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88270348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1第二编 先秦哲学一、先秦哲学总论(一)中国哲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二)中国哲学的开端,出现在商末周初两大王朝的交替时期(三)中国哲学形成时期,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四)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第一个活跃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2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及其哲学思想1.儒的起源及其发展儒的产生时间之争关于“儒”的内容之争儒家学派的神圣化孔子的弟子极其学术传承.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传承与发展(一)孔子及其儒家32.孔子与儒家学派如何认识孔子.孔子是普通人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圣之清者”,“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圣之任者”,

2、“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圣之和者”,“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圣之时者”,“圣人中最识时务的”。4.孔子是善于学习、思考的普通人孔子作为学习、传承文化的读书人,有几个最鲜明的特点好学、博学、活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远在“忠信”之上“有颜回者好学 ,“今也则亡。”5“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6孔子

3、对现实的关切和他的政治抱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7孔子对现实的关切和他的政治抱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8孔子急于作官的原因第一,孔子急于作官,是要实施他的政治蓝图第二,孔子急于做官,是要实践他的学术主张第三,孔子急于做官,是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9孔子很想做官,作为一个读书人,究竟懂不懂政治,他是如何去努力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名不

4、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蓬伯玉则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0孔子对他生活的时代的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说,二是教书孔子要把他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让他们去参与政治,以此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学,有四教、四科之类的说法。四教,就是“文、行、忠、信” ,也就是历代文献(文)、社会实践(行)、道德修养(忠)、

5、行为准则(信)四科,则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怎么教?主要也是两条:一是答问,二是讨论。11孔子的晚年孔子的晚年很孤独,也很伤感孔子的晚年很孤独,也很伤感孔子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不乏幽默感孔子会骂人,而且还会骂脏话孔子不掩饰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僧恶或厌恶孔子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12对孔子及其儒家的评价墨子关注社会,庄子关注个人,韩非关注国家,孔子关注文化儒家为中华文化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正义、自强仁爱:仁爱包含三个内容: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正义自强13(二)墨子

6、与墨家学派1.儒家和墨家辩论及问题的焦点儒与墨区别论语: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墨子:只有胜利的记录,而没有失败的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还有一点“君子风度”和“史家风范”。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不会篡改事实。孔子的时代,儒家还没有对手,胜与败也无所谓。墨子的时代,争鸣已经开始。各家各派,都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也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这就不允许有示弱的表现。14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有狂疾?墨子? 耕柱第一,时代不同第二,立场不同第三,代表不同15儒家对当时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及其解决的方法儒家对当时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及其解决的方法孔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

7、方法是孔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仁仁”墨子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墨子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墨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墨子面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认为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兼爱兼爱”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及问题的焦点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及问题的焦点.孔子和孟子的区别第一点不同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第一点不同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第二点不同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第三点不同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16.墨子和孟子的区别墨子行侠,孟子仗义;墨子反战,孟子爱民172.儒家和墨家的三大分歧是功利还是仁义“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8、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家:仁义即功利 。儒家:仁义非功利是鬼神还是天命是君权还是民权3.儒墨两家的比较评价183.儒墨两家的比较评价“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交相非也。”“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墨子尚同上“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19在孟子的思想中,合格的君主有三个条件第一,要“关注民生,与民同乐”第二,“了解民意,尊重事实”第三,“尊重民权,对等交流”20(三

9、)道家对儒家的批判及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1.道家对儒家的批判与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概况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产生这种原因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他们代表不同的士道家是隐士的代表“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扰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1儒家和道家的分歧1.天下大乱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 ?2.我们应该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3.我们应该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结论:1.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2.谁都不用管谁,才叫天下太平222.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无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

10、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河上公章句老子俭欲第四十六“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纠正的唯一办法就是:寡欲、愚民、反智、不德233.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道”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其原因是:第一,儒家仁义道德太虚伪。第二,儒家仁义道德违背人性“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244.老庄的区别老庄的区别第一,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有名、有用,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们都不是

11、生命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价值。庄子逍遥的时候,他也一定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宝贵,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宝贵 生命。什么最有价值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25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禅宗:“以有为求无为”265.儒道评价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分歧“有为还是无为”。那么,道家为什么主张“无为”呢?原因有三个:古无为而今有为,道无为而德有为,天无为而人有为。所以,儒道之争,也就是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1.“古今之争”2.“道德之争”儒道两家的“道”与“德”有三重含义。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是远古,德是近古;道是理

12、想,德是现实。273.“天人之争”结论:第一,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第二,道家(准确地说是庄子)无为而无求,儒家有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第三,道家无求而同于道,儒家无求而得于德,墨家有求而求于鬼。所以,儒道可以互补,儒墨就难。其实后世对墨家表示同情的,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反倒是法家。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也是他们的批判者,还是新学说的主张者。法家对于三家,是都有继承,也都有批判的。28(四)中国先秦法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法制思想的核心(一)先秦法制思想的发展概况1.血染的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后成熟的是法家。儒、墨、道三家争鸣,不过

13、唇枪舌剑,但法家的思想,却要豁出命来实践,流出血来祭奠。流血牺牲的,不仅有许多的贵族、平民,也有法家自己的代表人物。29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卫国的“庶孽公子”,也就是国君旁支侧出之子孙。当时的制度,国君的孙子都叫公孙。所以商鞅也叫公孙鞅(本姓则是姬)。因为是卫国人,又叫卫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他商之地十五邑,便被称为商君或商鞅。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出身韩国贵族(韩之诸公子也)。30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商鞅和韩非子死的原因直接原因:商鞅得罪了人(惩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韩非子遭人嫉妒(自己的老同学李斯,“斯自以为不如非”)深层原因:商鞅和韩非子既是死于敌人和对手

14、,更是死于自己,死于自己的学说和主张。31评价评价:第一,商鞅执法,确实公正严明,真正做到了只唯法,不看人 。商鞅毕竟以自己的死证明了一个道理:“天无情而法无私”。“天无情”历史的发展并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法无私”法律一旦成立,就对所有的人同等有效,而且必须同等有效,包括立法者。第二,执法固然要严明,立法也要合情理。“但凡不务农而经商,或者于农活不卖力的,老婆孩子都要被收为官奴”(史记商君列传“步过六尺者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刘向新序)“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 ”(刘向新序)“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其后民莫敢议

15、令”。史记商君列传32商鞅悲剧的原因,不是他的“人”有问题,而是他的“法”有问题。商鞅的法,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权利的条款。如果说商鞅的“法”是保护人民的,或者多少有点保护人民的意思,那么,他被捕以后,就应该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最起码也能让他为自己辩护,然而没有。为什么没有?法无此条,法无此例,也就是没有这样的立法精神!这正是商鞅之“法”最大的问题,也是所有法家之“法”共同的问题。我们今天在肯定商鞅这位改革先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332.中国先秦法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现实基础君主法家的“法术”为什么这样难以推行因为它不讨人喜欢。不讨谁喜欢人民群众和朝廷大臣都不喜欢。朝廷

16、大臣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君王一旦实行法术,那些大臣就不能擅权(大臣不得擅断),那些近臣就不能专政(近习不敢卖重)。人民群众为什么不喜欢因为政府一旦实行法术,那些游民就得去种地(浮萌趋于耕农),那些游侠就得去打仗(游士危于战阵)。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34我们知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无论实行何种政策,总要有利于某些人。不利于官,则利于民。上策,是官民皆利。中策,是各有所利又各有所不利。如果只利于其中一方,已是下策。但是法家的主张,既不利于官,又不利于民。那么,法家的“法”究竟对谁有好处?那就是只对一个人好。这个人,就是君王。35“身之至贵”、“位之至

17、尊”、“主威之重”、“主势之隆”(韩非子 爱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韩非子爱臣)。36法家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法家是谋士的代表什么是谋士谋士就是出谋划策的的人替谁出谋划策替雇佣或聘用他们的人谁雇佣和聘用他们君主。君主雇佣他们干什么保卫自己,巩固政权。37为什么要保卫自己,巩固政权?第一,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竞争相当激烈第二,谋士只有“杀人的刀”,没有“治病的药”第三,谋士的手上既然拿着“杀人的刀”,那他们就一定要献出去,而且只会献给君王。38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法家明知“献刀”有极大的风险,还是执著地要献,而且必须献给君王?就因为

18、法家的思想是“谋士的哲学”。现在的问题是法家究竟如何实现自己的主张。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法家表现出了当时其他各家的不同,那就是儒、墨、法三家忠于理想,法家面对现实;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393.法家为什么会最终成功?法家为什么会最终成功?法家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横行霸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横行霸道,两面三刀道,两面三刀法家对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可以概括为:非先圣,反传统,批孔墨,变老庄。其中,“非先圣”和“反传统”是贯穿始终的,“批孔墨”和“变老庄”则是其具体表现。404.中国先秦法制文化的本质中国先秦法制文化的本质就是: “软硬兼施,三手并用”。“

19、软硬兼施”,就是“二柄”,即奖与惩、赏与罚。“三手并用”,就是势、术、法,即仗势欺人、阴谋诡计、严刑峻法。41“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慎到-“势派”-强调权力威势。申不害-“术派”-强调政治谋略。商鞅-“法派”-强调规章制度。韩非子-“集大成者”-势、术、法并重,而且将势、术、法统一于法 。42“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 。“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2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43韩非子他们为什么要主张“软硬兼施,三手并用软硬兼施,三手并用”?.因为儒家的因为儒家的“仁义道德仁义道德”不管用,甚至有害。不管用,甚至有害。.仁不可靠,义也可疑.仁不行,义也不行,什么行?阴谋诡计,严刑峻法算计的结果,必然是防范,是不信任“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443.中国先秦法制文化的前提人性本恶“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 公冶长“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45荀子与孟子区

21、别相同的地方有三条:1.他们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2.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3.他们都承认人有为善和作恶的两种可能不同的有: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强调“人性向善”;孟子把这善的一面看作水,主张引导。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强调“人性有恶”。荀子把那恶的可能看作火,主张防范。46(五)对先秦诸子文化缔造的总体评价(五)对先秦诸子文化缔造的总体评价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47(五)对先秦诸子文化缔造的总体评价(五)对先秦诸子文化缔造的总体评价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