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注册ctd格式、药品注册分类及常见问题孙亚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药品注册ctd格式、药品注册分类及常见问题孙亚洲(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孙亚洲2016.5.21-22武汉11985年7月-1998年1月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制剂室 1998年2月1999年3月 北京红惠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 任所长1999年4月2003年4月 北京巨能实业有限公司生命技术中心 任副主任2003年4月2005年8月 北京昭衍博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2005年8月- 至今 北京亚欣保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兼任合资成立的长沙晶易以及长沙三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2015年8月起 兼职湖南省试验动物中心(GLP评价中心) 副主任兼药学部负责人 担任北京锐业制药、北京柏雅联合药物研究所、北京颐悦医药科技、南京海辰
2、药业、上海通用药业、江西珍视明药业、千金湘江药业等公司的研发技术顾问;华润三九集团、山东新华制药等公司技术专家团队成员电话:13810652665 邮箱: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CTDCTD格式的特点、与国外的差异性及常见问题格式的特点、与国外的差异性及常见问题1 1模块三模块三原料药的原料药的CTDCTD资料及解析资料及解析2 2制剂的制剂的CTDCTD资料及解析资料及解析3 3结语结语4 4CTD格式注册资料的形成背景及基本构成格式注册资料的形成背景及基本构成5 541、国际形成背景1.1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即ICH建立:1990年由美国、日本和欧盟三方的政府药品注册部门和制药行业发
3、起成立(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简称 ICH)目标之一:对不同国家的药品注册建立统一的要求51.2CTD,即“通用技术文件”是ICH为协调统一ICH地区注册申报资料的格式而制定(CommonTechnicalDocument,简称CTD)形成时间:2000年11月起草,2002年9月修订发布(ICHM4),国际地位:2003年7月,欧盟和日本将其作为提交新药注册申请资料的强制格式;FD
4、A强烈推荐采用CTD格式提交NDAs(新药申请)资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非ICH成员国均接受CTD格式的申报资料;目前,目前,CTD文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文件编写格式,文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文件编写格式,是向药品注册机构递交的结构完善的注册申请文件。是向药品注册机构递交的结构完善的注册申请文件。1.3CTD资料的构成由五大模块构成;模块1具有地区特异性,模块2、3、4和5在各个地区是统一的。67模块1:行政信息和法规信息包括那些对各地区特殊的文件,例如申请表或在各地区被建议使用的标签,其内容和格式可以由每个地区的相关注册机构来指定。如中国的各种申请表模块2:CTD文件概述本模块是对药物质量,非临床
5、和临床实验方面内容的高度总结概括,必须由合格的和有经验的专家来担任文件编写工作。相当于但“研究信息汇总表”(增加了内容和要求)模块3:质量部分文件-大药学的质量体系理念!提供药物在化学、制剂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第一部分的(三)药学研究资料,资料12(3.2.S)-13(3.2.P);第二部分的(二)原料药10.(3.2.S)和(三)制剂的12.(3.2.P)模块4:非临床研究报告文件提供原料药和制剂在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第一部分的(四)非临床研究资料;第二部分的14.制剂非临床
6、研究申报资料(取消了原附件二的16号药理毒理综述资料)模块5:临床研究报告-相当于“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第一部分的(五)临床试验资料;第二部分的16.制剂临床试验申报资料(取消了原附件二的28号临床综述资料。-不理解为何取消综述资料!这样的话:“原研药必须要有充分、完整的安全性、有效性资料”从何处体现?892.1第一阶段实施依据:国食药监注2010387号-“关于按CTD格式撰写化学药品注册申报资料有关事项的通知”时间:2010年09月25日发布执行目的:为提高我国药物研发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制定依据:研究ICH的CTD基础上,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制定。
7、特点和范围:(1)附件2化学药品注册分类3、4、5和6的生产注册申请的药学部分申报资料;(2)原附件2与CTD格式并存,但推荐采用CTD。产生的问题:因中国特有的“两报两批制”等,临床注册也采用CTD格式,在资料的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影响完整性和充分性!2.2第二阶段(1)2015年11月27日重新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征求化学仿制药CTD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意见的通知”食药监办药化管函2015737号。(2)2016年05月04日发布: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的通告(2016年第80号),作为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2016年第51号通告发布)的配套
8、文件;并发布:总局关于启用新版药品注册申请表报盘程序的公告(2016年第95号)启用新的报盘程序。-由并用改变为药学部分资料“强制实行CTD格式”!-CTD格式申报资料的适用范围大幅扩大:1、2、3、5.1类化学药品的临床试验申请和生产注册申请均需按照CTD格式整理、提交药学部分的研究资料和图谱;4、5.2类化学药品的注册申报均需按照CTD格式整理,提交药学、临床试验的申报资料。-对需要临床注册的1、2、3、5.1类和直接注册生产的4、5.2类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不同要求分别列出。102.3综述部分资料项目的变化1.药品名称。2.证明性文件。2.1注册分类1、2、3类/或注册分类4类证明性文件
9、2.2注册分类5.1类/或5.2类证明性文件变化:增加“应提供辅料的合法来源证明文件”3.立题目的与依据。4.自评估报告。(新增加)并要求“申请人应建立科学委员会”实质:“自己先拿出科学依据说服自己是否可以申报”;不能总是以“自家的孩子最好”的心态评估项目!5.上市许可人信息。(新增加)个人认为对“兴高采烈”以为是科技人员的“春天到来了”的科研单位及个人,此项新政至少近年内是个“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可望不可即”!116.原研药品信息。(新增加)定义:原研药品为“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第3类和第4类均是要求“仿制已在境外/或境内上市原研药
10、品的药品”。均要求:具有与原研药品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第2类改良型药物也是要在原研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且要体现出“临床优势”,但不要与临床效果“划等号”!-原研药品信息表中对于原研药的质量标准项下:(如有,请提供)!一次性进口也将要与此一致。7.药品说明书、起草说明及相关参考文献。8.包装、标签设计样稿。12与国外的CTD资料大同下有显著不同! 新药板块: 仿制境内/外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且要求具有与原研药品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限定在仿原研药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板块: 仿制药是指与被仿
11、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 参比制剂可为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且去除了规格一致的要求其中的深意彰显出国家局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2016年03月16日发布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解读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解读”中的解读:中的解读:无法追溯或者原研药品已经撤市的,建议不再申请仿制;如坚持提出仿制药申请,原则上不能以仿制药的技术要求予以批准,应按照新药的要求开展相关研究。此类药物说明已是早年(至少约20年以前)上市,已有更新更好的药物替代。因此不支持在新药注册中批准已被市场和临床淘汰的“已处于低水平的药物”。-在另一战略板块国内已上市药物的仿制药
12、一致性评价中去解决“老原研药”的需求问题!-而以前存在的大量已上市改规格品种,如按新分类的原研药定义,则无法进行一致性评价!因此国家局在政策中留有口子。体现体现“ “新药注册新药注册” ”中的中的“ “新新” ”字字新3和4类划归到“仿制药”范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28号第五章仿制药的申报与审批第七十三条:仿制药申请人应当是药品生产企业,其申请的药品应当与药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生产范围一致。-规定仿制药只能由药品生产企业注册,就是说:研究院所不可以注册申报新3类,仅能以“上市许可人”身份注册,但该注册也需要同时绑定生产企业!-另新的技术要求也规定注册生产批次和等效性批次必须在今后商业化大生产的
13、生产线上制备,且有最低批量的要求!同样堵死了研究单位注册的可能性!4、注册申请人的变化及对研发机构的巨大影响众多的以做“老3类”为主的研究单位如何转变,适应新的政策而生存?161、最主要的特点:模块化3.2.S 原料药原料药3.2.S.2生产信息3.2.S.2.1生产商3.2.S.2.2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3.2.S.2.3物料控制3.2.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3.2.S.2.5工艺验证和评价3.2.S.2.6生产工艺的开发3.2.S.1基本信息3.2.S.1.1药品名称3.2.S.1.2结构3.2.S.1.3理化性质17 2. 学习学习CTD资料的原因及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异性资料的原因
14、及指导思想方面的差异性原因:药品注册、生产、营销是建立在大量药品法规基础之上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不懂专业难以“正确”理解法规;不懂法规是在“瞎做”药品开发。如无或在建生产线,在其它企业制备申报生产注册的样品用于质量和稳定性研究等,核查时建成生产线在本企业完成-“抢时间-不可以!”必须在本企业生产线完成。差异性:(1)国外是只发布相关的指导原则,申请人按照要求从科学性角度自主设计研究内容,以结果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2)国内因长期进行仿制药开发,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只会“做药学研究”,仅从药学角度考虑问题,把药学开发等同于药品开发,而且药学的研究水平也与国外的差距巨大!-指导原则看不明白,希望药审
15、中心给出每项试验的具体方法,照搬即可,一个模式来开发所有品种。-以多、快、省,以及做“独家的差异化”品种的心态和目的VS科学性和可行性!3.资料整理要求3.1按照模块目录次序整理资料“八股文式”会有多处的重复,但各处的目的和重点不同。3.2不得删除模块项目编号和名称,如果对应项目无相关信息或研究资料,在模块下注明原因即可(“无相关研究内容”或“不适用”)“照妖镜式”3.3试验设计和结果尽量表格化、数据化“体现研究思路、简洁化、数据说话、结果分析!”184.1适用于申报生产注册4.2先给出研究结果,后陈述详细具体研究过程,并附支持性试验数据。如方法学验证:验证结论依据和思路研究过程、数据结果和结
16、果分析。4.3将杂质分析单独列出,强化了对杂质谱的分析在各个项目对杂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再单列出专门的序号进行总结分析;而不是把杂质的所有试验研究整理在此处。194.4.资料特点资料特点p 撰写申报资料的关注点:撰写申报资料的关注点:逻辑性;全面性;可追溯性逻辑性;全面性;可追溯性- - 呈现研究思路和依据、详细过程、结果和分析总结,重点是最终确定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摸索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简单总结即可。-常见问题:各个项目研究没有思路和依据、分析总结,加大审评人员对项目理解的难度,耗费审评时间,并容易造成得出错误结论。5、原CTD格式资料存在的常见重大问题之一:完成临床或生物等
17、效性后只申报此部分资料,缺乏药学方面的研究资料申报!20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原临床或生产注册后续的稳定性研究数据资料,以及后期稳定性中出现的超过鉴定限度的杂质的结构信息确认研究等;或注册后再研究的资料。(2)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相关生产、质量和稳定性方面资料-是真正用于人体上的样品,审评时对其的生产和质量及其重视!(3)注册生产样品(3类药)的相关生产、质量和稳定性方面资料。对对CTD资料的误解:资料的误解:以为临床注册即是完成研究,其实CTD资料是指“完整的注册生产的研究资料”!临床注册仅是其中的基础部分! 新的注册法规等效性试验已改为备案制,完成后再注册申报,时间上稳定性试验已处于完成/
18、或即将完成状态,已不再会出现上述问题!216. 差异性差异性国外国外6.1注册管理方面的差异国内国内一批制,直接申报生产注册。一批制,直接申报生产注册。两报两批制。两报两批制。 无批准临床程序,完成规定的临床前研究后向管理机构申报备案,30天内没有异议或答复,即可自行进入临床研究,完成后进行生产注册。 CTDCTD是完整的申报生产用的注是完整的申报生产用的注册资料册资料 (1)申报临床注册,管理机构审评后发放临床批件或退审件。 (2)完成临床试验研究、与临床和生产相关的药学方面研究,以及“必要的”药理毒理研究后,再重新提交生产注册,管理机构审评后发放生产批件或退审件。-最新政策:在新最新政策:
19、在新4 4类药类药BEBE试验采取一试验采取一批制;但批制;但3 3类以上新药仍然采用两批类以上新药仍然采用两批制!制!226.2资料内容方面以及配套的各种核查方面的差异22国外国外国内国内只有最后确定的原料药工艺、制剂处方工艺、以及质量方法学验证部分的总结和验证研究资料,稳定性资料,没有研究过程。是CTD与原附件二所附资料的融合,除上述内容外,需要提供所有研究资料的依据、思路和详细研究过程!-即说明所确定内容的科学的研究证据。问题:有的照搬国外模式FDA也已意识到CTD的缺陷,开始要求提供研究过程资料。根本原因:诚信社会体系和弄虚作假为主流的非诚信社会的差异通过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或制剂的处方
20、、生产工艺开发,对关键工艺环节进行研究,建立关键工艺参数控制;对药品关键质量特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与确认。在“商业化大生产”条件下,保证工艺能够稳定、持续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药品证明建立系统、有效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231、精髓、精髓(1)注册时样品制备工艺和样品规模大部分并未达到商业化大生产规模,只是中试生产规模(部分企业规模更低)。(2)整套资料要充分证明如何可以实现“商业化大生产”,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的GMP化;而不是证明申报注册用3批注册批样品的工艺、质量是否合格(目前绝大部分研究者的错误认识)。审评老师:关注点在是否可实现商业化大生产!注册申请人:关注点停留在注册批-本质性差别!
21、关注点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是注册发补、退审等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最新发布的技术法规对批量的规定:BE试验用样品、生产注册批次的样品应采用与商业生产一致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批量应在商业生产批量范围内。24 实验室或中试水平VS药品生产GMP规范下的大生产化2、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要求:要求:主体是生产企业,科研单位是配角现实:现实:科研单位是主体,企业是配角-造成的恶果:造成的恶果:纸上谈兵,无法“正常生产出质量合格产品”现阶段解决方式现阶段解决方式:各负其责,紧密协作,取长补短-科研单位任务:在了解生产企业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全面的基础研究并模拟生产状态和过程,掌握影响产品“合成工
22、艺、制剂处方工艺、质量属性”的方方面面因素。(举例:液体制剂的升降温;固体制剂湿颗粒的干燥)-生产企业任务:逐级进行批量放大,研究掌握各种设备下的工艺参数,验证处方、工艺、质量的可行性、稳定可重复性。25 注册研究的主体错位科研:目的是创新,不追求成功率研发:目的是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大生产。追求的是始终如一的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可靠性、可重复性26 企业的单部门作战研发部门单兵奋战,获得批件再移交生产和质量等部门。审评部门的要求是进入生产阶段后要转到生产和质量部门为主,研发为辅-企业全员参与!-GMP体系管理(如物料的采购与出入库) 药品科研和研发的差异性(一)目录具体见前(只是大目录,可以根
23、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在每个目录下合理列出分级的子目录)。(二)申报资料正文及撰写要求3.2.S.1基本信息3.2.S.2生产信息3.2.S.3特性鉴定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3.2.S.5对照品3.2.S.6包装材料和容器3.2.S.7稳定性273.2.S.1.1药品名称28模块三模块三原料药的原料药的CTD资料资料3.2.S.1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提供原料药的中英文通用名、化学名,化学文摘(CAS)号以及其它名称(包括国外药典收载的名称)。说明:药品名称由药典会负责确定,新的药物名称(新的一类药、新的剂型)需要药典会定名后提交审评中心。3.2.S.1.2结构提供原料药的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24、,如有立体结构和多晶型现象应特别说明。3.2.S.1.3理化性质提供原料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般来源于自研、药典和默克索引等),具体包括如下信息:性状(如外观,颜色,物理状态);熔点或沸点;比旋度,溶解性,溶液pH,分配系数,解离常数,将用于制剂生产的物理形态(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或水合物),粒度等。注意事项:特别注意与对应的制剂相关的性质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电话、传真等。 1. 该项资料的目的该项资料的目的告知监管者拟申报药品的生产厂、具体地址及在生产中所承担的职责。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企业地址应具体到街道及门牌号,应与申请表及动态生产现
25、场检查的地址与生产线一致。(2)生产场所的地址应具体到车间和/或生产线,如涉及多个车间或多条生产线,应分别标明(如列表说明),但并不是要求今后只能在此条线生产!(3)如企业注册地址与生产地址不一致,应分别写出。重点是写明生产地址!切记不能只写注册地址,否则无法现场动态核查。(4)如有其他单位承担了生产企业的某项辅助性工作(如微粉化药物的粒径及分布测定-激光粒度仪、核磁共振鉴别),也应一并列出。293.2.S.2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模块三模块三原料药的原料药的CTD资料资料3.2.S.2.1生产商该项资料的目的该项资料的目的告知监管者本品在上市后将如何生产及其生产规模与主要设备,现有的研发规模。-
26、是总结资料,不是具体研究过程1、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按合成工序提供工艺流程图,标明工艺参数和所用溶剂。如为化学合成的原料药,还应提供其化学反应式,其中应包括起始原料、中间体、所用反应试剂的分子式、分子量、化学结构式。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分别提供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和每一反应工序的工艺流程图。(2)标明具体的参数(3)标明质控点与过程控制点303.2.S.2.2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生产信息生产信息 2、工艺描述:、工艺描述:以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为例,按工艺流程详细描述各步工艺操作。列明各反应的设备、物料的投料量(重量、摩尔比)、反应条件(温度、时间等)、反应进程控制方法与指标、后处理方
27、式、分离纯化的详细过程、各中间体的重量与收率。-是目前申报资料中问题最多的之一!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以注册批为代表描述工艺(不是写商业化大生产的工艺)如批量不同,以最大批量写。(2)详细说明制备工艺。详细程度:能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申报的生产工艺可以完整地重复生产过程,并制得符合标准的产品。(3)动态生产现场检查前电子提交的工艺应与申报资料保持一致,而不能在电子提交时对工艺再做修改。动态生产核查时必须与申报资料的工艺一致,路线、物料、溶剂等不得改变;仅工艺参数可以适当调整,但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及研究支持。31(4)如有返工以及溶剂和物料的回收再利用,应明确相应的操作步骤与控制要求,并提
28、供相应的研究资料,以充分证明其合理性与可控性。 3、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提供主要和特殊设备的型号及技术参数。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列表说明合成工艺中使用到的所有设备、其规格、材质、使用步骤与用途。(2)列表说明各设备的生产能力范围和正常的操作参数范围。-看生产能力是否与注册批量相一致。(可以用一张表)4、说明大生产的拟定批量范围、说明大生产的拟定批量范围 基于工艺开发、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放大研究、工艺验证、临床使用等研究,综合评估工艺商业化生产能力,确定生产规模。如拟定的大生产的批量范围超出了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应提供充分的放大研究的依据。误区:注册批小于大生产规模10倍可以放大10倍
29、!32335、法规要求、法规要求-“关于公布化药新药生产工艺信息表相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公布化药新药生产工艺信息表相关事宜的通知”-2015.8.3,由药审中心发布,由药审中心发布增加了以下内容:1)工艺信息表记载的生产地址应具体到厂房/车间、生产线。2)工艺信息表中工艺描述应与工艺规程内容一致,关键工艺需予以标注。3)工艺信息表中生产现场检查批次的生产应采用与商业生产一致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批量应在商业生产批量范围内。4)以下文件列入生产工艺信息表附件:(1)原料药关键起始物料的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2)原料药关键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3)原料药放行质量标准;(4)制剂关
30、键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5)制剂放行质量标准。附件:附件:1.化药原料药生产工艺信息表化药原料药生产工艺信息表2.化药制剂生产工艺信息表化药制剂生产工艺信息表3.生产工艺确认书生产工艺确认书 新的注册法规要求也同样要求注册生产样品必须在今后商业化生产的大生产线上制备!已不会再有“10倍”之内的问题! 批准后如果要提高产量,不需要通过药审中心,可以按照GMP的规范通过省局的核查核查和认即可!34核心技术要求:核心技术要求:注册生产样品的生产,必须注册生产样品的生产,必须达到商业化大生产水平!达到商业化大生产水平!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是一次是一次“ “质质” ”的飞跃!
31、的飞跃!“ “劣币劣币” ”必将会被逐出!必将会被逐出!对现行的研发体系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对现行的研发体系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该项资料的目的:该项资料的目的:物料控制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之一,告知监管当局在生产中如何控制。-是目前申请人未加以重视的主要大缺陷之一!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按照工艺流程图中的工序,以表格的形式列明生产中用到的所有物料(如起始物料、反应试剂、溶剂、催化剂等),并说明所使用的步骤。35物料名称质量标准生产商使用步骤3.2.S.2.3物料控制物料控制信息物料控制信息生产信息生产信息2.提供以上物料的质量控制信息,明确引用标准,或提供内控标准(包括项目、检测方法
32、和限度),并提供必要的方法学验证资料。3.应根据从源头开始全程控制药品质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原料,并应符合ICHQ11及欧盟的相关技术要求。对于关键的起始原料,尚需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技术要求提供其制备工艺资料。ICHQ11关于起始原料的选择依据申请人应当对起始原料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可包含以下信息:-分析方法检测起始原料中杂质的能力-在后续工艺步骤中,杂质及其衍生物的去向和清除-每个起始原料的拟定质量标准将如何有助于控制产品质量。3637 3.1 起始物料(工艺路线、步骤)的选择:(1)责任者:明确原料药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预见与控制所有的质量风险。(2)来源:广泛、易得;不
33、能是独家、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企业。(3)对原料药质量的影响程度:注意起始原料工艺与结构的复杂性、后续合成路线的长短与杂质的清除能力等。结构不能过于复杂,或已形成母核,仅需略加修饰即得产品。 质量难以控制!通常要有3步以上的实质性反应(不包括成盐、精制工序)。如采用此方式,或3步以内的合成路线,需要供应商提供详细的合成工艺研究和质量控制等资料。-即本应由申请人提交的资料改由供应商提供,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恶意逃避监管”。含手性及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手性合成应包括在注册工艺中,如购买已含有手性中心的化合物作为起始原料,必须由供应商提供详细的工艺和杂质的研究资料和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多批(通常指
34、至少10批)具有一定规模批量的物料进行检测以确定其质量的稳定一致性。(4)供应商的资质与良好的沟通合作-因制药企业需求量较低,通常难以获得供应商的配合。(5)供应商应有完善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如工艺或过程控制有变化,应及时告知原料药生产厂以便及时进行必要的变更研究。383.2起始原料的控制(1)对起始原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供应商审计,以保证其确实有能力始终按照约定的工艺,良好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下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起始原料。尽管实际上难以实现,但已明确提出:应制定供应商审计计划,并提供审计报告。(2)根据起始原料的工艺,对其工艺杂质(包括残留溶剂与重金属等毒性杂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各杂质的种
35、类与含量是否会影响后续反应及终产品质量进行详细的研究。(3)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项目、方法和限度,并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说明内控标准(尤其是杂质限度与含量)的制定依据。常见主要问题:(1)起始物料和工艺路线的选择不合理。(2)因制药企业属于“精细化工”行业,相对于“大化工”行业处于劣势,人家“不搭理你!”,难以获得合成路线工艺、质量标准等。39-目前必须提供起始物料的合成信息,最起码要提供合成路线图,包括所使用的试剂、催化剂等关键物料。如未提供任何信息,则审评难以通过,只能换供应商!(3)有起始物料的合成工艺信息,但未进行研究/或研究工作不到位。-未对可能产生的杂质进行分析和控制研究。-
36、存在/或有可能存在的杂质的限度控制不是通过对杂质的传递和清除进行研究后确定,而仅根据杂质的大小进行控制。关键点:起始物料中的杂质限度不是根据其大小,而是根据其是否会在工艺过程中传递/或转化,以及被清除的情况来控制其限度。如某杂质达到5%,但在工艺的某个过程中全部被清除,不会残留;另一杂质虽只有0.1%0.2%/或约0.5%等,但无法消除一致传递/或转化成其它杂质残留到成品中难以去除,或随精制次数与原料药成比例的减少等等。后者才是要控制的对象!以下举例说明。401、药审中心对起始物料等的发补意见41AOPB结构式手性碳API结构式422、供应商提供的AOPB合成工艺路线图3、对起始物料AOPB的
37、分析及研究情况(1)1类金属Pd的残留研究及控制策略1)第一步反应使用了含1类金属钯的催化剂Pd(OAc)2。根据EMEA/CHMP颁布的金属催化剂或金属试剂残留量限度规定的指导文件,对用于静脉注射给药的培美曲塞二钠原料,金属Pd的限度必须控制在1ppm。2)建立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Pd的方法及方法学验证,对6批次AOPB进行了检测,其中有2批未检出,另外4批均高于1ppm,其中2批达到20和24ppm,远高于限度。考虑在合成过程中金属Pd可能被除去,故又检测了多批次中间体I以及粗品。结果中间体中仍然有约5ppm,粗品中均未检出。3)Pd的控制策略:改为在粗品的内控标准中进行控制,限度为不
38、得过1ppm。43不太符合选择依据,主要是起始物料与成品的结构已很接近;所以需要对AOPB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成品的质量!44( 2)AOPB有关物质分析及控制策略1)关注要点:工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哪些杂质;成品的BP标准中控制的4个已知杂质是否是由起始物料中的杂质引入;采取何种方法对杂质进行检测;需要控制哪些杂质。2)BP标准中的杂质来源分析:只有杂质A很有可能是由AOPB的杂质引入,但未查询到有该结构化合物出售且难以合成,无法在AOPB中直接通过外标定位该杂质以检测其是否存在;需要通过其它方式来研究确证。3)AOPB有关物质和纯度检测方法研究:供应商提供的标准条件不能有效检测
39、出杂质;经重新摸索色谱条件并经方法学验证,可以检出多个杂质。45AAPI供应商和重新摸索的纯度检测的HPLC图谱46供应商色谱条件图谱新建立的色谱条件图谱前面均为空白溶剂峰空白溶剂也出峰,无法判断经对AOPB进行液质联用(HPLC-MS)检测,结果几个杂质的分子量与杂A相关结构无关;且经对中间体的质量控制研究表明,未检测到AOPB中的杂质或可能转化成的新杂质,即检测出的杂质未传递,对中间体的质量没有影响。4)AOPB杂质控制策略:因检出的杂质对后续的工艺过程没有影响,因此:不需要进行特定杂质控制,只控制单杂和总杂即可!47培美曲赛中的手性碳是由 L-谷氨酸二乙酯盐酸盐引入,因此需要控制物料中D
40、构型杂质低于0.5%。 供应商提供的合成路线如下:(1)研究思路:采用手性柱直接分离。结果能实现L-谷氨酸二乙酯与D-谷氨酸二乙酯的有效分离,但由于D-谷氨酸二乙酯紫外响应低,检测灵敏度达不到要求。方法不可行!(2)采用衍生化的方法,使L-谷氨酸二乙酯/D-谷氨酸二乙酯与手性衍生化试剂反应后检测,提高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达到了目的,但出现其它众多问题!48(3)衍生化法问题及研究总结:1)衍生化过程是在pH为9.8的硼酸缓冲盐中,在该pH条件下L/或D-谷氨酸二乙酯会水解产生L/或D-谷氨酸-1-乙酯以及L/或D-谷氨酸-5-乙酯,故在检测图谱中出现3个主要色谱峰,以L/D-谷氨酸二乙酯色谱峰
41、为主,约占80%。以L-谷氨酸二乙酯为例,反应式如下:49经采用外标衍生化对照,以及HPLC-MS检测各峰分子量,确证是上述3个化合物。(4)控制策略:采用衍生化方法进行检测,以D构型出现的3个峰面积和与0.5%L构型主成分自身对照出现的3个峰面积和计算。50还进行过多种方法的研究,但均不成功。方法有缺陷,是否会被审评所认可尚不知道!但已是目前能做到的最好方法。51生产信息生产信息物料控制物料控制具体案例分析详见3.2.S.2.6生产工艺的开发部分的工艺路线选择 1. 该项资料的目的该项资料的目的-体现过程控制质量的关键资料;为工艺研究与验证中重点考察内容。 2.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是在大量充
42、分研究基础上的总结,不是把关键步骤的研究资料放在此处。2.1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包括终产品的精制、纯化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1)不是所有步骤都是关键步骤!(2)关键步骤是通过大量研究经风险评估分析总结后确定。注意:原料药的质量控制不是只研究原料药的成品,而是过程中所有的物料、中间体等(研究的深入程度根据其重要性来确定),即是几个到十几、甚至是几十个原料药成品的工作量!523.2.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2.2列出已分离的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项目、方法和限度,并提供必要的方法学验证资料。(1)关键中间体的质控标准要全面,提供详细的分析方法研究资料、方法学验证资料、质量标准及
43、标准制订的依据。-不要求达到原料药的质量标准水平,一般采用面积归一化的纯度方法控制有关物质和含量(注意线性范围和检测限)。(2)不是只有关键中间体才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所有可分离得到的中间体均要有质控,但方法研究和标准控制水平上有明显差异!(3)不是所有反应步骤均要分离得到中间体,必要时可以直接进行下步反应,但必须通过充分的研究,说明不分离的依据、如何计算下步反应的投料量以及反应液的质量如何控制。53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1)反应物料溴代异丁烷的质量控制-物料中可能含有溴代乙烷、溴代丙烷和溴代正丁烷,会参与反应产生杂质并一直传递到成品中。经气相色谱法检测,确证
44、含有上述杂质,以及其它含量更高的杂质;但经气质联用确证含量更高的杂质为烷化物,不会参与反应。-经对多批次不同来源的溴代异丁烷进行检测,结果基本不含溴代乙烷;溴代丙烷在0.1%以内;但溴代正丁烷大多超过0.1%。5455溴代异丁烷(来源2)GC图谱溴代异丁烷(来源1)GC图谱56(2)物料检测情况和控制策略-物料控制 1)不同来源的溴代异丁烷检测结果:多批次中乙和丙烷均在0.1%以下或未检出,而溴代正丁烷则大部分超过0.1%,只有来源2的部分批次在0.1%以下。 2)初始控制策略:将溴代异丁烷中的溴代乙和丙烷控制在0.1%以内,则最终成品中不再将由其引入的相关杂质作为特定杂质控制;而将溴代正丁烷
45、引入到成品中的杂质在成品中作为控制杂质进行研究和控制。-即要合成得到相关的杂质,研究该杂质在反应过程中的传递、清除情况,以及成品中的控制研究和限度制定。 3)反应过程研究结果:溴代正丁烷与化合物5反应,以及后续反应形成的杂质性质与化合物6、7、8太接近,HPLC分离困难。 4)控制策略调整:此控制策略不可行,改为在溴代异丁烷中将溴代正丁烷控制在0.1%以内。确定通过建立内控标准,寻找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来解决!5758中间体中间体起始物料API+各物料混合物 均采用API有关物质的检测条件检测,结果起始物料出峰太快,中间体太慢,均不适合。 应该对不同化合物根据其主峰和杂质情况建立各自适宜的条件!但
46、因检测条件不同对杂质的传递情况研究会带来困难。(3)杂质控制方式解读 1)起始物料控制:即将容易传递且不易清除一直残留到成品中的杂质,提前在物料中控制在0.1%以下,则可以将此杂质/或继续反应形成的新杂质作为未知单杂控制,无需再在中间体、粗品和成品中对其进行研究。-如非布司他的起始物料 注:在起始物料和中间体的内控标准中,不需要一定采用有法定来源的作为对照品,只要纯度达到有关物质检查用的规定即可。结果:对多批次起始物料检测,证明可以控制在0.1%以下。控制策略成功!59 对羟基苯腈中很可能含有邻位和间位的杂质,且会一直反应传递到成品中。因此购买到这2个杂质的化学试剂作为对照品,在起始物料中对此
47、2个杂质进行定位研究,并在物料标准中作为特定杂质进行控制。 2)中间体控制非布司他如要在成品中考察是否会残留所有的物料和中间体,则需要建立可以良好分离从2到成品所有化合物的HPLC条件,因化合物2和3结构与成品差异很大,一个条件检测所有物质会非常困难!而化合物3与2结构相似,可以在中间体3中控制2及其杂质,并考察其传递和清除情况。另4已形成基本母核,与成品性质较为接近,同时性质要比成品更接近2和3。也可以考虑建立在中间体4中控制2和3的方法。将其控制在0.1%以内,则后续中间体和成品中只作为未知单杂控制即可!60中间体1羟基苯腈 结果:对从小试、中试到注册批的多批次中间体3检测,证明可以将起始
48、物料2控制在0.1%以下。且根据对反应液后处理过程的监控,证明起始物料可以在处理过程中被去除。如不能控制在0.1%以下,则继续在其它中间体的控制研究中摸索,考察是否能够控制。控制策略成功!613)成品控制日本橙皮书文献中本品含有已知杂质A和C。-杂A是非布司他结构中氰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的产物。其合成工艺的最后一步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脱保护基制备出粗品,此条件下形成的非布司他很有可能降解生成杂A。-杂C是非布司他加热下脱羧的降解产物。-其它已知杂质为物料和中间体以及副反应等工艺杂质。62 1、工艺工艺验证的验证的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1 第第 1、2和和3类的原料药类的原料药对无菌原料药应提供
49、工艺验证资料,包括工艺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对于其他原料药可仅提供工艺验证方案和批生产记录样稿,但应同时提交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1.2 第第1、2和和3类的制剂类的制剂对无菌制剂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剂提供工艺验证资料,包括工艺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工艺必须在预定的参数范围内进行。工艺验证内容包括:批号;批量;设备的选择和评估;工艺条件/工艺参数及工艺参数的可接受范围;分析方法;抽样方法及计划;工艺步骤的评估;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步骤及可接受的操作范围等。研究中可采取挑战试验(参数接近可接受限度)验证工艺的可行性。633.2.S.2.5 工艺验证和评价工艺验证和评价其余制剂可提
50、交上述资料,也可在申报时仅提供工艺验证方案和批生产记录样稿,但应同时提交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1.3 第第4类的原料药类的原料药对无菌原料药应提供无菌工艺步骤的规范的工艺验证报告(编号:-,版本号:-),该验证应在本品的实际生产线进行。对于无菌原料药的非无菌工艺步骤和其他原料药可仅提供工艺验证方案(编号:-,版本号:-),但应同时提交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所有原料药均应提供空白的批生产记录样稿。该样稿应是针对本品的实际生产线按照申报的工艺进行的操作规程,应与今后正常生产本品的SOP保持一致。641.4 第第4类的制剂类的制剂 提供无菌工艺步骤的工艺验证报
51、告(编号:-,版本号:-),工艺必须在预定的参数范围内进行。工艺验证内容包括:批号;批量;设备的选择和评估;工艺条件/工艺参数及工艺参数的可接受范围;分析方法;抽样方法及计划;工艺步骤的评估;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步骤及可接受的操作范围、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确认等。对于非无菌工艺步骤,可提交工艺验证报告(编号:-,版本号:-),也可仅提供工艺验证方案(编号:-,版本号:-)和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所有制剂均应提供空白的批生产记录样稿。该样稿应是针对本品的实际生产线按照申报的工艺进行的操作规程,应与今后正常生产本品的SOP保持一致。65 2、工艺验证定义及该项资料的目的、
52、工艺验证定义及该项资料的目的定义:是特指商业化大生产规模的验证,其它一概只是属于工艺研究的范畴!目的:证明工艺的大生产可行性!3、CTD资料技术要求的混乱性资料技术要求的混乱性(1)第1、2、3类,以及4类的原料药与制剂不一样;(2)第1、2、3类和4类也不一样。(3)同样是注册生产的资料,工艺验证的技术要求应该是同样的,不应该与原料药还是制剂,新药还是仿制药有差别!-实质上与原先的CTD资料的要求无差异;但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理解工艺验证的含义!-是管理部门的各部门之间未沟通协商一致的产物;且起草人员自身认识上也存在的差异!664、对工艺验证的“曲解”(1)是与长期以来对批量的“曲解”相关联的。
53、总是想方设法以尽可能低的、中试规模的样品制备,代替要求的在正式生产线制备注册批样品!(2)把生产注册批样品与工艺验证划等号!3批注册生产样品必须按照GMP规范进行,可以同时开展工艺验证;但并不一定必须要进行工艺验证;工艺验证的3批样品不一定必须是注册生产用的批次!(3)生产工艺参数的范围摸索通常是在“中试”期间进行,很少在大生产线开展此项工作。(4)在生产线上制备注册生产批样品有可能是以最低量生产,与最终的商业化大生产仍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工艺验证”,故可以不提交工艺验证资料,但必需要提交今后大生产用的“空白批生产记录”!675、空白批生产记录样稿-注册申报前整个工艺研究工作的
54、成果体现-动态生产现场检查和上市后商业化生产的依据 重要提示!重要提示!通过提交验证方案和空白批生产记录,来说明通过所有提交的CTD资料研究内容,证明最终可以达到在本申报的CTD资料中并没有进行过的-“未来的商业化大生产”的能力!即未来的商业化大生产必须按照提交的验证方案和空白批记录的内容去做!此点未被绝大多数人理解。请切记这是最重要的资料!68-以前基本是把中试生产规模的注册生产样品当成工艺验证批次;新注册法规要求在今后大生产线上制备,推测大部分企业会以最低量制备注册,仍然不是商业化大生产的正常批量!因此还不是工艺验证!需要补充修改?69 工艺评价的基本要素工艺评价的基本要素要证明申报工艺的
55、合理性与大生产的可行性,至少应进行以下研究并在此部分资料中提供相应的总结资料(不是研究资料!)。建议在此至少提供相关的综述资料与试验数据的汇总表。(1)实验室小试阶段研究应对各步反应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确定:-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应收率与产物纯度。-各影响因素的控制策略(起始原料、中间体质量的控制,各物料的投料量与配比,需控制的反应参数及其范围,粗品的收率范围与纯度,分离纯化的方式与控制指标等)。-对产品质量影响巨大的关键工艺与工艺参数。上述信息对于评价申报工艺的合理性是必不可少的,可根据信息量的大小,酌情在“3.2.S.2.6生产工艺的开发”部分提供相关资料。70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工艺验证和评
56、价工艺验证和评价(2)中试工艺阶段研究-根据小试工艺规模与拟定的大生产工艺规模(制剂规格、临床需求量、生产设备能力等)之间的差距,进行必要的逐级中试放大研究。至少最大规模中试研究所用的物料、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的操作原埋等均应与大生产一致,且最大批量至少为工业化生产规模的十分之一以上。-此时应结合对工艺的了解,重点对关键工艺步骤、关键工艺参数及放大可能存在问题的步骤等进行研究,确定适合商业化生产的工艺,并制订注册批样品的生产批记录与验证方案。-采用生产工艺和参数,或至少关键工艺步骤及参数与注册批基本一致的中试样品及其各步中间体,进行质量研究的全部方法学验证,完成质量标准的建立;并对产品进行初步
57、的稳定性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为注册申报的样品制备提供依据。常见问题:没有或批次极少的中试研究,很多从实验室水平直接上到注册临床/生产批;且注册临床/生产批次的批量过低,远达不到可以实现商业化大生产的水平。71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工艺验证和评价工艺验证和评价(3)注册批样品的制备和“验证”-目前问题最多、最大之处-根据中试研究结果按照GMP的规范由生产部门制定出注册批样品制备的“第一个版本”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由质量部门制定出起始物料、中间体、粗品、成品、反应过程监控等的质量标准和“第一个版本”的操作规程。即在注册批生产前应完成所有的标准和SOP,而不是在生产之后申报前完成!体现新药注册的GM
58、P化,是实现商业化大生产的保证!-根据中试研究的结果和商业化大生产的批量规模,制定出注册批样品的生产批量,制备工艺过程和“验证方案”。 -工艺验证是指按照研究确定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参数、连续不变的工艺验证是指按照研究确定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参数、连续不变的制备3批以上样品!生产过程中的任何改变均不能算作工艺验证批次,只能属于工艺研究范畴,需要重新验证。72如:某步反应,第一批反应时间在2、2.5、3小时取样监控反应程度,结果2.5小时完成,工艺参数定位2.5小时;接着连续2批按照反应2.5小时进行。则第一批不能算工艺验证批次,这个时间应该在之前已通过工艺参数研究确定!如果反应时间会随批量变化,则应该
59、是通过对反应的监控来控制!(4)工艺验证-是指商业化大生产规模的验证按照工艺验证方案在今后商业化大生产的实际生产线上进行的工艺验证,进一步确认申报工艺的大生产可行性。-大部分未做到73-只有当申报资料能够证明所提供的制备工艺理论上符合科学原理,各步工艺均有充足的试验数据支持,现有的研究规模、物料控制、操作流程及主要设备均己基本与大生产一致,批数与各批产品的质量均能反映出工艺具备一定的重现性,则基本能证明该申报工艺的合理性与大生产的可行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1)从实验室研究规模直接跳跃到注册批,无与生产设备原理基本一致的中间规模的多批次中试研究-可靠性差,生产工艺参数无依据!(
60、2)批量低,与商业化大生产不相匹配-无法证明大生产的可行性!(3)把注册批的工艺验证误认为就是“工艺验证”!(4)新分类注册4类药已改为备案后的一批制,报产时必须达到大生产规模,以前的情况在今后不应该再出现。74注册生产样品批量的最新要求:在今后大生产的生产线上按照GMP验证过的可正常生产的最低至最大批量之间制备注册生产用的三批样品,如是最低批量,商业化大生产在此基础上放大2-3倍。不可以在中试线做注册生产样品,在大生产线做商业化生产样品!-通过研发阶段对工艺的认知、工艺对质量的影响等,形成一整套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并在上市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完善。以上部分资料可以在“3.2.S.2.6生产
61、工艺的开发”部分详细提供,此部分主要是以总结的形式表现。75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工艺验证和评价工艺验证和评价 1. 该项资料的目的该项资料的目的-通过对整个工艺研发过程的详细综述与数据分析,证明工艺的合理性。 2.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2.1提供工艺路线的选择依据(包括文献依据和/或理论依据),重视对基因毒性杂质的分析与控制。-制备路线应有充分的依据-提供必要的、比较权威的文献资料,并说明是完全参照文献工艺还是在文献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如采用文献工艺,应对文献工艺的合理可行性进行分析-如采用创新路线或创新的反应,应详细提供相应的试验数据作为支持,并分析其是否符合现有的科学认知。工艺路线选择的
62、案例如下:763.2.S.2.6生产工艺的开发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77例1:非布司他合成路线(1)以2为起始物料,可以包括形成母核的过程,质量控制更全面。(2)以5为起始物料,通过3步反应,且包括溴代异丁烷的关键工艺步骤和质量控制。(3)以6为起始物料路线较短,不合理。合成路线以两个主要基团(已可市场化的成熟化合物)的对接反应形成原型化合物,再成磺酸盐。但需要在资料中提供两个起始物料的合成工艺路线,以及详细的质量控制研究资料。7879合成路线是中间体1催化加氢得对映异构体2和3,2和3水解断开酰氨键,可以不用对映体拆分的方法,仅通过结晶即可得到单一构型的产物4。因此需要对中间体4和成品进行相关对
63、映异构体杂质的检查控制。假如直接以4与另一有3步以上工艺制备得到的无手性碳的基团对接制备成品,则工艺不可行。因工艺的关键步骤在含有手性化合物基团的获得,至少要从消旋体拆分开始!80依沙比酮是一种微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属于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Bristol-MyersSquibb公司以埃博霉素为原料(从粘细菌亚目的纤维堆囊菌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依沙比酮,合成路线如下:81问题:(1)有6个手性碳(理论上可形成64个异构体)。-切记:与合成得到的具有手性碳的化合物不同,来源于天然产物化合物构型(发酵、植物提取等)是唯一的!即起始物料仅有一个构型,不会存在异构体!(2)反应过
64、程中原有的手性碳是否会发生构型转变,需要根据具体反应情况分析!本品反应过程中除红色箭头标注外,反应与其它手性碳位置无关,不会发生构型转变。(3)中间体1内酰胺开环后,羧基邻位的手性碳发生构型转变,需要进行研究异构体!(4)中间体2到形成成品时该手性碳又发生变构,也同样需要研究对映异构体。82核心问题:天然产物来源的化合物构型是唯一的,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异构体研究!但反应过程中如有构型变化,仅需要对可能发生变化的手性碳进行对映异构体研究!2.2提供详细的工艺研究资料(包括实验数据及图谱),说明在开发阶段对哪些工艺步骤以何质量指标进行了工艺条件的优选与放大研究。技术要求:该资料应能充分证明申报的工艺
65、有充足的研究与放大的数据支持,保证现有的申报工艺的规模、物料控制、操作流程及主要设备均已基本与大生产一致,已生产的批数与各批产品的质量均能反映出工艺具备一定的重现性,进而证明该申报工艺的合理性与大生产的可行性。83 生产信息生产信息生产工艺的开发生产工艺的开发2.2.1研究阶段及主要内容(1)实验室小试-对各步反应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a.不计成本打通路线;-采用纯度高的“高质量”物料进行研究!b.会影响反应收率与产物纯度的因素研究,包括转换为工业级物料和试剂等的研究;c.各影响因素的控制策略(原辅料、中间体的质量如何控制,各物料的投料量与配比,需控制的反应参数及其范围,粗品的收率范围与纯度,分
66、离纯化的方式与须达到的效果等);d.对产品质量影响巨大的关键工艺与工艺参数的初步确定。大量批次的反复研究确认!84(2)中试放大-根据小试工艺规模与拟定的大生产工艺规模之间的差距,进行必要的逐级中试放大研究。a、中试研究所用的物料、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的操作原埋等均应与大生产一致,且最后放大批次的批量至少为工业化生产规模的十分之一。b、结合对工艺的了解,重点对关键工艺步骤、关键工艺参数及放大可能存在问题的步骤等进行研究,确定适合商业化生产的工艺,并制订注册批样品生产的空白批生产记录与工艺验证方案。(3)注册批生产-按照工艺验证方案在实际生产线上进行样品中试生产及相关验证,进一步确认申报工艺的大
67、生产可行性注册批可以与商业化大生产批量一致,也可以为生产线的最低生产量。(4)批准生产后的继续优化-通过研发阶段对工艺的认知、工艺对质量的影响等,形成一整套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并在上市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完善。852.3详细说明在工艺开发过程中生产工艺的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以及工艺路线等的变化)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资料。根据整个工艺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1)哪些工艺参数是不随批量改变的;(2)哪些工艺参数是随批量有规律变化的;(3)哪些工艺参数是随批量变化且无规律可寻的。-应是(1)和(2),则可以说明注册批未到商业化大生产规模,但可以实现;如有个别(3),则必须放大到商业
68、化生产规模,如有多项(3),则说明工艺不成熟或不可行,重新研究。2.4提供工艺研究数据汇总表86只有当申报资料能够证明所提供的制备工艺理论上符合科学原理,各步工艺均有充足的试验数据支持,现有的研究规模、物料控制、操作流程及主要设备均己基本与大生产一致,批数与各批产品的质量均能反映出工艺具备一定的重现性,则基本能证明该申报工艺的合理性与大生产的可行性“好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更是系统研发赋予的”药学研发基木理念。即“质量源于设计(QbD)”工艺研发决定了药品质量。87工艺研究总结工艺研究总结整个工艺研究过程中最重点之一是要研究说明:杂质的来源、去向、清除!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见下图:(1)中间体的控制
69、方法要求及杂质分析:1)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方法要能有效的检测出合成中间体的4种主要物料。2)要能检测出起始物料中所引入的杂质,以及反应有可能产生的杂质。3)中间体的合成过程是在含无水乙醇溶剂中进行,对甲苯磺酸能与乙醇或者与乙醇中含有的醇类杂质(甲醇、丙醇、异丙醇)反应,产生苯磺酸酯类遗传毒性杂质。因遗传毒性杂质限度极低,需要单独建立检测方法。8889AOPB采用中间体条件的HPLC图中间体的HPLC图+ +反应的物料反应的物料(2)研究结果:1)中间体与起始物料AOPB的结构差异较大,经研究无法采用同一个色谱条件检测,因此加大了AOPB及其杂质在制备中间体反应过程中杂质传递、清除及中间体中的控制
70、难度。2)建立的色谱条件达到了逾期的效果。3)对多批次合成中间体的母液、中间体检测,均发现AOPB中主峰前的最大杂质(RT0.38)和次大杂质(RT1.96)均未传递到中间体中。4)中间体中残留大量的对甲苯磺酸,达到30%至35%之间;其他杂质总和在2%以内,且经后续研究对成品质量无影响。(3)杂质控制策略1)因AOPB中的杂质未传递到中间体中,故对AOPB中检出的超过0.1%以上的杂质未作为特定杂质控制,且限度可以适当放宽至单个杂质不得过1%,总杂不得过3%(供应商控制纯度为95%)。2)中间体的有关物质不做特别控制,属于非关键中间体。90(3)甲磺酸酯类杂质检测)甲磺酸酯类杂质检测1)控制
71、策略:因培美曲塞二钠中间体1后的工艺中没有醇类物质的使用不会有甲磺酸酯类杂质生成,拟在中间体1中控制甲磺酸酯类杂质2)甲磺酸酯类杂质的控制限度参考欧盟EDQM公布的甲磺酸酯类杂质限量指导原则和基因毒性杂质限量指导原则中对甲磺酸酯类杂质中限度的要求,确定每日不得过1.5g;本品的最大日用量为750mg。因此确定对甲苯磺酸甲酯、乙酯、丙酯和异丙酯等甲磺酸酯类杂质的总限度如下:甲磺酸酯类杂质限度=1.5g/750mg/1000100%=0.0002%-是按一类算,而不是每个杂质限度为2ppm!故要求更高。-不能以限度法,而要以杂质外标法测定出每个的量,才能计算出“和”!方法学验证的工作量和难度剧增。
72、-需要购买到对甲苯磺酸甲酯、乙酯、丙酯和异丙酯杂质对照品!(有化学试剂可以获得)913)方法学建立及存在的问题:-因限度太低需要大幅提高样品浓度,才能够满足检测限的要求;但同时样品主峰以及其它杂质可能会干扰基因毒杂质的检测。专属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干扰严重,难以建立适宜的色谱条件!-检测波长确定:因发色团结构相近,max均在226nm。-各杂质的检测限分别为0.0608ug/ml、0.0206ug/ml、0.1006ug/ml、0.0604ug/ml。而样品因溶解度问题,最大配液浓度约为15mg/ml,此浓度下甲磺酸酯类杂质的检测限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控制要求。92故改变策略,在培美曲塞二钠粗品中控
73、制甲磺酸酯类杂质!4)粗品中基因毒杂质的方法学建立及验证-确定的色谱条件:-检测限研究:对甲苯磺酸甲酯、乙酯、丙酯、异丙酯的检测限浓度分别为0.031ug/ml、0.060ug/ml、0.061ug/ml、0.060ug/ml。样品配液浓度可达100mg/ml,进样50ul,即分别相当于主成分的0.00001221%、0.00002049%、0.00002432%、0.00002414%。试验结果表明本品色谱条件灵敏度高,适合进行甲磺酸酯类杂质的检测与控制。93-方法学验证:按照杂质外标法进行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该方法可以满足检测要求。-样品检测情况:对中试及注册生产的多批次粗品进行检测,
74、结果均未检出此类杂质。-此类杂质的清除情况考察:经对制备粗品的母液、后处理的各步骤取样检测,证明在粗品的后处理工艺中可以全部清除该类杂质。94最终确定的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策略:在粗品中控制,对甲苯磺酸酯类杂质之和不得过0.0002%;成品中不再控制此类杂质!例2:培美曲塞二钠合成的杂质传递、消除研究(1)合成工艺(2)有关物质结果9596因企业技术机密原因以下结构略去(3) LC-MS检测结果97对检测到的杂质进行研究,并与EP中的5个已知杂质对比,结果如下:1)在培美曲塞二钠样品中检测出EP已知杂质B、C,即杂峰3、4,未检测出杂质A、D。2)在形成粗品的合成工艺研究中杂峰2较难控制,经常在粗
75、品中大量出现,造成成品中杂质超标。后期的研究中发现杂峰2在加速试验过程中增加明显,原料经双氧水和强碱破坏后,该杂质峰增加更显著。经对破坏后的样品进行分离,得到杂峰2纯品,确证了结构,结果与LC-MS推测的结果相同。其降解路径推测如下:根据其结构和产生原理,对反应的碱性强度和温度进行控制,问题得到解决。983)杂峰10、11为第二步反应的时候水解不完全导致,该两个杂质为同分异构,为L-谷氨酸二乙酯在水解的时候,1位或者5位酯键水解后得到的副产物,且不易被除去,常导致样品不合格。确定该2个杂质结构获得其产生原因后,对相关条件进行了研究摸索,找到最佳反应条件,解决了问题。99 1. 结构确证结构确证
76、-物质基础的正确性物质基础的正确性 (1)化合物元素组成:元素分析、高分辨率质谱(2)平面结构:紫外、红外、质谱/高分辨率质谱、核磁、(3)立体结构:旋光度、单晶X-衍射、园二色谱等(4)晶型(包括溶剂化物、结晶水等):差示热分析(DSC)/热重(TG)-结合水/结晶水、溶剂化物、熔点、分解点;IR、粉末X-衍射等。 2. 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根据药物的结构特征、文献信息、制备工艺、对照品情况等合理制定。1003.2.S.3 特性鉴定特性鉴定3.2.S.3.1结构和理化性质结 构 3. 注册资料注册资料“3.3.S.3.1”中结构确证用样品的要求中结构确证用样品的要求(1)纯度:99.5%
77、以上(2)具有代表性:注册3批中的一批,或工艺与注册批一致的中试规模以上批次;如纯度不够需要精制,但精制方法如与原料药的精制不一致,则不能用于晶型、热分析中某些项目等的确定。如用到对照品,应明确其来源、纯度、批号等*:可以与对照品同时进行对比(如3、6类),也可以不对比,按照新药的方式做研究(无法获得对照品的情况下)。(3)晶型、结晶水/溶剂化物、多组分药物等要具备相应特征。主要问题:(1)对用什么样品进行结构确证不清楚。(2)在前期小试或中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进行多次的部分项目的确证。101根据对应的制剂剂型特性,提供详细的理化性质信息。注意:尽可能提供渗透性的数据!1、技术要求(1
78、)以列表的方式列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和催化剂),分析杂质的来源(合成原料带入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或者是降解产生的),并提供控制限度。(2)对于降解产物可结合加速稳定性和强力降解试验来加以说明;对于最终质量标准中是否进行控制以及控制的限度,应提供依据。(3)对于已知杂质需提供结构确证资料(根据来源确定如何提供)法定来源:购买证据。国际公认试剂公司(如百灵威、西格玛等):样品标签复印件。自制或研究机构:制备、精制工艺,纯度检测,结构确证等详细资料。102理化性质理化性质3.2.S.3.2杂质注意事项: -此处不是具体的研究资料,是整个资料中杂质研究情况的总
79、结。 -注意必须说明是否存在遗传毒性类的杂质!如有,则要详细研究、严格控制(通常是ppm水平,需要单独检测) 2、杂质谱的概念 是指包括药物中各种潜在杂质的种类、来源、含量、结构及活性等的信息总和。 (1)杂质谱分析的基本思路 1)由传统的“以终为始”的被动思维上升到“以源为始”的主动控制模式。即不是从得到的产品分析结果-色谱图开始分析产品杂质情况,而是从杂质来源的分析入手,结合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艺、结构特点等分析可能存在于产品中的中间体、副产物、降解物、反应物料及由其引入的杂质等各种潜在杂质。103 通过杂质谱分析全面掌握产品的杂质概貌,根据各类潜在杂质的风险级别(一般较为安全的杂质;有毒性的
80、杂质;遗传毒性杂质等),有针对性地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以确保各种潜在杂质的有效检出和确认。2)通过杂质谱分析明确可能的杂质来源和去向,在制备工艺设置相应杂质的针对性控制措施,并通过产品包装和贮藏条件的研究,有效抑制药品的降解,实现从杂质产生的源头主动性地把控药品杂质。3)跟踪杂质谱对安全性试验或临床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指导原则、文献信息等评估杂质的可接受水平,确立上市产品的杂质控制限度。-切记:杂质限度不是靠药学来确定的!只是我们习惯了仿制药的以被仿制品标准或样品杂质情况来制定限度的做法,以为杂质限度是通过药学研究来确定!104(2)与原研药进行杂质谱的对比分析1)为什么要求必须与原
81、研药进行对比,而不能与国内已上市多年的产品比较?因国外原研药上市前经过了大量的安全性毒理试验,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以及上市后的临床使用跟踪,获得了较为详细的资料。而国内上市品虽然使用人群远高于原研药,但几乎没有此类的、正规的、有可信度的、可获得的资料来证明其安全性!-所以只认与原研药对比的结果!1052)杂质谱对比分析的手段是杂质谱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相应杂质物质一致性的求证中,分析手段不能等同于日常检测,分离技术(如HPLC法)与光谱分析(质谱或二极管阵列检测)相结合或使用分析标识物(如杂质对照品)、多种洗脱条件下的相对保留时间的比较等手段,以便从色谱行为、UV特征、分子量及分子碎片特征
82、等信息共同把握其物质一致性。以列表的形式对样品与原研品进行所有杂质种类、含量及分布的比较和分析,甄别哪些杂质为原研药中不存在的新增杂质,哪些为超过原研药及指导原则规定的超量杂质,并参照杂质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思路,重点研究论证新增杂质及超量杂质的可接受性。1063)杂质谱对比的技术要求分别对低于鉴定限的、低于质控限的、高于质控限的杂质进行对比,主要是对高于质控限度(即属于特定杂质范畴)的杂质严格控制,低的可以不一致!-如出现高于质控限度以上(原料药通常为0.1%;口服制剂为0.2%;注射剂为0.1%,但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如头孢类为0.2%)的杂质,且原研药无此杂质,则不可接受!推荐采用各种方
83、式除去该杂质;或者进行毒理及大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并确定控制限度。但药审中心不推荐后者方法。-如有高于质控限度的杂质,研究确认原研药也出现同样的杂质,且该杂质量与原研药没有显著性差异,则可以接受;但有显著性差异,则要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研究或提供文献资料证明其安全性。107 众多研究人员存在的最大误区之一:不是所有出现的(如只有万分之几的)杂质都必须一致!(3)质量标准中对杂质的分类108自制品原研药1)特定杂质:是指高于质控限度的杂质。技术要求:该类杂质中的每一个都必须在质量标准中进行定位,并制定每一个杂质的限度。-包括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注意点-即不是特定杂质全部都要搞清楚结构!但未知杂
84、质必须是原研药中也同样存在的!-如何定位是质量研究和标准中的难题!2)其它单杂:是指低于质控限度以下至可忽略杂质(如标准中有规定;制剂通常是指0.05%以下,原料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之间的所有杂质。也包括已知和未知杂质。标准中通常以“其他单杂不得过0.1%(原料药或高危制剂)或0.2%(普通制剂)”来控制。3)总杂:是指全部杂质的总和,或者是去除某些指定杂质后的总和109 药审中心对注册申报的品种不管是新药还是仿制药,也不管国外药典或CP2015的同品种标准只定单杂和总杂,在质量标准的有关物质项下,基本都是按照这3类杂质来要求!(4)根据风险级别及杂质类型制定相应的杂质分析与控制策略根据掌
85、握的杂质谱概况,依据各类潜在杂质的风险级别、产生的可能性高低制定进一步的研究控制策略。其中遗传毒性杂质在很低浓度时即可造成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进而导致基因突变并可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各发达国家和组织均严格控制此类杂质。因此类杂质含量极低,通常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不能有效检测,一般需要采取单独的方法外标法进行检测。如采用HPLC法,因供试品浓度很高,其它主成分、杂质干扰的可能性大幅增高。目前国内相关数据库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参照如下常见遗传毒性杂质结构信息进行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110111 特性鉴定特性鉴定-杂质谱分析杂质谱分析112检查项目检查项目 方法(列明方法(列明方法的编号方法的编
86、号) 放行标准限放行标准限度度 货架期标准货架期标准限度限度BPBP、USPUSP、C CP P其它其它性状3.2.S.4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原料药的质量控制3.2.S.4.1质量标准检查项目检查项目 方法(列明方法方法(列明方法的编号)的编号) 放行标准限度放行标准限度 货架期标准限度货架期标准限度性状(2)第4和5.2类药应提供充分的试验资料与文献资料,证明仿制药的质量与已上市原研发厂产品的质量是一致的,仿制品的货架期标准是合理可行的,且不低于现行的技术指导原则与各国药典的要求。(1)第1、2、3和5.1类 1.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按上表方式提供质量标准,如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产品的质量
87、标准)的方法、限度不同,应分别进行说明。 2. 说明说明(1)放行标准:企业内控的出厂标准。(2)货架期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有效性要求的标准-产品批准上市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放行标准的控制,确保产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放置至有效期末时能够符合货架期标准的要求-根据检测方法、稳定性情况等合理制定。-注意:放行标准在部分项目及限度上应该要高于货架期标准,不能完全一致!具体要根据稳定性试验的结果等确定。113(3)方法(列明方法的编号):方法指标准中各个项目采用的方法。如外观目视法,有关物质-HPLC法。方法的编号是指注册申报时发展变化到的按照GMP要求制定的SOP版本号。如注册批生产前制定出第
88、1版;经稳定性研究后注册申报前根据样品变化情况调整标准项目或限度指标等,制定的第2版;完成临床/生物等效性后又有可能变化后的第3版。-是研发产品成熟性的标致和体现!但又是不被绝大多数停留在中试水平阶段非GMP体系“研发者”理解和重视的关键之处。表格按照文件要求的格式写114(4)表格下面附按照中国药典格式写的质量标准(5)质控水平不低于国内外同(类)品种法定标准(注意进口标准企业标准,往往高于药典标准,不能仅凭国内外的药典标准即认为达到要求)(6)质量研究中方法学验证所用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包括起始物料、中间体和粗品、原料药等)是指工艺和参数或至少是关键步骤和参数与注册批一致的中试以上规模
89、。但不是说只能等到这个时候才能做方法研究,二者不是一码事!(7)方法学验证应该在注册批制备之前完成,应GMP要求在正式生产样品之前必须有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的操作规程SOP。如注册批生产不成功,则采用重新研究后达到成熟要求的样品对部分相关的项目重新进行验证。(8)质量控制中的样品检测数据只是注册批(不一定只限于3批),之前的检测数据全部放在工艺研究中,作为工艺研究成熟度的证据。115 1、技术要求第技术要求第1项:项:提供质量标准中各项目的具体检测方法 说明:说明:(1)按照GMP规范要求的操作SOP-是检验操作标准化理念的体现,可靠检测结果的保障(列出的仪器应该是生产企业质量部的仪器);把
90、质量标准SOP的信息表放在最前面(版本号、时间、制定人、批准人,是否有修订等)(2)分成质量标准中列入的方法和质量研究中使用到但未列入标准的方法两大部分分别描述(按照SOP格式)(3)具体检测方法是指每步操作已标准化、固定化,准确无误。如:“称取XXX适量,加流动相溶解配制成每1ml约含XXmg的溶液。”只能出现在药典格式标准中,SOP格式的必须写明具体的称量量,量瓶体积,溶解方法及定容,稀释方法等。质量研究的内容要多于质量标准中的项目,标准是根据质量研究的结果选择部分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项目来控制产品质量。1163.2.S.4.2分析方法2、技术要求第技术要求第2项:项:筛选优化的过程及相关
91、的数据图谱 说明:说明:(1)质量研究各个项目的试验研究依据(如创新药的检测原理、仿制药的各药典和进口等标准)说明及对比。如所用方法与药典等已有方法不同,应提供详细的不同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的数据与图谱等,以充分证明所用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下述的方法学研究建立过程中提供)。(2)质量研究中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项目的试验研究的筛选研究、优化过程。如鉴别、有关物质、聚合物、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含量测定等的方法筛选、建立过程。(3)质量研究中不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项目的试验研究的筛选研究、优化过程,方法的确认以及样品的检测结果。如性状、各项理化常数的测定、颜色与澄清度、酸或/和碱度、氯化物、重
92、金属、炽灼残渣等。117 3、分析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分析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及意义和作用及意义和作用3.1常规通用的无需进行方法学验证检测项目-采用药典附录收载的通用方法。(1)性状项下1)外观:目视法。不太受研究者关注但经常被药检机构判定不合格的常见一项。因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特别是对颜色的描述上一定要有充分依据和准确!2)溶解度:除常规溶剂外,需要关注与制剂和分析方法相关度高的溶剂。3)熔点: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是纯度的指标之一。通常将在药典附录中收载的油浴温度以下的熔点收载在标准中(通常是200以下)。高熔点的药物仅进行测定(如DSC法等)不定入标准。1184)吸收系数: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93、,是纯度的指标之一。准确的吸收系数测定是需要采用对照品在适宜溶剂中配制成2个不同浓度(差一倍)样品,在5台经校正合格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后计算得到。标准中是根据原料药的纯度制定出合格范围。5)比旋度:是具有光学特征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药物纯度以及光学异构体的纯度有关。-是结构中含有手性碳的药物需要测定。-如标准中制定有异构体检查项,则可以不定比旋度。(2)检查项下 1)酸度、碱度或酸碱度:不是API本身的酸碱性,是检查药物中的酸碱性杂质。119酸度酸度碱度碱度酸碱度酸碱度7.07.0酸性碱性如二硫丙醇,5.07.0如巴柳氮钠,7.09.0 如二硫丁二钠,6.07.5检测的意义:纯净原料药水溶液
94、的pH值应是较为恒定的,但在工艺中经酸或碱处理的药物,会在产品中引入酸碱性杂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稳定性。对在工艺中使用过酸或碱处理的药物,或对酸碱不稳定的药物,如酯类、酰胺类等,一股需进行酸碱度的检查。是属于原料药的检查项目。前提是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pH值:是半固体(乳膏等)、液体制剂的检查项目。常用的方法:酸碱滴定法:是在一定指示剂的条件下,用酸或碱的滴定液滴定样品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用消耗滴定液的体积来控制酸碱性杂质量。pH值法:是通过测定一定浓度供试品溶液的pH值来控制药物中酸碱性杂质量的方法。常用于制备注射剂原料药中酸碱性杂质的控制。指示剂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在不同pH条件下颜色
95、的改变来检查酸碱性杂质的方法。1202)溶液颜色和澄清度:是控制原料药和注射剂质量的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纯度。检测意义:控制药品有色杂质限量的方法;是对通常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有关物质HPLC法测定的有效补充。通常采用的方法:目测比色法:即将供试品溶液与各色调标准比色液进行比较,以判断结果。吸光度法:通常是在可见光波长下测定某浓度溶液的吸光度,以是否大于规定值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3)旋光度:原料药的检查项目。是对具有手性碳的消旋体药物进行检查,以控制其对映体的比例是否一致。121如硫酸沙丁胺醇4)氯化物和/或硫酸盐:属于信号杂质,通过对其检查控制无机物这一类化合物的残留量。例1:马
96、来酸曲美布汀氯化物取本品0,5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O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结构中无氯!例2:木糖醇氯化物取本品0.5g或1.0g(供注射用),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或(0.005%)硫酸盐取本品2.0g或5.0g(供注射用),依法检査(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3.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5%)或(0.006%)-制备工艺中即未使用氯化物也未使用硫酸盐!122例3:马来酸伊索拉定氯化物取本品0.5g,加水35ml和稀硝酸15ml,加热使溶解,放冷
97、至沉淀完全析出,滤过,取续滤液25ml,依法检査(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10.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4%)。-结构中有2个氯!问题:(1)检的是哪的氯?-并不是对结构中含有氯的药物进行该项检查!(2)为什么要先溶解再沉淀?-加热加酸都是为了溶解API!不溶解不能把包裹在API中的无机杂质游离出来。冷却后沉淀并不是检测的需要,而是结构的特征所致,故需要取滤液检测。123例4:硫酸沙丁胺醇含量限度为不得少于98.0%。鉴别:(5)水溶液显硫酸盐的鉴别反应;而检查项下无硫酸盐检查。-药物结构中含有,失去信号杂质的意义!例5:硫酸庆大霉素为庆大霉素等组分为主混合物的硫酸盐。
98、每lmg的效价不得少于590庆大霉素单位。有多个手性碳,比旋度为+107至+121鉴别:(4)水溶液显硫酸盐的鉴别反应。且检查项有硫酸盐检查,范围为32.0%35.0%。为什么,意义何在?发酵来源有效成分含量较低,通过硫酸根的范围共同来控制质量!1245)干燥失重:是所有挥发性物质的总称。通常采用加热干燥(稳定性良好)、减压下加热(稳定性不太好)、常温加干燥剂减压下干燥(稳定性很差)的方法进行。-原料药和制剂都有可能需要检查。水分:指原料药或制剂中含有的水量控制。通常采用干燥失重、或费休氏等滴定的方法检测。6)炽灼残渣:原料药的检查项目。-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不做此项。-同时用于重金属检查时,要
99、注意温度降低后对炽灼效果的影响。7)重金属、砷盐:对毒性金属离子的控制方法。-原料药通常对重金属进行控制;如用于静脉注射的根据剂量还需对砷盐进行控制。-口服制剂通常对剂量很大的药物需要进行重金属控制;大容量注射剂通常都要对重金属进行控制,砷盐根据需要选择。125(2)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的项目1)鉴别:目的-是对药物真伪的判断,不是对杂质。对象-药物原型、盐基/酸根等。验证项目:专属性。原料药一般是根据结构特征、与对照品的对比来说明;制剂是考察辅料是否干扰。通常采用的方法:-化学法(显色、沉淀反应):对药物结构中的活性基团进行鉴别;但专属性较差。-色谱法(TLC、HPLC等):以与对照品的位置比
100、较等来确定其是否为目标物。专属性较高!问题:BP为何经常同时采用TLC和HPLC两种方法进行鉴别?(正相和反相两种不同原理的方法相互验证!)-光谱法(UV、IR):UV的吸收峰的波长和/或谷的波长,以及其比值;IR的特征吸收峰位的波数来确定其真伪。专属性高!注意事项:是在对上述各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质量标准中应该定入哪些鉴别项目;而不是参照已有标准有什么项目只做什么!126艾司奥美拉唑鉴别:(1)采用对映异构体检查项下的主峰与系统适用性的艾司奥美拉唑峰进行保留时间对比。(2)改为与系统适用性溶液同样浓度的API溶液进行保留时间对比,并订入标准。127图1:奥美拉唑(系统适用性溶液)R-对
101、映体艾司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因浓度高,与低浓度的系统适用性溶液的API峰容易出现差异2)有关物质目的:针对杂质,不对药物本身。对象:特指有机杂质,不包括无机物和残留溶剂。方法及关注点: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性好具有分离性的色谱方法,如TLC、HPLC、GC法,以及HPLC-MS等。3)微生物限度原料药和非注射给药的制剂均要进行检查及方法学验证。4)细菌内毒素用于无菌分装制剂的原料药,注射剂需要进行控制。部分用于注射剂的原料药需要根据给药途径、规格、制剂工艺等综合判断。通常是在原料药的内控标准中增加此项。5)无菌用于无菌分装制剂的原料药,注射剂、滴眼液等制剂需要进行控制。1286)
102、含量测定目的:药物量准确度的反映。对象:API本身。方法选择:在鉴别和有关物质、无机物、残留溶剂等检查已保证专属性和纯度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准确性、稳定性、可重复性高,快速的方法,如容量法(杂质量较高且也可参与容量法的反应则不能采用);不一定必须选择HPLC法。 注意点:注意点:A、通常不选择UV的吸收系数法(因仪器误差通用性难以保障)、末端吸收波长(杂质等一般都有吸收,干扰大)。如采用,选择对照品比较法。B、容量法应测定药物主体,而不是酸根或盐基。C、定氮法在其它方法均不可采用的“万不得已时”才采用。但不能用于稳定性样品的考察(无专属性,降解物一并测出,含量无变化)。1291. 技术要求技术要
103、求按照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以及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中有关的指导原则提供方法学验证资料。可按检查方法逐项提供,以表格形式整理验证结果,并提供相关验证数据和图谱。 2. 说明说明(1)方法验证所用样品的批号、批量、试制日期、试制地点等信息列表。(2)质量研究中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的各项目(包括定入标准及未定入标准项目)的检查方法验证内容、验证结果。包括文字、列表、数据,并附相关图谱。注意:方法建立的依据和思路、详细研究过程写在分析方法项下!1303.2.S.4.
104、3分析方法的验证一、有关物质研究及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杂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杂质研究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杂质谱分析为主线,安全性为核心,按照风险控制的策略,将杂质研究与新药各项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关联思考、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拘泥于提供准确分析数据的传统思维,不是一项孤立的分析工作。CTD(CommonTechnicalDocument)申报格式体现了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研究和验证相结合、全面系统的药品质量控制理念,更加符合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思路。存在的问题:仅仅是形式上的CTD格式,尚未实质性贯彻CTD的基本逻辑思路。1312、CTD资料中有关物质研
105、究的模块化分布及整体性CTD格式的特点之一是研究内容模块化呈现,但需关注杂质分析与控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能割裂各项内容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以原料药为例:杂质分析与控制的相关内容会分布在3.2.S.3.2杂质(情况分析总结)、3.2.S.4.2分析方法、3.2.S.4.3方法学验证、3.2.S.4.5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S.4.4报告单(样品检测与数据积累)、2.3.S.4.1质量标准(控制限度)等各模块中。杂质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统一的整体性,不因模块化而人为割裂各项研究内容的相互联系,将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全部内容和信息体现在相应模块中。如详细的杂质研究报告,与原研产品的对比研究及
106、结论可以体现在3.2.S.4.5质量标准制定依据中;3.2.S.3.2要报告杂质研究的结果。1323、标准控制杂质的基本思路:(1)杂质控制要体现系统性与针对性杂质的控制一般包括:每个明确的已知杂质;每个明确的未知特定杂质;任何非特定杂质(不超过鉴定限度);总杂质。并关注是否进行了高毒性杂质与一般毒性杂质、毒性杂质与一般杂质、新增杂质与超量杂质、特定杂质与非特定杂质、单个杂质与总杂质的研究与控制。(2)杂质限度要确保产品安全性杂质限度要确保产品安全性杂质限度的确定中应分析、评估杂质限度的合理性/安全依据,杂质限度应达到同品种已有标准限度中较严格的标准限度。133如同品种的多个标准中已对结构已知
107、特定杂质、结构未知的特定杂质(如仅以RRT指定的杂质)进行了控制,则要按照严格要求制定本品的标准进行控制。与原研药相同的非特定杂质,需按已有标准中任一单个杂质的严格限度进行控制。如出现与原研药不同的杂质,在结合工艺等信息排除为遗传毒性杂质或其它高毒性杂质的情况下,按照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求进行安全性求证或参照鉴定限度的规定进行控制,并采用RRT或其它方式进行定位,作为特定杂质进行控制。总杂质参考已有标准的严格要求进行控制;遗传毒性杂质一般限度不超过1.5g/天,或1ppm。研发中需高度关注国内外药典、标准中严格要求控制限度(如ppm级别)的已知杂质。134二、方法学研究及验证二、方法学研究及
108、验证1. 验证结果验证结果135验证项目验证项目验证结果验证结果主成分自身对照校正系数法杂质外标法专属性溶剂溶剂(制剂的辅料)是否干扰杂质检测主峰与杂质峰、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各峰的UV光谱及纯度情况已知杂质破坏实验检测限和定量限对象-主成分、已知杂质;数据-绝对值,供试品的X%线性和范围测定校正系数(定量限至限度的130%)待测溶液稳定性各时间点与0时对比或看均值的RSD;比杂质、对照而不是比主峰;以下同此。进样精密度1份样品连续进6次,计算均值和RSD。(是对仪器精度的检查)精密度(3项)从检测方法的源头开始配制6份样品,各自进样,计算均值和RSD准确度对象-主成分、已知杂质。证明微量的杂
109、质可被准确检出耐用性说明条件的微小变化对分离和测定的影响。系统适用性和样品溶液;相对保留时间定位的校正系数法尤其要关注3.2.S.4.3 分析方法的验证有关物质2. 依据和研究思路(此部分资料按照新的要求依据和研究思路(此部分资料按照新的要求放在分析方法项下放在分析方法项下)(1)列表对比、分析各国药典等各种标准、文献的方法。重点流动相、柱、波长、供试品浓度和进样量,特别是控制杂质的定位和计算方式,决定研发的难度、时间和成本几万至上百万,天差地别!1)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对于仿制药,未获得及详细分析对比各种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仅按照某个条件研究,且不知道药典标准是基础,企业标准才是最高标准。如方
110、法与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国外药典、进口标准等已有标准不一致,一定要有充分的研究资料证明,否则不予认可。-不能凭几张图谱研究结果,如分离度等指标不佳就否定已有标准的条件,即使与标准中的条件完全一致,也需要有个重现的过程;同样填料的色谱柱也有可能因与国外品牌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需要调整。136-确实无法达到国外标准条件(如其采用超高压色谱系统),或者就是重现不出同样的结果,可以改变条件与其不一致,但一定要有相应的研究证据。未注意国外标准经常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或是高效柱,不加分析随意选用其它色谱柱,结果无法重现。如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进口标准采用的色谱柱:MicrospherC18(3m,4
111、.6100mm),规定主峰保留时间在68min;而换用250mm、填料5um的色谱柱,将主峰保留时间调节一样,结果因出峰太快杂质与溶剂峰无法分离,且溶剂峰忽大忽小,导致该杂质难以有效检出。137未经充分的研究随意否定各药典、进口标准的条件。上述情况随处可见,是工作态度不认真或经验不足的表现!2)新法规的问题:仿制药要求与原研药达到质量和疗效一致,那么是否必须与原研药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新3类大多执行不公开企业标准,得不到如何办?各国药典是否还有参照意义?暂时没有答案!(2)提出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如果研发过程中根据研究不同阶段或发现的问题,多次改变色谱条件和方法,则列表说明各时间段、研究工作所对
112、应的检测方法,改变的原因、优缺点。(3)误区-质控水平不低于国内外同(类)品种法定标准,并不是一定与其完全一致!可以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达到与其“相当质控水平”即可。138139举例:达比加群酯胶囊进口标准的分析举例:达比加群酯胶囊进口标准的分析降解产物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降解产物对照品BIBR1087SE约9.0mg、BIBR1154BS约37.5mg、CDBA513BS、BIBR1155SE和BIBR951各约7.5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1mol/L盐酸溶液1.0ml和异丙醇40ml,超声处理使溶解,放冷,用异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混合对照品溶液
113、;精密量取混合对照品溶液1ml和供试品溶液0.2ml,置100ml量瓶中,用乙腈-乙醇-水(12310)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检测波长分别为242nm,310nm和340nm外,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精密量取对照溶液50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达比加群酯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各50l,依次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与降解产物BIBR951(310nm)、CDBA513(242nm)和BIBR1155(310nm)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相应的峰面积(BIBR951的峰面积应除以系数1
114、.3447)(0.5);如有与降解产物BIBR1087(340nm)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BIBR1087的峰面积(0.6);如有与降解产物BIBR1154(310nm)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杂质BIBR1154BS的峰面积(2.5);其他任一非特定杂质的峰面积(选择三个波长中吸收最强的波长处峰面积进行计算)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达比加群酯的峰面积(0.2);总的降解产物(去除合成杂质BIBR1157,BIBR1015,CDBA510,BIBR1150)不得过3.6%。140141【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VD)测
115、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2%醋酸铵溶液(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4.4)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2.0ml;采用DAD检测器,检测波长为340nm,并记录主成分色谱峰的光谱图;柱温40。分别称取BIBR1150BS、CDBA468XX、CDBA510、BIBR1157MS和BIBR1015对照品各约7.5mg,置50ml量瓶中,用异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一已预先称取甲磺酸达比加群酯对照品约17.3mg的50ml量瓶中,加入有关物质检查项下的混合对照品溶液1ml,用乙腈-乙醇-水(12310)溶解并
116、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精密量取10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出峰顺序为BIBR951、CDBA468XX、CDBA513、BIBR1157、BIBR1087、BIBR1155、BIBR1015、CDBA510、达比加群酯、BIBR1150和BIBR1154。CDBA510、达比加群酯、BIBR1150和BIBR1154色谱峰的拖尾因子T应在0.5T2.0范围内;达比加群酯和BIBR1150色谱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BIBR1150和BIBR1154色谱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2。(难分离杂质对)取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14
117、2标准分析:(1)采用已知杂质外标法进行杂质定位和计算,且各杂质以代号表示,不知为何种结构。-为杂质分析带来极大困难,研究难度高、时间长,费用大。(2)杂质限度较大,说明样品的稳定性较差,提示处方工艺、稳定性等研究时需要注意。(3)在3个不同波长处分别对杂质进行检测,说明杂质的响应值差异很大。-需要采用二极管振列检测器。(4)系统适用性溶液需要进行条件控制的杂质分离度很低,证明较难以分离,色谱条件的控制会较难。(5)注意杂质称量相对应的天平级别。外标法10mg以下-百万分之一;如仅定位十万分之一。(6)只对制剂的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原料药的工艺杂质除外-通过含量测定项下的系统适用性溶液已知杂质定
118、位排除。143制剂开发的对策:(1)采用各种手段搞清楚各个降解产物的基本情况并推测其为何种化合物。(2)无论是购买、自制等,想办法得到这些杂质。(3)与对照药进行对比研究,确认这些杂质的正确性,以及色谱条件是否可以通过相对保留时间(RRT)确定各杂质的位置。(4)得到足量的高纯度杂质,如果可以通过RRT确定各杂质峰位置,则测定其在多个波长下的校正系数,采用校正系数法测定杂质;如不可以,则采用杂质外标法测定杂质。(原因请看后文解读)144杂质外标法虽然是最高水平的方法,但代价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采用。3. 色谱条件筛选、对比及波长选择色谱条件筛选、对比及波长选择(1)筛选用样品:带有杂质的
119、原料药,最好是精制前的粗品甚至母液其杂质与原料药一致或是原料药中的潜在杂质。常见问题:采用无杂质的原料药,无法确定是否可以分离出杂质!(2)最好采用二极管振列检测器,可对多个波长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波长。-是以杂质而不是以主成分为对象!(3)起始物料和中间体:不一定必须在有关物质条件下全部能够检测。-如非布司他案例。根据工艺长短、各个化合物的性质,合理选择是采用起始物料控制、中间体控制,还是终点控制。-如非布司他案例。(4)对复杂的杂质体系,一个波长或一个色谱条件难以兼顾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条件对相应的杂质进行检测。-如前达比加群酯案例(5)选择适宜的供试品浓度,确定其检测限通常是供试品的0.0
120、1%以上。145(6)有意识的延长图谱时间,或改变流动相的比例/或梯度,考察有无难以被洗脱的杂质。举例:培美曲塞二钠进口标准和EP标准条件的对比结果两个标准的流动相组成相近,但在EP标准流动相B中乙腈占30%,进口标准流动相B中乙腈占12.5%,两标准的梯度幅度基本一致,因EP标准流动相B中乙腈所占比例高,洗脱能力强,结果同一个样品采用EP标准检测在主峰后有一个较大杂质,而采用进口标准未检出。146进口标准条件按EP调整后的色谱条件 4. 方法学验证(属于写在此部分的资料)方法学验证(属于写在此部分的资料)(1)专属性专属性:包括溶剂干扰、起始物料和中间体的分离、已知杂质分离、破坏性试验。是采
121、用有代表性的中试样品进行,且应该是在经过小试研究过程中,已经建立起的有关物质初步方法,以及对起始物料、中间体质量情况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后开始。-不是到了此时才第一次做!1)起始物料和中间体在不一定全部都要选择做分离研究。2)不是只要主峰和杂质分离即可,杂质之间无所谓!-必须均要分离,如有实际存在的计算限以上的杂质,经各种条件均不能分离,需要采用杂质对照品进行校正系数测定对比,在容许范围内才可以合并计算;否则建立针对性的条件进行检测。3)可以通过峰纯度检查的方式证明得到良好的分离,但不是只检测主峰,达到检测条件的杂质峰均要测定主峰常显示为不纯峰,为什么?-因浓度过高超出仪器检测范围。为何
122、破坏试验要使主峰峰面积下降10-20%?-检测灵敏度!1474)破坏试验不是所有条件均要达到主峰下降10-20%的要求,只要破坏条件足够强烈,因原料稳定性高未破坏也可,但至少要有条件可以达到破坏要求。-目的:是考察分离条件不是考察样品的稳定性,即是为了出现个数和大小适宜的杂质,所以达到目的,各种条件和手段都可以采用!如光照破坏,不需要放在4500Lx的条件下照10天,阳光或紫外灯下那怕10分钟即满足要求都可以。-受试样品:最好固体和液体两种状态都要做。-经常使用的常规破坏条件:酸碱:1mol/L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室温;0.1mol/L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温度根据实际情况摸索确定。加
123、热:干热120以下(过高易焦化);溶液最高到回流温度。氧化:浓双氧水室温;约3%双氧水加热(一般80以下)。光照:根据样品稳定性情况选择。1485)物料平衡的计算:是指主峰含量的下降程度与所有杂质增加的程度相吻合的程度-通常为5%。注意注意:是主峰的含量不是峰面积下降,在线性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因供试品浓度过大,有时不一致,不能随便用面积代替含量。不是必须要物料平衡!平衡只是说明原料药和杂质的吸收灵敏度相差不大,有可能可以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校正系数法计算杂质量;不平衡说明吸收波长可能不同,灵敏度不一致,可能需要采用校正系数法或杂质外标法计算,或者要对不同杂质采用不同波长下检测。但要区别造成差
124、异的是异常条件破坏才有的杂质所致,还是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杂质!6)资料中杂质的表达方式:数据表中不能只写最大单杂、总杂,需要根据杂质的变化情况把明显发生变化的杂质均列出(整个资料均要如此处理),才能总结分析出标准中需要对那些杂质进行控制。示例如下表:149150151自制片原研药(片剂)(1)杂质均在主峰前,主峰出峰太快,很有可能未得到分离。(2)主峰与杂质以及多个杂质之间均未得到有效分离。(3)虽然这些小杂质在0.5%以下,但对于方法学研究必须得到分离,因不知道稳定性中其是否会增加到计算值以上。152氧化破坏图。如何能判断双氧水峰是否含有杂质?H2O2153原研药(片剂)加速6月自制片加速6月
125、(2)系统适用性系统适用性-是色谱分离及杂质可以准确检测的前提1)杂质分离度良好,则无需规定色谱峰的分离度,或以主峰与邻近峰(特点是不确定)的分离度符合要求,主要是以柱效和/或对照溶液连续6次进样的精密度控制。2)有难以分离的色谱峰-以粗品中出现的杂质为判断依据(可能会在成品中出现,有潜在的风险)a、主峰与前或后的杂质峰;b、某两个杂质之间。则需要通过系统适用性设定主峰、和/或杂质峰的保留时间,和/或难以分离杂质对色谱峰的分离度来保证杂质检测的准确性。(解读主药和杂质浓度的选择方式和依据;灵敏度、精密度的控制选择。)3)已知杂质的定位:已知杂质或破坏方式产生的已知杂质对需要单独控制的杂质进行定
126、位。4)通过确定主峰或杂质峰的保留时间,保证各杂质峰相对保留时间(RRT)的准确性,为采用RRT定位杂质提供保障。154 (3) 杂质的分类杂质的分类计算杂质-通常为0.05%以上;鉴定杂质-通常为0.1%以上特定杂质-指要单独控制的杂质,包括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原料通常在0.1%以上,制剂在0.2%以上或根据用量计算。 ( 4) 杂质量的计算方式杂质量的计算方式1)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是研发人员最希望采用的,但前提是杂质与原料药的校正系数在0.91.1之间(实际在0.81.2也被认可),实际上可适用的是少数。-对需要控制的杂质采用简单方式测定其大致的校正系数(单浓度、单仪器即可),看是否在范围
127、内;但前提是杂质对照品纯度不能差的较远。2)校正系数法:是最适用于国内现有水平的方法。前提是:可以准确定位要控制的杂质。有纯度符合要求的杂质对照品可以测定出校正系数。155校正系数应在0.25之间,如不在,超出的杂质调整波长检测;还不可行,杂质外标法。色谱条件与已有品种的标准一致,可以直接用其校正系数(重点:流动相组成、波长一致)。色谱条件的可靠性是本方式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对耐用性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在此多下些功夫,比采用下面的杂质外标法要省巨大的时间、费用和工作量!1563)杂质外标法-最高水平的方法,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用该方法!主要原因如下:需要纯度达到99.0%以上的法定来源的杂质
128、对照品;非法定来源的只能在研发注册过程中使用,但不能用于批准后的产品上市检测。需要按照杂质定量的要求进行方法学验证,以及在稳定性过程中每个取样监测点要按照标准配制杂质对照品,且注册时省级药检机构要方法学复核。用量每个杂质应该在500mg左右,若需要多个杂质对照品,则购买费用较为可观!如无法定对照品则需要向中检院送报(包括50g以上的杂质对照品,合成/提取、纯化,结构确证、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资料)-目前尚未严格执行,有各种暂被认可的替代方式。-巨大的费用和较长的研究时间。来源可以是购买、自制。157(5)方法的对比研究中要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样品的检测结果对比,根据结果确定最适宜的方法。(6)杂
129、质限度的确定1)1类新药需要根据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来最终确定。2)3类以下可以依据上市药的文献资料、ICH相关指导原则、与上市药的对比研究、自制样品的全面研究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7)杂质谱对比1)与原研或国际公认上市药(FDA可查询)近期出厂和近效期的样品,与本品0时、加速6个月、以及其它适宜的样品进行对比。2)需要通过HPLC的单独进样的保留时间、纯度和紫外扫描,合并进样的峰位置和纯度检测,液质联用等方式确证。-不能仅凭单独进样时保留时间一致即认定为同一杂质!158159160研究思路:根据日本研究资料得知非布司他50%乙腈溶液,经光照破坏后产生的杂质较多且与主峰难分离,故计划以此溶液为系
130、统适用性样品溶液,对色谱条件进行筛选。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50%乙腈溶液需在强光下光照24h以上才会出现与主峰难分离的杂质,重复性较差,且不是样品实际产生的杂质。在中间体研究过程中发现中间体IV碱破坏后会产生一个杂质,该杂质与非布司他主峰的出峰时间较近。中间体中残留有中间体,在水解制备非布司他的反应过程中残留的也同时水解产生该杂质,且在粗品中能够检出,虽然在精制过程中可以被除去,但粗品中存在的杂质,不能保证每批次绝对都会被精制除去,是成品中潜在的可能出现的杂质。161因此,该杂质作为最难与主峰分离的杂质,作为系统适用性的考察即是合理的选择!控制碱破坏条件,中间体IV绝大部分(大于98%)水解后
131、产生该杂质,其它产生的杂质干扰较小,故考察了适宜的破坏条件,确定了将中间体破坏后作为系统适用性溶液。162光照破坏图谱1.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提供不少于三批连续生产样品的检验报告。2. 说明说明提供不少于连续三批产品的检验报告提供批检验数据汇总表(批号、批量、试制日期、试制地点、用途等)批检验报告应按放行标准检验;省所按照货架期标准检验该报告是由生产企业质量部出具要对报告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报告的时间要根据质量标准确定的进程合理提交1633.2.S.4.4批检验报告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原料药的质量控制1.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说明各项目设定的考虑,总结分析各检查方法选择以及限度确定的依据。如和已上市产
132、品进行了质量对比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及结果。对进行了研究但未定入质量标准中的项目,应说明原因,提供相关支持性资料说明:质量标准不低于同(类)品种的法定标准。1643.2.S.4.5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原料药的质量控制购买的对照品的用途要与所进行的实验相对应。如定性用的杂质对照品则不能用于测定杂质的校正系数和外标法检测。购买的法定对照品(中检院对照品、国外药典对照品)应附相关的来源证明、检验报告等。购买的非药典来源(包括国外)对照品,需要提供来源证明、结构确证资料等。药品研制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自制对照品,应提供详细的制备工艺、结构确证、质量控制,列出对照品的质量标准(项目、方法、限
133、度,并提供其检验报告。165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原料药的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制定依据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S.5 3.2.S.5 对照品对照品 1.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1)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注1:关于包材类型,需写明具体的结构材料、规格等。(2)阐述包材的选择依据。(3)描述针对所选用包材进行的支持性研究。 2. 说明说明2.1原料药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试验研究暂未要求,但特殊性质的原料药(强酸/碱、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等)要考虑与包材的相容性。2.2制剂与药包材的相容性试验软袋包装的输液必须做;塑料瓶包装的输液、玻璃瓶的注射剂或粉末(冻干、无菌粉)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如强酸/碱药物需要
134、做研究,程度根据指导原则的要求判断。滴眼剂参照注射剂执行;其它制剂暂不要求。1663.2.S.6 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材料和容器模块三模块三原料药的原料药的CTD资料资料1、稳定性试验用的试验样品(1)技术要求新药和仿制药,原料药和制剂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部门之间表述的方式有差异而已。1)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且至少应为中试规模及以上批次的样品。2)制剂:提交申报资料时至少需包括三批中试注及以上规模样品的6个月的加速试验和12个月的长期试验数据,样品的有效期和贮存条件将根据长期稳定性研究的情况最终确定,并与原研产品及药典收载的同品种的要求进行比较,仿制药的稳定
135、性不得更差。注中试规模的生产设备的操作原理与材质、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生产工艺及流程等均应与商业化生产一致,且批量至少为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十分之一。1673.2.S.7 稳定性稳定性(2)说明1)稳定性试验并不是只做中试的样品!仅是为了申请人从时间角度考虑,可以容许先采用上述规定的中试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至12个月后注册申报;但在正式的商业化生产线上制备的注册3批样品(等效性/或临床试验用样品如有),工艺验证批样品(如与注册生产批不是同时进行)等均要进行稳定性试验并写入注册资料(可能时间不足12个月,后期审评期间根据通知补充)!-不要理解成仅仅采用中试的样品做稳定性即可!2)1、2和3类药,或4类
136、的固体制剂因要进行临床试验/或BE,时间较长,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注册生产批次的稳定性不足12个月的情况,故没有必要采用中试的样品进行稳定性研究。3)样品的包装应该是在前期的小试或中试样品(“小”中试或“正式”中试)的影响因素、加速试验中进行筛选,在正式的稳定性试验要按此包装剂型试验,而不能才开始筛选。168 2 2、稳定性试验内容及目的、稳定性试验内容及目的 (1)强制条件试验:)强制条件试验: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以及金属离子等因素的敏感程度,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为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有关物质专
137、属性实验中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的变化:时间最多延长至30天;增加了紫外光的条件。另不是在最后的注册批次才做,从小试开始即要进行-批量相差10倍,影响因素需要重新再做(量变可能引起质变!)。 (2)加速试验:)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置条件。(3) 长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复验期/有效期提供数据支持。169注意:有效期仅根据长期试验的结果来确定!且储存条件也与长
138、期试验的条件相对应,即“做什么条件给什么条件”!如25下做的长期,不能写成室温(30)保存。-在进行长期试验时不要随意定条件,一定要根据原研药的保存条件来设计。(4)其他试验:是指根据样品具体特点而进行的相关稳定性研究,如液体挥发油类原料药进行的低温试验,注射剂进行的容器密封性试验。(5)使用中产品稳定性研究:是对制剂而言!如注射剂与稀释溶剂的配伍稳定性、多剂量包装产品开启后稳定性、制剂与用药器具的相容性试验等。170 3.2.S.7.1稳定性总结稳定性总结 总结所进行的稳定性研究的样品情况、考察条件、考察指标和考察结果,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贮存条件和有效期。可以表格形式提供以上资料。3
139、.2.S.7.2上市后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上市后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应承诺对上市后生产的前三批产品进行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并对每年生产的至少一批产品进行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管理当局。提供后续的稳定性研究方案。3.2.S.7.3稳定性数据汇总稳定性数据汇总以表格形式提供稳定性研究的具体结果,并将稳定性研究中的相关图谱作为附件。注意点:有关物质的数据不能只列最大杂质和总杂。要把各已知和特定杂质均单独列出;其他单杂如有变化者也应单独列出。171172173目目 录录3.2.P.1剂型及产品组成3.2.P.2产品开发3.2.P.3生产3.2.P.4原辅料的控制3.2.P.5制
140、剂的质量控制3.2.P.6对照品3.2.P.7稳定性1.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说明具体的剂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174成分用量过量加入作用 执行标准mg%工艺中使用到并最终去除的溶剂3.2.P.1 剂型及产品组成剂型及产品组成附带专用溶剂处方参照以上表格方式列出说明产品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及容器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 2. 说明说明2.1用量:最小单位的量片/粒、支/瓶;重量(百分量%);黏合剂与包衣材料的写法。2.2过量加入:是指工艺中和稳定性试验中药物因不
141、稳定而含量下降,但安全性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提高投料的药物量。如VD3-工艺中不可避免的损失,如活性炭吸附、过滤损失等,但不能损失过大;而由设备不匹配/缺陷等造成的损失不属于该范畴,需要通过改变工艺或设备等解决。-过量加入只针对原料药,辅料不属于该范畴,如包衣材料可注明损失率或增重百分率。2.3辅料用量的调整范围因原料药的含量、水分等因素至使原料药实际投料量变化较大,导致片剂/胶囊的重量/装量发生变化时,必须通过调整部分辅料的用量而保持片重/粒重不变-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产方面问题。故部分辅料的用量可能为一范围-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该变化范围。175 剂型及产品组成剂型及产品组成以仿制药为例:简要
142、说明产品开发目标-是关于药品质量特性的预先确定的一系列目标,基于对原研产品的分祈认识,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1763.2.P.2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基于临床使用的顺应性方面有关的案例分析:例1: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规格:1.5mg、3mg、4.5mg和6mg规格适应症:轻、中度的老年痴呆用法用量:从1.5mg/次剂量开始给药,根据耐受性情况逐步提高剂量,最大至6mg/次。剂型规格合理性分析:A、常规考虑的最佳方案:制备成3mg规格中间压痕可分剂量的片剂(以长条形为佳),可服用半片、1片、1.5片、2片。B、人性化考虑的最佳方案:国外上市规格!理由如下:a、老年
143、人一般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个数越多越容易出现差错;b、轻、中度痴呆患者意识上有一定程度缺失,简单化是最佳策略。切记此类改良药物的立项出发点不是替代已有药物,而是对特殊用药人群的补充!此部分基本上属于处方前研究的范畴,非常重要,但以前被大部分研究者排除在外,一上来就“直奔处方工艺研究而去”。注意点:(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整个试验研究最先启动的是各种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特别是有关物质、含量、溶出度等;不需要建立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药物形态、按标准测定pH等除外。(2)检测条件和方法与最终的质量标准的方法并不一定一致!-如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对杂质的检测能力应该更强(可检测出文献列出的大多数杂
144、质),在杂质谱对比、原料药的影响因素和破坏试验、原辅料相容性、以及片剂的影响因素等等试验中,经过研究,证明那些是可以在原料药中控制的工艺杂质,那些是必须在制剂中控制的降解杂质,再针对需要控制的杂质建立适宜的检测条件和方法。包括稳定性试验也有可能如此!1793.2.P.2.1处方组成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3.2.P.2.1.1原料药1.与生产及制剂性能相关的关键理化特性与原研品杂质谱的对比(3类以下药物-)-采用通过初步验证的、适宜的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对原料药和被仿制品(新近生产样品)的杂质谱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合格可以使用,直到获得合格的原料药。如无法获得合格品且必须开发,则处理、精制到合格后使用
145、。溶解性-高低溶解性或pH依赖型;固体制剂溶出、液体制剂药物的溶解量/速度是否受溶解度的限制。如为pH依赖型,则固体必须进行pH与饱和溶解度的测定(根据剂型确定测定的温度,固体-37;液体-看溶液中稳定性等)生物药剂学分类-了解体内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限速步骤180晶型:商业生产适合的晶型?(对于多晶型药物最好确定原研制剂中药物的晶型-目前已有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详细的研究排除辅料的干扰,确定其晶型。但难度很高,能胜任的研究单位极少)形状/密度:观察显微镜下的物料形态。是否会影响物料的混合均匀性、片剂的压片。如针状、棒状、片状与方晶;密度轻体积大;密度高易分层,难以混合均匀。181粒度及粒度分布-
146、会影响含量均匀度(与溶解度无关)与溶出度(与溶解度有关-难溶性药物)的粒径范围;影响稳定性(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大幅增加与辅料及空气的接触面积)。吸湿性-是否易吸潮粉体性质-堆密度、休止角等稳定性-温度、湿度、光等对药物固体/液体状态的稳定性;各种剧烈条件下(强酸碱、强氧化等)的稳定性。按照各原料药性质和制剂的特性,进行Qbd的分析设计。1822.原辅料相容性(1)是在对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已充分了解和研究、并对辅料的特性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2)不是所有制剂都能够进行相容性试验,如乳膏、一些注射剂等。需要根据剂型的特点、制剂中原料药的特性、处方组成等合理设计。举例:阿托伐他汀钙片原料药稳定
147、,与辅料配伍后不稳定,加入碳酸钙作为稳定剂。因此相容性试验需要做原料药以及原料药+碳酸钙混匀物,分别与其它辅料混合进行对比研究。(3)试验条件:不局限于指导原则,结合工艺过程设计-如样品加入约5%水密封、或放在RH75%的环境下,置于50-60加热,最多30天;如期间已出现显著性变化,则即可停止。-比例:应该根据制剂的剂量来合理选择。15,110,120或倒过来183(4)空白对照/原料药对照、上市药对照(处理成同样状态)(5)指标一外观性状(吸湿、结块、变色等),有关物质、含量等。该项研究属于处方前研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仅凭有关物质结果难以代表实际情况,最好同时检测含量。如有关
148、物质增加与含量下降不相符,则提示有关物质方法存在问题。(6)常见问题:1)数据结果不稳定,忽高忽低的锯齿状。-样品混合不均匀,和/或取样时未混匀。(请注意具体的试验设计!)2)得到数据但无法判断结果,或出现错误判断。-没有设计参照物同时进行对比试验。3)结论错误。A:不是出现变化该辅料即不可以使用-看的是相对变化程度。B:固体制剂,如5天检测出现降解,下结论不能采用湿法制粒工艺!-与湿法制粒的干燥时间不具有可比性。5天不稳定,不能说明1小时(流化干燥)或6小时(箱式干燥)内不稳定。184185甲醛(HCHO)+杂E溴己新案例2:复方制剂原料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氨氯和阿托伐)相互作用杂质两原料+碳
149、酸钙60+5%水,10天186案例3:复方制剂原料药的相互作用以及稳定性的影响3.2.P.2.1.2辅料1.说明辅料种类和用量选择的依据研究结果或上市药处方组成、文献2.分析辅料用量是否在常规用量范围内,是否适合所用的给药途径-查询FDA的非活性物质在各种制剂中的限量;辅料批准的给药途径与本制剂是否一致。3.结合辅料在处方中的作用分析辅料的哪些性质会影响制剂特性。-说明该辅料在制剂中体现其哪些方面的性质和作用。187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处方组成处方组成3.2.P.2.2.1处方开发过程参照化学药物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提供处方的研究开发过程和确定依据。技术要求:(1)文献信息(如对照药品的处方
150、、专利等信息)(2)研究信息(包括上市原研对照药选择依据及剖析研究,处方设计、处方筛选和优化、处方确定等研究内容)(3)与对照药品的质量特性对比研究结果(需说明对照药品的来源、批次和有效期,自研样品批次,对比项目、采用方法)(4)重点说明在药品开发阶段中处方组成的主要变更、原因以及支持变化的验证研究。(5)如生产中存在过量投料的问题,应说明并分析过量投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883.2.P.2.2制剂研究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3.2.P.2.2.1处方开发过程1.原研产品研究充分分析、研究清楚对照药的情况,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1)指导原则中各种药物的基本定义:-仿制药是指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
151、分、剂型、规格(仿制药无此要求)、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参比制剂是指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对照药品,通常为被仿制的对象,如原研药品(新药注册)或国际公认(一致性评价可以)的同种药物。参比制剂应为处方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药品。-原研药品是指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是指在欧盟、美国、日本获准上市并获得参比制剂地位的仿制药。(是指在FDA、欧盟和日本批准上市获得参比制剂地位的仿制药,可以在其相关网站上查询到。如FDA的橙皮书,药物表格中有RLD列,写:“yes”的即为参比制剂。)189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
152、制剂研究制剂研究(2)参比制剂的重要性及选择、获得难题参比制剂的选择是新药注册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基础,选择的对错影响着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成败。是目前最棘手,令众多企业无从下手、茫然无措的首个最大困难!实际在如何确定及获得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难:1)国内上市原研药品的选择次序:直接进口、进口分装、中间体进口后灌胶囊。2)中间体进口后压片的如何定?如压片过程是其关键工艺则会影响等效性。3)完全化地产品需要先与原研品进行过等效性确认后才能作为参比制剂,但根据至今为止的地产品注册情况看,这个证据很难获得。4)国外的处方药,特别是抗生素类监管及其严格,如何能从合法渠道,以合理价格购买到足量的参比制剂?!(3
153、)与参比制剂对比的最低要求药审中心的要求如下:(1)有关物质:-只要求与多批次近期出厂的和近效期的原研药进行杂质谱对比!-必须性-不要求必须在影响因素、破坏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研究中进行对比!-锦上添花的非必须性(2)只要求对影响质量的关键项目进行对比,一般项目并不要求必须比对!如难溶性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晶型,混悬型乳剂中的药物晶型和粒度及分布、乳滴的粒径及分布等。191(3)对照药一次性进口政策解读及建议“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研制过程中所需研究用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有关事宜的意见”于2016年3月8日发布公开征求意见。其主要精神如下:1)适用范围:药品注册(即新药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
154、所用到的国内没有的对照样品,均要办理一次性进口,不管是药学研究还是等效性/临床研究(原法规药学不需要,等效性/临床需要)。2)申报程序:寻找购买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及确定货源向省局申请及审核提交国家局受理部门进口申请审核通过受理后交国家局审查通过发放进口药品批件;不符合要求的,发给审批意见通知件。3)资料要求:问题最大的第(三)项的:“进口临床试验对照药品的,还需提供该药品说明书、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书。”已确定在正式稿中会被修正为“如有可提供”。4)监管机构的重大作用:各企业独立寻找参比制剂,一些有争议的品种一定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景,难以统一。通过国家局备案(认可)的参比制剂,和后来
155、行业协会、CFDA公布的参比制剂不一致怎么办,前期与通过备案的对照药进行的一致性研究算不算数?个人观点:对于没有明确的原研品/或公认同种药物的品种,在大量可靠文献和研究工作基础上,从药物和剂型的“本质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参比制剂的选择确定依据,一致性评价办公室及时对各企业上报的结果分析评估,公布确定的参比制剂!5)请申程序:应该是企业首先走参比制剂备案,获得通过后找到国外的购买渠道和货源,签订购买合同等,获得检验报告单、购买发票/或出货单等相关材料后,再向有关部门申请一次性进口。不能获得批件后再办手续,这样的话申请表中的很多内容无法填。6)上述所有的程序,未规定承担部门的办理时限;特别是口岸
156、检验,按进口品管理应该是海关的药检部门,不属于药监局,如何保证时间?7)药学研究用对照药的来源可以更广泛和容易些,但从发布的申报资料技术要求看,至少需要3批以上的样品进行质量可靠性对比,也不容易购买到多批次样品。8)临床研究用对照药因要提供质量标准和检验报告,难度急剧上升,很有可能只能与原研厂商谈判购买,会面临及其复杂的情况,实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除非你支付高昂的如专利费等等之外!9)因药学研究要达到成熟大生产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次性进口后样品的有效期可能无法满足等效性研究,可能需要多次办理。10)研究的时间问题:一致性评价应该首先对参比制剂进行研究,得到其详细信息后才能对自制片进行全面研
157、究。是否必须获得一次性进口批件后才能开始?(这样的话2016年就泡汤了!)获批件前做的是否可以作为正式资料申报?11)国外原研企业的态度:并不愿意提供参比制剂配合我国进行新药开发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给自己培养竞争者,相反会设置障碍!但是如果没有原研企业的支持,难以购买到一定数量参比制剂。个人建议: 药学研究用参比制剂无需办理一次性进口,企业自主购买。等效性和/或临床试验用参比制剂需要办理一次性进口,但去除提供质量标准和检验报告以及口岸所的检验,减轻获得对照药的困难程度。 改为申请人进行对照药的相关研究,提交确认资料给省局或国家局,药监部门对购买的对照药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样封存,以便有需要时由国家
158、局指定的机构确定其真伪。 原研药企业的配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来支持,如其提供样品作为参比制剂进行临床研究,则提供企业的该品种进口中国的注册时不需要再进行相应的临床试验,简化其注册程序。(4)原研药或参比制剂的剖析要点1)查询获得其API的理化性质、处方组成、生物药剂学等信息,并根据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推测其工艺过程。2)注射剂3)口服液体制剂4)口服固体制剂5)外用乳膏/软膏因不同药物以及剂型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以上各种类型举例说明!1962.处方开发过程-重点阐述从处方设计到最终设计的演变过程。因制剂的处方和工艺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整体,现行的处方开发和生产工艺开发两个模块常常难以理解其要求
159、的内-很困惑。个人理解及与审评老师讨论的参考意见:从小试到中试放大确定处方和工艺的所有研究情况,放在“处方开发过程”模块;确定处方工艺后中试以上规模的工艺参数研究放在“生产工艺开发”模块。-提供详细的开发研究过程!不成功淘汰的工艺可简单总结上报。对各种剂型和一些工艺的分析比较案例见后续附件!3.与对照药品的质量特性对比-贯穿于研究过程之中。4.特别关注生物等效性批/临床试验批的情况-真正在人体上使用过。1973.2.P.2.2.2制剂相关特性对与制剂性能相关的理化性质,如pH,离子强度,溶出度,再分散性,复溶、粒径分布、聚合、多晶型、流变学等进行分析。提供自研产品与对照药品在处方开发过程中进行
160、的质量特性对比研究结果,例如有关物质等。如为口服固体制剂,需提供详细的自研产品与对照药品在不同溶出条件下的溶出曲线比较研究结果,推荐采用f2相似因子的比较方式。一般采用注册批的3批样品进行对比所有的检测结果是注册批的样品;其它中试批的样品的所用检测数据放在相应的处方工艺研究中,作为质量是否可行的证据。198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制剂研究制剂研究(1)生产工艺的选择和设计-考虑剂型特点、药物及辅料的理化性质-充分考虑放大生产可行性和预期生产设备的适合性(2)工艺研究的优化、主要变更(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的变化)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重点阐述工艺的演变过程。从小试中试放大注册批-临床试验批-工
161、艺验证批等所有批次的工艺研究及变更都整理在此项。(3)确定关键生产工艺及参数(4)确定过程控制措施(5)汇总研发过程中代表性批次(应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研究批、中试放大批、生产现场检査批、工艺验证批等)的样品情况,包括:批号、生产时间及地点、批规模、用途、分析结果。1993.2.P.2.3生产工艺的开发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1)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项目包装容器配件*包材类型*包材生产商包材注册证号包材注册证有效期包材质量标准编号200注1:关于包材类型,需写明结构材料、规格等。如复合膜袋包装,组成为:聚酯/铝/聚乙烯复合膜袋、聚酯/低密度聚乙烯复合膜袋注2:表中的配件一栏应包括所有使用的直
162、接接触药品的包材配件。塑料输液容器用组合盖、塑料输液容器用接口等。提供包材的检验报告(可来自包材生产商或供应商)3.2.P.2.4包装材料/容器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注2:阐述包材的选择依据。注3:描述针对所选用包材进行的支持性研究。必要的相容性研究,特别是含有机溶剂的液体制剂或半固体制剂。迁移:考察包材中成分(尤其是包材的添加剂成分)是否会渗出至药品中;吸附:考察是否会由于包材的吸附/渗出而导致药品浓度的改变、产生沉淀等;提供研究资料说明制剂和附带溶剂或者给药装置的相容性。201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容器容器2023.2.P.3 生产生产3.2.P.3.1生产商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
163、写全称)、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电话、传真等。注意事项:因GMP认证等变更生产地址,需要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开展研究-重新做3批样品、样品检验及稳定性研究、现场动态考核及省所检验是修改到新地址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依据3.2.P.3.2批处方以表格的方式列出生产规模产品的批处方组成,列明各成份执行的标准。注意:生产规模是指在正式生产线上制备过的产品。但实际上往往未做到!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1)工艺流程图:以单元操作为依据,提供完整、直观、简洁的工艺流程图,其中应涵盖工艺步骤,各物料的加入顺序,指出关键步骤以及进行中间体检测的环节。(2)工艺描述:以注册批为代表,按单元操作过程描述
164、工艺(包括包装步骤),明确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和范围。生产工艺表述的详略程度应能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申报的生产工艺可以完整地重复生产过程,并制得符合标准的产品。(3)主要的生产设备(4)拟定的大生产规模:例如对于口服制剂而言,大生产规模不得超过注册批生产规模的十倍。2033.2.P.3.3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生产生产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提供研究结果支持关键步骤确定的合理性以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的合理性。列出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项目、方法和限度,并提供必要的方法学验证资料。注意事项:-不是所有的工艺步骤都是关键步骤!2043.2.P.3.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生产生产工
165、艺验证:是指商业化大生产规模的工艺验证!对无菌制剂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剂提供工艺验证资料,包括工艺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工艺必须在预定的参数范围内进行。实际很少有申请人做到。其余制剂可提交上述资料,也可在申报时仅提供工艺验证方案和批生产记录样稿,但应同时提交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参见原料药部分。2053.2.P.3.5工艺验证和评价 生产生产1.工艺验证具体技术要求参见原料药部分2.评价(1)收集并评估从工艺设计阶段一直到生产的数据,用这些数据确立科学依据以证明该工艺能够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药品(2)不仅要关注生产工艺的确认,更要重视对生产工艺的深入理解成功的验证工作
166、取决于来自药品与工艺研发的信息与知识建立生产工艺适当控制方法206 生产生产工艺验证和评价工艺验证和评价提供原辅料的来源、相关证明文件以及执行标准。如所用原辅料系在已上市原辅料基础上根据制剂给药途径的需要精制而得,需提供精制工艺选择依据、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验证资料、精制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资料、精制产品的注射用内控标准及其起草依据。如制剂生产商对原料药、辅料制定了内控标准,应分别提供制剂生产商的内控标准以及原料药/辅料生产商的质量标准。提供原料药、辅料生产商的检验报告以及制剂生产商对所用原料药、辅料的检验报告。2073.2.P.4 原辅料的控制原辅料的控制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2083.2
167、.P.5 制剂的质量控制制剂的质量控制参见原料药部分。注意事项:中试研究样品用于进行方法学验证,但质量研究必须采用3批注册用样品进行。-如溶出度曲线对比。以下主要对溶出度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1 1)人体胃部结构图及小肠的结构特点、药物主要吸收部位)人体胃部结构图及小肠的结构特点、药物主要吸收部位小肠遍布绒毛膜,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正常成年人约40m2。因此通常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位于小肠!即使在胃内大部或完全溶解成为溶液,药物也很少被吸收,通过胃排空进入小肠后随溶液分布到绒毛膜上而被吸收。一般药物溶液成人在小肠停留时间约24小时。溶出度测定是模拟人体的胃肠道环境而设
168、计的装置。pH值:胃内生理pH值为13.5,小肠约为6.87.0,结肠约为7.58.0。-溶出介质基本是考虑人体胃肠道的pH变化而对应设计。离子:胃液中主要离子是H+和Cl-,肠液中主要离子是HCO3-,Cl-,Na+,K+,Ca2+;还有胆酸盐、各种酶类。-介质中加入HCl、醋酸盐、磷酸盐,以及蛋白酶等,可以模拟其离子强度;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模拟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胆酸盐。胃排空和肠蠕动程度:健康成年人的胃肠蠕动强度相当于转蓝50100rpm,转桨5075rpm;故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物制剂在溶出度测定时应该适当降低转速。2、溶出度测定的相关基础研究2.1滤膜相容性研究过滤的目的:是为了去除
169、溶出液中未溶解的药物和辅料,是获得准确试验结果关键步骤之一。(1)溶出度测定过程中必须对样品立即过滤,a、将未溶解的药物和辅料从供试品溶液中去除,以防止未溶解的药物颗粒会继续溶解并改变试验结果。b、过滤同时也可去除可能干扰测定的不溶性辅料。(2)选择适当的过滤材料非常重要,并且最好在早期的溶出开发过程中用实验进行确定。滤膜的材料、型号和孔径大小是选择重点。早期阶段筛选出的过滤系统,在后期试验中比如随药品或成分的变化以及辅料质量的变化可能需要重新考虑。(3)过滤可能发生对药物的吸附,要通过试验考察吸附情况和弃去的初滤液量。2.2、溶出介质和体积选择溶出试验方法的目标即满足漏槽条件时溶出度结果不受
170、药物溶解度的影响,能够更好的反映药物制剂的质量对溶出度的差异性。漏槽条件的定义:为溶出介质体积至少为达到溶解药物主成分所需体积的若干倍。-USP和中国药典规定3倍以上,EP是3-10倍。通常情况下,溶出介质的组成和体积取决于药物溶解性试验的结果,应当满足漏槽条件,以及检测对浓度的需求。满足漏槽条件药物溶解度制剂因素药物的溶出影响消除溶解度因素的影响对于药典收载的篮法桨法,溶出介质的体积可以在500ml1000ml内选择。2.3区分力及其存在的误区区分力定义:是指对制剂质量差异的区分能力。在适当条件下,介质不满足漏槽条件也是可以接受的,以提高区分力!但要满足下面的条件:误区:以为不能完全溶出就是
171、有区分力!有区分力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药物能够完全溶出-至少达到85%以上,一般要达到95%以上。否则无法说明是溶解度原因还是制剂因素导致未溶出!一个良好的测试方法应该保证测试数据的均一性(即较低的变异性),并且能够反映样品的质量变化问题。较高变异性的结果难以确定质量变化趋势和处方工艺变化对溶出度结果是否出现影响。对于溶出度结果变异性的要求是:在10分钟或者之前,12个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得过20%,后续取样点的RSD值不得大于10%。引起变异性两个最有可能的原因一是制剂本身(例如,原料药,辅料,或制剂工艺过程,稳定性情况);二是测试过程中的相关处理程序和操作(例如,转杆偏离中心位置,蓝
172、/桨叶摆动过大,气泡,溶出液的漩涡,片/胶囊粘在溶出杯壁或篮网上等)。3.1、实验仪器、装置的检查和校正是大家熟知要求但实际上不执行或部分执行的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真实性、可靠性的错误现状之一!主要内容:杯、转杆的中心位置,转蓝/桨叶的摆动幅度,各杯溶出介质的温度差异,转速的差异和变动,校正片对仪器的校正等。对策:固定标号并配对杯、转杆、蓝/桨叶,定期检测仪器状况;有条件的换用高水平的仪器。建议:在项目的开端采用校正片对溶出仪进行检定!每周至少检查一次仪器状态。3.2实验现象观察观察并记录产品在溶出过程中的崩解和溶出行为是极其重要但又被大部分实验者忽视的行为之一!因为崩解和溶出方式可以为处方和工艺
173、提供详细的信息。通常观察到的现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片剂/胶囊的崩散时间、状态,是成为颗粒还是粉末,是崩解还是溶蚀;颗粒在整个容器内的分布均匀性情况。可能出现以下状态:颗粒附着到容器的两侧,篮下或者桨下有锥型堆积物,薄膜衣片粘在杯壁,和/或偏离中心的堆状物形成;颗粒或粉末均匀/或者不均匀地漂散在介质内,或是在杯底部转动。气泡在容器内或装置上或单片制剂上。制剂是位于杯中心还是偏离中心,如果偏离中心,它是否粘在那里,还是在介质中飘动或者旋转,或与桨叶发生碰撞。整个溶出过程中的状态和现象溶出数据溶出度结果围绕胶囊内容物形成薄膜或类似的结构,如透明囊或橡皮囊;囊壳溶解物是否堵塞转蓝出气孔。在溶出介
174、质表面,存在大量的漂浮颗粒或块状物。制剂的崩解速度。例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制剂是崩解还是以颗粒逐步层层脱落的方式崩散、或者是逐步溶蚀。包衣膜或肠溶性产品的复杂崩解/或溶解。例如,出现部分裂口和分裂(类似于翻盖),伴随气泡和辅料的释放;耐酸过程中制剂是否变色(拉唑类耐酸过程中常常变色),肠溶层是被溶解还是被撑破。试验结束后,颗粒粘附于桨上或篮内。 是溶出曲线一致性对比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比数据结果更高!必须在制剂溶出过程中的现象状态与原研参比品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曲线的一致性对比3.3处方工艺研究初期对溶出结果的分析、对策和初步判断溶出度测定结束后的现象分析和对策-前提是处方与原研一
175、致!(1)杯底部堆积有颗粒且溶出低:a、转蓝法:崩散过快,搅拌力度低所致。-采取任何方式将堆积物打散,再取样测定。如溶出提高,则可以改用转桨法解决堆积即可。b、转桨法:提高转速至堆积物散开,再取样测定。如溶出提高,则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转速解决。(2)堆积的颗粒散开后溶出未改变:a、手摸颗粒,如有硬芯似砂砾感,则最大可能是工艺中制软材和颗粒步骤时“过度制粒”所致,需要对制粒参数进行研究;或可能是辅料质量差异导致。b、柔滑细腻感且为难溶性药物,则可能是溶解度过低,提示可能需要微粉化降低药物粒度,或通过制剂技术提高溶出度。(3)无颗粒存在但溶出度低,同(2)项下b。研究初期的特点:未知因素太多!3.4
176、介质的脱气处理(1)气泡对溶出度测定的影响a、在溶出过程中如果在制剂或篮网出现气泡,会起到屏障作用,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b、气泡会使颗粒粘在设备和容器壁。c、制剂上的气泡可能会增加浮力,导致溶出速率增加,或者会减少可用的溶出表面积而导致溶出度下降。-难溶性药物对气泡的干扰影响最敏感。因此,检测这些类型的产品时需要脱气。-气泡对不同剂型或制剂形态的影响不同,如对小丸的影响要明显高于片剂,气泡会显著降低溶出度。(2)典型的脱气方法介质采取加热,过滤,和在短时间内抽真空。其中加热煮沸的效果最佳。3.5沉降篮在胶囊/或部分密度低的其它制剂的溶出度测试过程中如采用桨法,常会出现胶囊漂浮在液面上而影响检
177、测,故通常采用沉降篮用来调节剂型的浮力。因不同的沉降蓝会显著影响制剂的溶出度,故当使用沉降蓝时,在标准的方法中必须描述清楚沉降篮的类型和使用方法。需要通过具体的试验研究来评估不同类型沉降篮对制剂溶出曲线的影响情况。并确定适宜的沉降蓝。当转移这个方法时,应使用相同的沉降篮,或者改用不同类型的沉降蓝时,应当证明两种不同的沉降篮产生相同的结果。一个标准的沉降篮可以通过使用合适长度的在介质中为惰性的金属丝围绕圆柱体卷绕制成。3.6搅拌对于速释胶囊或片剂,一般采用篮法时转速在50100rpm,桨法时转速在5075rpm。如果有合适的理由其他搅拌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考虑到搅拌速度太慢或太快产生的水流力度不
178、一致,无论是篮法或者桨法,低于25rpm或高于150rpm的转速,均是不能接受的。对于混悬剂一般推荐转速为25rpm50rpm。3.7取样及时间点设计对于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可能需要以10分钟或更短的间隔取样,以绘制获得完整的溶出曲线。对于高溶解性(BCS1类和3类)和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大多数情况下,标准中采用单点控制即可,取样时间点一般为3060分钟,溶出限度通常应为不少于7085。对于溶出较慢或水溶性差的药物(BCS2类),根据疗效和/或副作用的特点,可采用两点检测法进行药品的溶出控制,第一点在15分钟,规定一个溶出度范围,第二个取样点(30、45或60分钟)时的溶出量应不低于85%。药
179、品在整个有效期内均应符合制定的溶出度标准。测定曲线时存在的问题:(1)前期特别是第一个取样点设计不合理,不是在各杯受试品处于近似同样的崩散状态下取样(第一个点溶出度的RSD在20%以内即是为此而要求)。(2)取样点不是包括各个溶出的时段,影响f2值的计算。(3)不溶出的制剂取样时间过长-通常在2-4小时以内即可。(4)补液时不是顺着转杆壁匀速注入,而是用取样针推入,影响颗粒堆积物的状态,或者影响水流搅拌力度,造成溶出度出现偏差。不要过于迷信原研参比制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市的品种,其制剂水平、辅料种类和质量远低于现代,特别是目前新开发的仿制药,因设备、辅料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要与原研品的
180、处方工艺一致,完全可以改变且质量比其更高!4.1参比制剂批次如何选择购买近期上市品最好3批以上,比较其溶出曲线的均一性;近效期批次至少1批以上,考察时间对溶出曲线的影响情况。应该在研究的初期就对原研参比制剂进行详细研究,以明确自制品的目标!问题:结果不稳定,每批内和/或批间均一性不佳!-找原因!但如何应对,到底跟那条曲线比?批内都不一致,说明其质量有问题,你比他好即可;或是根据临床的需要,有意做成这样。批间不一致,跟大部分一致的批次或中间的曲线比!与最好的曲线比有可能达不到;跟最差的比等效性风险高。但不一定是溶出越快越好,需要看品种的具体情况!(有关物质等也按此处理)5.1现有大生产的3批以上
181、产品进行对比-4条以上,每个溶出介质12片/粒5.2重新开发的样品-不一定从头开始均需要进行溶出曲线的对比,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试规模以前的样品,进行全面的曲线对比没有太大意义!前期采用原研品标准中的溶出度方法(如有),或FDA等国外机构推荐的方法,中国药典的方法,或者研究得到的更具有区分力的方法进行筛选对比即可,且不一定每次都做曲线!在处方工艺基本确定,主要是进行关键工艺参数确定时,根据需要进行溶出曲线的对比。在上生物等效性试验前,一定至少有3批以上(可以包括等效性用样品)的大生产线样品的对比!最终一定是看在大生产线制备的(批量至少10万个单位以上),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批次的样品与原研参
182、比品溶出曲线对比,以及生产线制备的申报生产注册样品的结果!6、溶出液中药物量的测定方法及验证因时间问题,药物浓度测定方面的问题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7、溶出曲线测定取样点选择和对比中f2的计算-国内已与国外一样实行备案制注册,不存在审评老师扣f2不批准临床的情况,已回归到由BE结果反过来确定溶出度方法和限度的科学时代。临床前研究主要关注点在注重药物和制剂的实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评价才是正道!无需对f2结果是49%达不到50%而纠结、反复做好几天重复性试验,甚至会因只盲目从溶出度上追求f2达到50%以上而走入研究的歧途。 在中国处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初期阶段,需要靠BE进行最终评价的时期,死扣f2计算
183、无太大实际意义(日本已完成BE评价,在此基础上的通过溶出度f250来判断是否一致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困惑了大量的研究人员陷入其中,极其纠结! f2的计算也具有相当大的技巧性!-取样点没有统一的规定,根据每个品种的特性制定,在研究初期首先要根据溶出试验样品的状态设计取样点,再根据测定的溶出度结果,遵循f2计算的规定反复调整。第一个取样点的制定原则:崩解型制剂应在6片/粒完全崩解或崩散,6杯中样品处于同样的状态下之后取样;而不能在有的未/或刚崩解,有的已小部分/或大部分崩解,有的完全崩解的不均一状态下取样。溶蚀型制剂根据6杯制剂状态,如制剂溶蚀约1/3、1/2、2/3等,合理设计取样时间点。
184、存在的问题:没有把样品状态与时间相关联!最后的取样点:并不一定是f2计算时的最后点,是达到平台期后应完全溶出的点(95%以上);如是难溶性药物,还要延长取样时间,以考察溶解后的药物是否会再析出。中间的点在第一点和最终点之间合理筛选,要具有溶出特性的“代表性”,如拐点、达到平台期点等,同时兼顾f2计算的需要。-f2的计算与取样点息息相关,两者不可分割,制定好取样点,也预示着可以获得有价值的f2结果,但不一定是达到50%以上!例例1:某企业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的体外一致性评价:某企业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的体外一致性评价原研参比制剂:默沙东;规格:10mg;商品名:悦宁定PKa:pKa1=1.92(针对马来
185、酸、采用滴定法测定)pKa2=3.00(针对依那普利、采用滴定法测定)pKa3=5.40(针对依那普利、采用滴定法测定)pKa4=6.23(针对马来酸、采用滴定法测定)BCS分类:类,非PH依赖型。药代:为前体药物,体内代谢为依拉普利那后发挥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1小时内依拉普利达到血药浓度峰值,根据尿回收率数据,口服吸收率大约为60%。依那普利拉达峰时间约4小时。多剂量口服后依那普利拉的累积半衰期为11小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治疗范围内的剂量依那普利,其吸收和水解程度是相同的。原研处方及工艺:原研制剂悦宁定所用辅料为:乳糖、淀粉、碳酸氢钠、硬脂酸镁、氧化铁。从片剂刨面观察颗粒度推测其是采用了
186、湿法制粒。自制样品:粉末直压。分析:原料稳定性好,但是加入辅料后稳定性变差,在酸性条件下PH5易产生依那普利拉(杂质,也是代谢产物,有效成份)。原研采用弱碱性辅料来防止双酮产生。日本和中检院的溶出曲线溶出时片剂不是崩散而是溶蚀,颗粒层层逐步脱落,溶出度在15分钟内是缓慢上升至约85%,且12片间的RSD较大,5分钟的RSD高于20%;20分钟时基本全溶出。-结果表明:从试验现象显示原研产品溶出行为为溶蚀型,自制产品为崩解型。原研产品L01106在四种溶出介质中5min溶出度基本为2030%之间,15min达到约80%,且15min前的RSD较高,但在pH1.2盐酸溶液中RSD明显低于其它3种溶
187、剂;20min达到全溶出。而自制产品5min时均能达到80%以上,在10min左右均能达到全溶出。溶出度结果与各自的溶出现象非常吻合!-发现的问题:(1)对于高溶解性药物,原研片为何要做成“溶蚀性”的缓慢溶出?-与体内的胃内恶心、呕吐、胃炎的不良反应相关联!自制片10min即完全溶出合理吗,是否可以接受?(2)原研片15分钟达到85%以上,与自制片15分钟达到100%全溶出有明显差异,会影响BE的等效性结果吗?-个人认为BCS类药物这点溶出度差异不至于影响等效性!(3)原研片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现象和结果与处方高度相对应! 因片剂中的碳酸氢钠与pH相关,在酸性介质中盐酸与片剂中的碳酸氢钠反应产生
188、气泡,溶蚀过程会相对均匀一致,一方面降低了片间的RSD,另一方面可以在体内分散开药物,减轻胃部的不良反应。而其它介质因不与碳酸氢钠反应,故同时间点的RSD高于酸性介质。 但片剂口服后首先经过胃部,不会出现在其它介质中“再次溶蚀”的情况。碳酸氢钠的加入一举两得,因此处方非常合理!(4)自制片采用新型辅料粉末直接压片,避免了湿法制粒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改变处方工艺带来了质量的提高,可以接受;但没有考虑到原研片缓慢溶出的本质,仍然需要再优化! 研究的总体评估:仅从溶出度单方面进行了溶出曲线的一致性评价,没有联系处方工艺和临床效果进行关联性思考。虽然BE等效的可能性很大,但临床效果方面可能会出现差异,影
189、响市场的销售!建议:重新调整处方,做到溶出现象和结果均一致。例2:瑞格列奈片规格:1mg、2mg。属于及其难溶药物,生物药剂学BCS类化合物原研品处方:磷酸氢钙、微晶纤维素、玉米淀粉、波拉克林钾、聚维酮、甘油(85%、)、硬脂酸镁、葡甲胺、泊洛沙姆,黄色或红色氧化铁。工艺:原料药混悬在甘油中,加入含有葡甲胺的泊洛沙姆水溶液中,搅拌使药物与葡甲胺反应成盐而溶解;喷雾干燥,粉末与其它辅料混合后制粒,干燥,压片。-国内仿制单位大多采用将原辅料直接混合湿法制粒的工艺,因原料药未与葡甲胺成盐,溶出度远低于原研片,曲线对比不一致!-选择成盐工艺后,因生产企业固体制剂车间基本没有配备喷雾干燥机,也需要改变工
190、艺。大多将原料药溶于乙醇后,加到含有甘油、泊洛沙姆和葡甲胺的水溶液中使其成盐,作为粘合剂加入其它辅料中制粒。-处方中的波拉克林钾国内无辅料批准文号,需要更换,通常以交联聚维酮替代。-按国内新处方工艺制备的样品,溶出度大幅提高,除水为介质外,其它溶出介质均与原研片可以达到一致;但在水中原研片溶出与其它介质一致,但自制片不崩解,片面形成凝胶状粘液层,几乎不溶出!原因:泊洛沙姆遇水形成凝胶,但粘度受金属离子特别是钾离子的影响很大,会使粘度急剧下降,故原研片以波拉克林钾为崩解剂!将自制片改为加入0.9%氯化钠的溶液中则立即崩解,溶出度正常。-因瑞格列奈与葡甲胺成盐后以粘合剂方式加入,充分分散在辅料中,
191、与原研片形成粉末加入相比,暴露量增加,稳定性出现问题,需要调整稳定剂的用量。总结:关注点不能仅停留在溶出度测定,需要与处方工艺紧密关联,全面分析评价!注意:原研品处方中含有葡甲胺的品种(不只是固体制剂),如替米沙坦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等,均是极难溶解的药物,工艺上要保证与葡甲胺成盐。溶出方例3:复方甘草酸苷片/胶囊原研制剂:美能片(糖衣片),秋山片剂株式会社;规格:甘草酸苷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片芯处方组成:碳酸钙、一水乳糖、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钙、聚维酮、硬脂酸镁。溶出度方法:900mlpH1.2盐酸,桨法50rpm。4种制剂:2个处方含碳酸钙,2个不含。溶出现象及结果
192、:含碳酸钙的样品与原研片一致,会产生气泡,片剂.或胶囊内容物很快分散开,溶出快;不含的片剂/胶囊内容物崩解/分散缓慢,粘结成团块,溶出明显降低。原因:甘草酸苷遇酸发粘,需要处方中加入碳酸钙在胃酸中反应产气使其崩散;而在其它无酸的介质中不会发粘,溶解度高,很快溶出,没有区分力。因口服后必须先经过胃中,故在酸性介质中的溶出是质量评价的关键,其它介质的溶出无太大意义!总结分析:(1)围绕甘草酸苷的特性和处方中碳酸钙的作用选择介质,非酸性介质与在人体内的实际情况不符,达到一致性并没有太大意义!(2)糖衣片因糖衣溶解慢通常有约10-15min的溶出时滞,可以扣除时滞后进行比较,并与采用剥离糖衣的片芯测定
193、结果进行对比,以考察糖衣层的影响程度。(3)甘草酸苷胃肠道不吸收,在肠粘膜上由肠道菌群代谢成甘草次酸后吸收入血,血浓出现双峰现象,达峰时分别为1-4h和10-24h。因此只要保证在胃中和肠道中可以分散开,不结成团块,酸中溶出度的差异不会对等效性产生明显影响。(4)处方中的两个氨基酸为人体内源性物质,干扰很大,不需要比较等效性。4 4种制剂的溶出曲线种制剂的溶出曲线日本橙皮书溶出曲线日本橙皮书溶出曲线与原料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根据制剂的特点进行相应研究。注意事项:(1)试验条件要根据上市品的存储条件合理选择。对于稳定性不佳的药物,最好同时进行中间条件的考察,在40的样品出现问题时再采用中间试验样
194、品进行检测。(2)包装材料有不同材质的,如西林瓶、口服液等需要进行倒置条件下的加速试验研究-不同规格的选择最低规格样品进行,不需要全部做。(3)各试验点数据的及时处理、分析,发现的问题马上补救。注意:目前中心批准的贮存条件与稳定性试验的试验温度相对应,如长期在25进行,就不能要求储存条件在室温(1030),只能在25以下。2373.2.P.7 稳定性稳定性 制剂的制剂的CTD资料资料u药品药学研发的目的是设计一个高质量的产品和能持续生产出符合其质量水平的产品的生产工艺。u在大生产条件下,工艺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药品。u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核心。238239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