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2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1227(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海南相关报告宏观经济专题2012年12月27日证券研究报告首席经济学家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40人论坛核心成员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证券分析师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2080001010-66299580H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一: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稳定(2012-11-05)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与动因分析(2012-11-08)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三: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2012-11-14)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四:存款保险是否有利于金融稳定?(2012-11-16)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五:从承压到稳健-美国利率市场化对宏观金融环境、资产价格
2、和银行经营的影响(2012-11-19)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六:刺破泡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对宏观金融环境、资产价格和银行经营的影响(2012-11-22)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七:重构基准利率体系-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展望(2012-12-14)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八:无量之纲-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及国际比较(2012-12-26)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九(终结篇):先抑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影响核心观点: 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
3、之后,如果没有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一旦允许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相对于政府管制时的官方利率都将显著提高。除非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引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严重过剩,那么市场利率可能会向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管住了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可能小于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金融创新
4、将导致存款占比下降(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加)。当然,还要取决于是否并表,如果将所有创新产品并入表内并统计为存款项,那么存款的占比则不一定下降。贷款占比的上升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必然结果,如果资产证券化推进,则贷款占比的上升将更为显著。我国的贷存比将不断攀升,最终将迫使监管部门的贷存比约束逐步放开。由于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必然导致贷存比不断上升,从而迫使监管机构放开贷存比的约束。贷存比的约束具有中国特色,银行稳健性与贷存比并无必然关系。随着我国外汇占款占比的下降,贷存比约束会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这是商业银行竞争
5、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所有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没有例外。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将扩大直接融资占比、缩小间接融资占比,融资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上。如果我国的混业经营进一步放开,某些商业银行将会选择扩大投资与交易资产的比例,从而整体来看,中间业务将不断扩大。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同时净息差波动加大,使得存贷业务的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银行竞争的加剧必然迫使金融机构加速金融创新。从美国经验来看,商业银行
6、与金融机构将依次经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衍生品创新的创新路径。我国的银行业将经历一个兼并重组的过程,银行数量将有所减少,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部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将受到的较大的冲击,因为这类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难以扩大。因此,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会被大型国有银行收购兼并,从而导致银行数量减少、银行集中度提高。宏观专题研究正文目录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利率双双上升.4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差、净息差收窄.6三、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7四、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11五、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
7、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13六、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加速金融创新.14七、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业数量减少、集中度上升.16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2/18图表1图表2图表3图表4图表5图表6图表7图表8图表9图表10图表11图表12图表13图表14图表15图表16图表17图表18图表19图表20图表21图表22图表23图表24图表25图表26宏观专题研究图表目录美国利率走势.5日本利率走势.5温州的综合利率水平.5全国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占比.5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7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7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8日本商业银行负债结构.8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8日
8、本商业银行资产结构.82009年末6大银行存贷款关系的比较.9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10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结构.10美国商业银行贷存比.10日本商业银行贷存比.10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12美国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2日本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13日本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3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4日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419601986年美国金融工具创新.15美国商业银行数量.16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数量.16日本商业银行数量.17日本商业银行集中度.17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3/18宏观专题研究写在前面的话:在过去的两个月,我们陆续推出了利率
9、市场化专题系列报告,本篇是第九篇,也是系列报告的最后一篇。前八篇主要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推出的背景与动因、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资本帐户开放、存款保险、宏观经济的影响,并系统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及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编制。本篇作为终结篇,我们将从宏观视角转向行业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全面分析、预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资产负债表、存贷比、收入结构、盈利能力、金融产品创新、以及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利率双双上升理论上,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走势有两大影响:其一,利率的形成机制由政府定价转为市场自由定价,政府
10、管制下对利率的扭曲(通常是压低利率)会得到修复,调整到合理状态。由于政府一般是压低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一般会上升;其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市场决定,鉴于资金的供求是波动的,因此与管制状态相比,市场化下的利率波动会加剧。实践中,在不同的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的表现并不一样,美国、韩国的利率往上走,但日本、台湾的利率往下走,因此利率的走势取决于很多因素,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1)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向上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几次利率改革政策的颁布都导致存款利率上升。1973年,美联储先后取消了所有大额存单和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
11、定期存款利率限制,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尤其在1973年2月到1974年8月之间的16个月中,存贷款利率出现了倒挂,存款利率竟超过了最优贷款利率。1978年,允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月期以上,1万美元以上);1980年,美国通过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又称“新银行法”)。这两次政策的颁布都再次导致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逼近,存贷款利率曲线一度发生重叠,利差接近零值。从长期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前期,随着大额、长期的存款利率限制放开,存款利率大幅上涨,带动贷款利率一同攀升,到1981年,两者都达到历史最高值;此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后期,存贷款利率随小额、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而逐渐下调。(2)
12、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趋势性向下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的总体趋势向下,除了1989-90年前后两年利率上升外,其他时间都是下降的。如果我们考察日本的利率政策,就会发现,利率的走势与货币政策的取向是一致的。从1980年到1989年年初,日本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央行连续5次降息,基准利率从5.25%降到2.75%,降幅达250BP,并且日本央行将这一低利率持续到1989年5月底。1989年5月,日本银行开始加息。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银行连续5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到6%。因此,日本利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变化,与利
13、率市场化的进程关系不大。日本1986-1989年期间降息的背景是日元的大幅升值。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元进入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打击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日本出口增速由1984年的15.5%下降到4.4%。贸易顺差从1987年开始负增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由于日本从7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主导型”转为“出口主导型”,日元汇率大幅度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4/18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1968 1970 19
14、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3 1995 1997 1999Oct11Jan12Feb12Mar12Aug11May11Sep11Apr11Nov11Dec11Apr12Jun11Jul1108/1109/0109/0309/0509/0709/0909/1110/0110/0310/0510/0710/0910/1111/0111/0311/0511/0711/0911/1112/0112/0312/0512/0712/09201026宏观专题研究升值导致日本所生产的大量商品和服务既无法消费掉,也无法出口出去,从而形成
15、产能过剩压力。产能过剩压力的出现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后果:一是这段时期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二是产能过剩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由于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形成的经济低迷前景,以及通货膨胀率较低的现实情况,日本中央银行转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利率趋势向下。图表1美国利率走势图表2日本利率走势25美国:CD存款利率美国:优惠贷款利率8日本:贷款利率日本:存款利率72015105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平安证券研究所654321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平安证券研究所(3)民间资金成本处于高位显示我国还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目前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
16、缺的国家,从民间融资成本来看,最新发布的温州的民间综合利率水平在20%以上,远远高于一般贷款利率7.18%的水平。从全社会融资总量来看,信贷加权平均利率7%,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在10%左右,全社会融资成本估计在7%以上。因此,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贷款的市场利率将远远高于目前银行信贷的利率,全社会融资成本也就显著上升。图表3温州的综合利率水平图表4全国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占比执行贷款利率占比:基准(中国)25242322100%80%60%40%执行贷款利率占比:下浮10%(中国)执行贷款利率占比:上浮(中国)2120%200%资料来源:CEIC,平安证券研究所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资料来源:w
17、ind,平安证券研究所5/18宏观专题研究结论:从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导致存贷款利率向上,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款利率的走势并不一样,美国、韩国的利率往上走,但日本、台湾的利率往下走,因此利率的走势取决于很多因素,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利率向下而不是向上(比如80年代的日本)。我们认为,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如果没有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上升是大概率事件。总体来讲,中国还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从民间融资利率、信托产品收益率、理财产品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就可看出,市场利率
18、显著高于官方利率。因此,一旦允许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相对于政府管制时的官方利率都将显著提高。存款利率的提高将提高资金成本,导致贷款利率也将有所提高。当然,如果未来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引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过剩,那么市场利率可能会向下。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差、净息差收窄人们普遍认为在放开存款利率之后,由于各银行竞相吸收存款,必然使得存款利率上升,从而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并非如此。(1)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波动向上、净息差小幅上升美国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并非如大多数观点认为的那样大幅收窄,而是呈现震荡
19、向上的走势。在利率市场化之初的1973年,利差出现最低值0.24%,之后在波动中回升,并于1981年达到最高值3.00%,此后又逐渐下调,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后一年(1987年),利差缩窄至1.35%。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利差再次回升,到1991年之后基本稳定,此后十年都基本保持在3%左右。可见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总体趋势上升,而并非显著收窄。净息差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总体呈小幅上升态势,从1970年的3.2%上升到1986年的3.7%左右,到1994年上升到4.3%,但之后一路向下,到2008年下降到2.8%。因此,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并未显著缩
20、小。(2)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波动加大、净息差小幅向下关于日本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世界银行与IMF两个机构的数据在90年代有所差异,但变化方向一致。在日本于1984年开始核心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有所扩大,但之后即下降,90年之后继续向上,之后又向下。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只是加大了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并没有对存贷利差有趋势性的影响。从1980年到1990年,日本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一直下降,从1991年到1994年呈上升趋势。因此,日本的存贷利差与净息差呈现出不太一致的走势,存贷差波动向上,净息差先下后上。与美国相比,日本存贷差与净息差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净息差系统性的低于美国;二
21、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的净息差上升,而日本的下降;三是日本的存贷利差没有趋势性的变化。此外,我们看到净息差的波动幅度小于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走势也不完全一致,可能的原因是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仅有60%左右,非贷款生息资产的变动幅度较小,从而平抑了存贷款利差的波动。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6/18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22、1999200041宏观专题研究图表5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图表6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及净息差走势54.5存贷款利差净息差4.0净息差存贷利差(IMF数据)存贷利差(世界银行数据)3.532.521.510.50注:存款利率为一个月CDs、三个月CDs、六个月CDs年化利率的平均值;贷款利率为优惠贷款利率数据来源:FRB,平安证券研究所3.02.01.0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IMF, 世界银行,平安证券研究所(3)我国利率管制放开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存款利率,从而导致净息差收窄尽管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差、净息差不一定收窄,只是波动加大。但我们认为,我国存贷
23、款利率放开后,存贷款利率都将上升,而且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净息差将收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而存款利率管住了上限,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可能小于存款利率。三、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1)利率市场化对负债结构的影响:存款占比有所下降由于利率市场化对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存款、贷款产生影响。理论上,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竞争激烈,存款成本上升,存款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会进行金融创新,积极通过非存款来源(比如发债、借款等)获取资金,因此,存款占负债1的比重将下降,而其他资金来源的占比
24、将上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美国银行业负债结构的变化与上述推论一致,即存款占比下降,其他负债的占比上升。存款占比从1970年的91%下降到1986年的82%,之后进一步下降,到2008年下降到72%。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利率市场化对日本存款占比的影响不大,存款占比一直维持在60%的水平波动,债券融资占比波动也只在1997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过显著的下降,与利率市场化的关联度不大。日本的存款占比没有明显下降、而美国的存款占比尽管下降但幅度也不显著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存款创新导致传统类存款(如储蓄或定期存款)占比下降,而创新类存款(如美国的CD、NOW)占比上升。美国就有大量的存款类创新,19
25、72年推出的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1978年推出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因此,如果扣除掉创新类存款,存款占比将显著下降。负债项不包括资本金。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7/18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7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图表8日本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存款占比借款占比票据占比其他负债占比存款占比债券占比其他负债占比100%80%60%40%20%0%100%80%60%40%20%0%198019831986198919921
26、9951998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2)利率市场化对资产结构的影响:贷款占比逐步上升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增加,从而迫使商业银行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商业银行其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都显著上升。美国的商业银行从利率市场市场化初期的的52%提高到1990年的62%,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日本从1989年开始贷款利率市场化,采用银行业平均融资成本决定贷款利率,之后贷款占比出现系统性上移,从53%上升到1997年65%。在利率风险加大的同时,为何银行业贷款占比反而提升了呢?就日本而言,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利率市场化引
27、起的存贷款利差提升刺激了银行的放贷热情;其次,贷款利率与融资成本相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率风险;再次,非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抵补了由于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加剧了银行持有高额贷款的“道德风险”;最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使得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因此,贷款占比出现上升,这也与前述的净息差在90年代初期开始上升相对应。图表9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图表10日本商业银行资产结构100%贷款占比证券占比现金占比其他资产占比100%贷款占比现金与同业存款占比有价证券占比其他资产占比80%80%60%40%20%0%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数据来
28、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60%40%2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抛开利率市场化,西方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规模及其占比不断攀升还有如下理由:其一,没有贷存比监管的限制,银行贷款发放的更多。对照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美国银行等欧美贷款大银行,能够得出一个鲜明的结论:他们的存款远不及工行多,但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8/18宏观专题研究贷款余额都超过工行(尚未计算包括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以及向其他金融机构卖出的贷款),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银行更强烈、更旺盛的贷款欲。是
29、什么机制驱动?一方面西方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企业离不开强大的信贷杠杆支撑,银行方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多元化的投资市场依赖于金融衍生品等交易来维系。只有持续不断地将贷款转化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交易才能繁荣,得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要。图表112009年末年末6大银行存贷款关系的比较大银行存贷款关系的比较中国工商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贷款(亿美元)存款(亿美元)贷存比(%)8389.714310.259.511710.09874.5135.09738.98679.1116.89529.26997.2136.29059.19916.1
30、91.46755.95183.7130.3资料来源:各家银行年报,平安证券研究所其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径,得以保障贷款业务的持续性。出售贷款或资产证券化是西方银行惯用的、灵活便利的经营技法,也是一条有效减少贷款余额的后门,并有效贯通了银行与金融市场,使其在有限资本下得以不断地放贷。第一,迫于对资本及风险等监管要求。一旦贷款额超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等风险监管指标要求,银行可随时将过量的贷款从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抛向金融市场;第二,迫于满足客户新贷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贷款流量,才能稳定留住客户。西方银行崇尚客户至上,尽力地满足客户要求,不轻易说“不”。例如,尽管贷款已达到银行内部的总量控制
31、指标,但当一些重要客户继续提出信贷要求时,银行经常采取的办法是把现有贷款卖出去,倒出额度来发放新贷款;第三,迫于内控管理的要求。例如,当对某行业授信额度已经用完,但该行业中有重要企业提出贷款需求时,银行一般采取将现有贷款卖出,腾出额度来再发放该行业的新贷款;第四,基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需要。经营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场新机会,当新贷款、新业务的比较收益更高时,自然会卖出老贷款去追逐新机遇,以求良好的财务收益。另外,银行也常采用打包处理贷款资产的办法,将一些期限、质量不适合继续持有的贷款卖出,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3)利率市场化对贷款结构的影响:房地产贷款上升、工业贷款下降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主动
32、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体现为贷款占比的上升,而且体现为贷款结构的变化,从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明显提高了房地产等高收益行业的贷款,压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贷款。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美国的贷款结构表现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比重大大上升,工商业贷款占比显著降低,个人贷款和农业贷款趋势较为平稳。在日本的贷款结构中,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的幅度更为显著。从利率市场化初期的30%下降到利率市场末期的15%。房地产贷款的占比则从6%左右上升到将近12%。这反映出传统制造业的资本边际收益已经趋于饱和,也反映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率风险加大,银行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业贷款资金向回报率高
33、的的行业转移。整个国民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银行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支持力度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虽然略有上升,但整体波动幅度不大。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9/1823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2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图表13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房地产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贷款其他贷款占比制造业占比100%工商业贷款个人贷款100%房地产占比金融保险业占比80%60%40%20%0%80%60%40%20%0%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
34、证券研究所(4)利率市场化对贷存比的影响:不断攀升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贷款规模上升的幅度显著大于存款规模(表现为贷款占比显著上升,而存款占比有所下降),从而使得贷存比不断攀升。美国从1960年的52%上升到2000年的91%,日本则从1980年的92%上升到1997年的105%。事实上,西方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普遍较高,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披露,2009年世界银行业的平均贷存比为87.35%,其中,东欧最高为114.58%,西欧98.38%,北美79.45%,亚洲77.61%等,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泛滥中的数据。而在2008年危机刚露头时,全球平均贷存比更高,达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
35、6个百分点,其中,西欧121.02%,北美100.29%,东欧111.71%,亚洲85.04%等,更真实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中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西方银行强烈的贷款欲。其实,贷存比只是一个中国概念,西方国家并无此项监管限制,存款准备金亦不高3。银行贷款只需资金的平衡,无需存款的配比,贷款规模不受制于存款,只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内控制度。因此,欧美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贷款自主性,他们更着眼于把握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信贷市场上更加灵活,并与多种业务贯通起来,没少放贷款,也没少收利息,更带来了其他收益。图表141008060美国商业银行贷存比美国银行业贷存比图表1512010080日本商业银行
36、贷存比日本银行业贷存比604040202000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英国银行家杂志2010年第7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瑞士2.5%,欧元区1%,英国0%,澳大利亚0%,美国3%-10%。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0/184宏观专题研究结论: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金融创新将导致存款减少(比如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增加),从而导致存款占比下降。当然,还要取决于是否并表,如果将所有创新产品并入表内并统计为存款项,那么存款的占比则不一定下降。贷款占比的上升是资产负债管理
37、的必然结果,如果资产证券化推进,则贷款占比的上升将更为显著。我国的贷存比约束将逐步放开。由于存款占比下降,贷款占比上升,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贷存比不断上升,从而迫使监管机构放开贷存比的约束。如前所述,贷存比的约束具有中国特色,从银行稳健性的角度来讲,并没有贷存比这一指标。事实上,即便在我国,1995年以前存贷比也是超过100%的,因为当时银行体系基本只有贷款这一种资金运用方式,贷款创造出的货币主要由存款与现金发行构成,因此贷款大于存款。目前我国75%的贷存比上限,主要是外汇占款规模较大导致的。外汇占款与贷款一样都会派生存款(其实还有一个货币派生渠道是银行购买债券),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小于存款规模。
38、目前我国外汇占款余额约为25.7万亿,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为20%。四、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由于存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存款成本,使得利息支出增加,因而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4中的占比下降。美国自实施利率市场化以来,净利息收入占比就持续下降,从1970年的81.1%到1995年的65.2%。而与此同时,非利息收入则上升了约16个百分点。这表明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利息收入逐渐向中间业务收入倾斜。对比银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到,1980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之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增长率双双大幅下降,且在1
39、987年之前数度呈现负增长。而非利息收入在1980年之后一直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率。可见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从传统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变。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也反映了美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银行在美国就像是一个“金融超市”,提供服务种类多,产品门类全。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陆续允许银行开展证券业务、债券业务,1990年又允许部分银行开展股票承销业务,到1996年,银行业经营范围更加扩展,被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美国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在1999年正式得到法律认可。当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允许运营管理良好和资本雄厚的并且满足社区再投资法评级的银行公司和保险公
40、司、证券公司进行联合。相应地,保险和证券公司被允许采取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控制一个或多个银行,银行也被允许销售保险,只要它遵守该州的保险规章5,于是美国银行的非息收入不断增加,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形成如今的“金融超市”。总收入的计算方法是净利息收入加非利息收入。5彼得S罗斯(PeterS.Rose),西尔维娅C赫金斯(SylviaC.Hudgins)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1/1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6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图表17美国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00%净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50%利息
41、收入增长利息支出增长非利息收入增长40%80%60%40%20%0%81.1%65.2%30%20%10%0%10%20%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利率市场化使得日本的净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0年到1984年间,净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值为73%,而自1985年以后的10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该平均值降到56%,1995年到2000年进一步降为51%。从收入的
42、增长率上分析,非息收入增长率除1991年有大幅下降之外源于当期股市的下跌使得股权投资收益出现巨额亏损,其余年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特别是在1993年到1998年的银行业危机时期,非息收入的增长远远大于利息收入的增长,该段时间利息收入增长率平均不到1%,但非息收入依然保持了平均17%的高增长率。相较单纯依靠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非息收入占比上升增强了银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日本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业传统存贷风险增加,因此净利息收入的增长趋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打破了长久以来银行与证券分业管制的局面,特别是1982年和1987年日本政府两
43、次修改银行法,允许银行从事某些债券业务,拓宽了银行的非息业务范围,从而提高了非息业务在总收入的占比。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于突破利率管制和分业管制的目的,大批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由日本银行业创造的“指定日期定期存款”,“与市场利率连动型存款(MMC)”,由野村证券开发的“中期国债基金”,此外还有“零利债券”“长期国债基金”“大额贷款信托”“国债定期账户”“新型付息金融债”“国债新型账户”等等。如此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进一步增加的了银行的交易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为突破管制的金融创新在存贷两方面并非对称的,存款方面金融创新远远大于贷款方面,这表明利率管制时代,对存款的管制效
44、用是远远大于贷款的,因此银行对突破存款管制的诉求也更为强烈。此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日本,美国、西欧等经济体在自由化过程中也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存款类金融产品,在自由化后期贷款类金融创新虽然也出现了一次井喷,但多数是处于分散利率风险,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而并非处于突破利率管制的目的。而中间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成果,日本主要受美国的影响比较厉害,多数银行也是倾向于引进美国较为成熟的新型金融产品,该方面金融自主创新并不如存款类显著。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2/1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18日本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图表19日本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增速100%净利息收入占比非息收入占比70%净利
45、息收入增长率非息收入增长率80%60%40%20%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50%30%10%10%30%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结论: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收入结构将有所改变,利息收入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这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所有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没有例外。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将扩大直接融资占比、缩小间接融资占比,融资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上。如果我国的混业经营进一步放开,某些商业银行将会选择扩大投资与交易资产的比例,从而整体来看,中间业务将不断扩大。五、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
46、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加剧竞争,改变盈利模式与收入结构,进而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ROE与ROA的变化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从19701985的十多年间,ROEROA基本平稳,虽有波动,但幅度较小。在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的后一年,ROA和ROE突然大幅下降,随后几年都波动剧烈,直到1993年才逐步恢复稳定。对比利率市场化前后两个较为稳定时期的均值,19701985年,ROA均值为0.72%,ROE均值为11.69%;1992
47、2000年,ROA均值为1.13%,ROE均值为13.85%。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的均值都比之前的大,说明利率市场化在短期内可能造成银行盈利能力的波动甚至亏损,但如果银行能够经受住考验,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美国商业银行的ROEROA在1987年之所以突然大幅下降,是因为在此期间商业银行的信用成本大大提高。从计算净收入的原始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在1987年计提的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比上年增加了近70%,致使当年的净收入大大低于其他年份,从而导致ROA和ROE的大幅缩减。而之后几年的损失准备计提也存在大幅波动,因此导致了两项指标大幅波动的情况。日本银行业的ROA与ROE水平在利
48、率市场化前期基本保持平稳。自1989年起,日本银行开始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两者开始下降,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对资本充足率制约的影响。在1994年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受银行业危机的影响,ROE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3/186宏观专题研究和ROA大幅下滑。在银行业改革完成之后,ROE与ROA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来看,日本银行的盈利能力系统性的低于美国。图表20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图表21日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16%ROEROA1.4%0.8ROAROE1514%12%10%8%6%4%2%0%197019741978198219861990199
49、41998数据来源:FDIC,平安证券研究所1.2%1.0%0.8%0.6%0.4%0.2%0.0%0.60.40.200.20.40.60.8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1050510152025结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加剧,无论是价格手段还是非价格手段。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将体现在存款利率的上升、中间业务的扩大、服务质量的提升、创新工具的增加等方面。竞争的结果是,有些银行竞争力得到提升、规模扩大,而有些银行则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同时净息差波动加大,使得
50、存贷业务的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六、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加速金融创新前面我们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走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入与盈利的影响,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正如实体企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是技术创新一样,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正是金融创新。从美国的经验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依次经历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衍生产品创新的金融创新路径,从而使得存贷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下降,投资与交易类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上升。美国起初
51、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突破利率管制的存款创新上。以1980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为界,可以看到在此之前,由于存款一侧的利率处于管制状态,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除了转嫁各种风险的资产类工具创新以外,还有大量为突破管制而设计的存款类金融创新。这其中,欧洲美元使得美国银行借入欧洲美元不受准备金制度限制,并且可以相互商定利率;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可用于对第三者的支付,同时又作为互助储蓄银行的储蓄账户支付利息;自动转账储蓄(ATS)账户同时开设储蓄账户和零金额支票账户,使资金在储蓄账户中获得利息,又可以转到支票账户中进行支付。这些金融产品的创新,都有效突破了Q条例和准备金制度的限制,既躲避了管制,又增强了获
52、利能力6。韩汉君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J世界经济研究,1992,(03).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4/18宏观专题研究而1980年以后,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渐放开,存款类金融产品创新基本消失了,以新型债券品种、衍生品和证券化为主的资产类工具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流。其主要创新目的也由利率市场化之前的突破管制转变为对各种风险的转嫁和防范。如前所述,贷款规模及其比重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把贷款从金融市场化上出售,从而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也是贷存比超过100%,并不断走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贷款对应的不是存款,而是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除了贷款类资产
53、证券化的创新,商业银行本身也参与金融市场,从而投资与交易类资产规模扩大,尤其对于很多大型银行来说更为显著。例如,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的投行业务在业界形成品牌特色,他们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资产都占总资产的40%以上,成为各自经营定位的特征。瑞士银行的经营战略定位中,只在瑞士本国保留传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其境外业务只限于开展财富管理、投行及交易类业务。图表2219601986年美国金融工具创新年美国金融工具创新创新时间1961年1963年1970年1972年1974年70年代中期1975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创新内容可转让定期存单欧洲美元
54、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浮动利率债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利率期货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自动转账业务(ATS)货币互换零息债券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期权交易股指期货动产抵押债券远期利率协议欧洲美元期货期权汽车贷款证券化可变期限债券参与抵押债券创新目的突破管制突破管制信用风险转嫁转嫁汇率风险突破管制突破管制转嫁利率风险转嫁通胀风险转嫁利率风险突破管制突破管制防范汇率风险转嫁利率风险防范利率风险创造信用防范市场风险防范市场风险防范信用风险转嫁利率风险转嫁利率风险创造风险创造信用分散风险创新类型存款类存款类贷款类资产类(衍生品)存款类资产类(
55、基金)资产类(债券)资产类(债券)资产类(衍生品)存款类存款类资产类(衍生品)资产类(债券)资产类(衍生品)贷款类资产类(衍生品)资产类(衍生品)资产类(债券)资产类(衍生品)资产类(衍生品)资产类(证券化)资产类(债券)资产类(债券)资料来源:根据http:/ 1939 1944 1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1934 1939 1944 1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宏观专题研究结论:银行竞争的加
56、剧必然迫使金融机构加速金融创新,尽管我们尚不清楚创新的品种或创新的工具,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衍生品创新是必经之路。其实,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种存款创新。七、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业数量减少、集中度上升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出现变化,行业内加速洗牌,并购重组不断出现,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数量增加、集中度提高。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倒闭潮,第一次是1929年之后的经济大萧条,第二次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的80年代末期,第三次是08年的金融危机。其中,第二次倒闭的银行数量最多,仅1989年就倒闭了531家。从1982年到1994年,倒闭的数量多达23
57、00余家(还不包括政府出面救援的银行),占全部银行总数的18%,也就是说将近五分之一的银行倒闭。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的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70年的13511家上升到1986年14210家,但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总数随即锐减。这说明,尽管从80年开始银行倒闭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开始的几年,新开数量大于倒闭数量,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倒闭数量剧增从而导致总量急剧下降。尽管银行倒闭增加、银行数量下降,但银行业的规模却在持续增长,其总资产、总负债、总贷款、总存款都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银行的兼并重组加剧,银行集中度不断提高。日本的情况类似,日本银行数量从1980年的157家下降到200
58、0年的136家。如此同时,日本银行的集中度逐渐提高,CR1从1989年的6.6%上升到2000年的10.4%,CR4由最初的25.4%上升到33%,CR8由42%上升到53.3%。图表23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美国商业银行数量美国银行数量图表24600500400300200美国商业银行倒闭数量美国银行倒闭数量400020000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000数据来源:FDIC-Commercial Bank Report,平安证券研究所16/18宏观专题研究图表25日本商业银行数
59、量图表26日本商业银行集中度160日本银行数量60%CR1CR4CR815515014514013550%40%30%20%10%130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0%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日本银行业协会,平安证券研究所结论: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出现变化,行业内加速洗牌,并购重组不断出现,导致的结果是,商业银行的倒闭数量增加、集中度提高。从1982年到1994年,美国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多达2300余家(不包括政府出面救援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18%,也就是说将近五分之一的
60、银行倒闭。日本银行数量从1980年的157家下降到2000年的136家。银行业将经历一个兼并重组的过程,银行数量将有所减少,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财务状况将会变差、盈利能力下降,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是这样。随着净息差的收窄,传统存贷业务将受到冲击,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替代存贷业务。就我国来说,大型银行由于规模优势、网点优势、人才优势,尽管盈利能力会受到负面影响,但还不至于受到根本性的冲击。但部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为这类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难以扩大。一方面利息收入大幅收窄,另一方面非息收入又难以扩大,因此盈利状
61、况会显著恶化。可以预见的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会被大型国有银行收购兼并,从而导致银行数量减少、银行集中度提高。请务必阅读正文后免责条款17/18推中回推中回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投资评级:股票投资评级:强烈推荐(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20%以上)荐(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10%至20%之间)性(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相对沪深300指数在10%之间)避(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10%以上)行业投资评级:强烈推荐(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10%以上)荐(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5%至10%之间)性(预计6个月内
62、,行业指数表现相对沪深300指数在5%之间)避(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5%以上)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负责撰写此报告的分析师(一人或多人)就本研究报告确认: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本公司研究报告是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公司研究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未经书面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将采取维权措施追究其侵权责任。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
63、否进行证券交易。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免责条款: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它人。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立场。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2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4层邮编:518048电话:4008866338传真:(0755)82449257DOCID401105060001/DO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