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形象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7953609 上传时间:2024-09-0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形象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五章形象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五章形象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五章形象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五章形象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形象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形象学(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形象学第五章形象学o个人形象、公司形象、城市形象、国家形象 人和物的外表,事物形于外而诉诸内的整体。形象的构建在自己;形象的认知在他人。o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精神、情感,塑造的方法。o比较文学形象学: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作为“他者”(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 对他者的认知,对自我的观照。o形象学主要研究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描述的异国异国形象形象”。 o异国,包括异域、异乡、异族、他者。异国,包括异域、异乡、异族、他者。o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也可以是观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也可以是观念和

2、言词;可以是个体形象,也可以是整体形象。念和言词;可以是个体形象,也可以是整体形象。o塑造、描述,非历史记载,也非新闻报道,甚至不仅塑造、描述,非历史记载,也非新闻报道,甚至不仅是文学创造,而是一种有差距的描述,一种社会集是文学创造,而是一种有差距的描述,一种社会集体想象。体想象。 一、定义一、定义二、形象学的发展二、形象学的发展o1、法国学派的贡献:贝茨、卡雷、基亚把“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使人们开始注重和了解文学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同时,如何充当了形象制作者和传播媒介这两种角色。o2、20世纪60年代的论争:更接近于历史或思想史(韦勒克、艾田伯)而非文学;瑞士的约斯特甚至认

3、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的概念,提倡文化自足性,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3、当代的形象学:独具特色的领域o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o“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莫哈o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当代形象学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即从“他者”转移到了作家的“自我”,通过“他者”形象的塑造或描绘,反观塑造者的“自我”形象。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o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

4、充。“我我”(作家主体)(作家主体)与与“他者他者”的互动关系的互动关系他者形象三、形象学的特点三、形象学的特点o异国形象,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它实际上投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动关系。o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o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o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符

5、,而是研究符,而是研究这类异国形象是这类异国形象是“怎样被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这不仅,这不仅对对“他者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象,而且也是一种象,而且也是一种“镜象镜象”,可以观照,可以观照自我。自我。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o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描述一种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其要点是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o它在精神上与形象学

6、有许多相通之处。 “东方”是一个后来不断添加了广泛意义、联想、引申之意的概念,并不一定指真正的东方这些关于东方的观念往往出自许多欧洲人的经验因此,可以确切无误地说,每一个欧洲人在讲述东方的时候,必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差不多完全的种族中心主义者。 赛义德东方主义o赛义德发现:尽管“东方”也有自己的历史、思想传统、意象和词汇,但在西方文本中出现的东方形象却是虚幻扭曲的“他者”的形象。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弱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一概欠缺理性,道德沦丧,幼稚不堪,荒诞无稽;相反,欧美人则是洋溢着理性光辉、道德完美、成熟可靠的正常人。程式化的东方早已偏离

7、了真实,是西方制造出来的东方,是东方化的东方,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了理论根据。研究案例:他者化与政治镜像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对迪斯尼动画片画片木兰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文化身份的省思o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四、研究内容四、研究内容o1、作家(注视者)研究、作家(注视者)研究o包括异国信息的来源(亲历还是阅读);o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因素(是亲还

8、是仇);o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是美化还是丑化)。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总体想象物指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巴柔)在异国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在异国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作品(或作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作品(或作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

9、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都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些是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意识形态模式o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他者”形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意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意识形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识形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功能。整合功能。o对他者的态度是对他者的态度是“不屑不

10、屑”、“憎恶憎恶”。西游记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中的异国形象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o出现在西游记中的异域大都是妖魔鬼怪肆意妄为的地方,与之相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o中国自先秦以来,习惯于自己作为“中原”主人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而视中国以外的他者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总是低级、野蛮或弱小的。o西游记是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乌托邦模式o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部分群体)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相悖的。乌托邦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功能。o对待他者的态度是“崇拜”、“狂热”。歌德创造的中国形象属于

11、乌托邦o晚年的歌德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形象。因为不满意当时欧洲政治的黑暗,歌德一度将眼光转向了东方。他在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描写的中国形象就属于乌托邦。在西东诗集中,歌德以模拟手法再现了中国的颓唐诗人,以醇酒、妇人、歌吟、山水为内容;以潇洒、飘逸、落拓不羁和愤世嫉俗为主要情调。而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的第八首诗,更是彻底背离了歌德自身所属的日耳曼文化传统,有着鲜明的独特性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暮色徐徐下沉,身边的都已变远;长庚星的柔光,高高地最先出现!一切动移不定,雾气蒙蒙地升起。黑暗沉沉的夜色,反映着一湖寂静。在那可爱的东方,我感到月的光辉,柳条袅袅如丝,戏弄近旁的河水。从阴影的游戏中,颤

12、动着月的幽光,从眼里轻轻潜入,沁人肺腑的清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o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o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13、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国人形象o长篇小说大地 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赛珍珠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讲话” o大地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o但其深层次仍立足于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观念。2、他者(被注视者)o“套话

14、套话”,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想象的一个最小单位。它省略了对他者的推理过程,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o“哲人王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异教徒中国佬国佬”、“付满楚付满楚”、“查理查理陈陈”、“功功夫夫”等都是西方文学用于描述中国形象的套等都是西方文学用于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这些套话并不是中国形象的真实情形,话。这些套话并不是中国形象的真实情形,而是西方人出于自身需

15、要,将中国欲望化的而是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将中国欲望化的虚幻。虚幻。3、注视与被注视者关系o狂热o憎恨o亲善五、研究方法o1、文本外部研究2、文本内部研究、文本内部研究o词汇研究词汇研究o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oA个别作家单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o(法)巴尔特:o 中国很平静劳动,喝茶或独自做操,没有戏剧,没有噪音,没有矫揉造作,总之没有竭斯底里。o如“洋鬼子”就是近代中国文学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个词汇中包含着一种傲慢、侵略等意义,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普遍对外国人的一种厌恶、排斥甚至敌对等情绪。B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即套话o日本人在明代被称为“倭寇”;清末被称为“东人”;在抗日战争时

16、期被称为“小日本”和“东洋鬼子”。它们充分反映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历史。o洋人近代、鬼子建国前后、老外改革开放以来C异国形象词汇的流变研究等级关系等级关系研究o对词汇进行归纳后,接着考虑的是文本中“我”和“他者”的关系。这就引申出了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但是所有的这些等级关系都可以被概括为是“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等。o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比如当我们研究西方文学中的第三世界形象时,我们常常发现,第三世界总是被描写成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的,工业化的和处于支配地位的

17、西方。而这种描写背后隐藏的是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的尖锐对立。情节研究情节研究o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中,常常出现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的情节。这些故事的象征意义不难确认:中国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o六、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西方言说中国的历程o美化阶段(1318C):梦幻般的中国、人间天堂、诗意国度、哲人王o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中积极、开明的中国形象逐渐走向负面,甚至反面,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其后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负面形象o原因:西方社会本身的巨变;中西力量均势

18、的打破;作为负面参照的需要。中国形象:西方学说与传说中国形象:西方学说与传说o该书分析了7个世纪以来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如何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表述中国,如何形成一整套言说中国的词汇、意象、观念、话语。o 西方对中国的表述,是一种理性知识还是一种社会想象?是为认识中国还是为确认自己?(周宁等编注,学苑出版社2004.5)第一卷:契丹传奇o蒙元世纪(13-14C)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成吉思汗家族横扫旧大陆带来的“世界和平”,瞬间推进了欧亚大陆的文明一体化进程,旅行与贸易、观念与知识,都开始了一场革命。o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二是世界地理的观念开始形成。u马可波

19、罗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地理发现前欧洲人的东方百科全书;地理发现前欧洲人的东方百科全书;富庶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富庶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u利玛窦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东方海上一个遥远且神秘之地,封闭且稳定状态;东方海上一个遥远且神秘之地,封闭且稳定状态;领导者(皇帝)公正、智慧、仁慈,东方式的哲人王;领导者(皇帝)公正、智慧、仁慈,东方式的哲人王;教育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理和正义的基础;教育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理和正义的基础;儒家道德哲学儒家道德哲学“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真理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真理”。第二卷:大中华帝国o地理大发现时代(约140516

20、50年)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o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它的意义不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真实的信息,而是总结性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树立了一个全面、权威或者说是价值标准化的中国形象。为此后两个世纪间欧洲的“中国崇拜”提供了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u门多萨神父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神父中华大帝国史“中国崇拜中国崇拜”的知识与价值的起点;的知识与价值的起点;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第三卷:世纪中国潮o“中国潮”(Chinoiserie)是(约16501750)流行于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它既指一般意义上西方人

21、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又特指艺术生活中对所谓的“中国风格”的追摹与模仿。o一个世纪间,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孔夫子的道德哲学、 中华帝国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o伏尔泰孔夫子:中国哲学家“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崇拜得五体投地,至少也得承认他们帝国的治理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

22、与法律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o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 “这个远离人烟的山谷竟是一个富饶迷人的乐园,山谷里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与早晚的温差变化,从温暖到炎热再到清凉;土地各尽其用,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繁多,丰收在望。”第四卷:鸦片帝国o1750年后,西方的中国形象开始转向反面。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论证“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马尔戛尼使团访华带回的各种报道,足以“令中国人名声扫地”,那里“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o此后一个世纪,邪恶堕落的东方专制帝国的中国形象,在西方不断被加强。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的中国形象终于走到另一个极端,

23、封闭、停滞、邪恶、堕落的鸦片帝国,沉入了西方想象的东方黑暗的中心。 马尔戛尼访华o大清乾隆57年(1793年)英国特使马尔戛尼率领庞大使团,分乘五艘大船(实际是一支海军)访华。o马尔戛尼对所谓乾隆盛世得出了否定的结论:科学极度落后,人民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腐败无处不在。他还一针见血,直指清廷的要害愚民政策与夜郎自大。他归国后的报告,使英国开始掂出了清朝的斤两。o当大英帝国完成了对印度的消化和经营之后终于决定和已经腐朽不堪的满清一决雌雄!第五卷:历史的沉船o文明停滞的中国形象出现在18世纪末。文明的悠久与停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当悠久同时意味着停滞时,荣耀也就变成耻辱。孔多塞与马戛尔尼的中国观

24、,出现在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转折点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的中国文明特征停滞与衰败,原因东方专制主义的愚昧暴政。o中华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形貌最后不仅被纳入西方的东方专制主义话语,而且成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极端化代表。西方因此获得了对中国发动野蛮战争而名义上却是讨伐野蛮的“正义”的借口。 o“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是一个停滞的帝国。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黑格尔o“从各方面看,中国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一种奴隶的思想统治着亚洲”。孟德斯鸠o“我必须承认,当我回到家乡,听到我们的人民在谈论中国人的力量、光荣、辉煌和贸易这类

25、美好事情时,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就我所见,他们显然是不值一提的一群人或无知群氓、卑贱的奴隶,臣服于一个只配统治这种人的政府。” 笛福第六卷:孔教乌托邦o乌托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化的社会。o西方首先在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中,在乌托邦想像的传统视野中,构筑并解读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哲人王,发现了哲人当政的制度,发现了理想化的伦理政治秩序,中国变成了孔教乌托邦,体现着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o20世纪中叶,中国又从孔教乌托邦的理念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毛主义乌托邦”。. 西蒙西蒙波伏娃波伏娃u斯诺斯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 “共产党统治的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共产党

26、统治的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这几乎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毛泽东是那里哲人王式税,这几乎是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毛泽东是那里哲人王式的革命领袖。的革命领袖。”u西蒙西蒙波伏瓦长征波伏瓦长征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安定团结、勤俭节约、文明幸福、合作互助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在安定团结、勤俭节约、文明幸福、合作互助的社会氛围下,实现共同富裕、公正和平、团结友爱的社会理想。下,实现共同富裕、公正和平、团结友爱的社会理想。”第七卷:第二人类o西方对中国的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首先是外在的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

27、的精神气质。o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文明人,甚至哲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文明人,甚至哲人。人。但也发现了中国人性格上的弱点,如好吃喝、不诚实、自负、迷信o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的“第二人类第二人类”,形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第八卷:龙的幻象o在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真正意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像中某一个具有特定伦理意义的虚构的空间,一个比西方更好或更坏的地方,香格里拉或人间地狱。o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历史不同时期重复出现在各类文本中,几乎成为一种原型。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

28、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从黑暗开始,到黑暗结束;从一种莫名的恐慌开始,到另一种莫名的恐慌结束。 【当下的“中国威胁论”,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恐慌】 西方的龙o“龙”最能体现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祥兽的龙,在西方却是代表邪恶与残暴。o英文龙“dragon”,它的词意是指那些凶暴、严厉而有警觉性的人。其中固然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龙图腾的争议o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的图腾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他建

29、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的图腾是公鸡法国的图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这一图腾的,因为它代表了法国的光荣】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套话o哲人王一个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 其产生原因何在?o中国佬(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 西方中国形象的大逆转o付满楚(满州)查理陈一个具体形象。o功夫、中国菜、中华料理当代中国形象。哲人王o“哲人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最理想的君王,柏拉图认为“哲人王”统治下的城邦是理想国,我国儒家也认为“内圣外王”的圣人是最好的统治者。o“哲人王”是个泛指(与强盗王相对),指的是一个好的王者,智慧者,仁爱者或圣人。“哲人王”制度就是某种君主制或者贵族制度。o1

30、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曾把中国视为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 付满楚o萨德斯.罗默关于付满楚的小说一共有13部长篇、3部短篇、1部中篇, 神秘的付满楚博士是他的第一部付满楚小说。o付满楚和查理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的主导华人形象化的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涵。他们一个被塑造成恶魔,一个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缺乏男性气质的华裔男子,是“非性化”、从属性、边缘性的典型。 o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的世界观念秩序。o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的理解;歪曲是存在的,意识形态也是难免的。但西方的认知和言说

31、,也非完全无中生有。o无须为曲解甚至丑化而忿忿不平,借助“他者”,更好审视自己,鞭策激励自己。o七、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中国文学中的异域想象o历代文学皆有异国描绘(异域想象) 自远古神话到封建文人文学,从山海经到西游记红楼梦,异国异族被想象为“异行异禀、蛮夷荒僻”天朝大国、自我中心o近代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由神话怪诞转为亲历写实,开始正视甚至仰望西方,对西方文明表现出惊讶、震撼、赞叹与艳羡的复杂感情中心幻灭中国文学中的异域想象o殖民统治时期的西方世界:先进富强、武力蛮横恐惧、憎恨。o改革开放时期的西方世界:外国的月亮是圆的;西方就是世界,国际化就是西方化。o一个套话化了的人物形象洋鬼子o异域风景与

32、中国情调o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o时务报传递的异国执政者形象o北京女报传递的西方女性形象“洋洋”套话套话o洋枪、洋炮、洋油、洋火、洋布、洋马儿 o洋楼、洋房、洋酒(势力与品位)o洋人、洋妞、洋奴、洋鬼子o西洋镜o“洋”的诸多意味洋火洋火 “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稍后,广东澄海人李镜侬所撰说抉一书中说“洋人削木如烛骨大,长寸许,捣硝碘为末涂其上, 磨之爆然作响,而火自发,名自来火(先是磨之墙上,衣上俱能发火;近恐有火,仅以所装匣上磨之而已)。” “(

33、洋)鬼子”o“洋鬼子”一词是自19世纪下半叶起国人对日本、欧美等外国人的统称。o起初,“鬼子”称谓并不含贬义,它开始于广州,广东人把夜以继日地做生意的英国人叫做“鬼子”,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晚上活动。但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鬼子”一词逐渐有了贬义,成了妖魔鬼怪的代名词,如“洋鬼子”、“红毛鬼子”等。o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鬼子”逐渐成为对日本士兵的专用套话。 “洋鬼子”套话意义o套话是一个民族对异族进行描述时,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o对 “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o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o史景迁史景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