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南河四段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目的:隋炀帝为了巩固统治,方便交通加强南北交通,目的:隋炀帝为了巩固统治,方便交通加强南北交通,实现南粮北运巩固隋王朝对全国实现南粮北运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统治意义: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意义: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内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和海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
此后,历代王朝对,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过度役使了民力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化了阶级矛盾 漕运漕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含义,主要指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水道将各地的粮通过水道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资运至京城,以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的消费食等物资运至京城,以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的消费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身功能的拓展,漕运的含义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经济结合的产物. 隋唐两代隋唐两代,仍定都北方,但由于南方经济的兴起和北方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由于南方经济的兴起和北方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漕运中心逐渐南移漕运中心逐渐南移,尤其是到了唐代,漕粮征派日益依赖南方,漕运方向由东西向转为东南、西北向而此时大运河的开疏工程,也使得它在漕运和南北交通中的重要功能逐渐显现。
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隋唐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年) 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隋唐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年) 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 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亦即中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关键词关键词)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一、归纳阶段特征一、归纳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中华文明的成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期 (公元(公元581~~907年)年)政治: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文化: :科技文化世界领先,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中心中华文化圈。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一一 政治制度的成熟: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科举制,,唐末藩镇割据唐末藩镇割据二二 农耕经济的发展:农耕经济的发展: 农业农业————曲辕犁曲辕犁、、筒车筒车、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手工业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南青北白两大系统、两大系统、 商业商业——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出现柜坊和飞钱;;城市发展;城市发展; 大运河开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运河开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广州设市舶使使广州设市舶使使专管对外贸易专管对外贸易, , 中国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瓷器大量输出( (瓷器之路瓷器之路) )三三 文化繁荣:文化繁荣: 思想思想——“——“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 科技科技————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火药火药发明、应发明、应用于军事用于军事;; 文艺文艺————诗歌诗歌进入黄金时期;进入黄金时期;““传奇传奇””出现。
出现 书法书法楷书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 草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大家张旭、怀素 绘画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盛极一时, 二、考情分析二、考情分析考纲考纲考查情况考查情况题型题型政治: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3全国全国ⅠⅠ卷卷41 汉唐地方行政区域变迁汉唐地方行政区域变迁 主观题主观题2011新课标新课标40 德才观德才观 主观题主观题2015·北京文综北京文综·13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选择题选择题2015·广东文综广东文综·13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选择题选择题2015•四川文综四川文综•2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选择题选择题经济: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构与特点2015全国全国ⅠⅠ卷卷27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选择题选择题2015全国全国ⅡⅡ卷卷26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选择题选择题2011全国卷全国卷25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选择题选择题2009全国卷全国卷ⅡⅡ13 市坊制度市坊制度选择题选择题2013全国全国ⅡⅡ卷卷45 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改革选做题选做题2015全国全国ⅠⅠ卷卷45 唐代币制改革唐代币制改革选做题选做题文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演变2014全国全国ⅠⅠ卷卷25 唐初三教并行唐初三教并行选择题选择题隋唐的政治制度((2015·北京文综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清朝的军机处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 【【即时点拨即时点拨】】三省六部制是命题的高频点三省六部制是命题的高频点,复习时要注意从唐,复习时要注意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特点及影响,宋元明时期三省六部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特点及影响,宋元明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角度进行备考制的演变角度进行备考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1.1.形成: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其分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2.2.特点特点(1)(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了行政的效率2)(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中书) )、、审核审核( (门下门下) )至执行至执行( (尚书尚书) )3)(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确立并完善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并被后世沿袭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尚书省(执行命令)(执行命令)门下省门下省(审核政令)(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吏、户、礼、兵、刑、工特点特点 ①①分散相权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皇权; ②②节制皇权,门下省封驳审议;节制皇权,门下省封驳审议; ③③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效率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效率 ④④各部职责有明确,各部职责有明确,相互补充减少决策失误相互补充减少决策失误;; ⑤⑤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2015·广东文综广东文综·1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由此可知,该朝臣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反对三省六部制((2015•四川文综四川文综•2))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三省六部制考点:三省六部制Cc2016揭阳一模揭阳一模26.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的是 A.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抓住题干中抓住题干中“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的信息,可知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皇权受到了制约的信息,可知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皇权受到了制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3.3.演变演变(1)“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2)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历代的选官制度 朝代朝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用官标准用官标准西周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贵族贵族世袭世袭战国、秦汉战国、秦汉军功爵位制军功爵位制立立军功军功便授官爵便授官爵 汉朝(汉武帝)汉朝(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以以品行品行举荐为官,举举荐为官,举孝廉孝廉为主为主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以以门第门第为标准,注重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门第和家世世隋至清末隋至清末 科举制科举制用用考试考试手段择优录取手段择优录取(2)(2)趋势:趋势: ① ①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 ②逐渐趋向逐渐趋向制度化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客观的原则 1、演变134.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1)创创立立::隋隋文帝首创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形成2)完善:唐完善:唐增加考试科目、创武举和殿试3)发展:北宋发展:北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试作弊4)僵化:明清僵化: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5)废除:1905年正式废除6)新生:1994年中国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逐渐形成 2011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参考答案((1 1)变化:)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分)原因:原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对制度建设的影响的影响日益深入: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人才选拔的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官吏队伍 (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在德才培养中的的重要性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在官员官员选拔选拔中更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分)26.26.((1414分)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分)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蛊惑青年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科目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 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材料二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1 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15(15分分) ) ((2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4(4分分) ) ((3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8(8分分) )(1)特点:面向公民,抽签产生3分) 利: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有利于维护雅典民主政治6分) 弊:选拔不具有广泛性;忽视了公职人员的能力与品德(个人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 (2)特点:分科考试;分级筛选;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分) (3)相同:都体现了公平性;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参政积极性4分) 不同:雅典:民主,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的素质;唐朝:专制,注重个人才能4分)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 从从隋朝隋朝大业三年(大业三年(607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19051905年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年 。
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寒门””出身。
但只要他们能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一登龙门””,便,便自然能自然能““身价十倍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1.(20111.(2011··潮州模拟潮州模拟) )白居易的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中有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会馆””中中 C.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限制的限制【【解析解析】】选选A A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现象。
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现象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故中的商业中心,故A A项符合题意项符合题意会馆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同一地域商人停宿、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排除储运、交际的场所,排除B B项;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项;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C C项;项;““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排除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排除D D项隋唐经济20152015全国全国2 2卷卷 26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A.坊市制度瓦解.坊市制度瓦解 B B.土地集中加剧.土地集中加剧 C C.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 D D.海外贸易拓展.海外贸易拓展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针对最重要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选项 ☆☆考点拓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点拓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过程过程过程阶段进程阶段进程南南 移移 情情 况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奠定基奠定基 础础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宋朝宋朝完全南移(完全南移(南宋南宋))影响影响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南方经济发展,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导与练导与练》》11页第页第7题题“状元籍贯表状元籍贯表”3.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展的重要要标志该表可以表可以说明明( )上游中游下游西汉15.310.113.6东汉16.014.212.4唐代13.999.8115.87北宋21.413.823.6南宋27.214.822.7明代11.124.293.6清代65.6132.8326.8历代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表(人/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根据侯家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经济史史》》等改等改编A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B从材料中上游和下游人口比例变化从材料中上游和下游人口比例变化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故后东部,故B项正确项正确 ……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均田制的瓦解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大土地私有制的迅速膨胀2016广东省适应性考试广东省适应性考试25..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还”和和“受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材料一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材料二: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茶经》》提出饮茶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宜精行俭德之人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1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6 6分)分)((2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6 6分)分)((3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9 9分)分)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1)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 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2)①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②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③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3)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②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③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1分) 40..(25分分)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摘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二 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中学历史教材全解》》唐朝的对外关系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1分分)材料一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次之多,……著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摘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二 波斯商人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1分分)特点一:特点一: 同日本、印度、波斯等亚洲多个国家都有往来同日本、印度、波斯等亚洲多个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的范围广对外交往的范围广 材料一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次之多,……著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摘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二 波斯商人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对外交往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1分分)特点二:特点二: 涉及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等领域 ——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 材料一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次之多,……著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摘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二 波斯商人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1分分)特点三: 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 ——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唐朝外交往频繁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③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井蓄的开明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6分)2014全国国全国国1卷卷25.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汉武帝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又称“三教合一”唐初唐初三教并行政策虽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由此可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仍是儒学 2009全国1卷37. (32分)材料一材料一 从公元前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开始,控制自耕小家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家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年,唐朝推行“资产为宗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以个体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代“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清代、清代“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重要活动——据李剑波农据李剑波农《《中国经济史稿中国经济史稿》》⑴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14分)分)【【考点考点】】经济史之税收制度沿革经济史之税收制度沿革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特点: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征收实物为主;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013全国2卷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土地制度演变——土地兼并【【解析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宋代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即放任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农手中的土地减少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项推测也属合理)A、、C与材料及史实不符,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项公然与题干冲突答案:答案:D2016韶关一模韶关一模25..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自耕农的衰退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对点训练《导与练》P11 第3题20162016广州一测广州一测40. 40. ((2525分分)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
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9分)分)指出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原因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原因6分)分) 作用:作用:加强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统治;维护统一;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统治;维护统一;促使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连通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