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87984472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后期病虫害防治及“一喷三防”技术小麦颖枯病为害症状为害症状穗部染病先在顶端或上部小穗上发生,颖壳上开始为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并扩展到整个颖壳,其上长满菌丝和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茎节染病呈褐色病斑,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曲,上部茎秆折断而死;叶片染害初为长梭形淡褐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有淡黄晕圈,中央灰白色,其上密生小黑点,剑叶被害扭曲枯死。叶鞘发病后变黄,使叶片早枯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冬麦区病菌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春麦区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释放出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借风、雨传播。发病条件发病

2、条件侵染温度1025,以2224最适,适温下潜育期为714天。高温多雨条件有利于颖枯病发生和蔓延,偏施氮肥,生育期延迟加重病害发生。使用带病种子及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颖枯病病田小麦不可留种。(2)清除病残体,麦收后深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压低越夏、越冬菌源。实行2年以上轮作。春麦适时早播,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植株抗病力。(3)药剂防治种子处理用50%多福混合粉(多菌灵:福美双为1:1:5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50%多菌灵可湿粉、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市津)可湿粉、40%拌种双可湿粉,按种子量0.2%拌种。也可用25%三唑

3、酮(粉锈宁)可湿粉75g拌闷种100kg或0.03%三唑醇(羟锈宁)(有效成分)拌种、0.15%噻菌灵(涕必灵)(有效成分)拌种。重病区,在小麦抽穗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1:140倍式波尔多液、25%苯菌灵乳油8001000倍液、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隔1520天一次,喷13次。小麦叶枯病症状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在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

4、,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亡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耐病良种。(2)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消灭自生麦苗。(3)农家肥高温堆沤后施用。重病田可考虑轮作。(4)大田喷药,在发病重的田块,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喷施。参见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条锈病这几种

5、药的使用方法。赤霉病赤霉病识别与发生1、苗枯幼苗受害后芽鞘与根变褐枯死2、基腐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3、穗腐发病初期,在麦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以后病部生出一层黏胶状的粉红色霉,末期出现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造成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4、秆腐初期剑叶的叶鞘基部变成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发病条件(1)麦子在开花灌浆阶段,碰上病菌大量发生,同时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潮湿多雾。(2)地势低、开沟排水不良的田块,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3)播种期过迟,抽穗成熟期晚,最易感病的开花灌浆期碰上病

6、害流行季节。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1)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开春后及时清理沟系。(2)适时早播,合理施肥。(3)选用早熟丰产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选择、种子消毒。(4)深耕灭茬。2、药剂防治白粉病识别与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以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1)选用丰产抗病品种。(2)结合深耕;深埋病株残体。(3)合理密植;2、药剂防治:三唑酮100克或井冈。硫酸铜100ml兑水20-30公斤小小 麦麦 锈锈 病病识别和发生识别和发生病菌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开春后

7、,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或者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发病条件(1)发病轻重与品种有密切关系,容易感病与迟熟的品种发病重。(2)冬季温暖,早春温度回升早,连续多雨,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如后期高温,秆锈会特别严重。(3)地势低湿、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或追肥过迟,都会加重病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早熟丰产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2、药剂防治:三唑酮100克或井冈。硫酸铜100ml兑水20-30公斤严重时,亩用乙蒜素20ML+井冈三唑酮100克兑水20-30公斤可有效控制并兼治小麦拔节至穗期的各种病害麦类纹枯病症状识别1、烂芽小麦发芽后受病菌侵染,芽鞘变褐,烂芽枯死。2、病苗

8、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有坏死线,叶片失水枯死,严重的病苗不抽新叶而死。3、花秆烂茎麦苗拔节后,叶鞘上病斑扩展到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同时蔓延至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4、枯孕穗、枯白穗由于花秆烂茎,主茎和分蘖常不能抽穗而成为枯孕穗。即使抽穗,终因得不到必要的养分、水分,最后造成枯白穗。发病条件(1)常年发病重的田块,田间遗留菌核多,发病重。(2)感病品种和早播麦发病重。(3)冬季气温高,有利于病菌侵染;春季温湿度偏高,病情上升期提早;降雨持续期长,病情就严重。(4)密植、多肥、杂草多的麦田发病重。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施足基肥,及时除草。(3)种子处理:用粉锈宁拌种。(4)麦田喷

9、药处理三唑酮100克或井冈。硫酸铜100ml兑水20-30公斤严重时,亩用乙蒜素20ML+井冈三唑酮100克兑水20-30公斤可有效控制并兼治小麦拔节至穗期的各种病害麦 蚜识别与发生禾缢管蚜无翅雌蚜体深蓝绿色,腹部末端钝圆,暗红色,触角较短小。有翅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暗绿色,末端有红褐色至深紫色横纹。2、麦长管蚜无翅雌蚜和有翅雌蚜体为淡绿色、绿色或橘红色,腹部背面有2列深褐色小斑,触角比体长。3、麦二叉蚜无翅雌蚜和有翅雌蚜体均淡绿色或绿色,腹部中央有1条深绿色纵纹,触角比体短,有翅雌蚜的前翅中脉分为2支。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1)冬季麦田浇施河泥浆,对消灭越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玉米蚜有良好

10、效果。对越冬的黍缢蚜,通过冬季和早春的拍麦、镇压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河边、沟边杂草。2、药剂防治每亩用麦霸50ML或蚜螨斩净或三虫绝80ML兑水20-30公斤小麦吸浆虫为害症状为害症状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如何识别如何识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该虫个体小,成虫体形像蚊子(体长2毫米,体呈桔红色或鲜黄色),具有很强的隐

11、蔽性,不易被发现。红吸浆虫幼虫橙黄色,体长3毫米;黄吸浆虫幼虫黄绿色,体长2毫米。蛹的体色呈桔红色或黄绿、鲜黄色影响发生的因素影响发生的因素温度。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活动,1215化蛹,2023羽化成虫,温度上升30以上时,幼虫即恢复休眠。湿度。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咬害。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天气干旱、土壤湿度小则对其发生不利。土壤。壤土的土质疏松、保水力强利于发生。粘土对其生活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红吸浆

12、虫幼虫喜碱性土壤,黄吸浆吸虫喜较酸性的土壤。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防治方法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吸浆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因此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土壤湿度条件是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小麦品种,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不同,一般芒长多刺,口紧小穗密集,扬花期短而整齐,果皮厚的品种,对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幼虫入侵和为害均不利。因此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轮作倒茬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可实行棉麦间

13、作或改种油菜、大蒜等作物,待雨年后再种小麦,就会减轻为害。化学防治土壤处理时间: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小麦拔节期;小麦孕穗期。药剂:2%甲基异柳磷粉剂,4.5%甲敌粉,4%敌马粉,1.5%甲基1605粉(该药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亩用23千克,或80%敌敌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成虫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每亩用80%敌敌畏150毫升,加水4千克稀释,喷洒在25千克麦糠上拌匀,隔行每亩撒一堆,此法残效期长,防治效果好。或用40%乐果(该药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

14、高毒农药)乳剂1000倍;2.5%溴氰菊酯3000倍;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一代棉铃虫小麦是一代棉铃虫的主要寄主之一,发生特点、一代幼虫始见于4月底5月初,5月中旬为盛期。初孵幼虫以花粉、颖壳为食,2龄为害麦粒极少,3龄后开始取食麦粒,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激增。每头幼虫一生可取食3540粒小麦,对产量有明显影响。麦田一代棉铃虫主要取食麦粒棉铃虫的综合防治农业防治:进行秋耕冬灌能压低越冬冬虫口密度:铲除田边紫草、菲沃斯、曼陀罗等杂草,越冬棉铃虫多集中在这类杂草上产卵;早春在葫芦作物上进行人工捕捉和诱杀;小麦收后及时翻地,压低虫源;棉田四周种植早熟玉米诱集带进行集中防治;控制氮肥

15、施用量,防止旺长;及时喷施缩节胺和磷酸二氢钾可明显降低棉铃虫的卵量;将棉花打顶、整枝叶带出田外深埋销毁,也可消灭部分卵和幼虫。化学防治:主要是采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菊酯类、要机氯类、细菌杀虫剂和病毒制剂等药剂防治。防治时要注意轮换药剂品种,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发展。同时,要综合考虑,正确选择药剂品种,并要掌握正确的田间喷雾施药技术。严格按防治指标进行防治,一代防治指标为百株幼虫1头,二到三代时,百侏初龄幼虫8-10头,卵10-15枚,可进行防治。一代提倡用生特制剂为主,如BT乳剂、NPV等;二代幼虫应施用与环境相容性农药,如赛丹、硫丹、威克达等;三代可用敌杀死、功夫、杜邦安打等小麦粘虫1.

16、发生特点发生特点由于粘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发生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又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为搞好防治,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掌握防治有利时机,采取综合措施,及时控制危害,在做好成虫诱测、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和抱卵量、田间查卵的基础上,在第2龄盛期组织群众开展“两查三定”,查粘虫幼虫和天敌发育进度,定防治适期;根据情况定防治措施。当麦田粘虫达2-3龄盛期阶段,为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2危害特征危害特征粘虫又名东方粘虫,俗称五色虫等是一种世界分布的害虫。危害重时可将叶、茎吃光、咬断穗部,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措施防治措施(1)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插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或每2-3

17、亩地设一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从成虫产卵初期开始,麦田每亩插小谷草把10把诱卵,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2)药剂防治幼虫应以2-3龄时最有利,常用药剂有90%敌百虫晶体、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5%的敌百虫乳油、4%敌马粉、25%快杀灵、灭幼脲号、除虫脲等。目前药剂防治效果好的有20%除虫脲1号,亩用量8-10克或25%灭幼脲3号20-30克,兑水80-100千克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持效期长达20天,对瓢虫、食蚜蝇、蚜茧蜂和草蛉等多种天敌均无明显杀伤作用。另外,0.04%二氯苯醚菊酯粉剂,每亩1.5-2千克防效在90%以上,对天敌的杀伤力小

18、于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蜗牛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它主要以植物为食,特别喜欢吃作物的细芽和嫩叶,所以野生的蜗牛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以成贝和幼贝在豆类、蔬菜、棉花、玉米、麦类等作物根部,以及砖块、烂草堆和疏松的土壤下越冬。翌年3月当气温回升到1Ol5cC时开始活动。在豆类、麦类及油菜等夏熟作物上为害。成、幼贝从4月下旬开始转移至棉花、春播大豆和直播玉米等秋熟作物上为害。蜗牛寄主有58科200多种,觅食范围广泛,多食性与偏食性并存,尤其喜食多汁鲜嫩的植物组织。小麦、玉米、棉花、烟草、蔬菜等及多类作物营养生长期,常受害严重。成贝食量较大边吃边排泄粪便一、农业防治。及时中耕,破坏蜗牛的栖息地和

19、产卵场所,减少虫源。秋冬深翻地,可把卵和越冬成虫翻至地表,晒死或被天敌吃掉。在蜗牛发生较严重的地方,在冬春季和秋季翻耕土地时留一小块杂草地,引诱蜗牛,然后集中消灭。二、撒石灰。及时在植株的周围撒一层生石灰,但不要撒在作物的叶片正面上,以免影响光合作用。蜗牛晚间出来取食时碰到生石灰就会失水死亡。或把生石灰撒在农田沟边、垄间,形成封锁带,每亩用生石灰57公斤,但地面潮湿时效果较差。三、药剂防治。在蜗牛盛发期,用10%蜗牛敌(多聚乙醛)颗粒剂,于傍晚时均匀撒施在畦面上,或用6%蜗克星拌细土撒施在田间,或将颗粒剂施在植株下部地面,也可选用6%除蜗灵2号防治。对蜗牛重发生田块,隔1015天,进行第二次防

20、治,可有效控制蜗牛的危害。四、人工捕捉。在清晨日出前或者阴雨天,蜗牛活动危害时,及时在地面和植株上进行人工扑捉。药物的具体用法及用量请参照说明书。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直径不到一毫米。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毫米。雌虫体会略大于雄虫。头、胸、腹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内线、外线暗褐色,环纹为一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一白点;外线波浪型,翅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腹部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灰黄色,头部褐色。幼虫厘米长,黄灰色或黑褐色,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个体节有一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部背面

21、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方法发生规律:该虫在夏玉米,尤其以小麦套播的玉米田发生重,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5厘米的表土层危害玉米苗,一般一株有虫12头,多的达1020头。在玉米幼苗35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地上部玉米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较大(810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危害株率一般在1%5%,严重地块达15%20%。由于该虫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危害玉

22、米根茎部,一般喷雾难以奏效。二点委夜蛾图片1、农业措施: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一定要把覆盖在玉米垄中的麦糠麦秸全部清除到远离植株的玉米大行间并裸露出地面,便于药剂能直接接触到二点委夜蛾。只是全田药剂喷雾而不是不顺垄灌根的防治几乎没有效果,不清理麦秸麦糠只顺垄药剂灌根的玉米田防治效果稍差。最好的防治方法:清理麦秸麦糠后使用三六泵机动喷雾机,将喷枪调成水柱壮直接喷射玉米根部。同时要培土扶苗。对倒伏的大苗,在积极进行除虫的同时,不要毁苗,而应培土扶苗,力争促使今后的气生根健壮,恢复正常生长。2、化学防治:主要有毒饵法、毒土法和灌药法。(1)撒毒饵。亩用45k

23、g/667m2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g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2)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拌25公斤细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3)灌药。(1)随水灌药,用48%毒死蜱乳油1kg/667m2,在浇地时灌入田中。(4)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选用48%毒死蜱乳油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高

24、效氟氯氰菊酯乳油酯乳油2500倍液。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倍液。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雀麦中文名:雀麦中文其他名称:燕麦、火燕麦、燕麦草、杜姥草、牛星草生物学特性: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叶鞘包茎,被白色柔毛;叶舌透明膜质,顶端具裂齿;叶片长5-30cm,宽2-8mm,两面皆生白色柔毛,有时下面无毛。圆锥花序,下垂,长达20cm,每节具3-7分枝;每枝近上部着生1-4个小穗;小穗含7-14个小花,上部小花通常不发育,颖披针形,具膜质边缘,第一颖3-5脉,第二颖7-9脉,外稃椭圆形,边缘膜质,具7-9脉,先端具2微裂

25、齿,其下约2mm处生芒;第一外稃较长;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生刺毛;雄蕊3;子房顶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早播麦田10月初发生,10月上、中旬出现高峰期。花果期5-6月。种子繁殖。种子经夏季休眠后萌发,幼苗越冬。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长于路边、场边、沟渠、荒地;麦田以近地边处较多,河滩地、田间也有生长。危害值1.75%,滩地麦田受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各地。也为优质牧草,北方多处有人工栽培。近年来包括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反映,侵入冬小麦田,成为种群密度上升很快的新型杂草。防治策略:参见前述“节节麦”项下节节麦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须根细弱

26、,秆高20-40(50)cm,少数丛生,有时伏地。叶鞘紧密包茎,平滑无毛而边缘具纤毛;叶舌薄膜质,长;叶片微粗糙,上面疏生柔毛。具顶生圆柱形穗状花序,含小穗7(5)-10(13)个,长约10cm(包括芒在内)。小穗单生而紧与穗轴节间贴生,顶生者多不育,穗轴于成熟后逐节折断或整个穗轴自基部脱节,其节间顶端膨大;小穗小穗圆柱形,长约9毫米,含3-4(5)花;具2颖,颖草质或软骨质,扁平,长4-6mm,通常具7-9脉或可达10脉以上,顶端截平而具一或二齿;外稃先端略截平,顶具长的芒,具5脉,脉仅于顶端显著,第一外稃长约7mm;内稃约与外稃等长;脊上具纤毛,脊部圆形隆起,近两侧缘各有一细纵沟,腹面较平

27、或凹入,中央有一细纵沟,颖果与内、外稃紧贴而粘着。花、果期5-6月。生境、危害及分布:节节麦主要分布于欧州及中亚,伊朗为甚。我国原无节节麦,近年来在我国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及河北地区发现。现有逐年扩大之势。多生于麦田或荒芜草地,生命力很强,在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争夺养料和水份,致使小麦减产,质量降低,是麦田的有害杂草。节节麦一年生,花果期5-6月,以种子繁殖,成熟后一部份落在田里,次年萌发;大部份混杂在小麦等作物籽实里随调运传播。因此如发现含有节节麦的麦类作物籽实,应加工处理除去节节麦,尤其对含有节节麦的粮食作物加工后的下脚料,也要进行处理,以免扩散。在小麦地里发现节节麦,应尽早除掉。防治策略

28、:冬小麦播后苗前可以使用异丙隆进行土壤处理。在节节麦分蘖前还可以使用甲基二磺隆进行茎叶处理。野燕麦生物学特性:。野燕麦是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杂草,茎直立,具2-4节;每株有分蘖15-25个,最多达64个;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叶片宽条形;花序圆锥状呈塔形,分枝轮生;小穗含2-3个花,疏生,柄细长而弯曲下垂;芒长2-4cm;每株结籽410-530粒,最多达2600粒。幼苗叶片初出时成筒状,展开后为宽条形,稍向后扭曲,两面疏生短柔毛,叶缘有倒生短毛。种子有再休眠特性,一般第一年田间发芽率不超过50%,在以后3-4年陆续出土。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不利于萌发,气温达35时萌发

29、率低,达40时基本不萌发。吸收水分达种子重量的70%才能发芽,土壤含水量在15%以下或50%以上不利于发芽。萌芽土层深度为,在20cm以上土层中种子出苗少。野燕麦在冬麦区主要集中在10-11月份出苗,部分地区在次年3月份、麦苗返青后形成一次出草小高峰。生境、危害与分布:野燕麦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条件下都能生长,旱地发生面积较大。主要在麦田危害,与麦争夺水、肥和阳光,导致麦生长不良、减产,危害麦田最为严重,在麦田中常成单优势种杂草群落。除危害小麦外,也危害大麦、青稞、燕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并为麦类赤霉病、叶斑病和黑粉病的寄主。主要是小麦的伴生杂草,发生环境条件完全与小

30、麦的进化保持一致,且苗期形态非常相似,难以防除。野燕麦的生活习性不仅与小麦相似,而且出苗不齐整,长势凶猛,繁殖率高,且成熟期比小麦要早。有报道,田间野燕麦穗数万个/亩的密度范围内,每增加1万个穗,小麦产量损失。防治策略:据报道,精噁唑禾草灵已经被确认对于野燕麦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西北各地野燕麦在近年来密度大幅度回升与此有关。绿麦隆对于野燕麦的土壤处理效果很好,但由于其土壤较长的残留性,在南方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且长期使用绿麦隆会导致田间阔叶杂草的种类与密度较快上升。目前茎叶处理该杂草的可选药剂包括氟唑磺隆、环氧嘧磺隆,炔草酸(酯)对于野燕麦的防除效果经这几年实际观察属于一般水准。一喷三防目前,

31、我县小麦已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为科学应对和预防今后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广大农民朋友应做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工作。一、技术措施在具体实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在小麦扬花后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提倡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复合肥)或天达2116等综合运用,达到一喷综防的目的。要每隔5-7天喷施一遍叶面肥,确保在5月底前喷施2-3遍叶面肥。对小麦灌浆期间墒情不足麦田,要及时浇好扬花灌浆水。注意,在小麦收获前10-15天左右不要再浇水二、药剂配方参考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克

32、或25%戊唑醇乳油30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ml或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三、注意事项:1、在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购药时一定要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选购,拒绝使用所谓改进型、复方类粉锈宁、三唑酮,以免影响防治效果。2、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化开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3、用药量要准确。根据亩用药量及用水量配制药液。配制采用标准计量器,切勿随意加药。4、田间喷药要选在早晨或下午无露水情况下进行,严格农药操作规程以免不安全事故发生。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克或25%戊唑醇乳油30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ml或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