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山海经》神话两篇_28490419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山海经》神话两篇_284904196(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山海经神话两篇古代汉语基础(上) 刘曼山海经神话两篇山海经简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延伸阅读:读山海经诗两首课后作业山海经简介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减。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部落、物产,保存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夸父逐日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夸父逐日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日:太阳。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日,后来【汉代】双音节就是“太阳”。注意:
2、“日”的意义与写法不同于“曰”。走:跑。注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逐:追逐。河:古代专指黄河。不同于现代汉语泛指一切河流。渭:指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大泽:大河。至:到。 邓林:桃林。山海经中山经载: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夸父逐日夸父逐日1古今词义的差异:走、河。2注意同一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有两个词性,如文中的“饮”:“欲得饮”中的“饮”为名词,在“饮于河、渭”、“北饮大泽”中的“饮”却是动词。3虚词:与、而,连词。于,介词。不、未,否定副词。其,代词。4. 名词用作状语:北饮大泽(向北)、道渴而死(在路上)。5介词结构“V于O”:饮于河、渭。精卫填海精卫填海选
3、自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之山,其上多柘(zh )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o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n )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精卫填海1. 曰:叫做。发鸠之山,山名。2. 柘(zh)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3炎帝:传说中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4东海:中国东部的大海。5喙(hu):嘴。溺(n):淹没。衔(xin):用嘴含或叼。6堙(yn):填塞。漳(zhng)水:水名。精卫填海精卫填海【常用字分析】北:北方。原为两人相背,借表北方。文:文饰。文
4、首:花脑袋。詨(xio),呼叫。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很像是自己呼叫自己。少:小。“少、小”同义词。少女:小女。河:黄河。精卫填海1鸟乌(乌鸦),“鸠、鸣”两字均是从“鸟”的字。鸠(ji)从鸟九声,形声字。鸣,从口从鸟,会意字。2古代说“足”,不说“脚”。3虚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即“在那里”。是:代词,这。上古“是”只作代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判断的“是”。以:介词。翻译为“用来”。故:所以。精卫填海4名词用作状语:东流注于河。5注意古今文体语言风格的异同:(1)文言文语言表达精炼,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单音节词。(2)文言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大量运用省略手法省略手法。延伸阅读:夸父逐日读山海经(其九)读山海经(其九) 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延伸阅读:精卫填海读山海经(其十)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延伸阅读余光中夸父顾炎武精卫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将两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下节课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