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专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2KB
约24页
文档ID:587903345
医学专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_第1页
1/2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 概述n n是一种成年人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疾病,1857年首次由Addsion和Gull描述n n以肝内进行性非化脓性小胆管破坏伴门静脉炎症和肝纤维化为特点,绝大多数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为阳性n n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n n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中年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9:1n n不受地区和人种的限制n n有家族因素,在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发病机制n n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n n 以选择性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破坏和肉芽肿形成为特点n n胆管上皮细胞异常表达线粒体抗原、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细菌和异生物素有关的分子模拟和宿主自身抗原发生变化等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病理改变n n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n n肉眼: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病情进展表现呈结节状 病理改变n n镜下可分为四期:n nI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 n nⅡ期(胆小管增生期):特点为小胆管不典型增生,肉芽肿形成,小叶间胆管消失,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硝样坏死或称界面性肝炎,可有淤胆现象,以汇管区周围明显 n nⅢ期(纤维化期):表现为进展性纤维化和瘢痕,相邻门静脉之间出现纤维间隔,胆汁淤积更严重n nⅣ期(肝硬化期):肝细胞呈局灶性坏死,汇管区的纤维间隔延伸、相互连接,纤维组织向小叶内伸展分割形成假小叶和大小 不等的再生结节 临床表现n n多见于中年女性,40-60岁者占85%-90%n n起病隐匿、缓慢n n早期症状较轻,乏力和皮肤搔痒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n n乏力的严重程度与肝脏的病变程度不相关n n搔痒常在黄疸发生前数月至2年左右出现,可以是局部性,也可以是全身性,可在夜间加剧n n少数患者搔痒和黄疸同时出现,先有黄疸后出现搔痒者少见 临床表现n n因长期的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因长期的肝内胆汁淤积导致分泌和排泄至肠腔的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能脂肪泻胆汁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能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症( (维生素维生素A A缺乏缺乏) )、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骨软化和骨质疏松( (维生素维生素DD缺乏缺乏) )、出血倾向、出血倾向( (维生素维生素K K缺乏缺乏) )等。

等n n由于胆小管堵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由于胆小管堵塞,血中脂类总量和胆固醇持续增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高,可形成黄瘤,为组织细胞吞噬多量胆固醇所致;黄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多见于眼睑内眦附近致;黄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多见于眼睑内眦附近和后发际和后发际n n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当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逐渐消散 临床表现n n肝中度或显著肿大常在肋下4-10cm,质硬,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脾也中度以上肿大 ,晚期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与肝功能衰竭,病变长期发展可并发肝癌n n此外,还可伴胡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n n一、尿、粪检查n n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粪色变浅n n二、肝功能试验n n主要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改变n n血清胆红素一般中度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固醇可有增高,在肝功能衰竭时降低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n n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ALP)(ALP)与与γ-γ-谷氨酰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γ-GT)(γ-GT)在黄在黄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有增高,比正常高出疸及其他症状出现前多已有增高,比正常高出2-2-6 6倍,倍,ALPALP、、IgMIgM和抗线粒体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AMA)(AMA)的检测有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例;助于发现早期病例;n n血清白蛋白含量在早期无变化,晚期减少,球蛋血清白蛋白含量在早期无变化,晚期减少,球蛋白增加,白、球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白增加,白、球比例下降,甚至倒置n n肝转氨酶可以轻度升高;肝转氨酶可以轻度升高;n n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患者注射维生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早期患者注射维生素K K后可以后可以恢复,晚期由于肝细胞不能利用维生素恢复,晚期由于肝细胞不能利用维生素K K,注射,注射维生素维生素K K仍不能纠正仍不能纠正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n n三、免疫学检查n n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加,特别是IgM;90%-95%以上的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滴度>40%有诊断意义,AMA特异性可达98%,其中以M2型的特异性最好n n约50%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主要是抗GP210和抗SP100阳性,具有一定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n n四、影像学检查四、影像学检查n nB B超常用于排除肝胆系统的肿瘤和结石,超常用于排除肝胆系统的肿瘤和结石,CTCT和和MRIMRI可排除肝外胆道阻塞、肝内淋巴瘤和转移性可排除肝外胆道阻塞、肝内淋巴瘤和转移性腺癌n n影像学检查还可提供其他信息,影像学检查还可提供其他信息,PBCPBC进展到肝硬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观测到门脉高压表现,在此阶段每化时,可观测到门脉高压表现,在此阶段每6 6个月个月复查超声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复查超声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n nERCPERCP检查在检查在PBCPBC患者常提示肝内外胆管正常患者常提示肝内外胆管正常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n n五、组织学检查n n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期,也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日程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n n中年以上女性,慢性病程,有显著皮肤搔痒、黄疸、膨大,伴有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生化改变而无外胆管阻塞证据时要考虑本病n n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建议的诊断标准如下:n n①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如碱性磷酸酶等升高大于6个月n n②B超或胆管造影检查示胆管正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n n③AMA或AMA-2亚型阳性n n④如血清AMA/AMA-2阴性,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符合PBC 鉴别诊断n n首先排除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经皮肝穿刺胆管造 影、ERCP等,明确肝内外胆管有无阻塞n n此外,还要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肝炎后肝硬化以及其他类型肝硬化等进行鉴别 治疗n n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n n饮食以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为主n n脂肪泻患者可补充中链甘油三酯辅以低脂饮食n n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补充维生素A、D3、K,并要注意补钙。

n n瘙痒严重者可试用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消胆胺) 治疗n n熊去氧胆酸(UDCA)对本病有疗效已得到肯定该药可减少内源性胆汁酸的肝毒性,保护肝细胞膜,增加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且可减少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子在肝细胞膜上的异常表达,而兼有免疫调节作用n n该药对部分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延迟病情进展,对有效病例宜长期服用 治疗n nUDCA的最适剂量尚未确定,目前多主张13-15mg/kg/dn n对UDCA无效的病例可视病情试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秋水仙碱等,但这些药物疗效均未肯定n n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则治疗同肝硬化,晚期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可提高存活率 预后n nPBC预后差别很大,在症状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0-15年,无症状者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有症状者n n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老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进行性升高、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组织学改变持续进展,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肝硬化晚期的并发症n n肝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