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处理上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8536732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的处理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垃圾的处理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垃圾的处理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垃圾的处理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垃圾的处理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垃圾的处理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的处理上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垃圾的处理1.填埋处理填埋处理2.焚烧处理焚烧处理3.堆肥处理堆肥处理垃圾的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影响?填埋垃圾模拟实验:填埋垃圾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广口瓶、喷壶、细沙子、干清的水、墨水、纸巾、镊子。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 瓶底的清水慢慢的变成了墨水色。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吗?我们的假设:我们的假设: 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实验结论:实验结论:

2、 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喷洒出的水代表雨水底部清澈的水代表地下水被污染的纸巾代表垃圾细石子代表土壤玻璃瓶代表垃圾填埋场墨水扩散代表污染扩散 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垃圾场用不透水的衬垫把垃圾场用不透水的衬垫把“垃圾屋垃圾屋”与周围的土壤隔与周围的土壤隔绝开来,建立垃圾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能把从地面绝开来,建立垃圾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能把从地面渗入垃圾屋并被垃圾污染的水,收集起来处理;垃圾堆渗入垃圾屋并被垃圾污染的水,收集起来处理;垃圾堆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包括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垃圾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包括

3、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垃圾场安装有气体排放管及时排除有危害的气体,还有监测场安装有气体排放管及时排除有危害的气体,还有监测井随时检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状况。井随时检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状况。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 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庄稼。垃圾处理的第二种方法:垃圾焚烧垃圾焚烧炉模型垃圾焚烧炉模型 垃圾焚烧的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焚烧的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

4、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垃圾的处理垃圾处理有两种方法:填埋和焚烧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垃圾焚烧的优缺点焚烧的方法焚烧的方法清洁填埋的方法清洁填埋的方法有效的减少垃圾对有效的减少垃圾对地下水、土壤及空地下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气的污染不能根除对环境的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造成要污染,同时造成要永久性地占用大量永久性地占用大量土壤土壤占地小占地小 ,避免垃,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对周围的空气产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污染,生污染, 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70储存、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发酵,借

5、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 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坏,所以,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 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一些方法呢? 答;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分类和回收利用垃圾。 判断:1、很久以来,人们使用在地上挖坑填埋的办法处理垃圾。()2、填埋垃圾的方法是最安全有效的。()3、垃圾填埋场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 )4、填埋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建筑房屋( )。5、焚烧垃圾不会造成污染( ) 说说在垃圾填埋模拟实验中,各部分代表什么? 玻璃瓶代表垃圾填埋场,喷洒出的水代表雨水,被污染的纸巾代表垃圾,底部清澈的水代表地下水,墨水扩散代表污染扩散,细石子代表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