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88975469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郁达夫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人眼中的秋天1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战国楚屈原)屈原)2 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汉刘彻)刘彻)3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三国魏曹丕)曹丕)4 4、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晋陶渊明)陶渊明)5 5、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唐(唐王勃)王勃)6 6、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唐(唐杜甫)杜甫)7 7、秋阴不散霜飞晚

2、,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唐李商隐)李商隐)8 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宋范仲淹)范仲淹)9 9、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元徐再思徐再思 )1010、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清王士祯)王士祯)1111、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秋雨愁煞人。(民国(民国秋瑾)秋瑾)1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

3、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自然风景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就是 一个心灵的世界。一个心灵的世界。”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伤感文人伤感文人”“个人际遇个人际遇” 与与“社会风云社会风云”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1896-1945),现代作家,),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幼年丧夫浙江富阳人,幼年丧夫, ,生活艰难生活艰难,1913,1913年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创造社”。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有沉沦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4、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出奔奔等,表现苦闷、消沉的心理,伤感、等,表现苦闷、消沉的心理,伤感、灰冷的情感基调。灰冷的情感基调。作作 者者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 从从19211921年年9 9月至月至19331933年年3 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1933年年4 4月由月由上海迁居杭州,上海迁居杭州,1936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

5、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1934年,郁达夫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味”,并写下了,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解题:解题: 故故 都都 的的 秋秋一、理线索,摸清文脉作者是怎样来写秋的?一个是正面

6、的描绘 一个是南北对比对比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南国秋的特点。北国秋清、静、悲凉南国秋慢、润、淡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二、找题眼,品味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1、我的不远千里、我的不远千里饱尝一下这饱尝一下这“秋秋”,这故都的秋味。,这故都的秋味。提问:提问: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

7、人海之中,租人家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味”?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 2、在北平

8、即使不出门去吧、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感觉到十分的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秋意。提问:从这里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提问:从这里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主观色彩彩”?惬意、沉醉(一种文化人幽静恬适的审美心理)孤单(隐士之风,对社会的洁身自好,对秋光秋花的孤芳自赏) 3 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联想起来的点缀。、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联想起来的点缀。像花又不像花的那一种像花又不像花的那一种极柔软的触觉。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提问:从这幅落蕊图中,你品味出作者怎样提问:从这幅落蕊图中,你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幅图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形象描写的感情?这幅图从哪

9、两个方面进行形象描写? 你觉得这样描写有什么特色?你觉得这样描写有什么特色?秋风扫落叶荒凉极微细极柔软、无声无味的落蕊孤独、落寞、感伤情怀 这幅图从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进这幅图从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进行描摹。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行描摹。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人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4 4、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

10、人,咬、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提问:这里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类人?你觉得作提问:这里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类人?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描述这类人?者为什么要选择描述这类人? 这里描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这里描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人士,而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11、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平民意识,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都市闲人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犬之与骆驼。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个角度入手的呢

12、?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食中的“味味”去领悟秋之去领悟秋之“味味”,让人从,让人从形象的形象的“味味”去品味抽象的去品味抽象的“味味”。北国。北国之秋就像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

13、味悠长,明了于胸。明了于胸。结合写作背景,再次品味文章。结合写作背景,再次品味文章。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得悲凉。”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将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将“悲悲凉凉”一词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一词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在在30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自己心中的“悲凉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