应急急决决策策的的含含义义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及其特点 2 2、信息传递的、信息传递的 及时准确及时准确 1 1、决策方式的、决策方式的 集中统一集中统一 4 4、决策方案、决策方案的随机应变的随机应变 6 6、决策执行的、
128、决策执行的 迅速快捷迅速快捷 3 3、决策目标的、决策目标的灵活可行灵活可行 5 5、方案选择的、方案选择的坚决果断坚决果断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特点:(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特点: 三、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意义三、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意义 (一)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有助于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有助于改进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过程和方式方法,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三)研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有助于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质量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
129、体制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 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 1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2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及其完善途径 3所谓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是指由一系列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相关的决策机构及其支持系统、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及决策预案组成的有机结合体。 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
130、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 (一一)政政府府突突发发公公共共事事件件应应急急决决策策体体制制的的含含义义 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 (二)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要素:(二)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要素: 1、组织要素:主要包括决策中心和决策支持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中心在我国一般称之为应急委员会,决策支持系统则包括了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监督系统和决策执行系统; 2、行为要素:包括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及决策预案等内容。 决策中心决策执行系统决策
131、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监督系统职能部门专家研究咨询部门机构专家决策方案决策环境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一、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政府主导与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多方参与相结合结合 统一指挥与统一指挥与分级负责相分级负责相结合结合 平时预案与平时预案与战时应急相战时应急相结合结合 总体预案与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相专项预案相结合结合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三)我国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三)我国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特点: 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我国
132、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 (一)应急决策中心:(一)应急决策中心: 1、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2、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3、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工作。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工作。 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
133、、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二、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的组织结构 (二)应急决策支持力量(二)应急决策支持力量 1、决策信息系统; 2、决策咨询系统; 3、决策监督系统。 (三)应急决策执行系统(三)应急决策执行系统 1、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 2、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
134、突击力量。 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一)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一)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1.决策者对应急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应急意识谈薄,决策过程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2.各级政府决策支持力量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正常的决策支持功能; 3.各级政府综合性的决策协调行动机制乏力; 4.应急决策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 5.政府决策方法单一和陈旧,应急决
135、策缺乏足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二)完善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二)完善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 体制的主要途径体制的主要途径 1各级政府决策者应该树立科学的公共应急决策观,廓清各种思想误区; 2. 强化政府公共应急决策信息、咨询及监督系统的建设; 3. 建立有效的政府应急决策的综合协调机制; 4. 完善政府在应急决策方面的法制建设,优化决策环境; 5.
136、 借鉴古今中外的应急决策方法,丰富政府决策的方法论体系,实现政府决策从经验主义向科学主义转变。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 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 1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 3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评分加权平均法一
137、、评分加权平均法(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 所谓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是指政府以外的力量,包括媒体、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市民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有序地参与到公共应急决策程序之中,运用现代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更高效、快捷地做出应急决策而形成的一个彼此依赖、共享权力的动态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与方式。 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 公共应急 决策参与 机制媒体国际资源社区非营利 利组织市民企业政府公共应急决策体制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
138、特点一、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特点 参与主体与政府在应急决策中有机构成一个应对合作网络 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运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最终的目的是政府与各种资源支持系统共同致力于提高应急决策水平和提升社会的整体抗逆水平 一一 二二 三三 (二)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特点:(二)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特点: 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一一一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有利于打破政府在公共应急决策中的条块分
139、割 二二二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有利于公共应急决策的信息获取和处理 三三三三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应急决策的质量和增强决策的可执行性 (一)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一)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构建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建构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可行性(二)建构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可行性 可行性可行性 1、公民社会和公民参与的成熟为建立应急决策参与机构创造
140、了主观主观条件条件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提供了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媒体:(一)媒体:媒体是经过国家批准、由相关法律法规、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严格约束的部门,是合法、权威、安全、可靠的信息发布单位,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和政府与市民的双向沟通渠道。 (二)非营利组织:(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在特定的如扶贫、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活动,拥有专业人才和专业资源,在应急决策中容易与政府形成合作关系,为决策
141、出谋划策;在政策倡议方面有其专业优势;又与政府、企业等广泛联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在应急管理中起着桥梁作用。 (三)企业:(三)企业:对于内生性突发公共事件而言,应对这些事件是企业的一种自救行为;而对于外生性突发公共事件面言,身处灾区的企业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各种类型的企业予以配合。 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三、我国公共应急决策参与机制的构成要素 (四)社区和市民:(四)社区和市民:社区遍布基层,人脉丰厚、组织完善、信息通畅,无疑最有利于应急动员、资源调配和信息的传递和发布。
142、市民能参与到具体的应急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会提高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自觉性及其能力。 (五)国际组织:(五)国际组织:在全球化时代,在危急的时候应尽量去取得其他国家、城市和国际组织的信任,借助于全球性的应急网络,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应急决策水平。 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提高政府的应急动员能力(一)提高政府的应急动员能力 1、提高政府对应急决策动员的认识; 2、选择好应急动员的范围和手段; (二)设立政府与决策参与者进行沟通的常设协调(二)设立
143、政府与决策参与者进行沟通的常设协调机构机构 1、建立一个独立的、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2、充分发挥独立的、常设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加强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建设两者的(三)加强政府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建设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良性互动关系。 1、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创造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 2、建立或完善定期、高效、规范的新闻发布制度。 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培育非营利组织,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四)培育非营利组织,为
144、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空间。 1、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降低法律门槛; 2、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政府支持; 3、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应急决策创造充分条件。 (五)创建(五)创建“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建立社区应急决策合作,建立社区应急决策合作体系。体系。 1、明确社区应急决策的长期目标,并持续地实施各项提高社区应急决策能力的推广项目; 2、积极参与本地及全国甚至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经验交流; 3、有计划地吸纳社区精英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决策; 4、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我
145、国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六)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六)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1、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监管其落实; 2、扩大企业应急决策的准备范围。 (七)完善应急决策的市民参与机制。(七)完善应急决策的市民参与机制。 1、平衡及时决策和市民参与的需要,完善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 2、进一步实行政务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八)培养参与主体的公共责任意识。(八)培养参与主体的公共责任意识。 1、重视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公民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责任感; 2、重视公民文化建设,造就公共责任的文化环境; 3、重视公民心理培育,在心理上增强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 复习复习 思考思考1. 简述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点。 2. 简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的特点。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体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加以完善? 4.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过程中为什么须有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 5. 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应急决策的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