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8144882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6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知录三则 课件5(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经世致用了解知了解知识领域域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学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掌握学掌握学习方法方法1.自主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2.参照“

2、单元介绍”“阅读指南”“知识链接”等提供的说明或资料,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和浙东学术的演变过程,联系时代背景、学术背景等理解“经世致用”“切于人事”的思想。3.悉心体会文章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思考问题,做到古为今用。9日知录三则经典原文 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3、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文本助读知识梳理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

4、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

5、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舛漏(chun)菑畲(zsh)潢潦(hung) 摭(zh)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分古今(1)固有不识经术古义:不懂。今义:不认识。(2)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为,称”。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3)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由不公平的事

6、引起的愤怒和不满。(4)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析活用(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怪、乱: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文本助读知识梳理5.明句式(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介词结构后置句)(2)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介词结构后置句)(3)有损于己,无益于人(介词结构后置句)(4)此子书之一变也

7、(判断句)(5)然则以文人名于世(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点评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

8、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2.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译文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

9、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3.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本来就有不懂经学,不通晓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点评文人之多是顾炎武议论“文人”的著名篇章,作者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

10、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1.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积极意义?提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

11、措施。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现今社会下,“文须有益于天下”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我们就应当多讲“于社会有益之事”。在政治上思想上形成合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自己的力量。国家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足发展。凡是不利于天下的话语徒说无益,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和谐音符。所以我们应提倡顾炎武所说的“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所选的三

12、篇文章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提示课文节选的三则札记,在日知录中编次相近,是顾炎武论文章及文人的经典段落。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写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他的

13、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日知录三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之文(正面立论)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无益之文(反面申述)第二则“著书之难”“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著书原则第三则“文人之多”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小议文人之多中的引用文人之多篇幅不长,却大量引用古人论述,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

14、变,要经世致用。开篇阐发感慨:“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者的厌弃之情。显然,在作者心目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不识经术,不通古今”便不可以以文人自居。议论过后,作者便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借韩文公之口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则如秋水池塘,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可以说,韩愈这样的论调是颇合顾炎武思想的。文章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的主要意思。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

15、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刘挚为北宋中后期人物,历仕仁宗、神宗、哲宗诸朝,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顾炎武引用其训诫子孙的话语,用意正在强调作为有志之士便当有器量、有见识。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句段点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技法赏鉴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以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直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到了明朝乃至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再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嘉靖以来,亦有此风”。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话,再次表明崇尚实用的思想。大量诗文训词材料的引用,不仅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