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传法公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88442016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2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传法公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五讲传法公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五讲传法公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五讲传法公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五讲传法公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传法公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传法公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禅宗思想形成之二v二、传法公案二、传法公案v弘忍门下弟子众多,遍及大江南北,有十大弘忍门下弟子众多,遍及大江南北,有十大弟子的传说。有神秀、智诜、刘主簿、慧藏、弟子的传说。有神秀、智诜、刘主簿、慧藏、玄约、老安、法如、慧能、智德、义方,及玄约、老安、法如、慧能、智德、义方,及玄赜在内十一人。这些弟子中,以神秀和慧玄赜在内十一人。这些弟子中,以神秀和慧能最为著名,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两能最为著名,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两人虽然师出同门,但禅法风格不一,故有分人虽然师出同门,但禅法风格不一,故有分别。别。v1 1、慧能生平、慧能生平v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慧能,俗姓

2、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后因父后因父“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今广东新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百姓兴县东)百姓”。唐贞观十二年(。唐贞观十二年(638638)生,)生,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老母遗孤,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老母遗孤,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v一日在市中卖柴,偶闻客店有人诵一日在市中卖柴,偶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

3、0670),他把母亲安),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顿后,即北行。 v咸亨三年(咸亨三年(672672)到了黄梅东山,礼拜弘忍)到了黄梅东山,礼拜弘忍大师。弘忍问他:大师。弘忍问他:“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说: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v弘忍责之曰:弘忍责之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为堪作佛!”慧能答曰: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

4、性有何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差别?”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旁,更不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旁,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在碓房舂米八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在碓房舂米八个月。个月。 v一日,弘忍为付法衣考验门人,命各人一日,弘忍为付法衣考验门人,命各人作偈呈验。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作偈呈验。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云:“身是菩提树,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莫使惹尘埃。” 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弘忍看后对大众说:“依此修行,不依此修行,不堕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堕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v弘忍评价神

5、秀偈:弘忍评价神秀偈:“若是汝作,应得我若是汝作,应得我法。法。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v嘱咐神秀且去思量一两日,再作一偈呈嘱咐神秀且去思量一两日,再作一偈呈验。若入得门,即付法衣。神秀去数日验。若入得门,即付法衣。神秀去数日而未得。而未得。v一孩童于碓房经过,唱颂此偈,慧能听一孩童于碓房经过,唱颂此偈,慧能听闻,知未见性。慧能问童此偈来历,于闻,知未见性。慧能问童此偈来历,于堂

6、前廊下礼拜此偈,能不识字,请人代堂前廊下礼拜此偈,能不识字,请人代读。更作一偈,请人书于壁间。读。更作一偈,请人书于壁间。慧能偈慧能偈慧能偈v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v明镜亦非台。明镜亦非台。v佛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v何处有尘埃。何处有尘埃。 v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v明镜亦非台。明镜亦非台。v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v何处有尘埃。何处有尘埃。 v弘忍夜付法衣,为慧能秘授弘忍夜付法衣,为慧能秘授金刚经金刚经,讲到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豁然,慧能豁然开朗,言下便悟。弘忍于是嘱咐慧能离开朗,言下便悟。弘忍于是嘱咐慧能离开,并开,并“自送能至九江驿自送能至九江驿”。临别又

7、叮。临别又叮嘱嘱“将法向南,三年勿弘将法向南,三年勿弘”。v途中遇到多番贼僧数百人追杀,幸得脱途中遇到多番贼僧数百人追杀,幸得脱险。险。v遇将军僧慧明,不要衣,只问法。慧能遇将军僧慧明,不要衣,只问法。慧能问: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如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v慧能回到岭南后,在家乡与樵夫、猎户慧能回到岭南后,在家乡与樵夫、猎户为伍隐居了十六年。大约为伍隐居了十六年。大约3939岁的时候,岁的时候,慧能到广州法兴寺,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慧能到广州法兴寺,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8、还有僧曰风幡俱不动,动,一僧曰幡动,还有僧曰风幡俱不动,众人议论不已。慧能即曰:众人议论不已。慧能即曰:“不是风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v这番话引起了印宗法师的注意,遂知佛这番话引起了印宗法师的注意,遂知佛法南来,为慧能剃度出家,愿事为师。法南来,为慧能剃度出家,愿事为师。 v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多次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多次征召慧能入京,慧能均征召慧能入京,慧能均托病力辞。唐玄宗先天托病力辞。唐玄宗先天二年(二年(713713)八月三日,)八月三日,慧能于新州国恩寺去世,慧能于新州国恩寺去世,世寿七十六,其遗体归世寿七十六,其遗体归葬曹溪宝林寺,唐宪宗葬曹溪宝林寺,唐宪宗

9、时被追谥为时被追谥为“大鉴禅师大鉴禅师”。v图为六祖慧能真身。图为六祖慧能真身。 v慧能弟子众多,在岭南地区曹溪山弘化,又慧能弟子众多,在岭南地区曹溪山弘化,又有天下禅门出曹溪之说。慧能临终只言付法,有天下禅门出曹溪之说。慧能临终只言付法,分头弘化,没有付法衣之说。故无七祖接续。分头弘化,没有付法衣之说。故无七祖接续。慧能门下有一花五叶之美谈,说明禅宗大意慧能门下有一花五叶之美谈,说明禅宗大意已由慧能阐发殆尽,其门人弟子虽各有弘化,已由慧能阐发殆尽,其门人弟子虽各有弘化,风格迥异,但内容不出风格迥异,但内容不出坛经坛经的范围。记的范围。记录慧能说法的录慧能说法的坛经坛经成为禅宗宝典,这也成为禅

10、宗宝典,这也是中国人撰述的唯一一部可以称为是中国人撰述的唯一一部可以称为“经经”的的佛典,流芳百世。佛典,流芳百世。v2 2、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南顿北渐v与慧能一同出自弘忍门下的有神秀,神与慧能一同出自弘忍门下的有神秀,神秀比慧能早入门,是弘忍的座上弟子,秀比慧能早入门,是弘忍的座上弟子,被视为法衣继承人。弘忍称赞神秀说:被视为法衣继承人。弘忍称赞神秀说:“东山法门,尽在秀矣!东山法门,尽在秀矣!”并并“命之洗命之洗足,引之并座足,引之并座”,大有付法于神秀之意。,大有付法于神秀之意。神秀却神秀却“涕辞而去涕辞而去”。v慧能出身贫民,且居于偏远的岭南地区,慧能出身贫民,且居于偏远的

11、岭南地区,后因为门人众多,受到朝野重视,武则后因为门人众多,受到朝野重视,武则天、中宗都多次下旨奉迎,慧能托病,天、中宗都多次下旨奉迎,慧能托病,拒不奉诏。拒不奉诏。v神秀则在北方弘法,神秀则在北方弘法,声名远播,受到武则声名远播,受到武则天礼遇,创立北宗禅。天礼遇,创立北宗禅。时人称之为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主,三帝国师”,可,可见影响之大。见影响之大。v神秀受到朝廷重视,其传人普寂更被定神秀受到朝廷重视,其传人普寂更被定为法统,得到唐中宗的认可。这种北宗为法统,得到唐中宗的认可。这种北宗盛、南禅衰的情况下,慧能的弟子神会盛、南禅衰的情况下,慧能的弟子神会为维护师门,于公元为维

12、护师门,于公元732732年在洛阳附近年在洛阳附近的滑台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批判普寂,的滑台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批判普寂,确立慧能的六祖地位。确立慧能的六祖地位。v这是南北之争的高潮。这是南北之争的高潮。v神会提出:神会提出:v1 1)批判普寂,也因此批判神秀的北宗)批判普寂,也因此批判神秀的北宗为渐禅为渐禅v2 2)西天与中土十三代祖师相传之说)西天与中土十三代祖师相传之说v3 3)批判普寂自称第七代祖师)批判普寂自称第七代祖师v4 4)强调弘忍曾传衣钵给慧能,慧能才)强调弘忍曾传衣钵给慧能,慧能才是真正的禅宗六祖是真正的禅宗六祖v结果:结果:v神会气势虽胜,但不久便因武斗事件被神会气势虽胜

13、,但不久便因武斗事件被捕下狱,官司缠身。直到公元捕下狱,官司缠身。直到公元755755年,年,安史之乱后,神会借助宗教号召力为朝安史之乱后,神会借助宗教号召力为朝廷募集香火钱以作军饷,才将功折罪,廷募集香火钱以作军饷,才将功折罪,使朝廷开始重视南禅,神会因此名声日使朝廷开始重视南禅,神会因此名声日盛,南宗禅由此才得以兴起。盛,南宗禅由此才得以兴起。v更有甚者,神会逝世二十几年后,被朝更有甚者,神会逝世二十几年后,被朝廷封为禅宗第七祖。南宗得以正式成立廷封为禅宗第七祖。南宗得以正式成立。1.1.神会南宗北伐。慧能圆寂后神会南宗北伐。慧能圆寂后2121年于滑台大云年于滑台大云寺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

14、辨是非。寺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辨是非。2.2.指斥神秀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杜撰六代指斥神秀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杜撰六代传宗的禅宗谱系。南北分野。传宗的禅宗谱系。南北分野。3.3.以下禅僧自夸承继道统,门户之见形成,攀以下禅僧自夸承继道统,门户之见形成,攀龙附凤,争相效尤。传说变成了历史,禅宗龙附凤,争相效尤。传说变成了历史,禅宗思想和禅定之法纠缠在一起。思想和禅定之法纠缠在一起。4.4.神会促进了禅宗思想的传播。神会促进了禅宗思想的传播。v二、二、坛经坛经v1 1、佛性本有、佛性本有v佛性:成佛之因。佛性:成佛之因。v大涅槃经大涅槃经:“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

15、佛以此为性。?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十二因缘名为佛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v坛经坛经:世人性本自净,:世人性本自净,本元自性清本元自性清净,净,万法在自性,般若之知本自有之万法在自性,般若之知本自有之v心是地,性是王,心是地,性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v万法尽是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万法尽是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恶,思量一切善事,

16、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一切法,尽在自性。 v2 2、禅观、禅观v1 1)解一行三昧,批评神秀:)解一行三昧,批评神秀:v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迷人著法相,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 v看心看净看心看净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流通,住即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流通,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

17、舍利弗宴坐林中。坐林中。 v2 2)定慧等持)定慧等持v定慧一体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定慧一体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法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v神秀: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神秀: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起意名为定自净起意名为定v慧能: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慧能: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痴自性慧 v3 3)坐禅)坐禅v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

18、。若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蓋覆真如,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蓋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v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曰禅,内外离

19、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触境,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禅内定,故名禅定。v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义而不动 !v无相三归依戒无相三归依戒v归依佛、法、僧三宝,实际上是归依觉、正、归依佛、法、僧三宝,实际上是归依觉、正、净,而不说归依佛:净,而不说归依佛:“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

20、莫错用意,经中只即言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自性不归,无所依处。依处。” v3 3、顿悟成佛、顿悟成佛v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即菩即烦恼即菩提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v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v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皆因人置,因智

21、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 v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有南北顿渐之别。故有南北顿渐之别。v4 4、不二法门、般若中道观、不二法门、般若中道观v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v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以无念为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

22、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v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体性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相,体性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世人离见

23、,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而常自在。 v出入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性相。若有出入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变,皆取对法,人问法,出语尽变,皆取对法,三十六三十六对法。对法。v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即惟长无明;著相,即惟长邪见。空。著空,即惟

24、长无明;著相,即惟长邪见。v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v圣义谛:真假动静偈圣义谛:真假动静偈v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是见尽非真。v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v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则是真如用。 v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v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恰如求兔角!v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v小结:小结:v慧能禅慧能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心,见性成佛。v将不二法门发扬光大。将不二法门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