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文:原文:永和九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2、听之娱,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
3、览昔人兴感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未尝不临文嗟悼,不不原文:原文:能喻之于怀。固知一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原文: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禊事也,群贤毕至,
4、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6、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序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
7、,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兰亭序兰亭序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
8、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兰亭序兰亭序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王羲之是中国东晋大书法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他的书法,潇洒飘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9、,他书写的兰亭序尤为神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王羲之和朋友们来到兰亭(今浙江绍兴)。人们把酒杯放到溪水里,酒杯漂流到谁面前,谁就要做诗,否则就罚酒。那一天共做诗37首。大家提议让王羲之为这些诗写一篇序,王羲之心情愉悦,借着酒意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传天下的兰亭集序。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流畅”,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一批文人骚客正在饮酒作诗。其中一身着白衣秀士,喝的满面绯红,神态不稳,正在被一些人纵拥着笔落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此人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
10、藤椅上,竟然打起呼噜来了。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此时所写的就是行书绝品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关于王羲之关于王羲之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得其精华,后又洗练于诸体,然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开创了妍美流畅潇洒飘逸的行书草书先河。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
11、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
12、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入木三分的由来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
13、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兰亭序兰亭序的背景的背景 三月初三这天,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相邀谢安、孙绰、李允、许询等41位社会名流,聚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头,在“崇山峻岭、茂林秀竹”间列坐宴饮。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场合,有人提议:以羽觞(古代一种极轻的双耳浅底酒杯)盛满酒,随其在水中漂流,羽觞漂流到谁跟前,谁必须吟诗一首,如若不能及时作诗,罚酒一觞。活动结束,包括王羲之在内的42人中,有26人共赋诗41首,另外16人交了白卷,只好以酒红代替脸红,每人饮了三大觞罚酒。王羲之喜酒,虽然作了诗,仍然乐意陪吃罚酒。直吃得耳热脸红,
14、意仙意醉。诗兴借着酒兴,有人提议,何不把今天所做41首诗词汇集成册,以资纪念。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此时的王羲之酒意正浓,在众人的热烈纵拥下王羲之忽忽悠悠站起身子,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写出兰亭序这篇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全文共324字,28行,无论笔法,结构,姿态形体均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兰亭序中表现的酣畅淋漓,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文中,凡是相同的字其写法运笔都不同,象文中出现了文中出现了20个之个之字竟然无一字形态相同,字竟然无一字形态相同,堪称书法史上一绝。兰亭序兰亭序的故事的故事第二天,王羲之意忧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兰亭序却自感不如原来的
15、好,他有些不相信自己,连续写了数张,均感到不得原来绝妙。王羲之怒极,将毛笔掷在一旁,将这些不如意之作统统的撕毁了。这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的顶峰之作了,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兰亭”真迹入昭陵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他手下的大臣监察御史萧翼到辨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真迹,献于太宗。唐太宗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时,唐太宗下令,将兰亭序陪葬,于是兰亭序真迹便葬入昭陵(唐太宗的墓叫“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