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88800932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弟子规解读赏析剖析NO.1规矩的作用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年代?年代?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WHY?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作者?作者?哪些规定哪些规定?三字经出现在南宋。800年。弟子规康熙年间。200+年。论语、庄子、老子年代?年代?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是

2、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有什么明确的记载。作者?作者?秀才?秀才?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

3、叫敦复斋,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弟子规的形成弟子规的形成从训蒙文到弟子规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贾存仁贾存仁贾有仁贾有仁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耿国艳耿国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

4、;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快要当爷爷了,高兴。儿子说:您别高兴得太早。爸爸说:为什么不高兴啊?儿子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我们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小孩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要挨打,现在小孩子做同样的事;老人会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开篇八句开篇八句弟子弟子规,圣人训。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泛爱众,而亲仁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则学文。没读过书,成为礼貌的人。一个坏人知识越多,危害越大。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八句。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5、。第三部分讲“出则悌”。第四部分讲“谨”。第五部分讲“信”。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弟子规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恰分成八个部分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冬则温,夏则凊凊;晨则省,昏则定。;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入则孝入则孝孝的结

6、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教者,孝之文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责,须顺承。你烦不烦,我这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你看,我被人打死了死了长大了?懂事了?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我们现在要学习、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声?“父母呼,应勿缓”“糖果呼,应勿缓糖果呼,应勿缓”“物欲呼,应勿缓”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这位母亲用巧克力可以让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

7、己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回家,而母亲的呼唤孩子却充耳不闻,在这个三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四岁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东汉年间的黄香是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大孝子冬天:自己体温暖席夏天:扇子扇凉。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晨则省,昏则定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弟子规的这两句话:“晨则省,昏则定。”是有出处的,出自儒家重要典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接

8、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应该怎

9、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

10、羞1子道:子女应该做的。2具:准备,置办。3贻:遗留亲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在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第一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

11、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没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亲所好,力为具”吗?还有一个是在佛说睒子经里边记载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家,叫迦夷国,迦夷国里面有一个人叫睒子,这个睒子随着双目失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当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平时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为大家都在森林里,经常一起生活。有一天,这个睒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披着鹿皮去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

12、道,正好碰上国王来打猎,误以为他是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给射中了。而糟糕的是,这支箭是毒箭。临终前,这个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双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告诉了国王,请国王开恩,能够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终,这件事感动了天神,天神赏赐给了仙药,不仅使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复活,而且使他双目失明的父母重见光明。后来,这个故事就随着佛教的传播传遍了中国。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会看到敦煌壁画里面有睒子的故事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子女努力去满足父母愿望的感人故事,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叫怀橘遗亲。在

13、汉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纪。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子,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这个陆绩不是等闲之辈,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这个人的记载,他是今天江苏苏州一带的人,大概公元187年出生,公元

14、219年去世,活了三十出头,很年轻就去世了。东汉末年,他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官吏,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郁林太守。他这个怀橘遗亲的故事非常有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有一个人跳出来跟诸葛亮辩论,诸葛亮一看,陆绩啊?就看着他笑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意思是:你就是那个在袁术面前往兜里藏起两个橘子的陆绩啊?由此看出,陆绩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就是小时候藏橘子的那个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毛义捧檄慰母心。这个故事见于二十四史里面的后汉书。东汉时期,虞江人毛义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却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当时有一位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毛义家里拜访,正好碰到一件事情,什么事

15、情呢?因为毛义名声太高,朝廷就委任他当安阳县令,南阳太守到他家拜访的时候,这个委任状正好送到毛义家。南阳太守看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这个诏书又跳又蹦地去跟妈妈禀告: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这一下,南阳太守不就对他印象很坏吗?原来你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啊!外面说你很清高,怎么刚收到委任状就忘乎所以,欢天喜地。所以一时间大家对毛义印象很坏,觉得他就是个伪君子,一旦当官,尾巴都露出来了。 毛义没有申辩,你怎么申辩?然而几年以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他马上辞官回乡,守着母亲的墓再也不出来。朝廷几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请他出山,都被毛义拒绝。这个时候,那位南阳太守和曾经误解毛义的人才明白,毛义之所以在当时

16、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向母亲报喜,就是想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这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已,并不是说他内心真的多想当官,如果他官迷心窍,怎么后来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都不出来呢?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义真正是“亲所好,力为具”,因为妈妈希望看到儿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古人对孝敬的定义或者对孝敬方面的要求实际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们今天的人活得很容易:父母饿不着、冻不着,父母万一要出去,还开车送他们一段;父母生病了,有医保,我还替爸爸妈妈找好医院,我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来,这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你如果真要孝敬尊长,你就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简单化、狭隘化,好像我们认为孝道就是小辈对长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孝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孝是尊长和小辈之间爱的交流,这样的孝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长辈和小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的背景下,不像今天那么简单,弟子规考虑了两种因素:“亲爱我”怎么办?如果尊长很爱我,很宠爱我,我应该怎么办?“亲恶我”怎么办?如果尊长不喜欢我、讨厌我,我应该怎么办?所以弟子规尽管很短,篇幅很小,但是言简意赅,把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了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