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PPT课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87494523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条》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条》PPT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和农村的宏观调控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运用第四节 我国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一.政府早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三.农业宏观调控的合理性一.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二)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三)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 农业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调控措施和干预手段,以实现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农民收入

2、增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1.农业的产业特性弱质产业强烈依赖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波动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交织农业比较利益低(竞争、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农业生产的分散性2.农产品特性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工业原料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4.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市场的不完全性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机制具有造成某些不良社会后果的可能性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等三.农业宏观调控的合理性(一)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二)政府机构具有垄断(三)宏观调控带来的利益矛盾(四)宏观调控决策的滞后性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

3、三.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的实现方式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1.培育农业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2.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3.提供农业所需的公共物品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5.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1.制定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2.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物品3.维护农业发展中的市场秩序4.实施农民的市场风险保障和国家食物安全保障5.调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6.保护生态平衡7.保护农业发展中的产权8.管理农业发展中的宏观经济三.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方式 宏观调控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采取的直接调控方式;另一种是市

4、场经济体制下所采取的间接调控方式。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运用一.计划手段二.经济手段三.法律手段四.行政手段一.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仍是宏观经济管理、调控的手段之一。农业计划手段包括:制定和颁布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发展计划和农业发展规划。二.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的调节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这对于经营分散的农业更为重要。(一)价格手段1.稳定农产品价格政策2.支持价格政策3.限

5、价政策4.限量政策5.补贴政策6.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比价政策(二)财政手段1.财政收入手段:农业税收(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2.财政支出手段:也称转移支付政策,有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对贫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发达省区对欠发达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三种形式。(三)信贷政策 通过对农业和农村货币和资本的供给与流通状况进行调控,以此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主要措施有:对农业和农村提供投资补助、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支持、政策性投资、优惠贷款、培育农村资本市场等。(四)保险手段 农业是一个弱质、风险大的产业。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

6、、增强农业对外开放中的风险保障等作用重大。三.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权决策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各自不同的目标,这就必然要求各市场主体遵守共同的市场规则,实现平等竞争。而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统一性、强制性,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力手段。四.行政手段 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规定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安排生产种植结构、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数量。必须指出的是,允许农业宏观调控必要的行政干预存在,并不意味着传统体制的复归,更不能借口实现旧的管理办法。并且要随着条件成熟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少行政干预。附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1.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

7、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领域2.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服务领域3.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5.粮食专项储备领域6.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7.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8.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第四节 我国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一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做法 目前,国家对农业宏观调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农业生产的支持。2.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和管理。3.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资金的管理。(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人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农业宏观调控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

8、突出的有:1.农业宏观调控的主体职能不清。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不清。政府部门间职能不清。中央和地方职能不清。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存在矛盾 如增加农产品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目标,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它们存在明显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农业作为传统产业、现行农业生产结构、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等。3.农业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尽合理,有时甚至出现逆调。4.农业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具有明显的行政性特征,其局限性不可避免。5.农业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运作效率不高,有的甚至走向滑坡。 二.完善我国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一)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运行功能 新的

9、农业宏观调控体系是要以保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为核心的,以开发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基础,以经济信息为媒介,以法制和教育为保护,建立起包括相应的子系统的大系统。 在农业宏观调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如下:1.农业决策控制系统2.信息反馈系统3.咨询研究系统4.决策执行系统(二)农业宏观调控运行机制设计1.农业、农村、农户的微观经济活动受市场调节,不再由国家直接控制,但不排除在特定时间或特定范围内国家对农户行为的直接干预。2.农产品市场运行不是自发进行,政府调控与规范对市场有着重要的干预作用。3.农业宏观调控与规范指令的制定和贯彻具有法定程序和制度保障。4.农业调控与规范体系的

10、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事后监督和信息反馈对于保证调控与规范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5.农业调控与规范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是协同作用的。三.加强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措施(一)遵循正确的农业宏观调控原则1.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2.间接调控的原则3.政企分离的原则(二)建设完整统一的市场载体1.进一步塑造合格的农产品市场主体2.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3.加强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建设4.加强农产品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网络(三)选择适合的调控重点1.在诸多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目标。2.在农业生产、流通领域中,以生产领域作为调控的重点。3

11、.在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配置中,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特别是要建立起计划、财政、金融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农业调控机制。四.积极推进农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中,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十分重要,它是促使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职能明确、高效、权威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现有的机构权力分散、业务分割、相互牵制、部门利益十分严重,而且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不一,职能不清。(一)理顺部门关系,树立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权威1.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统一,农商结合,产销一体化,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大统一管理2.农业各业、水利业、政策性银行集中于一体,形成农、林

12、、渔、水的统一管理3.调控手段、调控途径、调控过程统一。(二)划清中央与地方的农业调控职责1.中央政府在农业宏观调控职责:凡属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方面都由中央政府承担。2.地方政府职责: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需要地方政府分担一部分调控职责,但具体目标和政策必须从根本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五.建立和完善农业预警系统 农业预警系统是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防止农业发展偏离正常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实施系统。它为农业宏观调控管理者正确把握农业调控时机、掌握调控力度、选择好调控入口处,以及各种手段、措施的配合提供支持和保障。(一)常用的预警系统建立的方法1.指标方法(美国、日本等国应用)2.模型方法(众多国家应用)3.预期调查方法(德国、日本等应用) 根据我国实际,采用具有简单、实用、快速特点的指标方法来建立农业预警系统比较合适。(二)农业预警系统建立的几个关键环节1.建立预警中心(预警系统的核心机构)2.确定指标体系:警情指标、警源指标、警度指标3.选择预测方法4.规定预警时序:信息搜集、信息筛选、评价、阈值设定、报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