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具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针具的选择(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中医疗法及护理操作常用中医疗法及护理操作第一节针刺疗法一、一、 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择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组成正确选择毫针:正确选择毫针: 规格适宜,针身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规格适宜,针身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呈松针状。针尖圆而不钝,呈松针状。 非一次性毫针需要防锈、防弯、防钝。非一次性毫针需要防锈、防弯、防钝。针具的选择针具的选择(1)制针材料目前应用的毫针多采用不锈钢制成,但也有用金、银或其他合金制成的。(2)毫针的结构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构成。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称为针尖,又称针芒,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称为针身,又称针体
2、,是刺入穴内的主要部分;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是刺入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针根至尾的部分,用金属丝缠绕而成称为针柄,是持针、运针、温针的部位;针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又名针顶,可作捻转角度的标志。(2)毫针的粗细规格表毫针的粗细规格表号数2627282930313233直径(mm)0.450.420.380.340.320.300.280.26毫针的粗细,原来用“号数”表示,现在按法定单位“mm”表示,临床上以0.32-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1)毫针的长短规格毫针长短规格表寸0.51.01.52.02.53.03.54.04.556毫米152540506575901001151
3、25150毫针的长短,原来以“寸”计算,现在按法定单位“mm”表示,临床上以25-75mm的毫针较为常用。毫针的检修由于毫针针体较细,经反复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容易出现弯曲、断柄等现象,所以要对毫针进行检修。检修的内容包括针尖有无钩曲、变钝、偏正,针身有无弯曲锈蚀、针柄有无断裂等。若针尖不正、过钝、有钩者,可用细砂纸或细磨石重新磨好,使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如松针状为宜。如发现针身一般弯曲,可用手指或竹片夹住针身,将其捋直,若有弯曲成锐角或生锈剥蚀,应弃之不用,针柄与针身若发现接触不牢,也不应使用,检修合格的针放入针盒或针管内消毒备用二.针刺前练习(1)纸垫练针法用松软的卫生纸或细
4、草纸折迭成厚约23厘米、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的纸块,用棉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持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状夹持针柄,使针尖垂直抵触在纸垫上,然后捻动针柄,同时手指向下施加压力,通过捻、压,使毫针刺穿纸垫,然后另换一处练习,此种方法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图7-2)开始练针时使用1-1.5寸的短针,指力练到一定程度后,可用2-3寸的长针,开始用右手练习,以后可用左手练习。针刺前练习2)棉团练针法取棉花一团,用棉线缠绕,内松外紧,外包白布一层,用线封口,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一个。(图7-3)练习时先用短毫针在棉团上练习进针、出针、上下提插、左右捻转等基本手法
5、,待短针运用自如以后,再改用长针进行练习。三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在针刺之前,必须选择针身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富有弹性的针具,凡针身有剥蚀、锈痕、针尖不正、有钩、过钝者不宜使用,针柄缠绕牢固、长短粗细适中、针根衔接牢无伤痕。在选择针具时,除应注意上述事项外,在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体形、病情、腧穴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年轻、体壮、肥胖、实证、皮厚肉多的穴位选粗针、长针;而老幼、体弱、瘦小、虚证、皮薄肉少的穴位选细针、短针。三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一般而言,选择体位应以操作者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便于留针为原则。临床针刺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
6、的腧穴。如取头面、胸、腹部的腧穴及四肢的部分腧穴,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选择体位(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如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的腧穴。(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如取身体侧面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肩部以及上肢的部位腧穴。(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项、后头、项背和肩部的腧穴选择体位位(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三针刺前准备.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否则会造成感染,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操作者手指消毒、腧穴部位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包括高压蒸气灭菌;煮沸消毒;药
7、物浸泡消毒。经过消毒的毫针,应放在消毒过的针盒内。操作时应做到一穴一针,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三针刺前准备(2)操作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术时尽量避免手指接触针身,需要接触时可用无菌干棉球或无菌纱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防止针刺局部感染。(3)腧穴部位消毒腧穴部位一般可用75%酒精棉球由中心向周围擦拭消毒,也可用2%碘酊消毒后,再用75%酒精脱碘。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四、针刺方法(一).进针法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进针的姿势必须端正,而且须十分审慎,这样才能达到减少疼痛,顺利进针的目的。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
8、称之为“刺手”,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相对,其状如持毛笔。四、针刺方法左手指端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并施行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弹刮搓震及出针等各种手法。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不致摇晃和弯曲,便于进针,减少刺痛,调节和控制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四、针刺方法(1)单手进针法右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3-5mm,对准腧穴位置,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的深度,并根
9、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可用酒精消毒手指而不垫棉球),适用于短毫针进针四、针刺方法2)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消毒的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皮肤。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如迎香、睛明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2mm,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如环跳穴。四、针刺方法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此法适宜于皮肉
10、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丝竹空等穴。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适宜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腧穴的进针。如腹部的穴位四、针刺方法(3)针管进针法选用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的长度约比毫针短6-9mm,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用左手将针管置于应刺的腧穴上,右手将针装入管内,然后用食指叩打或用中指弹击针管上端露出的针尾,即可使针刺入,取下针管后,即可运用行针手法。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四、针刺
11、方法(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施行补泻、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1)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四、针刺方法(2)进针的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如胸背部、关节部穴位。平刺:又称沿皮刺、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面部、胸骨部腧穴。四、针刺
12、方法(2)进针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浅。一般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体质:体弱形瘦者宜浅刺;体壮肥胖者宜深刺。年龄:小儿娇嫩之体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病情:阳证、表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实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四、针刺方法(3)进针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针刺的方向与针刺的角度是密切相关的。(三)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13、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的操作方法。将针身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反之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目的是为了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行针手法(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反之刺激量就小,因此,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操作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而定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行针与得气行针又称为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
14、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得气又名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经气感应产生时,操作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如果没有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操作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四).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1)补法:凡是能够鼓舞人体正气,使机体虚弱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采用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四).
15、针刺补泻(2)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使机体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采用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常用针刺补泻手法徐疾法补法进针慢(分部进)先浅后深出针快(一次退)泻法进针快(一次进)先深后浅退针慢(分部退)提插法补法插针较重(紧按),提针较轻(慢提)泻法插针较轻(慢按),提针较重(紧提)捻转法补法左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泻法右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迎随法补法针尖顺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泻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呼吸法补法:患者
16、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开阖法补法出针快,急闭其穴泻法出针慢,摇大针孔,不闭其穴.(六)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指针刺得气,施行补泻后将针留置在穴内。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病证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某些特殊病证可按医嘱延长留针时间,老人、小儿、危重病症不宜久留针。(2)出针:又叫起针、退针、拔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拔针时先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压在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后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1
17、.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等.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等原因:(1)初诊患者精神紧张。(2)素体虚弱,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疲劳、饥饿。(3)体位选择不当,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4)治疗室空气不流通,闷热,室温太低、寒冷。晕针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胸闷心慌、汗出肢冷、脉细弱,严重者可见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晕针预防:(1)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选穴宜少
18、,手法宜轻。(2)对饥饿、大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行针刺。(3)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4)针刺和留针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理。晕针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3)若仍不省人事,配合医生进行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滞针.滞针:是指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行针困难的现象。.滞针原因(1)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2)行针时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纤
19、维缠绕针身所致。(3)留针时间太长,有时也会出现滞针。.滞针临床表现:针身在体内捻转提插困难,严重时不能捻转提插,也不能出针,局部疼痛难忍。.滞针处理:(1)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驰后再起针。(2)因单向捻针造成的,应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滞针预防:(1)对精神紧张者,针前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2)操作方法要正确,行针时避免单向连续捻转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弯针:原因:(1)术者针刺手法过猛,针尖碰到坚硬组织。(2)针刺或留针过程
20、中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压迫、碰撞。(3)滞针后未作及时处理。弯针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弯针处理:(1)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2)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以防折针。弯针预防:(1)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2)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3)及时处理滞针断针.断针:即折针,是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
21、断在患者体内。断针原因:(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锈蚀、裂痕,针刺前未检查。(2)行针时手法过猛过强。(3)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针柄受到外力碰撞。(4)滞针、弯针未能及时正确的处理。断针临床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之上,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断针处理:(1)发现断针时要镇静,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断针陷入深层。(2)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外露部分拔出。(3)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皮内,可用拇、食二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显露后,用镊子将断针取出。(4)断针完全陷入肌肉深层时,应配合医生在线下定位,手术取出。断针预防:(1)认真检查针具,不合要求
22、者剔除不用。(2)针刺手法熟练、轻巧,不可强力猛刺,使用电针切忌突然增强电流量。(3)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4)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3-5分于皮肤之外。(5)及时处理滞针、弯针。5.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的现象。原因:(1)针刺时刺伤小血管,或针尖弯曲带钩碰伤血管或刺伤皮下组织。(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血肿临床表现: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而皮肤呈现青紫色。血肿处理:(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者,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2)局部肿胀疼痛剧烈,青紫面积较大者,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瘀血吸收消散。血肿预防
23、:(1)仔细检查针具,锈针、带钩的针拒绝使用。(2)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3)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气胸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原因: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腧穴时,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或突遇不当外力等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气胸临床表现:轻者突然胸闷、胸痛、咳嗽、心悸,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紫绀、气促、出汗等危急现象。患侧叩诊过度反响,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气胸处理:(1)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生,让患者卧床或半坐卧位,避免咳嗽。(2)轻者经卧床休息、镇咳、消炎等处理,可自行吸收而痊愈。(3)重者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抢救措施如胸腔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气胸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等手法,不宜直刺、深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