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5MB
约41页
文档ID:588706220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_第1页
1/41

第三章第三章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o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o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o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学习目标Ø认识经济贸易发达区域的变迁轨迹和地理分布Ø掌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影响Ø了解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3.1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一、社会生产的三次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初期)o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开始由专门的游牧部落来从事,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o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各种手工技艺越来越复杂,因而促使手工业脱离了农业,这就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o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此后,出现了商品生产,原始货币也开始出现,因而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阶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贸易中心o腓尼基公元前1300-1100年,腓尼基(今黎巴嫩境内),地处欧、亚、非交汇处,埃及与巴比伦之间,主要从事金属、染料、木材和奴隶贸易。

腓尼基是标准的商业国家这个国家并不大,但十分富庶当时腓尼基人的殖民据点遍布地中海沿岸,腓尼基人所创造的最著名、也是最大的殖民地是迦太基城(地中海南岸,今突尼斯附近),在公元前1000年,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 在公元前146年被罗马所灭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希腊一些城邦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相当篷勃雅典曾经主宰爱琴海海域,其海外贸易远及地中海及黑海等地区,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港,输入的商品包括埃及、西西里、黑海的谷物、牲畜和皮革,米利都的羊毛,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阿拉伯的香水,马其顿和色雷斯的亚麻衣料和造船木材,另外还有各个地区运送到来的奴隶;输出的商品包括橄榄油、葡萄酒、铜、铅、银、大理石、金属制品和陶器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古罗马古罗马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随着对希腊和埃及领土的征服,罗马的大量的贸易通过海运的方式进行,意大利的港口因此变成了商业活动的忙碌场所起初最主要的一个港口是普提欧利(位于今那不勒斯湾的波佐利镇),它在公元2世纪被毗邻罗马城的奥斯蒂亚取代所有运自西西里的谷物,运自希腊、装在双耳罐里的优质酒,以及大量香水、香料和宝石等奢侈品,其最后的目的地均为普提欧利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三、封建时期贸易中心(地理大发现之前)o西方的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将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经阿拉伯半岛转运到欧洲和北非,然后换回欧洲的玻璃、呢绒或非洲的象牙、珠宝,首饰等o东方的中国、阿拉伯国家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 旧都)、巴格达等香料之路香料之路:广州、泉州、泗水、科伦坡(斯里兰卡首 都)等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3.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世界贸易中心区域的形成一、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o主要事件:Ø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Ø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

这两次航行历史上人们称为“发现新航路”;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Ø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派遣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Ø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1519年至1522年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现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此麦哲伦被当地土人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麦哲伦麦哲伦(1480-1541)o斐迪南·麦哲伦,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专题:郑和下西洋o郑和简介:郑和简介: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七次下西洋的过程o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o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o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o郑和第四次下西洋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o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o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比较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船只数           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l500人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宝船o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意义与影响o   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  o   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组建郑和舟师,打击东部海上的倭寇 o   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Ø朝贡贸易  获得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 Ø官方贸易  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如丝绸、瓷器、铁器等 Ø民间贸易  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贸易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中、西方航海不同的结果o由于郑和七下西洋,耗费了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被许多人指责为劳民伤财之举后不久,“皇帝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此后又下敕命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桅杆的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大运河的小船当雇工郑和的大战船因搁置而烂掉” o西方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活动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并由此促进了殖民地的开发,促进了科学和贸易的发展,而且从此持续下去,一直影响到了当今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地理大发现的原因Ø首先,15世纪末西欧与远东地区的贸易危机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1453年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与东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开始烧杀抢掠过往商人,从而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西欧商人为了继续与东方的贸易不得不由地中海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Ø其次,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商人为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交换,都需要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因此向外寻找新的黄金、白银来源地,以满足他们生活和商品贸易活动中对金银的需要,是他们冒险西行寻找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Ø最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地理大发现准备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o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o结束了新旧大陆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o促进了新旧大陆间生产要素流动 o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与贸易中心的转移o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主要标志是1733年兰开下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是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机器大工业在优势的国家o 一次产业革命后,地中海沿岸国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黑山、克罗地亚、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的优势不再,失去了欧亚中心的地位,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葡荷成为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讨论:讨论:为什么产业革命源于英国,而不是当时其他大国?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ü葡萄牙1143年独立,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其掠夺的财富惊人,可是并没有拿来发展实业,只是拿来消费ü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的中心线上,海外掠夺和贸易都十分便利英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传统工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商业的快速发展,手工雇佣工场在各个行业中都蓬勃发展起来 ü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些甚至比英国还要成熟但是之所以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在哪里?n超稳定的君主集权制度,没有私有制n劳动力,没有自由劳动力n政治动荡、外族入侵n(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与贸易中心转移o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开始的。

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的炼钢技术其中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导致了新能源的使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二次产业革命的影响Ø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继英国之后,美德法都以重工业为主要国家Ø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的加剧Ø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Ø资本主义的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Ø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主要城市:波士顿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纽约纽约(纽约州)、费城费城(宾夕法尼亚州)、巴尔的摩巴尔的摩(马里兰州)、华盛顿华盛顿(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3.2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1世纪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目前,以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世界重要经济力量为主的亚太地区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日益成为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o广义的亚太地区,是指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狭义的亚太地区则指东北亚各国,即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各国,意指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美国的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和日本的一些学者持第一种看法,我国大多数学者多持有狭义的观点如果按狭义的观点统计,亚太地区陆地面积约2886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20%,人口约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这一地区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层次上多种多样,政治体制上、社会发展水平生也有明显差异从经济上看,有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有经济正在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如东盟各国、中国、越南等;还有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瑙鲁等国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二、亚太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o自然地理条件Ø地域范围广大  自然条件多种多样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Ø具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Ø重要的交通位置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经济条件Ø亚洲经济增长迅速。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盟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均在5%以上,中国达8%以上,亚洲四小龙5-7%Ø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居第三位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外资大大增加,科技实力长足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宇航国和第五大原子技术国,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存储芯片、机器人等方面已超过美国Ø产业和产品结构日趋高级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不断增长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o政策环境Ø亚太各国都采取对外开放,鼓励出口的外向型经济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改变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Ø开放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a、降低关税 b、取消许可证和配额 c、廉价提供土地资源 d、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Ø积极推进区域性合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性强这一优势Ø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国人才Ø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岸转向亚洲的太平洋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三、面临的挑战Ø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Ø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Ø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Ø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Ø美国战略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