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成才之路 语文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韩非子选读选读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1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3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4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5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6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7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暗暗想到我的生平,勤奋读书,忠心为国,却遭这样的贬谪,真懊悔被读书做官所误。觉得自己而今和阮籍一样,施展宏图抱负不可能了。可又羁于谪宦,想归隐又受到阻挡。眼望一片使人断魂的皎洁月色,洒落
2、在一望千里,令人伤心忧郁的平林之上,我心不禁悲痛。再听到如泣如诉的竹枝歌,悠悠传来,声声都是怨恨,不知是为谁痛苦?突然一声猿啼,一声鸟叫,似乎惊动了水上岛屿。烛光摇摇晃晃,昏暗迷蒙,我终夜不能成眠,只好卧听渡口传来的更鼓声了。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015年高考天津卷)(原文在兼爱上)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_(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_(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省略句。(1)“必”,假如、
3、如果;“曷”,为什么。(2)“如”,如果;“机关”,名词,机件、枢纽;“等”,等同,相同;“则”,那么;“遂”,就;“不集”,不落下。(3)省略句:般为(他们)断(木人)一手,其日吴中大雨。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翻译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思想;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3领悟韩非子对社会人生
4、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并思考其思想的现实意义。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3一词多义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1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各蕴涵的道理。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道理与启示子圉见孔子子圉见孔子取舍决于私利取舍决于私利子胥出走子胥出走机智脱险机智脱险庆封走越庆封走越“心心”为命运症结为命运症结绍绩昧醉亡其裘绍绩昧醉亡其裘警示帝王不可荒醉警示帝王不可荒醉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远水不救近火远水不救近火卫公点破曾从子卫公点破曾从子为利而非为义为利而非为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见微以知萌见微以知萌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道理与启示鲁人徙越鲁人徙越合适环境
5、方显其长合适环境方显其长陈轸贵于魏王陈轸贵于魏王处世之艰难处世之艰难杨子过逆旅杨子过逆旅行贤而不自贤行贤而不自贤渔者持鳣,妇人拾蚕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勇夫利之所在皆为勇夫杨布打狗杨布打狗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富之以涯富之以涯知足之足方为满足知足之足方为满足三虱食彘三虱食彘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2.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
6、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3宋东逆旅之父说:“美者自
7、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呢?有人认为,美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到处都有,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的恬静山村也美。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美能在形象中显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还是文学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都有种种具体形态,而这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4“三虱食
8、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5第八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第八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这是说
9、鲁国一对夫妇双方都有特长,想要迁往越国去谋求发展。“或谓之曰:子必穷矣。”这人断言他们夫妇一定会穷困。那鲁国人自然不解,就问道:“何也?”看他怎么说:“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他的话意思是,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用不着鞋子);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用不着帽子)。凭你们夫妇俩的特长,倒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去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人要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鲁国那对夫妇竟然想去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地方,岂不是十分盲目?6韩非子中的
10、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C陈轸贵于魏王D焉往而不美【答案】D(D是宾语前置,其它的是状语后置)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越远,利以避难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纣为象箸而箕子怖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ABC
11、D【答案】A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
12、无补。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答案】C(“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握兵权”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7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B天雨,解素衣C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
13、之D彘臞,人乃弗杀【答案】D(A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B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C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译文:_(2)彘臞,人乃弗杀。译文:_【答案】(1)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2)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杀它了。阅读下面两则故事,回答910题。(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2)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9第一则故事说明什么道理?_【答案】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只有洗心革面,才是得到安宁的根本,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10第二则故事说明什么道理?_【答案】这个故事说明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搞好与邻国的关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