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7630668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和原理(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因基因编辑技技术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指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的一项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到基因组的某一位点上, 在这位点上剪断靶标 DNA 片段并插入新的基因片段。此过程既模拟了基因的自然突变, 又修改并编辑了原有的基因组, 真正达成了“编辑基因” 。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传统的动物育种方法受到种源的限制,其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历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不同种间的杂交很困难,育种成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现代动物分子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能够定位与经现代动物分子育种中,分子

2、标记技术能够定位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锁定基因与性状的对应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锁定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从而快捷可靠地对动物后代进行筛选。但关系,从而快捷可靠地对动物后代进行筛选。但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筛选,改良的程度依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筛选,改良的程度依然受限于品种自身已有的基因。然受限于品种自身已有的基因。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可以突破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可以突破种源的限制及种间杂交的瓶颈,获取新品种,因种源的限制及种间杂交的瓶颈,获取新品种,因此分子育种更为本质和直接。此分子育种更为本质和直接。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目前,获得突

3、变体的常见方法是利用T- DNA 或转座子构建大规模的随机插入突变体库, 但是构建覆盖全基因组的饱和突变体库需要的工作量大且耗费的时间长。而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使目的基因完全失活,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研究特定基因功能的方法。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基因编辑的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高特异性及更具操作性的人工核酸酶的出现和技术体系的完善,基因组编辑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将靶向基因操作推向高潮,使得定点基因敲除、敲入变得更为简单且高效。基因编辑的优势基因编辑的优势与传统的以同源重组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技术为基础的基因打靶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新技术保留了可定点修饰的特点,可应

4、用到更多的物种上,效率更高,构建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基因编辑原理基因编辑原理现代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借助特异性 DNA 双链断裂(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激活细胞天然的修复机制,包括非同源末端连接( 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DR) 两条途径。基因编辑原理基因编辑原理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 )是一种低保真度的修复过程,断裂的DNA 修复重连的过程中会发生碱基随机的插入或丢失,造成移码突变使基因失活,实现目的基因敲除。如果一个外源性供体基因序列存在,NHEJ 机制会将其连入双链断裂DSB 位点,从而实现定点的基因敲入。基因编辑原理基因编

5、辑原理同源重组修复(HR) 是一种相对高保真度的修复过程,在一个带有同源臂的重组供体存在的情况下,供体中的外源目的基因会通过同源重组过程完整的整合到靶位点,不会出现随机的碱基插入或丢失。如果在一个基因两侧同时产生DSB,在一个同源供体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原基因的替换。基因编辑原理基因编辑原理基因编辑技术的种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种类目前主要有 3 种基因编辑技术, 分别为:n n人工核酸酶介导的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技术;n 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nucleases,T

6、ALEN)技术; n nRNA 引导的 CRISPR- Cas 核酸酶技术(CRISPR- Cas RGNs)。1. ZFN 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ZFN ZFN 技术是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功能的实现是技术是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功能的实现是基于具有独特的基于具有独特的DNADNA序列识别的锌指蛋白发展起来的。序列识别的锌指蛋白发展起来的。19861986年年Diakun Diakun 等首先在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家族的等首先在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家族的 DNA DNA 结合区域发现了结合区域发现了Cys2- His2Cys2- His2锌指模块,到锌指模块,到19961996年,年,Ki

7、mKim等首次人工连接了锌指蛋白与核酸内切酶。等首次人工连接了锌指蛋白与核酸内切酶。20052005年,年,UrnovUrnov等发现一对由等发现一对由4 4个锌指连接而成的个锌指连接而成的ZFNZFN可识可识别别24 bp24 bp的特异性序列,由此揭开了的特异性序列,由此揭开了ZFNZFN在基因组编辑在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中的应用。ZFN 由锌指蛋白(ZFP)和 Fok核酸内切酶组成。其中,由 ZFP 构成的 DNA 识别域能识别特异位点并与之结合,而由Fok构成的切割域能执行剪切功能,两者结合可使靶位点的双链DNA 断裂(DSB)。于是, 细胞可以通过同源重组(HR)修复机制和非同源末端

8、连接(NHEJ)修复机制来修复 DNA。HR 修复有可能会对靶标位点进行恢复修饰或者插入修饰,而 NHEJ 修复极易发生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两者都可造成移码突变,因此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ZFN 诱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可应用于很多物种及基因位点,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有 3 个方面的缺陷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1)以现有的策略设计高亲和性的 ZFN, 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和时间;(2)在细胞中持续表达 ZFN 对细胞有毒性;(3)虽然三联体设计具有一定特异性,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脱靶效应。2. TALEN 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2009 2009 年,研究者在植物病原体黄单胞菌年,研究者在

9、植物病原体黄单胞菌(Xanthomonas)(Xanthomonas)中发现一种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它的蛋白核酸中发现一种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它的蛋白核酸结合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其靶位点的核酸序列有较恒结合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其靶位点的核酸序列有较恒定的对应关系。随后,定的对应关系。随后,TALETALE特异识别特异识别 DNA DNA 序列的序列的特性被用来取代特性被用来取代 ZFN ZFN技术中的锌指蛋白。它可设计技术中的锌指蛋白。它可设计性更强,不受上下游序列影响,具备比性更强,不受上下游序列影响,具备比ZFN ZFN 更广阔更广阔的应用潜力。的应用潜力。TALENs 包含两个 TALEN

10、蛋白, 每个 TALEN 都是由 TALE array 与 Fok融合而成. 其中一个 TALEN 靶向正义链上靶标位点, 另一个则靶向反义链上的靶标位点. 然后 Fok形成二聚体, 在靶向序列中间的 spacer 处切割 DNA, 造成双链 DNA 断裂, 随后细胞启动 DNA 损伤修复机制. 针对不同的TALEN 骨架, 其最适宜的spacer长度不同, 其长度范围一般为1220 bp. 实验结果表明, TALENs在靶向DNA时, 第一个碱基为 T 时其结合效果更佳。目前, TALEN 已经成功应用于酵母、 哺乳动物和植物的位点特异性基因打靶, 与锌指核酸酶系统相比有较大的应用优势, 但

11、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脱靶效应、TALEN 与基因组进行特异结合与染色体位置及邻近序列有关等。3. CRISPR /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19871987年,年,Ishino Ishino 等在等在K12K12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基因附近发现串联间隔重复序列,随后发现这种间隔重附近发现串联间隔重复序列,随后发现这种间隔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基因组中。经过复序列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基因组中。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研究,在20072007年终于证明这种重复序列与年终于证明这种重复序列与细菌获得性免疫的关系。细菌获得性免疫的关系。在这

12、个系统中,只凭借一段在这个系统中,只凭借一段 RNA RNA 便能识别外来基因便能识别外来基因并将其降解的功能蛋白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直到并将其降解的功能蛋白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直到2012 2012 年,年,Jinek Jinek 等第一次在体外系统中等第一次在体外系统中CRISPR/Cas9 CRISPR/Cas9 为一种可编辑的短为一种可编辑的短RNA RNA 介导的介导的DNADNA核酸内切酶,标核酸内切酶,标志着志着 CRISPR /Cas9 CRISPR /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问世。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问世。3. CRISPR /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

13、系统由 Cas9 核酸内切酶与sgRNA构成. 转录的 sgRNA 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后与 Cas9 蛋白形成复合体, 指导 Cas9 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定靶标位点, 在 PAM 序列上游处切割 DNA 造成双链 DNA 断裂, 并启动 DNA 损伤修复机制. 从不同菌种中分离的 CRISPR/Cas 系统, 其 CrRNA(或者是人工构建的sgRNA)靶向序列的长度不同, PAM 序列也可能不同。三种不同技术的比较三种不同技术的比较续表续表基因编辑新技术的用途基因编辑新技术的用途n n基因功能研究n n基因治疗n n构建模式动物n n改造和培育新品种1. 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敲除是在

14、活体动物上验证基因功能必不可少的逻辑环节, 但是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需要通过复杂的打靶载体构建、 ES 细胞筛选、 嵌合体动物模型选育等一系列步骤, 成功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1. 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功能研究即使对于技术比较成熟的实验室, 利用传统技术敲除大鼠或小鼠身上的某个基因一般也需要 1 年以上。基因编辑新技术则不然, 敲除基因高效快速, 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1. 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功能研究ZFN 技术已在大鼠、小鼠、斑马鱼、果蝇、拟南芥、玉米、烟草 等模式生物或经济物种的细胞或胚胎中以及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在内的

15、人体外培养细胞系中成功地实现了内源基因的定点突变,其中在果蝇、 斑马鱼、大鼠等物种中还获得了可以稳定遗传的突变体。1. 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功能研究2009 年, 威斯康辛医学院、 Sangamo Biosciences、 Sigma- Aldrich 等多家机构使用 ZFN 技术,成功培育出首只靶基因敲除的大鼠,而且带有该突变的大鼠所生育的后代同样带有该基因突变。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传统的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基因片段引入细胞中替代有缺陷的基因, 但这种方法难以精准控制, 可能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基因编辑新技术可以精确定位, 在靶位点进行修正或进行基因切除, 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2. 基因治疗基因

16、治疗Bacman 等人利用 TALEN 技术清除了来自于病人线粒体内的有病 DNA。这是 TALEN 首次应用于线粒体基因的编辑,这项研究有望用于治疗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病。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Li 等人利用 ZFN 技术能在染色体上精确定位的优势, 通过 “剪切” 和 “粘贴” 基因, 在实验小鼠体内实现了血友病治疗, 避免了传统基因疗法带来的插入诱变风险, 首次取得了基因组编辑在基因疗法上的突破。3. 构建模式动物构建模式动物根据人类疾病所构建的动物模型,对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生及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基因打靶技术是在 ES 和同源重组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型构建耗时长、成本高,且模式动物的选

17、择受到 ES 细胞的限制。基因编辑新技术不受 ES 细胞的限制,效率高,速度快,且定点编辑更加精确,可在多种细胞及生物体的特定位点进行切割和修饰。构建转基因小鼠第一人 Jaenisch 与其同事最近利用 CRISPR- Cas 系统又构建了携带特异性突变的小鼠模型。3. 构建模式动物4. 改造和培育新品种改造和培育新品种传统的改造动植物品种的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 DNA 片段插入受体的基因组中,改造基因功能,使其表达优良的性状,获得人类需要的品种。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进行定点修饰, 达到高效定向。n nShukla 等对玉米进行肌醇磷酸激酶 1(inositol phosphate kinase

18、1,IPK1)基因的修饰,使其对除草剂的耐性增强,在发育的种子中肌醇磷酸盐表达谱也发生了与预期一样的改变。n nTownsend等以烟草中的丙酮醇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基因 SuR (SuRA和SuRB)位点为靶标,育成了对咪唑啉酮(imidazolinone)除草剂和对磺脲(sulphonylurea)除草剂都有抵抗力的新品种。基因编辑的不足基因编辑的不足基因编辑是一项新技术, 还存在构建复杂和价格的问题, 其脱靶效应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等应用上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随着越来越多物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因功能的研究成为后基因时代的重点。基因编辑

19、技术既可以用正常基因替代突变基因进行性状改良和基因治疗,也可以用突变基因代替正常基因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与传统的基因打靶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技术摆脱了对 ES 细胞的限制,可以应用于更多的物种,且定向修饰更加精确,效率更高,所需时间更短,得到的突变可以通过种系遗传.其中,CRISPR 系统可以同时进行多靶点的切割,易于得到纯合子突变体。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基因组编辑技术对应的友好位点的选择,多基因连接策略,表达调控策略等配套的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为今后大规模,多基因的动物改良奠定了基础。更多基因组编辑畜禽的出现会给畜牧业经济,人类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革命性地影响。可以预见,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黄金时期。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基因编辑技术的展望总之,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已表现出的相对于基因打靶技术的优势已十分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因编辑技术必将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工具。谢谢大家!结结 语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