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88519210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

2、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听听读课文,要求: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一义多词: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读课文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

3、:隔离。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成语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创造性复述课文创造性复述课文(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

4、身份和口吻说说看。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提示:景奇、人奇、踪奇。)例如:例如:(1

5、)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