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5MB
约51页
文档ID:587496258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_第1页
1/51

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生态系统基础理论n n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生态系统基础理论n n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n n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n n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l l 1935年年,,坦坦斯斯利利((A..Tansley))提提出出了了生生态态系系统统((ecology system))的的概概念念,,经经林林德德曼曼((R..Lindeman))和和奥奥德德姆姆((E..P..Odum))等等的的发发展展,,生生态态学学从从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组组成成与与结结构构、、能能量量流流动动与与物物质质循循环环、、生生态态因因子子及及其其作作用用和和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平平衡衡等等方方面开展研究面开展研究 l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在在一一定定时时间间和和空空间间内内,,生生物物的的和和非非生生物物的的成成分分之之间间,,通通过过不不断断的的物物质质循循环环和和能能量量流流动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无生命类(一)无生命类((1)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solar energy).((2))无无机机物物质质(inorganic matter),,如如O2、、N2、、CO2 2、、H2 2O,,Fe等。

等3))有有机机物物质质(organic matter),,如如碳碳水水化化合合物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 (二)有生命类(二)有生命类((1)生产者()生产者(producer):):l l 主主要要绿绿色色植植物物,,能能用用简简单单的的无无机机物物质质合合成成复复杂杂的的有有机机物物质质的的自自养养生生物物((autophyte)),,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l l 其其作作用用是是进进行行初初级级生生产产,,即即光光合合作作用用太太阳阳能能只只有有通通过过生生产产者者,,才才能能输输入入生生态态系系统统,,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 ((2)消费者()消费者(consumers):):l l 以以其其他他生生物物或或有有机机物物为为食食的的动动物物,,是是异异养生物(养生物(heterophyte)l l 据据其其食食性性区区分分为为草草食食动动物物((herbivores)、、 肉食动物(肉食动物(carnivores))两类l l 寄寄生生者者((parasite))是是特特殊殊的的消消费费者者,,另另外外还还有有杂杂食食者者((omnivores )),,介介于于草草食食动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消费者。

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消费者 ((3)) 还原者(还原者(decomposers)):l l 主主要要是是细细菌菌和和真真菌菌,,也也包包括括某某些些原原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l l 把把复复杂杂的的动动植植物物有有机机残残体体最最终终分分解解为为无无机机物物,,归归还还到到环环境境中中,,被被生生产产者者再再次次利用,又称为分解者利用,又称为分解者 l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量的活动性,分为:①①贮存库(贮存库(reservoir pool))②②交换库(循环库)(交换库(循环库)(exchange of cycling pool)) ① ① 贮存库:贮存库:l l生态系统中,除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外,有一部生态系统中,除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外,有一部分属于贮存的物质和能量分属于贮存的物质和能量l l包括生产者自身的一部分碳素,经过长期矿化包括生产者自身的一部分碳素,经过长期矿化作用形成为泥炭,如化石,珊瑚礁等;有的则作用形成为泥炭,如化石,珊瑚礁等;有的则转化成为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和煤等;有的则转化成为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和煤等;有的则流入大海形成沉积物,它们都暂时或长期地离流入大海形成沉积物,它们都暂时或长期地离开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贮存起来。

开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贮存起来见图(见图2-22-2)) ② ② 交换库或循环库:交换库或循环库:l 生物体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生物体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l l 与贮存库相反,它们之间的交换是与贮存库相反,它们之间的交换是迅速的,但容量小,而且很活跃迅速的,但容量小,而且很活跃 (见图(见图2-22-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生态系统的结构l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中中生生物物种种类类、、种种群群数数量量、、种种的的空空间间配配置置((水水平平的的和和垂垂直直的的分分布布)),,时时间间变变化化((发发育育、、演演替替和和季季节节性性变变化化))是是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结结构构特特征征,,这这些些特特征征与与植植物物群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 l l 城城市市生生态态系系统统,,不不同同阶阶层层的的人人,,或或不不同同经经济济收收入入的的人人,,同同样样具具有有不不同同的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格局l l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营营养养结结构构::以以营营养养为为纽纽带带和和链链条条,,把把生生物物与与非非生生物物紧紧密密的的结结合合起起来来,,构构成成以以生生产产者者、、消消费费者者、、还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l l能量(能量(energy))来源于太阳来源于太阳1))热热能能,,它它温温暖暖大大地地,,推推动动水水分分循循环环,,产产生空气和水的环流;生空气和水的环流;((2))光光化化学学能能,,为为植植物物光光合合作作用用所所利利用用和和固固定定,,而而形形成成有有机机化化合合物物,,成成为为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能源 一、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一)能量的基础知识(一)能量的基础知识l l 能能量量的的流流动动和和转转化化,,服服从从于于热热力力学学第第一一定定律律和第二定律和第二定律l l 热热力力学学第第一一定定律律: : ““在在自自然然界界的的一一切切现现象象中中,,能能量量既既不不能能创创造造,,也也不不能能消消灭灭,,而而只只能能以以严严格格的的当当量量比比例例,,由由一一种种形形式式转转变变为为另另一一种种形形式式l l △△E=Q—WE=Q—W,,其其中中,,△△E E是是系系统统内内能能的的改改变变;;Q Q是是系系统统从从外外界界吸吸收收的的热热量量;;W W是是系系统统对对外外界界所所作作的功。

的功 l l 热热力力学学第第二二定定律律::非非生生命命的的自自然然界界发发生生的的变变化化,,都都不不必必借借助助于于外外力力的的帮帮助助而而能能自自动动实实现现,,即即自自发发过过程程或或自自动动过过程程热热自自发发的的从从高高温温物物体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l l 当当顶顶级级生生态态系系统统达达到到平平衡衡时时,,即即自自由由能能最最小小或或等等于于零零,,熵熵值值最最大大系系统统能能够够自自发发地地向向顶顶级级方向发展,到自由能最小和熵值最大时为限度方向发展,到自由能最小和熵值最大时为限度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1)(1)初级生产(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l l 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l l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以初级生产为基础,它又是生态系统能源的初级生产为基础,它又是生态系统能源的基础。

基础                    初级生产就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初级生产就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能量转变为能量转变为112 kcal/mol见图2-3)) (( 2)) 总总 初初 级级 生生 产产 ((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植植物物光光合合作作用用中中固固定定的的总总太太阳能l l 净净初初级级生生产产(net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l l 总总初初级级生生产产仅仅仅仅能能利利用用总总太太阳阳能能的的3.6%,,减减去去呼呼吸吸作作用用所所消消耗耗的的能能量量,,仅仅有有2.4%的的总总太太阳阳能能用用于于净净生生产产力力,,绝绝大大部部分分太太阳阳能不为植物利用而被丢失能不为植物利用而被丢失 能量输入能量输入能量输入能量输入 能量丢失能量丢失能量丢失能量丢失 百分率百分率百分率百分率总太阳能总太阳能总太阳能总太阳能 5000 1005000 1005000 1005000 100植物色素不吸收植物色素不吸收植物色素不吸收植物色素不吸收 2780 -55.82780 -55.82780 -55.82780 -55.8植物色素吸收植物色素吸收植物色素吸收植物色素吸收 2200 44.22200 44.22200 44.22200 44.2植物表面反射植物表面反射植物表面反射植物表面反射 185 -3.7185 -3.7185 -3.7185 -3.7非活性吸收非活性吸收非活性吸收非活性吸收 220 -4.4220 -4.4220 -4.4220 -4.4光合作用的有效能光合作用的有效能光合作用的有效能光合作用的有效能 1815 36.11815 36.11815 36.11815 36.1能量不稳定状态能量不稳定状态能量不稳定状态能量不稳定状态 1633 -32.51633 -32.51633 -32.51633 -32.5总生产力(总生产力(总生产力(总生产力(PgPgPgPg)))) 182 3.6182 3.6182 3.6182 3.6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R R R R)))) 61 -1.261 -1.261 -1.261 -1.2净生产力(净生产力(净生产力(净生产力(PnPnPnPn)))) 121 2.4121 2.4121 2.4121 2.4 l l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能提供给净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能提供给净生产的不过生产的不过0.52%。

荒地能量的估算指出,最荒地能量的估算指出,最后用于生产力的只有后用于生产力的只有1.2% (见图(见图2-42-4))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总生产力(各种生态系统类型总生产力(Pn))的估算的估算 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类型 PgPg((((千卡千卡千卡千卡/ /米米米米2 2* *日)日)日)日)沙沙沙沙 漠漠漠漠 2 2海海海海 洋洋洋洋 4 4 大大大大 陆陆陆陆 架架架架 草草草草 地地地地 2-122-12冷气侯森林冷气侯森林冷气侯森林冷气侯森林 一般的森林一般的森林一般的森林一般的森林农农农农 业业业业 12-4012-40 湿湿湿湿 地地地地 沼沼沼沼 泽泽泽泽珊珊珊珊 瑚瑚瑚瑚 礁礁礁礁 40-10040-100热带农业热带农业热带农业热带农业 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发育年龄而改变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发育年龄而改变 l l((2)) 次级生产(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除初级生产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除初级生产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assimilationassimilation)。

l l消费者的次级生产仅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的很小消费者的次级生产仅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的很小部分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效率(部分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效率(ecology ecology efficiencyefficiency)l l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 (三)能量流动分析(三)能量流动分析l l Linderman 的的““百分之十定百分之十定 律律””:从一: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级的原因 ((((见见见见图图图图2-72-7,,,,2-82-8,,,,2-92-9,,,,2-112-11,,,,2-122-12)))) 二、二、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l l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biogeochemical cycles)。

l l   生物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biological circulationbiological circulation):):):):生命必要元素在生生命必要元素在生生命必要元素在生生命必要元素在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closed cycleclosed cycle)l l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geochemical circulationgeochemical circulation):):):):元素在生态元素在生态元素在生态元素在生态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open cycleopen cycle)l l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物质循环(二)物质循环1、碳循环、碳循环 l l 自然界中只有空气中的自然界中只有空气中的CO2 2,,或溶解在水中的或溶解在水中的CO2 2((呈各种碳酸盐状态)才能成为有机体制造呈各种碳酸盐状态)才能成为有机体制造食物的碳源。

食物的碳源2、氮循环、氮循环 l l 地球上的氮库主要是空气,其体积的地球上的氮库主要是空气,其体积的80%为分为分子态的氮,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地壳的岩石圈,而子态的氮,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地壳的岩石圈,而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3、磷循环、磷循环 l l 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主要储存库是地壳中的磷酸盐等沉积主要储存库是地壳中的磷酸盐等沉积物物,磷通过侵蚀和开采从岩石中移出而进入生态系统磷通过侵蚀和开采从岩石中移出而进入生态系统磷不进入大气,逐渐向海洋沉积陆地上越来越少磷不进入大气,逐渐向海洋沉积陆地上越来越少l l 全世界每年大约消耗磷酸盐岩石全世界每年大约消耗磷酸盐岩石940万吨,按此速度,万吨,按此速度,全球的蕴藏量只能维持全球的蕴藏量只能维持100年,磷将成为人类和陆生生年,磷将成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限制因子物的限制因子4、水循环、水循环l l 水分从水面陆地蒸发,从植物蒸腾,以雨雪霜冰雹水分从水面陆地蒸发,从植物蒸腾,以雨雪霜冰雹等形式降落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流入河海等形式降落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流入河海 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l l生境(生境(habitat):):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总和l l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1)非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即物理即物理因子,如光、热、水、风、矿物质养分等;因子,如光、热、水、风、矿物质养分等;((2)生物因子)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各类其他各类其他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因子还应包括第三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因子还应包括第三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综合作用l l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作用l l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在众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因子起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因子(leading factor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l l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也具有阶段性5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1、拮抗作用(、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function))l l 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净化作用、净化作用(purification)l l 净化作用是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净化作用是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的增加,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生物净化三类 3 3、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l l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和l l 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l l 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毒性增强 四、四、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限制因子规律l l 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l l 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3、耐受性定律、耐受性定律l l 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适应范围的适应范围      第四第四节节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一、生态平衡(一、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ecological equilibrium))l l 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

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 兔的食兔的食物增加物增加兔数量减少兔数量减少兔因饥兔因饥饿死亡饿死亡兔吃少兔吃少量植物量植物植物增加植物增加兔数量增加兔数量增加兔吃大兔吃大量植物量植物植物减少植物减少 兔数量减少兔数量减少兔吃少兔吃少量植物量植物兔因饥兔因饥饿死亡饿死亡兔的食兔的食物增加物增加植物减少植物减少植物增加植物增加兔数量增加兔数量增加兔吃大兔吃大量植物量植物狼数量下降狼数量下降狼数量增加狼数量增加狼因饥狼因饥饿死亡饿死亡狼的食狼的食物增多物增多狼吃少狼吃少量的兔量的兔狼吃较狼吃较多的兔多的兔 二、生态平衡的调节二、生态平衡的调节l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以及内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以及内稳态机制来实现稳态机制来实现1)抵抗力()抵抗力(resistance)): 生态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功能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恢复力(resilience)): 指生态系统遭受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自治力自治力(autonomy): 指生态系统对于发指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4)稳态机制(稳态机制(homeostasis)): 指内部组指内部组织(织(internal organization))和结构的一种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养关系的能力 生态系统总稳定性生态系统总稳定性(抵抗力与恢复力抵抗力与恢复力)关系示意图关系示意图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功功能能时时 间间干扰干扰抵抵抗抗力力的的量量度度::当当一一次次干干扰扰的的强强度度和和作作用用时时间间一一定定时时,,此此区区域域的的面面积积越越大大(轨轨迹迹偏偏离离正正常常范范围围越越晚晚和和幅幅度度越越小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越强功能轨迹曲线功能轨迹曲线正常作用范围正常作用范围 生态系统总稳定性生态系统总稳定性(抵抗力与恢复力抵抗力与恢复力)关系示意图关系示意图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功功能能时时 间间干扰干扰恢恢复复力力的的量量度度::当当一一次次干干扰扰的的强强度度和和作作用用时时间间一一定定时时,,此此区区域域的的面面积积越越大大(轨轨迹迹回回复复到到正正常常范范围围越越早早),,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恢复力越强的恢复力越强功能轨迹曲线功能轨迹曲线正常作用范围正常作用范围 习习 题题n n1、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n n2、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作用?n n3、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n n4、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n n5、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n n6、如何理解生态平衡的调节?、如何理解生态平衡的调节?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n n1. 1. 1. 1. 王木林王木林王木林王木林, , , , 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 . . 林业科学林业科学林业科学林业科学. . . . Vol.31,No.5.1995:460-466.Vol.31,No.5.1995:460-466.Vol.31,No.5.1995:460-466.Vol.31,No.5.1995:460-466.n n2. 2. 2. 2. 云南大学生物系编云南大学生物系编云南大学生物系编云南大学生物系编, , , , 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 . . .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 :人民教育出版人民教育出版人民教育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社社社. 1983. 1983. 1983. 1983n n3. 3. 3. 3. 东北林学院主编东北林学院主编东北林学院主编东北林学院主编, , , , 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 , , ,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 :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 . 1981.1981.1981.1981.n n4. 4. 4. 4. 邹冬生邹冬生邹冬生邹冬生, , , ,余铁桥主编余铁桥主编余铁桥主编余铁桥主编, , , ,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 . .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 :中国农业科中国农业科中国农业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技出版社技出版社技出版社. 1995.. 1995.. 1995.. 1995.n n5. 5. 5. 5. 冷平生冷平生冷平生冷平生, , , , 城市植物生态学城市植物生态学城市植物生态学城市植物生态学. . . . 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1995.1995.1995.199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