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8992111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课件(PPT精)(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吕梁市委党校计算机培训中心陈建珍一条例制定的背景和渐出二条例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阐释三条例实施的意义及对政府的影响一、条例制定的背景和渐出(一)条例 制定的背景封建社会实行信息不公开的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道德经第65章信息公开的内容写入法律的驱动力信息公开的内容写入法律的驱动力、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托勒夫:托勒夫:托勒夫:托勒夫:“ “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

2、中国的礼物,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 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 ” 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20012001年成立了信息。年成立了信息。中办、国办于2002年8月5日 转发的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务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第一次提出政府信息公开 、中纪委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纪委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提

3、出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3、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4 、地方人大和政府的立法实践2001年 福建2002年 广州2003年 湖北2004、2005年有34个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都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二)(二)条例条例的研究和制定过程的研究和制定过程 1、2002年中办发17号文件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务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2003年,国务院把条例列入当年的立法计划。、2004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宣布“为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200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

4、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2004年中办发34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2005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要求抓紧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6年3月,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专门安排讨论条例。、2006年中办发19号文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规范政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

5、政府信息公开。”、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发2号文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2006年9月,中纪委、监察部就政务公开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条例的进展向新闻界进行了通报。、2007年1月 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条例、2007年4月5日国务院以492号国务院令公布。条例经过长达8年的建议、起草、修改、调研、征求意见等过程,对各地方、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发挥指导作用,各级行政机关应有相当准备。 二、二、条例条例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阐释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阐释、条例条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条例共五章三十八条第一章 总则 8条

6、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6条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14条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7条 第五章 附则 3n n第一章是总则,有八条n n这八条对立法目的、领导体制、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对政府信息的概念给出了法律定义。 n n第一条 制定条例的目的n n1、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n n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n n3、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n n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n n第二条第二条 政府信息的概念政府信息的概念n n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

7、息。三个要素:1、与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相关、与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相关 2 2、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 3 3、以一定形式保存的信息、以一定形式保存的信息n n第三条是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第三条是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n n党委领导n n政府主抓n n办公厅(室)负责n n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n n1 1、中央政府主管机、中央政府主管机关关:国务院办公厅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n n2 2、 地方各级政府主管机关地方各级政府主管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 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

8、政区域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n n第四条是信息公开的工作机构第四条是信息公开的工作机构 n n条例第4条要求,各政府机关都必须明确一个机构作为本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具体承担本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日常工作。 两种情况:n n(1)赋予现有机构新职能,让现有机构承担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n n(2)建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信息公开工作n n第五条是立法原则第五条是立法原则n n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第六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以免影响社会稳定和扰乱社会秩序。n n第八条是政府信息公

9、开的后果界定第八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后果界定n n四个不得危及四个不得危及:n n国家安全n n公共安全n n经济安定n n社会稳定n n第二章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共六条 n n(一)信息公开的前提和要求n n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采用排除法,除第14条第三款规定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信息不得公开并要遵循第八条的原则规定外,其他信息都应当公开。 n n第9、10、11、12条规定了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类别,采用一般性要求和列举方式相结合进行了规定。n n其中,第9条是一般性要求,凡符合第9条所列基本要求之一的应当主动公开 n n第10、11、12条明确了不同层级政府主动公开的重点信息n n

10、划分为三类:n n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n n2、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增加的重点公开信息n n3、乡(镇)人民政府的重点公开信息n n(二)公开的形式、主动公开n n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制度 n n主动公开制度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动公开制度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强制性要求 n n、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应当主动公开:n n(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的;n n(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

11、知晓或者参与的;n n(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程序等情况的;n n(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当主动公开的。 、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公开下列政府信息:n n(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n n(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 区

12、域规划及相关政策;n n(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n n(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n n(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n n(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况;n n(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目录及办理情况;n n(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n n(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

13、进就业(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n n(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对情况;n n(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n n、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n n(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n n(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n n(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14、n n(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n n、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下列政府信息: n n(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n n(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况;n n(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

15、情况;的审核情况;n n(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n n(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n n(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n n(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n n(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n n、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依申请公开制度制度 n nn n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n n第三章是

16、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共十四条第三章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共十四条 n n第15条是对公开载体公开载体的规定,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公开的载体。n n第16条是对查阅场所查阅场所的要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档案馆、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的公开查阅点,还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设置方便公众查阅的场所。 n n第17条是公开的责任分配责任分配,原则是行政机关制作的信息,谁制作谁公开;行政机关获取的信息,谁保存谁公开;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n n在责任分配中,有三点十分重要:n n1、生成的信息,谁制作谁公开n n2、获取的信息,谁保存谁公开n n3、法律、法规有规定的,由规定

17、确定的公开责任主体公开。 n n第第18条是主动公开条是主动公开时限要求时限要求。n n1、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n n2、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n n第第19条是对公开目录和指南的要求。条是对公开目录和指南的要求。n n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要求全面梳理、列及政府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管理的水平,也方便群众按图收集,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n nA、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n n1、机构职能n n机构基本信息、机构法定职责、领导信息、内设机构、下属单位n n2、法规文件n n

18、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n n3、工作动态n n公务员招考、部门会议信息、通知公告公示、日常工作动态n n4、决策信息n n规划信息、计划总结、公开征集事项、统计公报及指标n n5、行政职权n n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其它职权等n n要求:第一要系统化要求:第一要系统化n n 第二要标准化第二要标准化n n 第三要电子化第三要电子化n n、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指南n n信息公开指南是对信息公开目录的补充和说明,指南与目录相互配合相互配合就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n n第20至24、26条是对依申

19、请公开依申请公开的程序要求。n n申请方式、内容、答复以及答复时限n n第25条是申请个人的信息。(公民的权利)n n第27、28条是对依申请公开的收费规定。n n申请方式:申请方式:n n()书面形式n n()口头提出n n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n n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n n(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n n(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n n(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n n

20、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n nn n (一)属于(一)属于公开公开公开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n n (二)属于(二)属于不予公开不予公开不予公开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说明理由;n n (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息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

21、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名称、联系方式;n n (四)申请内容(四)申请内容不明确不明确不明确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更改、补充。 n n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答复时限)n nn n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n n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n n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

22、信息。n n、工作流程、工作流程n n第四章是监督和保障,共七条n n(一)监督机制一)监督机制 n n1、内部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 n n2、监督检查制度 n n3、报告制度n n4、行政处分制度 n n(二)保障机制二)保障机制n n1、举报制度 n n2、行政复议 n n3、行政诉讼 n n29条提出了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n n30条规定了监督检查制度,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n n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n n31、32条规定了年度报告制度,并对年度报告内容提出了要求。n n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

2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n n33条还规定了举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制度n n34条规定了行政处分责任 n n35条规定了刑事责任n n第五章是附则,共三条。n n36条 比照适用的范围(行政主体)n n37条 参照适用的范围(行政主体)n n38条 施行日期三三条例条例公布实施的意义及对政府的影响公布实施的意义及对政府的影响、加强依法执政理念、有效促进廉政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理念、有效促进廉政建设从利益型政府向廉洁高效政府转变、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从神秘型政府向阳光政府

24、的转变、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加强依法执政理念、有效促进廉政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理念、有效促进廉政建设 n n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转变执政理念,深 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n n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扩展和改革开放 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直接。 对政府的施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n n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政务公开作为反腐倡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畅通人民

25、群众对行政权力运作的监督渠道,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政府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反映本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政府信息,反映本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政府信息要主动公开,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府信息要主动公开,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及时予以答复。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及时予以

26、答复。 、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的必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的必然要求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决策,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时发布公共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