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第二节25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8962875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一第二节25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一第二节25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一第二节25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一第二节25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一第二节25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一第二节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一第二节25(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第二章第二章 一、古代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节第二节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纲点击考纲点击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试大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近几年来,有些虚词每年都有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训练;有些虚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则、与”;有

2、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成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命题趋势命题趋势 高考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内外关联、生熟组合的方式,即从课文中选取语句与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编组,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样做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把考生在课内学过的既有知识与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也有试题选项全部出自文段,要求在读懂全文,弄懂句意的基础上作细致的比较,当然这也属于课内外知识的迁移问题。主要是选择题型,文

3、句翻译题也会涉及到对虚词的考查。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点整合考点整合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金题透析金题透析 (2009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发兵捕之,久不得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这道题给出的四组8个例句全都出自文本,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中“其”,前者是代词

4、,代李迪,译为“他的”;后者是副词,表祈使,译为“当,可”。B项中“之”前者是代词,代“亡卒”,译为“他们”;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中“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D项中“乃”都是副词,译为“竟然”。答案:D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2009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B待公而食 信而见疑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原文4句,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

5、考查考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与迁移。A项中前一个“者”是助词,提顿语气,不译;后一个是代词,译为“的人”。B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顺承关系,而后者表转折关系。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译为“因为”。D项中两个“且”是副词,译为“将要”。答案:D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点训练考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

6、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

7、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8、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外家之语:谓儒家六经以外的传记杂说等。都:居。栎:栏杆之类。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老,朔且死时 不出,火且尽B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敛赀财以送其行D时诏赐之食于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译文:_(2)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

9、。译文:_(3)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译文:_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技巧点拨技巧点拨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复习方法复习方法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

10、,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

11、“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应试技巧应试技巧 1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利是图)。 2语法切入法。从

12、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纳降于燕”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田单,是施动者;后者的主语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第二句中“于”译为“被”。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能推断出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4语境推断法。文意和句意常常确定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断。如“妪每谓余曰:某所”和“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前句的语境是归有光的母亲非常慈祥、和善,对儿子

13、很关心,因此“每”是“经常、常常”的意思;后句的语境是张特立名望高,受人尊敬,东平的严实对他很尊重,“每”的意思与前句相同。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写作导航(十二)写作导航(十二)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拟题技巧拟题技巧 技巧例说技巧例说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你的作文如果能取个好题目,自然会让阅卷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好标题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言简意赅,能包孕文章主题。该怎样拟好题目呢?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以中心事物入题。 如:“幸福的黄手绢”“四十九朵玫瑰”“永远的蒲公英”“二月二,料豆喷喷香”“外婆家的打碗碗花”“九九女儿红”“不沉的

14、船”“萝卜灯”“那棵葱郁的高山榕”。 2.以中心人物入题。 如:“藏北姑娘”“对院的女孩”“盲女琴韵”“神农箫女”“昆仑采玉人”“我爹我娘”“最后一个船夫”“阿彩”“梦萦阿诗玛”。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3.以中心事件入题。 如:“春夜听雨”“怀念天水”“想念梵高”“库姆塔格轶事”“追寻鹤故乡”“走边城”“迟到”“美丽的约定”。 4.以文章观点入题。 如:“守住心灵的绿茵”“善待生命”“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近墨者黑”“浮生若茶”“苦难是一笔财富”“起心动念,皆应向善”“站直喽,别趴下”。 5.运用修辞。 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信念是飞翔的翅膀”“幸运是汗水的红利” ;

15、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世界很小是个家”;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以设问入题的,“我从邮局取回了什么?”“阳光很活泼吗?”;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大音稀声,大雪无痕”;以拟人入题的,“地球就诊记”;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请大家不要为难我”;利用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谐音:“从心做起”;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 6.引用妙句。 引用诗句为题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引用流行歌词入题的,如“一笑而过”“常回家看看”;引用名句入题的,如“救救孩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7.反常设悬。 所拟题目有违常理,故意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好

16、奇心理。如:“感谢你的敌人”“往事并不如烟”“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儿嫌母丑”。 8.借用数学符号。 如:“勤劳”话题勤劳高科技致富;“诚信”话题诚实信用=财富、710以特殊的等式为题,暗示了“诚信”这一个背囊的重要性,去掉了“诚信”,其他的“美貌、金钱、荣誉”等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如:“团结”话题112;“品德”话题忍让懦弱、情商智商;“成功”话题成功=实力创新机遇。 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9.巧用标点。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并借助语境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山水韵诗词情”,用间隔号巧妙标明山水与诗

17、词的关系,作者把诗比作山,把词比作水。在此,间隔号构筑了语意的联系,也标明了作者的思路与写作重点,可谓是煞费苦心,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功底。 另外如:“贝壳划痕记忆”“蔷薇故乡”“天大的事还是小事一桩?”“就这样,岁岁年年”“滴水之恩,以何报?”“让爱洒满人间”“感谢消逝,我们在行进”等等。 例文:第二章 一 第二节例文.doc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写作训练写作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

18、求: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闹市中,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向路人乞讨。这些人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身有残疾,有的遭遇变故人们在经过他们面前时,有的人不理不睬,匆匆而过;有的人说一句“真可怜”,于是扔下一些钱;有的人说,政府怎么就不能有效管理呢?也有的人说,这些人是在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

19、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祝祝您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