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8100556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6.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筋膜室呢综合症ppt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概念概念 骨筋膜室综合症 ,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急性缺血、缺氧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病因病因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小动脉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 症状症状 根据缺血不同程度

2、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2.缺血性肌挛缩 3.坏疽症状症状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肌肉出现小量点状坏死和间质纤维化,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 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爪形 手,爪形足),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3)感觉异常(paresthesia)。(4)麻痹(paralysis)。(5)无脉(pulselessness)。3.坏疽-

3、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 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 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早期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 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 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 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2.指或趾呈屈曲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3.患者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张力增高。治疗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

4、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 局部切开减压后,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还得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护理措施(术前)护理措施(术前)1.受伤现场抢救,尽量避免使用止血带,必须使用时尽快转运,减少组织缺血时间。2.单纯闭合性软组织受伤者,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不可抬高患肢,

5、以免加重组织缺血。3.观察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4.外固定时注意观察,及时调整松紧度,防止因肢体肿胀造成的固定过紧。5.一旦确诊,立即松解外固定物,放平肢体,使用镇痛药及脱水药。6.患肢避免热敷,尽可能降低患肢温度,必要时予以冷敷。7.出现肌红蛋白尿时,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护理措施(术后)护理措施(术后)1.病情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体温,心率变化。2.减压后肢体放置于心脏同等高度,以利于肢体血供恢复及防止再发。3.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监测伤口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时换药。4.饮食护理:食用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促进伤口愈合。5.戒烟,酒: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伤口愈合。6.肺部护理:雾化吸入,拍背,鼓励患者咳痰,防止坠积性肺炎。7.皮肤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护理,涂氧化锌软膏保护,骨隆突处贴膜保护。8.功能锻炼: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预防肌肉萎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