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87472964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侧方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亮陈亮 毛颖毛颖临床资料临床资料1999年7月-2008年6月10例男6例,女4例 年龄20-58岁,平均35岁桥脑6例,延髓4例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均以出血起病颅神经障碍:后组麻痹4例;面部麻木4例;外展麻痹1例。肢体共济失调5例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8例 NIHSS评分:术前0-15分,平均4.9 手术指征和时机手术指征和时机手术指征:病灶到达或突出于脑干表面,可以通过手术安全区域到达的反复出血病例手术时机:在MR能够辨别病灶和血肿的相对位置后早期手术出血2周内手术3例2至6周手术4例出血1年左

2、右手术3例(外院转入) 病灶定位病灶定位术中解剖定位:浅表病灶根据脑干表面明显黄染或暗红色改变直接定位,较深的病灶采用导航定位。术中功能定位:持续SEP、BAEP、肌电监测,电刺激定位运动传导束和面神经运动核l 术前计划:术前计划系统模拟手术径路(3例)手术入路手术入路外侧或腹侧外侧或腹侧背侧:背侧:神经根腹侧神经根腹侧神经根背侧:枕下乙状窦后(神经根背侧:枕下乙状窦后(3例)例)高于三叉:眶颧或颞下(高于三叉:眶颧或颞下(1例)例)低于三叉、高于舌咽:枕下乙状窦后(低于三叉、高于舌咽:枕下乙状窦后(4例)或乙例)或乙状窦前入路状窦前入路中脑:枕叶下经小脑幕或幕下小脑上中脑:枕叶下经小脑幕或幕

3、下小脑上延颈交界:扁桃体间入路延颈交界:扁桃体间入路四脑室底:对侧小脑扁桃体四脑室底:对侧小脑扁桃体-蚓部间隙入路蚓部间隙入路 低于舌咽:髁上入路,更腹,用经髁(低于舌咽:髁上入路,更腹,用经髁(2例)或乙例)或乙状窦前入路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枕下乙状窦后:7例例远外侧:远外侧:2例例颞下入路:颞下入路:1例例Rodolfo J. Recalde et al. Operative Neurosurgery, Mar 2008Rodolfo J. Recalde et al. Operative Neurosurgery, Mar 2008结果手术切除:均完全切除病灶,4例合并明显VM均保留。临床效果:出院时症状缓解7例,加重1例,无变化2例。NIHSS结果0-5分,平均3.1分。随访:平均随访为41M, 症状改善8例,加重或无变化各1例。NIHSS为0-2分,平均1.1分。Before 1st OperationBefore 2nd Operation结论结论侧方入路损伤少,对接近脑干侧方,或同时接近脑干侧方和背侧的CM,宜采取侧方入路。术前手术径路的设计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有助于提高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