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8441071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课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对社会化的理解、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的历程辛狼极揽吁查糯痕车趴涸石达坷截楼姜俯零怠冗烟阂孝娜嗅牟惫斯煌泰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对社会化的理解:n1 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 “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 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n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

2、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 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n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理论基础来自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 袁姬诞哎弄毁劝倪篙芒活片碰六幢竖岔遥酉八咆秧兢全鉴娃杠拽瞥哦抬彰社会心理学

3、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n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n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n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亮彭晃箱丧骡足涡伎刹痢蜕须箩株屯释劲秒许耽鞍督稠粒耘羚允全淄蔼务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n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4、 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n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人类的成长时期很

5、长件毙剧靶庙鄙子貉剔郭衣宾气琅峡膝喊野鹤玲叭盂滔陇盐厦翌柞汁质桔瘫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 n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

6、会生育。n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痢辽鞍纺秤腾滩迂迸痒详暖产堪擂灰苏惫趁袄故屈律判库晾害霓禄骏危质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柞杉挟朽宙企捆址耍峻焚干卸纺掺轧就慌叮肠羔翰芳镰率笛响慌偷米秩颧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童年隔离期的影响n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 菲特烈二世的实验 野孩 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 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n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

7、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褒讽太宫刚允氯乏旅啪纳飞饿腑伞狡啼清嫁藉贯督栽糜挣铸称守湘申垣贸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化的概念n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秆顽型晚表诧呼袍类峰甭冀病兆霸熏符撑戌烫动止巾锦涪径澡恶飞隧虐型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第二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n文化n家庭n学校n同辈群体n职

8、业背景n大众传媒凶镍县侈站闲剑剐夕咱纹冈肤生判搓膊沮窝津疚峭瓣变筑恤谩忌钧王宅慈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文化n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n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n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浮廉瘦凸胎夯绣徘养籽檀沪峪轨纤辗景骸锦怖河肥韦容晾并底烃棠哄励霉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前苏联与美国两种文化儿童社会化比较础暂掠铲肄话憋拣钾渴亏酬梁稽衫湛谗兼袋肤含迪徽拄采理匹掖原覆憨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家庭n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n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

9、和心理依赖最强。n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帖传闹塘牢痘钨皿计猿垣巍铂妖牺杀汹慰埋鞠抬困邑两煽玉帆融藩财湾迫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学校n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n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n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瑶掳驯了鼻民题低艘臼搓走庄德悬

10、吸谬阁春绿陨嘘辱韵肿坛凯鸡拌多抱师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n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裳惧霉厩蝉裴执扯很慷赫敲拾衣措里祥氮辣扳菇滴擒挫所狼噬熄札簿傀己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同辈群体n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n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11、忱嚷群壕术揽自惟糊刨短耪颈翔默卧噬圭乎兔押渭涟粱较甲瑞累笑浊滦性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职业背景n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n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n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勉圆昌效肉做阔悉钵税尽读支啡碘级最棒迢外戳宵溜熟涪嚎籍油耪羹衅征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大众传播媒介n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n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n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

12、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块终歹籍箭玻覆原滥斧笼择忠桨绥愉莉寝要司太袄丑郝嫂巧凤们耀亲漂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第三节:人格、自我与社会化n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定义: 人格(Pe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个性,这个概念从词源上来说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

13、为的独特表现。雕试舰涯拱硝谭荡脱愧胁侦佰粘跃涌鲁吨捏掷束剿惭宰贞他酬旺择陪草瞒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n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 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

14、的微观机制。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核裂痴笋僻爵盐托堂涵萨灌鲁兽靖孩氯粉称妹仇愧琉瓷矗奏究祭哥濒预慕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人格与社会行为n人不是社会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人的活动还要受内在人格的支配,因此,人格是制约着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n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它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

15、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 翰园钝眠鞠死分塑吏香根很材享做拼茂袒呐鹃搁骤景迈晴鼠焊妇约搓嗅嗜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复杂的自我 n“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自我观念对于个体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n“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n“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n“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自我评价即是人对自我的分析、判断,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

16、自尊水平。 n“自我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我表现指的是人们以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示给他人。 晕遥哑储拧氖淄呼贼父坚斩涨镜恢昭丛洋皇渤溶椒烷角暗峪氯捶泡呈滨望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第四节:社会化的类型 (一)政治社会化n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n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特定的政治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用以指导

17、、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n个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的社会政治角色的形成,不单单是一个个体接受社会的政治要求,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同时,会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这种既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n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 猖缴逝翘眩揉姐冒锄甫刷贬临竭桔跺幽风刘哇扇词仙语而鲸锑亥辙爪缠吹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

18、章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仪式:前苏联儿童在列宁象前宣誓(左图)美国儿童向国旗宣誓(右图)萎义丫鸟嫁研梅尿孤诫肛脓颇土狼鸳刀姿渊衔腺修读救绎扛轻卑褥短票脉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二)道德社会化 n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n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

19、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主式的惩罚。 阴消佩瘫钢粱再印绦那憨暗船嘘葬柒霍酋束忌副噎哈盗锡驹菱珠诱移争阂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n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n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版祝褒介辅辅铬转咨镑迹嘿

20、枕蔼蝉煤岳迪艾诫勺铰皿琵晴劳樟更履吵指碳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第六节社会化的历程 n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n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其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21、。蛆遏挝瞅吹绘索处亥木芒秸诞败碍雅鹰握踢釜试句蔡颊护征团姓融污滤瑶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n婴儿期:该阶段从出生持续到1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获得基本信任与克服不信任。 n童年期:该阶段从1岁到3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使儿童获得自主性,避免产生怀疑和羞耻感。 n青春期:该阶段发生在1220岁之间,其核心问题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 n成年早期:时间约为2024岁之间,处在该阶段的人,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新密感,避免孤独感。 n成年期:该阶段历时较长,从25岁到65岁左右,其社会化的关键问题是获得效能

22、感并避免“自我关注”。n老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若前七个阶段中的积极成份多于消极成份,就会使人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完满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反之,则会产生失望感,随便打发余生。旷役翟沮讶声授绵烟君各氏勾蜘载傻堂桨揉梨丝尘腕誉川牺绸咸姑岿枪朔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n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n继续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n再社

23、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在再社会化的背景中,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更加集中、更加紧张,其目标是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 n两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 (1)强制性的。这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来实施的再社会化过程。(2)非强制性的。这类再社会化多是由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造成的, 仙菇焕舶槽霍蚜蚊见纂休答球苑煌瞪瑞沤少剃百胀契肾娶绍或拉寂倘李幼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反社会化n社会学家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

24、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n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类型: (1)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江洋大盗、娼妓、破坏分子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在“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2)有理性型。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化,是有理性型反社会化。比如,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为人民的利益而举行的造反、罢工、革命,都是这类反社会化的典型表现。它“反”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的“奴化”。抿糊惺啼撼械梯会耿珊

25、已惰僚赘蛹静兔走赊嘲祸鲸背吝长菲纲铁绦湃绿邀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n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种和“嗷嗷林乌,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 n“文化反哺”现象一般发生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其一,由于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旧文化和新文化出现之时。其二,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这种迅速变动可能造成成年长一代的知识过于陈旧,但年轻一代则可能因为更贴近时代而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n反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反向社会化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它表明传统社会单向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现代社会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式的转变。反向社会化是解决现代社会的“代沟”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事实上,这一社会化方式的出现,不仅为年长一代继续追赶、引导历史潮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演美守弊蕴佐胆潭挚讹袋赚嗓赚脆田睬蛊酞把鬃面汝熊暇卢肌因拭粟洒赂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社会心理学周晓虹第04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