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无的东西。一、叙议结合一、叙议结合 议论风生议论风生 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点。案例分析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俗套,不搞空洞说教,而是从当年是鸡年入笔,由我国
2、民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 这种夹叙夹议,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事理的点睛之笔,比起那些洋洋大篇的泛泛而论不知要强多少倍,值得学习。案例分析(二) 2001年6月7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的短论索菲亚的“厌烦”,也是一篇熔叙、议于一炉,把抽象的概括同现实中的人与事结合起来的一篇美文。这篇短论把所有议论的事物加以描述和渲染,议论风生,娓娓道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二、通情达理二、通情达理 情理交融情理交融 增强评论感情色彩的途径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情”入“理”,自“理”感“情”,也就是融
3、情于理,将感情融化在说理的过程中。案例分析 河北日报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刊于1998年11月1日),更是一篇笔端饱蘸激情、情理相互交融的一篇佳作,全文:结论: 看完这篇评论,不能不被文中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一片“情”所打动:无论是彭市长、刘县长在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面前所表现的“情”,还是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在彭市长、刘县长面前所表达的“情”,都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真,完全发自内心,完全出于真情。这是党群鱼水情的体现,这是党的好作风的传承。 这一切,都是评论作者笔端饱蘸激情、如实反映真情的结果。而且,这篇评论作者敢于触及热点,又不炒作热点,可以说把握平衡,分寸适度。三、起承转合三、起承转合 变化有致
4、变化有致 评论文章不是文艺作品,主要以理服人,以新颖的理念、独到的见解去感悟人。提倡什么、促进什么,要有独到见解;反对什么、鞭挞什么,也要有独到见解。如果只发议论,毫无独到见解,议论也发不好,只会使人感到是官样文章,不痛不痒。案例分析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可见,评论文章结构的波澜起伏、变化有致,首先取决于作者有没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如果无病呻吟,或者拾人牙慧,强作文章,不仅内容上不去,形式(包括结构)也搞不好。四、言之有文四、言之有文 辞达理举辞达理举 这里,主要是说新闻评论语言与修辞方面的问题,都是增加文采的题中应有之义。、语言要准确、简明、富有哲理、语言要准确、简
5、明、富有哲理 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而准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又要借助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案例分析 1990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四项基本原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其中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是这样表述的: 这种评论语言没有诉诸具体生动的事实和事物的外在形象,而充满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性。 相比之下,新闻语言是带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信息传递的实用语言,它“用事实说话”,即通过传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来表达传播意图。、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善用形象化笔法与语言 形象化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评论文章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吸引人,很重要的
6、就是要求说理形象化,或叫作“寓理于形”,努力把言论写得绘声绘色,幽默犀利。1、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如生。案例分析: 1983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短评“吃富”者,止步!,就有这样的特色。点评 这篇短评一开始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打油诗,并以简洁的笔墨叙述了三县三个专业户的遭遇,抽象概括的“吃富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内容,这就不难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深思。 进而,短评对“吃富者”痛下针砭,同时对当地领导猛敲警钟。“否则,专业户就有被吃垮的危险,冒尖的也不敢再冒尖了!”既指出了“吃富风”进一步蔓延的恶果,提醒领导马上采取措施;又警告“吃富者”止步
7、,这种“揩油”、“敲竹杠”行为该停止了。 结尾振聋发聩,收束有力。2、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案例分析: 毛泽东在评论中用“开动机器”来形容多动脑筋的必要;用“洗脸”、“扫地”来说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用“下山摘桃子”比喻蒋介石想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狂妄野心等等,既形象生动,又鲜明深刻。3、化平凡为神奇,运用通俗化的口语或成语民谚来说理。 新闻评论要反映亿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必须在语言上注意群众化,使深刻的思想在通俗化的口语中表达出来,这就能深入浅出,亦庄亦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案例分析: 说开后门好办
8、事是“十八颗图章抵不过一个老乡”;说胸无大志、追求实惠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等。、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讲究修辞,巧用典故和文言古语 中国古人写议论文很讲究修辞。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新闻评论也要讲究修辞,使之富有文采。新闻评论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即喻证法。此外,还可以运用设问、排比、回环等修辞手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显得理直气壮,气势磅礴。 1992年8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短评没空打官司是批评某名人损害了小人物的名誉,接到法院传来的起诉书后,竟然以“老子没空”为由拒绝出庭,并把起诉书丢进了废纸篓。评论采用排比修辞手法予以反驳: 这段反驳将排比与设问两种修辞
9、手法融为一体,显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回环手法 回环手法是运用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密切关系,形成一种智趣。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有个公安干部胡干清,曾利用“农转非”的审批权,索要财物,收受贿赂。1989年10月21日,宁波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胡干清何以能胡干?,开头运用群众顺口溜说:、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 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是语言的海洋,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源泉之一。许多精彩的群众口语,略加整理,就是有用的评论语言。“秤陀虽小压千斤”阐述“人微未必言轻”的道理“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不要官官相护”“护短护短,越护越短”“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横挑鼻子竖挑眼”“打铁先要自身硬”“害怕得要死”“忙得不可开交”“不识抬举”“开小差逃跑”“挟起皮包走路”本章结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